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2023-02-23任萍
任萍
摘要:近年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发展方向之一,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已走进大众生活,与居民的幸福感息息相关。在此背景下,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20年数据,使用Ordered Logit模型探究新基建水平对居民的幸福感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新基建水平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结果稳健。其中,对于女性、居民自评社会地位非常高、青年的影响大于男性、地位低、老年。新基建水平可以通过影响经济水平、社会公平、消费水平、政府公共服务和互联网使用进而影响居民幸福感。
关键词:新基建;居民幸福感;Ordered Logit模型
一、引言
在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在不断增长,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期国家和社会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很显然,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已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中美贸易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201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个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中提及“新基建”这一概念,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在传统基建发展速度稍缓的当下,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迈向高质量发展、提升人们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二、文献综述
基础设施是指交通通信、能源电力等“硬”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信息建设等“软”基础设施(World Bank,1994),是保障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活动运行的公共服务系统。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从狭义、新义和广义三方面解读,广义的理解是指“数字基础设施化”和“基础设施数字化”,即包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新兴领域为主体,具有软硬结合、以软为主的特征。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居民幸福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问题。居民幸福感可以理解为居民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居民主观幸福感和满意度的综合。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一是从数字经济出发,新型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对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有显著赋能作用,可以短期为经济提供新动能,长期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伍先福和李欣宇,2022;Asadullah et al.,2018),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可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考虑新基建水平可以通过促进经济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刘导波和张思麒,2022),而主观幸福感会随着消费支出的增加而增加(Noll and Weick,2015),据此提出新基建水平可以增加居民消费支出进而提升居民幸福感;新基建还可以从硬件设施上便于居民使用互联网(姚敏和陈新力,2022),而使用互联网的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更高(陆杰华和李芊,2022),据此认为新基建水平可以显著提升互联网使用进而提升居民幸福感。二是从公共服务视角出发,加强新基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更多更优的公共服务供给,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感(张润君,2022),以此提出新基建水平可以通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进而促进居民幸福感;新型基础设施可以发挥公共福利的社会效用(Mo,2001),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促进社会公平可以提升居民幸福感(周洲等,2022),考虑新基建水平可以通过促进社会公平来提升居民幸福感。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幸福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这几方面已有大量研究。从研究对象来看,以微观视角入手研究新基建对居民幸福感的文献相对较少。从路径分析来看,较少有学者研究新基建通过什么途径影响居民幸福感。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20年数据,构建理论框架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理。在实证分析中,通过Ordered Logit模型进行基础回归分析,使用最小二乘回归法解决内生性问题,通过实证检验进一步解释新基建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最后根据结果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依托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从中选取2014、2016、2018和2020四年微观数据。其他宏观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官网、《中国统计年鉴》、各地方统计年鉴、中国充电联盟(CCTIA)官网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
(二)变量说明
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指数。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综合指数,参考伍先福等(2021),范合君和吴婷(2022),并结合国家发改委对新基建的定义,从信息基建、融合基建和创新基建三个层面构造指标体系,信息基建包括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万G)、移动电话基站(万个)、移动电话普及率(%)、光缆线路长度(公里)、域名数(万个)、网页数(万个)、IPv4地址数(万个)、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万个)和每100人使用计算机数(台);融合基建包括有线电视入户数(万户)、铁路营业里程(公里)、高速等级公路里程(公里)、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总长度(公里)、公用充电桩数量(个)、电子阅览室终端数(个)和电子商务销售额(亿元);创新基建包括R&D经费投入强度(%)、R&D课题投入经费(万元)、专利申请数(件)、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和R&D人员合计(人),共21个指标,使用熵权法测算得到综合指数。
2. 幸福感综合指数。由于研究视角差异,导致测度幸福感的方法存在差异。本文使用多级量表综合测度幸福感水平,各级指标均是从1~5赋值。从幸福自评、生活满意度、健康自评和未来信心评价这四个方面衡量幸福感水平综合指数,将这四个指标加总取平均并重新赋值得到幸福感水平综合指数。
3. 控制变量和机制变量。依据CFPS2014-CFPS2020问卷,参考相关研究,选取了两个层面的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了个体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婚姻、户口、工作情况、工作满意度,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城镇化率、城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机制变量选取了经济水平、社会公平、消费水平、政府公共服务和互联网使用。
(三)模型设定
由于幸福感相关变量都是取值在1~5之间的有序离散变量,国内外文献对于此类变量通用的处理方法是使用有序概率模型(Ordered probit)或是有序逻辑模型(Ordered Logit)进行回归分析,Ologit要求被解释变量服从逻辑分布。参考冷晨昕和祝仲坤(2018),本文使用O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我们估计以下模型:
Happinessit表示第t年的第i个被访者的幸福感,TILt为衡量第t年新基建水平综合指数的指标,Miit为个体层面的控制变量,表示第t年的第i个人的个体层面的相关指标,Mat为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表示第j年的宏观层面的相关指标。Happinessit*是潜变量,潜变量与临界值Ci如式(2)所示:
四、实证分析
本文将测算得出的新基建综合指数的对数值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分别研究其对幸福感综合水平、幸福自评、生活满意度、健康自评和未来信心评价的影响。使用工具变量回归来消除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随后依次进行影响机制分析、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剔除缺失值、合并之后得到一个平衡面板数据,共12496次观测值,为消除异常值的影响,对主要变量进行上下5%缩尾处理。
(一)基准回归
本文运用Stata16/MP进行实证分析,居民幸福感是有序离散变量,因此采用Ologit模型进行回归。使用方差膨胀因子对变量进行检验,只有年龄、学历及其平方项的方差膨胀因子超过10,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对于每个被解释变量,模型(1)均为只控制核心解释变量而得到的结果,模型(2)为加入控制变量的结果,模型(3)是加入时间虚拟变量和城乡虚拟变量的结果。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罗列了模型(2)和模型(3)以及部分被解釋变量的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新基建水平对居民幸福感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加入控制变量、时间虚拟变量和城乡虚拟变量之后结论依然成立。从模型(3)来看,新基建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幸福感水平、幸福自评、生活满意度、健康评价和未来信心程度分别会提高约16.7%、16.6%、9.2%、8.1%和9.2%,提升作用较小,考虑到首次提出“新基建”的概念是在2018年年底,自此以后新基建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并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到快速发展时期相对较短,这可能是提升不大的原因。控制变量方面,大多与以往文献结果一致。
(二)影响机制
上述回归结果显著且稳健,新基建水平对居民的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验证新基建水平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五种可能路径,将机制变量加入回归中,结果如表2所示,(1)至(5)列分别是新基建水平对经济水平、社会公平、消费水平、政府公共服务和互联网使用影响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新基建水平对经济水平、消费水平和互联网使用变量的影响显著且系数为正,对社会公平和政府公共服务的影响显著且系数为负,说明新基建水平确实可能通过这五条路径影响居民幸福感。
(三)内生性讨论
考虑核心解释变量可能会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第一阶段找出核心解释变量的工具变量,并检验其是否相关,第二阶段将工具变量加入回归模型中,考察其显著性,并以此探讨新基建水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本文参考杨文溥(2021)、伍先福等(2021),构建了新基建水平的工具变量iv-TIL,反映了新基建水平按照全国层面新基建水平增长率进行增长得到的预测值,并将其取对数值,限于篇幅,省略分析表格。两阶段回归结果均为正向显著效应,但是影响系数变小,说明加入工具变量前由于内生性问题我们高估了新基建水平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四)稳健性检验
上述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为验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通过替换模型和核心解释变量的测度方法来进行稳健性检验。替换模型为Oprobit模型,再次进行回归;其次,用主成分分析法重新测度核心解释变量,回归结果依然是显著正向的,限于篇幅,省略分析表格。
(五)异质性分析
新基建水平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性别、居民自评社会地位和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限于篇幅,省略分析表格。其对女性幸福感的提升作用略高于男性;对自评社会地位一般和非常高均显著,而对于自评地位非常低的人不显著,考虑到社会地位低的群体可能包含了较多的低收入、弱势人群,具有高失业风险和弱保障特征,较难获得的幸福感(戴宏伟和回莹,2016);对中年群体的幸福感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中年群体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多重压力,因此不容易获得幸福感,对青年人和老年人则均为正向显著。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近年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发展方向之一,与居民的幸福感息息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新基建水平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加入控制变量和虚拟变量之后仍然成立。考虑到内生性问题,使用最小二次回归法重新进行回归,结果仍然支持新基建水平对居民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对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结果依然成立。其中,对于女性、居民自评社会地位非常高、青年的影响大于男性、地位低、老年。对可能存在的路径进行分析,发现经济水平、社会公平、消费水平、政府公共服务和互联使用是影响新基建水平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新基建水平可以通过以上途径对居民幸福感产生影响。
(二)政策启示
显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抓手。本文提出以下三方面启示。
一是要补齐传统基建短板,加速“新老”融合进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含着融合基础设施,与传统基建存在着交叉与融合、发展并继承的关系,要发挥好传统基建的基石作用,协同发展“新老”基建系统,为新基建发挥赋能作用提供支持。
二是要加强数字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在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加强新基建在乡村的建设,加大对乡村新基建的投资力度,加快乡村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的覆盖,为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是要加快普及数字便民利民惠民服务,提高居民幸福感。培育重点行业应用场景,进一步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一系列与民生相关的设施,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为推进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Asadullah M N,Xiao S,Yeoh E.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a,2005~2010:The role of relative income,gender,and loc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8, 48:83-101.
[2]Mo P H.Corru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29(01):66-79.
[3]Noll H H,Weick S.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erman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2015,62(02):101-119.
[4]戴宏偉,回莹.京津冀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6(04):164-171.
[5]范合君,吴婷.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43(01):3-22.
[6]冷晨昕,祝仲坤.互联网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效应研究[J].南方经济,2018(08):107-127.
[7]刘导波,张思麒.数字经济赋能居民消费:理论机制与微观证据[J].消费经济,2022,38(01):72-82.
[8]陆杰华,李芊.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探究——基于CLASS 2018的数据检验[J].西北人口,2022,43(05):1-12.
[9]伍先福,黄骁,钟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及其耦合机制[J].地理科学,2021,41(11):1969-1979.
[10]伍先福,李欣宇.“新基建”赋能国内大循环的内在机制研究[J].金融与经济,2022(07):62-74.
[11]杨文溥.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生产效率提升与消费扩容[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2,24(01):48-60.
[12]姚敏,陈新力.互联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机理及其检验[J].调研世界,2022,346(07):17-25.
[13]张润君.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政府、社会和市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06):204-212.
[14]周洲,段建强,李文兴,耿劭卿.乡村公路建设、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2,42(08):23-36.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