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的模式研究

2023-02-23

职业技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传统课程

黄 健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 510310)

0 引言

当前,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所形成的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由此可见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也普遍意识到,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高职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各级院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的政策。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再如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指出:“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些指导性意见的出台,蕴含着对高职人才培养中人文素养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尤其是富有进取精神的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更应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探讨其中对人文素养培养富有成效的做法,积累经验,培养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岭南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系统,不是强硬的叠加,而是要让彼此有机融合形成生态教学系统,即将课内外所有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教学因子有机组合,相辅相成,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职教育中,通过生态教学系统的建立,教师可以将课堂学习、技能训练与真实的工作实践相融合,以辨证的观点看待并处理彼此之间的联系,使之产生最大的合力,从而大幅度改进专业教学的成效。而岭南文化的教学内容,在显性层面上来说,可以是一门或一系列相关的课程,如“岭南文化”“茶艺”“书法”“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粤语”“普通话技能训练(关于方言与普通话对比的内容)”等课程,既自成体系,也相辅相成,通过不同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共同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而发挥作用;若从隐性的层面来说,岭南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与精神,如家国情怀等,则可融入所有教学因子中去,包括所有课程的学习及技能实训,进而日积月累、固化为教学双方内心的一部分。

学生是这一系统中的根本,与围绕他们周围的,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各因素,共同造就富有活力、目标一致的生态环境。而将岭南文化因子融入这一生态体系中去,则意味着所有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实践与教学双方的精神建设,均应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融合岭南文化的鲜活内容与精神内涵。

在具体的做法上,教师探索出了“以打造优质传统文化课程为主体,以系列课程建设及课内外教学活动为两翼,凸显师生一技之长”的模式,简称“一体两翼,一技显优”模式。

1 以打造优质传统文化课程为主体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课程化。“课程是文化的载体,是实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落实到课程建设中,“以课程润泽生命,用文化滋养心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仅仅空谈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是没有实效的,传统文化教育要体现为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方能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养分真正地传输到学生的心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那么,怎样的课程可称之为“优质传统文化课程”呢?优质,首先是对课程内容的遴选,其次是师资的培养及面向学生主体、深谙学情特点而开展的教学理念、教法的革新。在课程内容的遴选方面,或许会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形成独特的文化载体形式。如在岭南地区接触饮食文化、中医、岭南建筑等相关知识,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与接受,毕竟这些文化的载体就在自己身边,如粤菜、中医的奇效、建筑的独特镬耳造型、灰塑装饰等,均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钻研的热情。虽然各地风物有所不同,教授内容可能会出现各自迥异的局面,但只要面向统一的目标,各地课程的遴选依然可以做到殊途同归。这个目标便是“文化归属感”。正如学者徐梓所指出的:“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为了让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进而在文化中找到归属,在精神上变得丰富,在思想上获得一种根基。”[2]可见,在遴选课程的时候,带有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生动有趣且拥有相应教学资源的课程,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他们建立文化自信,而且具有延续性,能满足课程持续建设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

为说明本土特色、生动有趣及教学条件充分相结合的遴选标准,以下以广东省重点专业之一的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现代文秘专业为例,展开分析。

多年来,该专业开设了“岭南文化”课程。课程的开设取决于人才培养之目标——为省内各级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提供高素质、应用型秘书人才。在全国通用的高职秘书人才培养的要求中,突出的是“办文、办会、办事”三大职业核心能力,但如何将这些宏观要求落实到广东省秘书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上来,彰显地域特色,则是专业课程建设之初的一大难题。在进行教学内容分析整合的研究工作时,教师发现要凸显自身现代文秘专业的特色,则离不开本土文化的助力,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让他们先树立起文化认同意识,并不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感化,才能形成良性发展,让学生从心底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爱岗敬业,规划好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因此,选择“岭南文化”课程作为专业学习的起点,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岭南文化”课程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岭南先辈们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务实勤奋的精神。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讲授,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特质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紧贴岭南文化鲜活的物质形式,以生动性、趣味性带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避免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流于形式,通过现场参观、思考、动手制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传统文化内涵。这样建设出来的课程,才能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发挥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例如:课程讲授到有关岭南建筑的内容时,学生的学习任务之一便是去参观具有典型岭南特色的建筑群,并通过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记录其典型性。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自发结成研究小组,商讨参观的目的地,策划出行路线,对研究工作进行细致的分工;到达现场之后,还需细细观摩建筑物的特色,做好素材的积累。采风归来之后,学生的第二个相关的学习任务则是动手制作建筑模型。这一任务对文科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但却并非不可能完成,而是“跳一跳,便可以触及”的能力提升级别的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及建议下,商讨制作模型的方法,包括材料的选取、形式的表现、特色的凝练等。最后成品制作完毕,教师可采取公开展示、组织学生汇报等形式,让学生发表感言,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在这一系列的课内外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在教师的引导下锻炼了沟通、团队合作、行程安排、摄影、录像、新闻采写等专业技能,还切身感受到了岭南建筑的精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构建教学内容时,教师并不希望依赖教材,一成不变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是希望能量体裁衣,就岭南高职学子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硬件、师资等条件来安排具体的授课内容。为此,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事先了解学生对岭南文化的认知程度及关注的热点,再形成若干授课内容的类型,并进一步细化。如现代文秘专业的学生基本来自省内广府、客家、潮汕三大富有特色的文化区域,因自身成长环境不同等原因,接触较多的传统文化形式为语言类、饮食类、建筑类、手作类等。经过教师团队的细致分析、规划后,将主要教学内容定为粤方言、地方戏曲、茶艺、地方美食、岭南建筑、传统插花、广绣与广彩等。而在教学形式上,则采用详细教授、引导欣赏、动手实操、参观感受等灵活的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保证了教学的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在一年一度的专业教学问卷调查中,学生们纷纷在“我最喜爱的课程”中,写上了“岭南文化”这一名字,由此可见课程的魅力。

2 以系列课程建设及课内外教学活动为两翼

“岭南文化”课程的存在并非是孤立的。它的影响应辐射到所有课程建设及课内外教学活动这“两翼”中去。当教师建立起“教学生态系统”这一观念的时候便不难发现,将所有的教学因素置于系统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无论什么课程,无论课内还是课外,这些因子之间会产生碰撞、融合,彼此影响,在“生态”和谐的环境中高效地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教学生态系统的建设,旨在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化民成俗”,使被教育者习惯成自然,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的自然行为准则,让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好德行蔚然成风,真正地接地气,让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走出校门进入家门,走出书本进入生活,最终做到润物细无声。[3]

那么,如何营造和谐的“生态教学系统”呢?

首先,各门课程内容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共同为塑造合格的专业人才而发挥着作用。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获取其他课程的营养,补自身所缺。如现代文秘专业的核心课“会务管理”,学生因为较少参与真正大型商务会议的操办,较难理解理论知识,进而产生畏难、厌倦的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总结之前在“岭南文化”课中策划参观文化遗址的工作经验。在学生对此项工作有了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再由教师由此及彼地阐释策划会议或活动所需要注意的流程、原则等知识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具备真实经验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去关注策划案的科学性、可执行性,也能较深入地认知有关活动策划的知识。

在办会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熟练使用的接待礼仪、侍茶、宴请、领导发言稿的撰写等技能,若有岭南文化的扶助,学生将表现得更为出色,服务效果也会更理想。以该课程的一次模拟工作任务为例,任务要求学生策划某旅游区的开业庆典活动,但在已知的任务条件中,仅有很少的背景资料。对于大一下学期、工作经验稀缺的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开展资料搜索工作,是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在初步的讨论中,学生自身能够想到的活动内容,大多仅限于剪彩、嘉宾致辞等常规环节,对宣传及活动环节的设计较为吃力。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提出了“本土文化特色”这样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搜索与旅游区有关的文化信息,并在宣传、活动环节,甚至是嘉宾演讲稿的撰写中,均融入了典型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的手工艺品、美食、朴实的民风等,从而使方案特色鲜明。在策划过程中,学生对“本土文化特色”有了切身的体会,也自然而然地打开了思路,产生了对工作任务的浓厚兴趣。

当系列课程中均融入了岭南文化元素时,课程彼此之间消融了泾渭分明的界限而形成了良性的交流互动关系,学生也更容易在学习中实现对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从而提升了综合素质。如岭南茶艺的学习内容,关联到古代典籍的解读、岭南茶叶产销的历史、品种分类、冲泡技巧、日常待客之道(侍茶)、茶席布置、茶主题文化体验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等,实际上围绕着“茶叶”这一关键词,打通了中文、历史、植物学、美学、花艺、沟通礼仪、活动策划、会议组织与管理等诸多知识与技能的领域,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立体化;在思考的时候也更容易掌握多维视角看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经验对学生个人素养的积淀、学习与工作水平的提升,均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实践显示,课内外的学习在与岭南文化的体验融于一体时,效果更显著。在现代文秘、商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中,教师试行面向部分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兴趣小组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国家级非遗项目培训,师资力量则来自该领域内经过长期深造、有丰富实操经验的本专业优势师资。在培训中,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精神、构图特点,到古典花器的选择、制作、品鉴方法的学习,再到学生独立的花艺作品创作、表演,通过日常训练、展览参观学习、花艺表演(面向校内外公众)等生动活泼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细致、耐心、处乱不惊的心态,还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以中国传统插花的技艺之一做“撒”为例,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细心、耐心、毅力形成的过程。在没有研习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插花时主要学习花材的处理方式及插制的位置,感受花材组合后所产生的空间美感。到了瓶花做“撒”的阶段,他们则面临着一个具有相当难度的挑战。关于“撒”,台湾学者黄永川指出:“所谓‘撒’或作‘楔’,以木为之,用于锡胆或瓶内以固定花枝”,这是清代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提出的固定瓶花花枝的方法。[4]看似简单而操作起来却有相当的难度。它需要制作者在细致地观察了花材的走向之后,依据其自然生长的方向,以小木棍等为支撑、束缚,将它牢牢地固定在花瓶内,并在瓶口以上的空间处,展现花材的自然美。在固定花材时,一方面要做到牢固,另一方面,也不能削弱花材的审美效果。学生在未熟练掌握这一技巧时,往往需要花费2~3小时的时间,才能做好相应的固定,完成作品的创作。但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失败与重建中,学生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更能适应具有挑战意义的学习任务,愿意通过主动尝试来获取经验。如面对从未尝试过的采访及撰写新闻稿的任务,以往学生有畏难情绪,但现在则是积极向老师寻求思路上的帮助、指导,然后通过自己的摸索高效率地提交成果,并善于聆听指导意见,积极作出修改的回应。在审美趣味上,他们也对中国传统的含蓄、典雅的美学风格更为敏感,能较轻松地理解课堂上老师有关中西方美学风格差异的授课内容。如东方的含蓄内敛,西方的奔放外向,在不同风格的社交场合,秘书的服饰款式、个人妆容等必然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此,在练习传统插花中对色彩搭配、色系等知识已有了较好领悟能力的学生,则能将色彩知识娴熟自然地运用到服饰妆容的实操练习中去。

再如,不少学生因个人性格、经历所限,在人际沟通方面显得较为被动,具体表现为不善言辞、不愿与人交流、在交流时措辞不当等问题,因此沟通效果欠佳。在语言表达类的课程“普通话技能训练”中,第一节课并非讲解普通话的重要性,而是从各自的方言开始,让学生在实践中先去感受方言之美。教师先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录下自己家乡的老人朗读古代诗词的案例,然后分享出来,集体感受方言中的音律美。即便听不懂也没有关系,关键是让学生感受方言本身所携带的音律起伏转折之美。通过对这种美的发掘,让学生了解汉语的音韵变化,不同语音体系的特点及彼此之间的区别。从而生发出学习的兴趣,后面的语音、口语沟通等锻炼才由此有了动力。当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信心,他们才能有勇气主动与他人交谈,而在频繁的交谈锻炼中,才能逐渐提升有效沟通的技巧,完成复杂的实践任务。

可见,课程与课程之间、各种课内外的训练项目之间并没有截然分割的鸿沟,它们相辅相成,处于同一个生态教学系统之内,方能释放出最大的合力。正如学者张久安所指出的:“从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定位、内容选择、实施模式、教学活动和资源整合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构建,整体、有序、常态、深入地落实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学校与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振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3]

3 以师生共同提升为特色的“一技显优”

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离不开教学双方的相互配合。教师在传统文化领域要先有所积淀,学有所成,形成一定的技能优势,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提供示范,进而展开良性、积极的互动。

通过上述的教学实践,学生与教师,均能从岭南优秀文化的教学活动中受益,在提升了个体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较扎实地形成了自身的技能特长。教学相长,教师高超的教学能力是建立在不断学习与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的;而学生自然也通过高水平的教学与自身的努力研习而获益,提升了职业竞争力。在不断的学习中,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让学习本身变得更有趣味,也使蕴藏于思想领域中的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等,变得形象可感,更容易捕捉与理解。因此,岭南优秀文化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相关学习内容的积极态度。

为了更好地承担“岭南文化”课程的教学,教师也需要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不妨关注社会所提供的资源。如各地的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等会提供不少有关非遗项目的公益培训活动。这些活动常能较好地覆盖各种类型的非遗项目,形式多样有趣,且官方宣传得力,因而受到公众的喜爱。至于需要开阔眼界、提升自身相关技能及鉴赏能力的教师,亦可从这些丰富的资源中汲取营养。

例如:在2022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广州市举办了“我哋广式——广州非遗购物节”的系列活动,其中包含直播带货、云探店、短视频营销、线上馆推介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内容方面,将传统美食、展现广作精工的传统工艺文创品、体现广式健康生活的养生品等多类优质“广货”向大众推介,广式点心、广式腊味、养生品、微缩家具、书法篆刻、广绣文创等,这些具有浓郁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在直播期间曝光量达320余万,在多圈层实现渗透传播。[5]网络快速、高效的传播,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得以初步观看、体验各类非遗项目,开阔了眼界。

如需进一步学习,则可关注民间及官方主办的各类体验课、专业课程。在广州地区,传统文化的体验课相对丰富,如2020年,广州市文化馆所联合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在暑期开设公益课程“广绣研习班”“广彩研习班”,目的是将广绣带进课堂,在校园里开枝散叶;[6]还希望教师们学有所成后,能将广彩带进课堂,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广彩的魅力;[7]通过1~2周的时间,非遗传承人与教师之间面对面的技艺传授、实践,让教师较系统地体验了创作广绣、广彩作品的大部分过程,从而加深了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了解,提升了教学能力,对充实与完善校园内传统文化课程授课内容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若教师希望能进一步在某项技能方面进行深造,也可依据学校的优惠激励政策,继续报读研修课程。如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2008年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传承方面,2019年世界花艺技能竞赛在中国举办(晋级赛中含中国传统插花的赛项),广东花艺师黄仔获得了亚军,收获中国花艺史上的最高荣誉,也成功地引发了媒体的热播及官方的关注。此后,相关的花艺研习课程无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上均比往年有了较大的进步,其中有中国插花协会举办的教师技能强化训练班,也有民间各传统插花流派及社会团体举办的培训班,能较好地满足师资培养的需求。而教师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获取各种技能提升的方式与途径。只有教师懂得更多更深,有切身的实操经验,才能更好地开展主干文化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各种形式内在的精髓。

而随着教师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类教学技能学习的需要,相关行政部门及教学主办单位应继续拓展培训渠道、形式。例如: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提升教学传播效率,让更多的教师受益,并辐射到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去。同时,关于网络直播在音效、画面性能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如何提高质量、拉近供需双方的距离,相关管理者如何更有效地引导、推动此类继续教育的开展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4 结语

职业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学生技术、技能的习得,同时也应关注学生内在精神品质的发展。“中国人的特质,不仅体现在人种体貌、生物基因上,而且反映在思想观念、性格气质、文化风貌中”,“只有我们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解决‘我是谁’的身份认同问题,解决我们来自哪里,又将走向何方这个根本性的问题”,[2]学者徐梓的这番话在哲学层面上道出了传统优秀文化深入人的内心的必要性。人,应先扎根在稳固的文化根基上,他的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方能有稳定的“营养供应”,而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支,一旦它水乳交融地与广东的职业教育相结合,则能让学生更有亲切感,更容易收获内心的富足,自然地生发出“我要学”的热情,激发出爱国情怀与对工匠精神的崇拜,获得职业素养优势与奋力前行的动力。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传统课程
岭南文化名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岭南文化遗产讲座——《仓东计划》的理念与实践在广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