APP下载

发展思维力,实现认知突围

2023-02-23王亚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思维力

王亚飞

[摘 要]思维力的发展是培养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思维力的发展能够推动学生认知建构,而认知建构又能反过来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教学时,教师应当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前置性激疑、规律性衍生、可视化迁移、创造性写话等策略,在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等多元思维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思维品质,实现认知与思维的多元互动、融通共生。

[关键词]思维力;认知突围;多元交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1-0063-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思维力的发展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实现认知突围的重要途径。认知是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按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其中的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思维力息息相关。教师可从这些方面着手,探讨发展学生思维力的策略。

一、前置性激疑,实现思维力的显性预热

问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通道。问题情境能够在学生的大脑中激起思维的浪花,起到调动思维、引发思考的作用。

《花的学校》是一篇散文诗,文本富有新鲜感——建在地下的学校、跳舞狂欢的花朵以及天上的家都是学生未曾听说过的。根据文本的写作特点,基于儿童的好奇心,笔者让学生围绕课文标题大胆质疑,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实现思维力的显性预热。围绕课文标题,学生思考后纷纷发问:“花的学校在哪里呢?”“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呢?”“花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认知相融合,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建构新认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问题是思维的路径,一个关键词能引出一组问题,几组问题就构成了思维的多元性。在问题情境中,学生会获得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为丰富的认知体验。

二、规律性衍生,探寻思维力的深度表现

衍生是一种类比思维,也是迁移思维。充足的思维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度学习中梳理出规律性的东西。就一篇经典作品而言,其思维材料是语言,是那些让学生既有陌生感,又有新鲜感的文学性表达。泰戈尔的《花的学校》这篇散文诗的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想象和童趣。教学时,教师从文本的语言入手,运用类比思维,使学生获得新鲜感,让文学性表达融入儿童纯真无邪的话语体系中。

(一)异项句类比

异项句指的是表达方式不同,但意思相同的句子。将文本中带有陌生感、新鲜感的句子与学生熟悉的、常规的句子进行类比,可以让他们在类比中切身感受到文学性表达的遣词之美、想象之美。具体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①比一比。教师先向学生出示一个常见的句子“草地上,花开了。风一吹,摇摇晃晃的。”,这是学生熟悉的表达方式,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是“原生态”的表达;接着,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与该句意思相同的句子,并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初步感知文本的新鲜感。②说一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在文中发现的新鲜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必讲授修辞手法的使用,而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修辞手法给文本语言增添的生动性、形象性。有的学生说,从“突然”这个词可以发现花儿不是慢慢出现的,而是像变戏法一样,一下子就出现的,很神奇;有的学生说,从“跑”这个字看出花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从地下的学校来到地面上玩;有的学生说……③想一想。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新鲜感,笔者让学生想象花孩子们跳舞、狂欢的样子。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出不同的画面:“花孩子们一会儿聚拢,一会儿散开,就像在跳课间操。”“花孩子们一个个手拉着手,跳着美丽的圆圈舞。”“花孩子们在开心地跳舞,整片草地成了欢乐的海洋。”“每朵花都张开了笑脸,花瓣随风舞蹈,空气中弥漫着花的香味。”……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发生碰撞,语言在思维中涌动。文本对接生活,思维联系想象,学生的语言在多维空间中得到了充分表达。④舞一舞。笔者播放节奏轻快的音乐,学生像文中的花孩子们一样在课堂上舞动起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学生在自由舞动中放飞想象,新鲜感在儿童外化的肢体语言中得到了完美释放。

(二)同项句类比

同项句指的是结构相似、表现手法相同、意思相近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是学生学习表达的优秀范例。把同项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日常表达,生成有一定文学色彩的个性化语言。例如,在感受花孩子的形象时,笔者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中的一组同项句“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并说说喜欢其中的哪些词。接着,笔者聚焦“冲”与“跑”这两个动词,让学生思考“冲出来”“跑出来”和花的自然生长有何联系。带着问题,学生再次进入文本,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泰戈尔用动词“冲”“跑”代替了花朵的开放。“跑”得有多快,花就开得有多盛;“冲”得有多猛,花就开得有多旺。从这两个动词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花朵开放的迅捷,还感受到了花孩子们急切的心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學生又从文中发现“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这句话中,作者用“走”代替了“吹”;“在绿草上跳舞,狂欢”中,作者用“跳舞”“狂欢”代替了“花朵在风中摇曳”……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对这些句子的共同点进行归纳,发现它们都是用人的动作来代替景物的动态,这就是表达出新鲜感的密码之一——拟人。当学生主动思考的时候,思维力清晰可见。

异项句式和同项句式的类比,能让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生活常识、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明白所谓的新鲜感绝不是为了呈现新鲜的刻意表达。它与文本内容紧密相连,是作者抒发情感的需要,也是语言形象化、生动化的需要。

三、可视化迁移,厘清思维力的逻辑定位

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参与课堂的方式是思维的参与,最有效的对话形式是思维的对话。学生要想获得文本语言的新鲜感,就需要在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触及新鲜感的内核,厘清其中的逻辑性,并用这种逻辑来指导自己的表达。

(一)思维力与语境同构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认为,词语组合的意义特征之间的任何矛盾都会导致难以接受的话语。这种矛盾,就是语义关系的同一性遭到破坏,最为常见的表现便是词不达意。因此,在同一句话中使用的词语的意义特征要保持和谐一致。例如,本课的课后习题中的例句“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一……便……”属于承接关系,表示某一事件或行动结束后立刻进行后面的行动,并且两者发生的时间非常接近。这句话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然而学生对“下雨便放假”这件事还是存疑的。在利奇看来,语义描写也是逻辑描写。为了让学生了解“下雨”和“放假”之间的语义逻辑,笔者补充了印度的气候特征以及当时的教育政策等相关背景,引导学生在气候、历史等背景知识中辨析语义逻辑的同一性。这样,新鲜感就不会变成陌生感。在特定的语境中,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并理解花孩子们在严酷的殖民教育之下渴望放假,其实是渴望自由的迫切心情。

(二)思维力与生活交融

仿写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活的制约。本课的课后习题“照样子写句子”,只有前项“清风一吹”“蝴蝶一来”,学生需要通过前项提供的动词来想象后项的关联动作。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结构上分析原句:“一+动词……便+动词……”中的两个动词是接续式连接的,并且在语义上需要保持同一性。那么,如何达成语义同一性呢?日常生活中景物的接续式变化往往和语义的同一性是一致的。笔者让学生回忆清风吹来、蝴蝶飞来的时候,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唤醒认知,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中感受事物间的关联。凭借生活经验,学生写出了以下句子:“清风一吹,他们便背着降落伞飞向远方。”从“降落伞”可以看出,这是蒲公英的种子,“吹”与“飞”在语义上存在因果关系;“清风一吹,他们就弯下腰,好像在鞠躬。”,这里的“吹”与“弯”也是因果关系,稻穗像有礼貌的孩童一般“弯腰鞠躬”,展现了礼仪之美;“蝴蝶一来,他们就张开笑脸迎接远道而来的小伙伴。”,这里的“来”与“迎”让人想到了迎来送往。当思维与生活交融,语言就有了生活逻辑,用生活逻辑来定位语言逻辑,学生的表达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三)思维力与想象共生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笔者在课后习题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_____一_____,他们便             _____。”这个句子既没有前项,也没有后项,学生必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独立完成。作答时,不仅要考虑词语与生活情境的关系,还要考虑词语间的语义逻辑。有个学生这样写:“太阳一出来,他们便嘟起了小嘴,皱起了眉头。”乍一看,“出太阳”和“嘟嘴”“皱眉”不符合生活常理,但如果把句子放进文本中,融合创作背景和人物性格,可以发现它们是符合语义同一性的:“太阳一出来,宣告着雨季结束,也宣告了花孩子们自由与快乐的终结。”这个句子看似不合常理,其实是学生深度思考的结果。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一个人语言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化、社会化的过程。”在想象力的推动下,学生思维可视化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设。

四、创造性写话,实现思维力的言意交互

创造是模仿的目的,模仿是为创造做准备的。创造性写话倡导“我手写我心”,追求言意的自由交互。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写话训练时,教师可以辅以实物、图片、视频等材料,将它们融入具体的语境或情境中,在形象思維、辐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下,让学生的表达更有新鲜感。

(一)静态语境下的形象思维

创造性写话是形象思维下对文本的“言”和文学的“意”的自我加工与改造。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例如,在《花的学校》一课的创造性写话训练中,笔者出示了两张静态图片:一张是两朵红色的雏菊,另一张是一丛白色的风铃草。笔者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花的形态,再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朵花,想一想自己可能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在做什么。形象思维让图片有了画面感,生活情境让表达有了具体可感的内容,创造性思维让语言新鲜有趣。学生写出了以下句子:“两朵雏菊挨在一起说着悄悄话”“两朵雏菊在手拉手玩游戏”“两朵雏菊在一起看美丽的风景”“白色的风铃草聚在一起商量事情”“白色的风铃草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去郊游”……从图画形象到文本形象,又从文本语言到图画语言,在思维力的作用下,学生在静态语境下的表达充满了童趣。

(二)动态语境中的辐射思维

辐射思维指发散状态的思维。教师可利用动态语境激发学生的辐射思维。例如,泰戈尔的《花的学校》这篇散文诗中有大量描写雨的段落,笔者以“雨”为观察对象,为学生播放了一个视频:空旷的室外,一场大雨下得酣畅淋漓,从屋檐垂下的雨水连成了线,不断敲击着檐下的台阶,水花四溅。在光影、视听的作用下,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雨联结了他们的生活、兴趣和审美,在他们的想象中,动态的画面构成了另外一个世界。有的学生把檐下滴落的雨水想象成思念母亲时流下的眼泪,有的学生将雨滴想象成天空中洒落的音符,有的学生将台阶上四溅的水花想象成美丽的舞者……在创造性写话中,学生借助辐射思维唤醒自我表达,并融入对大自然的独特感知,在理解、思辨、迁移中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表达,这种全新的表达就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新鲜感。

语言的形成是思维的结果。认知在思维的起承转合下有了新的表现方式和生命情态。思维力的发展推动了认知建构,认知建构又反过来促进思维力的发展。教师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等思维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思维品质,使学生真正获得思维力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陈建霞.巧设主问题,提高阅读教学效率[J].语文天地,2020(23):8-10.

[3] 李节.语文课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周建设教授访谈[J].语文学习,2016(6):17-20.

[4] 杰弗里·利奇.语义学[M].李瑞华,王彤福,杨自俭,穆国豪,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5]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责编 韦於坊 韦 雄)

猜你喜欢

思维力
打造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三力”校本课程
烛照思维力:从“这一篇”走向“那一片”
板书阅读思维导图与儿童思维力提升
青年思维力的培养路径探索
创新思维力
试题的设问应具“思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