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强国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3-02-23赵巧妮

科技风 2023年1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劳动

赵巧妮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1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人口红利因素,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短短几十年就跃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求,我国制造业正在从“大”迈向“强”的制造强国道路上前行。人才是第一资源,工匠精神是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蓬勃动力,工匠人才完成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型的主要资源。

制造业强国需让职业教育先行,工匠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产业与职业教育对接的深度产教融合,离不开深度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型工匠人才的培养。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依旧有不少难题需要研究,如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匠精神中的“工”到“匠”的质的飞跃,以促进高职学生加深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认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聚焦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养“大国工匠”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1 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

1.1 工匠精神起源

1.1.1 古代工匠精神起源

“庖丁解牛”这个成语家喻户晓,这则出自《庄子·养生主》的故事讲述了牛神庖丁在宰牛这件小事上做到了专、静、巧的极致,是中国人绵延百代传承发展至今的优秀文化,它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现代中国提倡的工匠精神。

1.1.2 新时代工匠精神起源和传承

现代工匠精神最早由我国著名教育家聂圣哲提出,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的调整变化,“中国制造”如果要顺利过渡到“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必将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目标。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企业提质增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助推传统行业改造和升级,自此,中国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焕发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意义。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重任,离不开更多的“大国工匠”人才,只有让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深入人心,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光大工匠精神,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人才。

1.2 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是培养新时代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为国家培养出千千万万优秀的“工匠型匠人”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当今,工匠精神是从业者追求的一种职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它的内涵主要包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四个维度。

1.2.1 执着专注

“执着专注”是指从事某事坚持的长度与广度,“执着”是指对从事的某一事物坚持不放弃的坚定信念;“专注”是指操作者专心注意,集中精力去完成某一件事。它是成就工匠精神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必备的精神特质,从业者在某一行业与领域中要有所建树,前提条件是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韧性。坚守是提高技能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还要从内心“痴爱”行业,才能达到古语所说的“艺痴者技必良”的境界。比如:我国古代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便是“执着专注”的典型事例;新时代“时代楷模”徐立平30多年对航天事业的坚守与执着的“匠心”被赞誉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他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获得了“大国工匠奖”的荣誉称号。

1.2.2 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指从事某一行业钻研的深度永无止境,指从业者具有不断提高对追求好的质量产品的决心,要求极高,它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古语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求从业者对待自己产品的目标是打造行业内顶级、最优质的卓越产品,需要从业者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不断追求更好、最好。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巨著《红楼梦》是曹雪芹经过数次打磨后的精品;新时代中国一汽集团技能师工匠代表齐嵩宇致力于不断钻研提高电阻压力焊的工艺水平,打破了国际领域的空白,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荣誉称号。

1.2.3 一丝不苟

“一丝不苟”是指连最细微的地方都要认真做,形容从业者办事非常认真细致。对应古语的“执事敬”“事思敬”,它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保障,是劳动者高度负责、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精神体现,严谨地对待工作中每一个细微的细节成为匠人的行为习惯和职业操守。新时代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在0.01秒内精准控制焊枪停留在燃料管道上,数次操作都无误。

1.2.4 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是指从业者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致力于使自己达到行业的顶级的水平,它是铸就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现。卓越的匠心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时代的必然之举。卓越的匠心要求劳动者不断追求突破与革新,向着更好、更高、更精努力奋斗;只有厚植创新沃土,才能更好地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荣获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的洪家光不断追求加工工具的精度,不断让“加工工具再精确1微米”,大幅提高滚轮工具的精度,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2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2.1 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在驱动力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是提高我国制造水平让城市转型的重要内驱力,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必备条件。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我国职业院校学生中厚植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沉淀为城市的基因,让工匠精神深入职业院校每个学生的头脑中,为我国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职业教育匠人人才,这些技术精湛、专业专注的工匠队伍才能让持续发挥“专精特新”的作用,才能助力我国制造走向更高端,推动中国制造向创造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

2.2 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业城市创新精神的重要源泉

工匠精神中的“追求卓越”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涵。如株洲市的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发动机、硬质合金等先进制造业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甚至是领军地位的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如获评“2021年湖湘工匠年度人物”的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的易冉,她说:“作为产业技术工人,也应克服浮躁心态,脚踏实地,力求专注、精益求精和创新,这样才能走到更宽广的天地。”正是“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心枪合一”的工匠精神的追求与坚守,才让她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卓越的人生。

2.3 工匠精神是制造强市劳模精神的主要引领

人类社会中唯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劳模精神就是鼓励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非凡贡献,并激发他人奋进拼搏的劳动精神。劳模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断磨砺技能、勇于创新劳动,彰显了中华儿女的时代风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劳模是劳动者的楷模,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才能全方位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技能以及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的发展能力;职业院校的师生在奋斗拼搏中形成工匠精神,更好地为我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储备。

3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我国的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工匠精神越发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各个高职院校都积极开展工匠精神的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但是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仍需加强。因此本文从劳动教育、技能比赛、产教融合三个方面谈谈工匠精神的培育。

3.1 加强劳动教育,传承和创新劳模精神

劳动是创造一切幸福的源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难题,唯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破解。大量高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必需人才支撑。

劳动课程如今已经纳入职业教育必修课,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需要加大劳动课实施的措施和力度,最首要条件就是在校求学期间要加强劳动意识,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在校期间除了需要搞好宿舍卫生、整理好实训室6S卫生等的基本劳动任务后,还依据各个不同的专业特点,将专业人才培育与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将劳动教育融入理论课堂、实践实训和日常的专业教育中。

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高职的学生们要从普通学生磨砺成为“大国匠人”,就让劳动教育、劳模教育、工匠精神深入每个学生的脑海中。通过“劳模工匠进校园”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邀请企业中的劳模人物到院校中讲解自身的故事,以此来激励学生热爱劳动,理解劳动的意义,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以“劳模工匠室”为依托,建设劳模工匠团队,形成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传播“劳动光荣”的文化教育,把劳动教育持续融入制度文化、教学文化、活动文化等中,整合各种媒体资源传播劳动文化,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3.2 以赛促练、以赛促学,齐育匠人人才

在制造强国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数量众多的知识型、技能型的专业化产业工人。职业教育是培养产业工人人才的摇篮,培养的人才技能如何,是否能达到高标准要求,只有通过比赛的演练才能看出。

学生通过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都有提高,这些综合素质是工匠人才必不可少的装备。通过比赛等竞技性活动,倒逼职业院校的学生加强自身技能的学习,看到自己的不足,补足短板。通过奖励等手段,激励优秀学生不断磨砺技能,不断提升自己。

通过技能大赛,倒逼职业院校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知识水平,将大赛的规范性操作文件融入课堂实践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教学理念的实施。

3.3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工匠人才机制

产教融合的目的是借助政、企、校三者搭建“企业为主、职业院校为基,政府为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与专业无缝对接,提高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通过企业人才与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互动交流与合作,构建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在职业院校中为企业的技能大师建立“工匠人才工作室”,让企业的大师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同参与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依据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量身定制学习内容,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构建现代工匠的培育模型,达到校企协同创新育人的“立交桥”。

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服务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致力于对接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运用等产业链,构建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以中国中车高铁工匠谢光明为核心成员的团队,组建专业教师与企业名师的“中国中车高铁工匠的名师工作站”,共同建设一批承载“匠心、匠德”的中国高铁师资队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紧贴先进储能材料及电动汽车产业链,与中车时代电动、宝马新能源等企业展开深度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全面对接和深度融入汽车产业链,为汽车类行业培养“芙蓉汽车工匠”人才。

结语

面对新时代发展机遇,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们以工匠精神作为工作标尺,以“大国工匠”作为时代标高,以工匠精神引领前行,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以匠心铸造精品,以质量锻造品牌,力争涌现出更多的“大国工匠”,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劳动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热爱劳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