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
2023-02-23李翠亭
李翠亭
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
科学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推动力。社会的发展需要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共同推动,发展这三种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专家认为,科普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科学与人文交叉领域,[1]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为一体的科普文化建设是国家整个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科普文化产业是提升中国软硬实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支柱产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科技文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科普文化产业的创新思路
科普是融实践展示性、理论诠释性和知识传授性为一体的活动。科普资源与文化资源相辅相成、互促互渗,文化元素可为科普活动注入强大活力和动力,科普文化是科普与文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通过引人入胜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科普活动,无疑是有趣有效的创新思路和创新实践。这种科普活动贴近受众,运用的是个性化、接地气、亲和力强的艺术手段,采用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合时代特点的、灵活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科普文化产业以科技文化、创新创业、物质精神、生态环境、民生经济高度融合为特色,它将价值塑造、知识普及、文化服务和经济建设融为一体,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融入文学和文艺创作是科学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上的扩展与创新。通过科普产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渠道、传承形式、传承内涵上的扩展与创新。
科普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普文化产业可以承载文学与艺术的精华,可以探索科学技术和人文发展的未来,可以展现思想教育的阶梯和高峰。它承担着思想传播、舆论引导、形象塑造和公共外交的重要使命,是科学技术与人文价值的载体,在传播知识、辐射文化的同时,也播撒了科学精神、科学伦理和科学作风的种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助推科普文化产业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具有启迪心灵、传承文明、发展经济、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能够助推社会与经济的并进、人文与自然的交互、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知识强国的需要。
二、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实践路径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强调的是高质量,多措并举是实现科普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科普文化产业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实践过程中以政府主导、主体联通、媒体助力、服务人民、重视人才为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原则
政府的产业规划要确立科普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着力解放和发展源自科普文化的生产力,促进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要着力搭建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以及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的平台,建立助推科普文化发展的激励机制、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完善科普园区、科普基地等科普场域的人文环境,建立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与公益性科普事业并重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科普文化产业的市场化。
科普文化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叉融合,可以通过科普文创这种独特的手段实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进而实现文化传承和科普创新。科普文创是科普文化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政府要营造有利于科普文创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创新文创成果快速有效转化的政策制度生态,激励广大科普文创工作者各显其能、各尽其责、各展其才。另外,科协、作协、文联等部门要发挥好应有作用助力科普文创工作者施展才华。
(二)坚持主体联通原则
我国文化繁荣发展,但科普文化建设还比较薄弱,科普文化企业的质和量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企业的顶层设计还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引,企业的经营模式还缺乏关键的要素配置。因此,有必要以主体联通的方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规模。大中小科普文化企业可联合高校智库进行融通创新,打造“政、产、学、研、用、媒”深度融合的研发链条,促进科普文化成果转化。智库结合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运作诉求进行高质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企业提供创新发展的实证依据和理论保障。大中小科普文化企业要坚持企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并重的原则,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助力实现产自高校、文联、作协、智库的文化成果的产业化。政府部门要抓好监管和协调工作,联通相关“政、产、学、研、用、媒”链条,优化基于科普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推动大中小科普文化企业融通创新,对企业投入科普领域的基础开发实行税收优惠,助力打造创新型龙头企业,使其发挥引领作用。
(三)坚持媒体助力原则
各种形态的媒体是科普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媒体的传播质量影响着科普主体和科普受众的多元行为属性。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都跟着快速发展起来。[2]数字技术对科普事业、科普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发挥着全方位、全链条的赋能作用,同时数字技术也得到了用武之地。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3]虽然传统媒体仍然是公众获取科技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新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助推科普文化信息传播的作用日趋增强。虚拟媒体和实物媒体并存可助力营造浓厚的、泛在的科普文化氛围,科普作家、科普文化研究人员、科普文创人员、科普文艺从业者及科普文化企业主体都必须重视全媒体的助力作用。
(四)坚持服务人民原则
发展科普文化产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科普路径既受条件式技术驱动也受内源式人本驱动。科普是面向群众、服务人民的事业,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民众参与和互动是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科普文化的需求正逐渐呈现高质、多元化。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必须以惠民为宗旨,必须打造产业规模符合民众需要、产业特色符合本土韵味、文化品位符合民众趣味的“科文创意经济”品牌。因此,政府要通过科普文化的数字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手段,供给更多能够增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科普文化产品,让更多科普文化资源发挥惠民作用。政府要着力完善社区、学校、商场、公园、科技展馆和文化场馆踊跃参与的社会支撑体系,改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五)坚持重视人才原则
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必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当前科普人才和文创人才的匮乏构成了我国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大力实施文化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成人才链与科普文化产业链的耦合发展,要充分挖掘国际国内的人才资源,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对外吸引优秀人才,对内培养青年人才。青年群体能为科普文化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智力和活力,所以要充分发挥青年科普文化人才的主力军作用。
1.注重引进人才
发展科普文化产业需要大批懂科普、懂文化、懂产业运作的专业人才,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面向世界、面向全国,特别是面向人才聚集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在科学普及、文化传播、艺术创作和产业开发等领域能够发挥引领作用,要突破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就必须重视科普文化产业领域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
2.注重培养人才
重视科普文化建设就必须重视高层次科普人才和文创人才的培养,建设高质量科普文创人才队伍,优化文化艺术领域的人才结构。只有增加业内人才数量、提高业内人才质量,才能提升科文融合的文艺创作水平和科普实践能力。我国要围绕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发挥高校人才供给的引擎作用,科普创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乡村振兴都离不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科普文化产业域内创新活力、创业能力、创造潜力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不仅要注重引进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而且要更加重视高校文化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坚持外引内培、引培并重的原则。高校要加强科普一线人才培养,尤其要重视乡村科普一线人才的培养。
3.注重用好人才
用好人才是留住人才的前提。相关部门必须着力优化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人才环境,盘活高校、企业、智库、乡村的人才要素,普及基础知识和实用性技术的人才和了解本土民族风情的文创人才要立足于本区域内使用。要坚持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培育和凝聚专业人才,不断壮大科普文化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队伍。落实有利于科普实用人才和文创紧缺人才成长的政策,为各类可助力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机会、平台和舞台,切实把科普人才的创新力和文创人才的创造力激发出来,把科学精神和文化价值传递下去,把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结语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普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是精神文化进步的助推器。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科普创新和文化建设在国家治理全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普事业对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具有不同特性,不能相互取代,但彼此可以互融、互促和互补。科普文化以普及科学和弘扬文化为目的,发展科普文化产业是时代之需,通过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可以实现繁荣中国文化、发展中国科普、传播中国思想,展示中国形象的大目标。多措并举发展科普文化产业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创新性和惠民性的高度统一,发展科普文化产业需要科学界、教育界、文艺界、学术界、企业界和整个社会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