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阅读场景中的身体:具身阅读发展研究

2023-02-23王秀娟

传播与版权 2023年4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阅读身体

[摘要]在新技术环境下,阅读中的身体问题凸显。基于知觉现象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阅读的具身性并不等同于“身体性”,而是统合了人的身体属性、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文化维度上的具身意蕴。技术的进步带来阅读情境的进化,目前移动阅读场景对阅读的具身性产生影响,未来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沉浸式技术将再造阅读具身性的内涵,低龄具身学习也将是具身阅读的潜在发展方向。

[关键词]具身认知;阅读;身体

随着梅洛·庞蒂、唐·伊德等对知觉现象学的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以及5G、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革新,具身认知理论为人类在审视阅读中的身心关系研究打开了全新的视角,即重新认识身体在人类认知及传播活动中的价值。

在人类漫长的阅读历程中,身体在阅读中的地位从一开始的听觉偏向、视觉偏向转变为数字技术时代的听觉、视觉感官统合倾向。国内学者对具身阅读的探讨集中于新技术环境为具身阅读带来的可能性。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知觉对象与感官维度之间的联结和交互有待加强,虚拟现实影像给人类带来的沉浸感与在场感也会受到现实世界中物质身体的本体运动的知觉影响,人在阅读中的触觉、嗅觉等知觉感受的同步、物质身体与技术身体的同步还无法达成。

在知觉现象学中,身体的感官对外界形成统一的感知,人则通过身体感知参与日常活动,身体是人感知外界的途径。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人身体的物理体验会制约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具身认知的核心原则认为,认知过程源于身体经验和身体活动,身体是认知的主体。从身体出发,对具身的不同理解使国内学者对具身阅读的定义尚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学者们对具身的诠释角度主要有:人与技术的具身关系、以沉浸感为核心的身体体验、身体器官在阅读中的卷入。基于知觉现象学和认知心理学,文章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具身性的阅读?身体是如何参与阅读过程中的?具身阅读的当下与未来进路是什么?

一、何谓具身性的阅读

(一)具身概念的提出与演进

“具身”概念源于哲学大家柏拉图对世界的区分—身心关系二元论,包括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感性即感官,感性世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而理念世界即理性能力,指经由灵魂的理性能力,身心关系二元论更加偏向理念世界。在17世纪,笛卡尔的格言“我思故我在”也认为身体与心灵是二元存在的。在此基礎上,诞生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主导思潮,离身认知(Disembodied Cognition),其强调认知在功能上可以脱离人的身体而独立存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认知科学的发展,离身认知所持的“认知可计算主义”纲领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被视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具身认知打破了身心关系二元论,成为学界研究的新进方向,强调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具身关系(Embodiment Relation)。

从现象学的取向来看,梅洛·庞蒂打破传统哲学中灵魂与身体的二元对立,创立了“现象身体”概念,其创设的知觉现象学将身体视作一种知觉或感知世界的途径,身体不是作为单纯的生物身体而存在的,知觉身体将认知与世界连接在一起。在梅洛·庞蒂提出的“现象身体”基础上,美国技术现象学学者唐·伊德提出技术具身的概念,认为技术是联结人和世界的媒介,技术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身体则作为知觉、体验和连接世界的途径。由此可见,现象学中对“具身”的讨论主要指向知觉身体和技术身体。

(二)阅读中的身体

《中国读书大辞典》将阅读界定为“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从阅读的实践性和心理过程来看,阅读涉及对作品的解码和释义,当身体进行阅读时,本质上是心智的活动。而在传统的离身观念里,阅读是思维活动,阅读过程是大脑思维对内容进行解读的过程。身体与其活动图式、生理神经在传统认知哲学中也一直被忽略。在传统传播学的研究中,身体在一定意义上会妨碍信息获取和交流,是需要被克服的阅读障碍。具身性的心智活动包括大脑、身体和世界之间的交互关系,基于身体视角,能为阅读活动展开新的解释空间。

1.阅读中身体器官的卷入

如果人际交流只部分追求身体在场,那么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则被认为是与无形的作者和作品对话。从文字时代起,阅读就已经可以克服身体的生物局限性而达成跨越时空的传播效果。从个体的阅读活动来看,我国学者主要从媒介技术演进的角度将阅读划分为口语传播、文字符号、数字技术三个时期,分别对应不同程度和类型的人体感官活动。身体器官在不同类型阅读中的卷入程度不同,综合来看,“听”与“看”是阅读中最常见的感官参与方式。在数字阅读时代,文字、图片、视频等阅读内容进一步强化了视觉体验,同时“截除”或弱化了触觉、嗅觉等其他感官通道,使阅读的静态过程成为不需要身体积极参与的符号化传播活动。

2.具身模拟机制带来阅读沉浸感

身体不同于神经组织,从感官的角度论述阅读中的身体问题是不够充分的。学者芮必峰认为:“‘具身意味着在投入到某活动时,人的身、心、物以及环境无分别地、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以致力于该活动的操持。”[1]在这个观点中,身心被重点关注,与具身阅读的观点具有一致性。无论何种载体的文本,人在对其进行专注阅读时都可以实现高度沉浸,媒介技术的演进在这里会隐化为个体的知觉和感觉。

相较于身心一元关系的笼统论述,具身认知的“构成”假设则进一步试图解释在何种意义上身体或世界的一部分是心智的构成成分。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证明思维是具身提供了科学依据,表明思维是由现实世界的真实事件、身体状态、行动的内部表征的模拟构成的,通过镜像神经机制进行的具身模拟把知觉和动作、理解、判断等认知过程与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相结合[2]。

阅读是一个理解“他心”的过程,基于不同的感觉运动曾在大脑留下的痕迹或经验,个体在阅读时对概念的理解和释义会激活身体原来的感觉运动状态,以知觉运动经验仿真形式对概念知识进行表征与加工。语言文本蕴含的声韵、形象、动作、气味等会引起身体的神经激活与生理运动,如面部表情的运动、肢体模拟动作、姿态的适应动作等。有观点指出,具身阅读时的身体各个器官都被充分调动,阅读过程是基于身体本身的操作,以神经想象活动为技术进行具身模拟的过程。有学者从媒介载体的视角比较了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差异,不同技术状态和材质的文本都会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读者的身体感知系统,身体与媒介的接触、媒介带来的视觉和味觉差异、媒介带来的情绪体验等都对阅读过程的认知有影响。

阅读内容与载体,乃至阅读姿势、身处环境、身体与社会文化习俗的交互等因素会共同作用于个体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唤醒和复现了基于身体的感觉运动痕迹或经验,还基于个人经验进一步加工、深化文本,创造出独特的认知。因此,阅读的具身性并不等同于“身体性”,而是统合了人的身体属性、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文化维度上的具身意蕴。

二、阅读场景的进化

梅罗维茨的场景理论突破实体物理地点的空间概念,强调场景指一种由媒介信息环境形成的行为和心理环境氛围,他将社会场景看作信息系统,认为分析人的行为需要结合其所处的信息接触环境和物质环境。信息技术使信息文本的场景空间产生本质转换,场景化的阅读日益数字化、移动化和个性化。

(一)移动阅读场景的非具身性

非具身认知强调,“认知的环境嵌入性”,指出环境是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与身体、认知是统一有机的整体。空间与环境是数字阅读场景的基本要素之一,可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成为具身性媒介,成为日常生活实践场域的一部分。如今,短暂的浏览式阅读逐渐替代了深阅读。人们通过纸质阅读可以较长时间地处于安静而无干扰的持续阅读状态。在新技术背景下,人们的阅读不局限于静态的空间场所,而是和身体一起在空间中移动,人们可以应用移动便携设备在任意空间环境和状态下进行阅读。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但同时“延伸意味着截除”。现代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意义上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处在屏幕前的人对空间的感受能力被削弱。在随时随地移动的阅读环境中,人的身体知觉能力下降,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对文本空间的沉浸感受到影响。与深层次阅读对应的浏览式阅读的文本内容具有跳跃性、碎片化、快餐式特征,读者以了解信息和休闲消遣为主要目的,对内容的参与、沉浸和理解程度较低。人的身体借助电子屏幕的中介作用在虚拟的屏幕空间与现实空间中来回穿梭,无法达到身心的融合,难以实现阅读的价值创新。

(二)新技术环境再造阅读具身性的内涵

随着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迈入高度智能化、网络化与泛媒介化的沉浸传播时代。人工智能、VR、可穿戴设备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从不同维度延伸人身体的感知能力,实现技术与人体的交互。唐·伊德认为阅读是一种牵涉身体的特殊知觉活动和实践,人在阅读时自身和技术会存在诠释学关系,而且技术并不直接“融入”人的身体经验中,阅读行为的发生主要依据对文本的解释活动[3]。在新的技术背景下,阅读具身性的内涵进一步深化,人们阅读的文本和阅读过程中的身体感知也在發生改变。

传统阅读的文本通常采用线性编辑叙事方式,建立在想象与模拟基础上的文字阅读会为人间接积累经验,唤起人的感觉运动痕迹或经验。在未来的虚拟现实阅读场景中,AR、VR、MR等技术可以为人带来身体上的直接感知,使人们在体验虚拟现实阅读时会产生生理沉浸,从而构成人与技术的具身关系。唐·伊德在其技术具身概念中,认为技术有重要意义,技术具身指技术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华维慧则认为,人在阅读时,所见、所听、所触即所得,如果阅读文本不用经过阐释和转译便能抵达真实,阅读时的具身关系就出现了[4]。

曼古埃尔把人们对生活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称为“阅读”,人的情感、身体感知能力、直觉、知识、灵魂都参与阅读文本过程。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阅读文本从单一形式发展到视频、声音等超文本,阅读场景也扩大至阅读虚拟现实场景,使一切具备某种可读性的事物或事件可归诸为一套符号系统,让阅读对象的泛化成为可能。2021年,新华社推出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以全实景的方式提前采集被访者工作环境的实时信号,利用5G、CAVE沉浸式投影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LED屏幕多角度三维缝合技术等,使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交错融合,使主持人按固定点位行走,在演播室真实还原被访者环境。目前,虚拟现实技术能实现颜色、大小、形状、声音等视觉上的复合,却无法根据个人意向调整位置、视角,影响了体验者感官维度之间的融合,导致认知结果的参差。

(三)具身学习将成为新型阅读范式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以及表现形式之一,从具身认知的视角看待学习过程,具身学习强调学习者知识的具身建构,通过调动身体的行动和感知体验来促进自身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有学者认为,具身学习的原则是“身心一体、心智统一”,学习是一种嵌入身体和环境的活动。具身学习的理论源于阅读的具身模拟机制,认知科学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CMT) ,该理论指出,通过概念隐喻机制,主体可以以感知运动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表征与加工[5],借助已知的具体概念范畴来理解相对抽象的概念领域。阅读的具身模拟机制使得人类在阅读中能够“想他人所想,历他人所历”,是理解他人心理状态、意图和情绪的有效途径。

具身学习的过程重视身体的知觉能力。人在具身阅读时,基于身体操作的想象和模拟机制可以促进抽象概念的建立和对已有概念的理解。“知”与“行”的耦合可以加强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对抽象内容的处理,从而深化其对文本的理解。具身学习的实现对阅读环境的技术要求并不绝对,立体书、翻翻书、洞洞书、推拉书、粘贴书、触摸书等纸本媒介同样能较好地实现具身学习。

虚拟现实阅读为具身阅读的发展提供了途径,尤其在教育教学中,虚拟技术创新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比较可行的具身学习方式。目前,人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的具身性技术主要强调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如VR/AR故事、有声书等,通过多模态文本打造阅读的新情境。AR技术的特性为读者创设了一个虚拟现实交融的认知阅读环境,使读者能够在其中调动身体元素(感官系统、运动系统)开展阅读活动,但这种具身还是局部、不充分的。

三、结语

阅读是人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要目的的认知活动,认知的具身性将人身体的物质性和存在性重新拉回阅读活动中。数字技术环境进一步推动了阅读情境的改变和进化。当我们完全进入文本世界时,书简、电子屏、虚拟现实环境等技术载体都无法影响沉浸程度(深度阅读的状态),具身阅读程度取决于此间身心融合的程度。随着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等数字技术应用于移动阅读,如何拉近人与技术之间的具身关系,是具身阅读课题中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芮必峰,孙爽.从离身到具身:媒介技术的生存论转向[J].国际新闻界,2020(05):7-17.

[2]叶浩生.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华维慧.论技术具身与阅读之“真”:从身体延伸到经验延伸[J].编辑之友,2020(09):28-32.

[5]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作者简介]王秀娟(1994—),女,甘肃静宁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阅读身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我de身体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我们的身体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