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辽剧的保护

2023-02-23宗昕

戏剧之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盖州市辽南剧种

宗昕

(中央戏剧学院 北京 100006)

一、辽剧概述

(一)辽剧的历史沿革

关于辽剧的起源有两种代表性的说法:第一种来自民间,即1958 年在盖州地区成立了专业影调剧团标志着辽剧的诞生;第二种来自官方,即1961 年省政府认定影调剧为辽宁省地方剧种,命名剧团为辽南剧团,辽剧随之诞生。辽剧的名称由最初的影调戏发展成后期的辽南戏,最终被称为辽剧。

20 世纪50 年代初期,盖州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内容十分丰富,每年县里都会举办文艺汇演,各个公社和大队都有业余剧团。盖州皮影艺人翁景树用真人代替影人、舞台代替影窗、真声代替假声①,把影窗艺术变成了舞台艺术,并取名影调戏②。此后还创编出现代戏《白杨树下》并进行排演,在当地反应热烈。县里通过汇演发现这种形式非常受广大群众欢迎,也运用影调戏形式排演了《小借年》、现代戏《跃进之家》并参加了辽宁省文艺汇演,在全省引起了大范围轰动。

1958 年,县里成立了专业的影调剧团。1961 年,周总理召开全国文化会议时谈到东北三省都要有自己的剧种。在此号召下,吉剧、龙江戏随之诞生。1962 年,省里决定将盖州辽南剧团的大部分人员调到省会沈阳,邀请电影《雁荡山》的编剧和导演徐菊华排演了一系列实验剧目。在此后的几年中,边演边改,并排演了《龙凤镜》《逼嫁杀店》《宫门断鞭》等一批实验剧目。如今,只有盖州市辽南剧团和瓦房店市辽剧团两个县级剧团担起了保护和传承“省剧”的使命。

(二)辽剧的艺术特点

1.唱腔音乐与唱词结构

辽剧音乐的三大唱腔体系分别是平唱、二龙松和反调,其中平唱和二龙松是最主要的两种唱腔音乐。平唱是辽南地区特有的戏曲唱腔,旋律优美、曲调抒情,多以人物抒情叙述为主。二龙松形容两棵松树紧紧缠绕在一起,是皮影艺人马传亮把盖州当地皮影戏的平唱和唐山皮影的花调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唱腔,节奏明快、流畅,一般为花旦、武旦的唱腔。反调是在吸收了京剧和评剧的反调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音调相较于平唱的男唱腔降低了四度。

辽剧的唱词结构常见的主要分为十字句、七字赋、五字锦、三顶七、嗒啦句子,其中三顶七和嗒啦句子是辽剧独有的唱词结构特征。三顶七是由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组成的,每一个字句中又有上下两个对偶句,就形成了3344556677,例如“俺佛宝/武艺强/胯下战马/手中银枪/上山能骑虎/下海捉龙王/少年英雄无比/堪称盖世无双/母亲不许我出战/不知这是为哪桩”。嗒啦句子也是辽剧独有的曲牌,一般用于丑角的唱词中,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例如“先叫一声妈/后把伙计换/叫上伙计快救火/莫迟延 莫迟延 莫迟延”。

2.表演形式

辽剧的表演形式在吸收借鉴其他戏曲剧种的程式化动作之外,加入具有自身独特性的皮影影人的表演动作,将平面的虚拟影人动作和立体的真实演员表演融合在一起,比如影人侧身甩袖、甩腔,纱幕后的剪影融入古典戏丑的动作当中,从而使得辽剧的特点十分鲜明。

3.舞台美术

舞台的布景和设计也采用了类似于皮影戏的影窗,以雕刻艺术和剪纸艺术为主,表现出辽剧与皮影的关系。在二道幕前有象征影窗的风格框,框的四角雕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的影人头像,可根据不同剧情挂以雕刻、剪纸为主的象征性装饰物。辽剧老一辈传承人萧老师曾说:“戏在影中进行,影为戏中服务。”

4.伴奏

辽剧音乐伴奏以中音四胡为主奏乐器,并与高胡、琵琶、二胡、竹笛、唢呐、笙、中阮、管子、扬琴、板鼓、大锣、小锣等组成戏曲民族管弦乐队③。由于辽剧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四胡,因此辽剧在音乐上的表现特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别具一格。

(三)辽剧的保护意义

对辽剧的保护实际上是对整个辽南文化的保护,辽剧及辽剧音乐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辽南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紧密结合。辽剧作为新兴戏曲剧种,凝聚了来自各地民间戏曲工作者以及辽西、辽北地区的辽剧艺术工作者的智慧,是辽宁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

1.历史价值

辽剧作为建国以来发展至今的新兴剧种之一,在60 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中,辽剧的创作、演出从没有间断过。几十年来,作为县级剧团的盖州市辽剧团一直坚持“送戏下乡”和基层公益性演出,农村汇演、企业厂矿、幼儿园、敬老院、庙会都有演出阵地,农村群众的观看热情为辽剧注入了长久的生命力。“村民既能够欣赏地方戏曲的特色,又能够满足他们对民间文化的需求。”盖州市辽剧团的辽剧传承人萧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如今,辽剧与辽南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交织在一起,散发着浓郁的乡土特色,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文化价值

辽剧起源于盖州皮影戏,在舞美设计、人物造型上与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对民间艺术及文化在农村市场的普及具有很高的传播价值。作为盖州皮影派生的“辽剧”,与河北唐山的唐剧、吉林农安县的黄龙戏一样都吸收了当地皮影艺术的精华。这种新兴的戏曲剧种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产物,是群众对“接地气”的文化的需求,也为戏曲艺术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皮影为辽剧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资源,辽剧的发展又能促进皮影艺术的升华,两者的结合将会为当地群众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④。

3.艺术价值

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丰富,对各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有着很高的吸收和利用价值。歌曲《苏武牧羊》《俺是公社饲养员》《公社是棵不老松》都是利用辽剧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一些评剧、二人转、歌舞、小品等艺术形式的音乐部分也都有所借鉴。吉林省晋京演出的《铁血女真》就来源于辽剧艺术,借鉴了辽剧艺术家王信威在辽剧创作中的一个曲牌,不但广受好评,还促进了一个新剧种的产生。辽剧除了自身具备的艺术文化价值外,还为其他戏曲剧种、艺术形式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以县级剧团的视角谈辽剧保护中的问题

(一)辽剧保护中的问题

根据所收集的材料可以了解到辽剧在传承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几乎是空白的,传承谱系、传承人都模糊不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传承,首要问题是如何长久生存,如何将辽剧以影像方式保存比如何继承和发展辽剧更加重要。一个剧种的发展必须有稳定的平台和载体,剧院、剧团无疑为剧种的继承发展搭建了生存的堡垒。

1.新兴剧种的问题

相比于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古老戏曲剧种,国家政策以及演出市场对新兴剧种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有些观点甚至还认为新兴剧种是“人造”的产物,不需要保护。作为只有60 年发展历史的辽剧,虽然在辽宁省是唯一的地方剧种,但仍处于戏曲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生存。盖州市辽剧团和瓦房店市辽剧团的演出活动范围大多在瓦房店、庄河、盖州和鲅鱼圈区域。辽剧排演的新戏大多不能在农村市场广泛传播。据了解,当地广播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对辽剧的宣传力度十分微弱,除了个别传承人的专题片外,与辽剧相关的演出及实时报道少之又少,这也造成了在辽南地区生活的部分当地人都对家乡独有的地方剧种一无所知。

2.政策的问题

上文提到辽剧的保护计划在政策上基本还停留在剧种的保存阶段甚至是抢救阶段,省级相关部门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对于辽剧的保护。在已有和未来的保护计划中多是静态保护措施,少有传承方面的可行性措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关键的是动态、活态的保护与传承。2005 年,经盖州市委、市政府同意,解决了青年演员的编制问题,财政每年给剧团拨款20 万元来解决人员工资问题,与此同时又将财政负责的剧团人员工资比例由30%提高到60%,截至2016 年,工资比例又提高到了70%⑤。盖州市辽剧团的青年演员王毅透露:“剩下的30%由剧团人员自创自收。”财政的拨款只能维持演员的基本工资收入,没有充足的业务经费及专项资金也就缺乏剧目创作的动力,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辽剧的发展需要。

3.传承后继无人,人才断档

“最担心的就是辽剧后继乏人,‘这一茬儿’在唱功方面还不理想。时不我待,我虽已知天命之年仍坚持创作,为的就是辽剧振兴。”⑥盖州市辽剧团团长王晓敏感慨万千地说道。

为了抢救“辽剧”,2011 年初,瓦房店市慈善总会以慈善搭台、社会参与的模式,邀请剧作家刘永峥进村入户、访贫问苦,经过3 年酝酿,创作出新剧《圆谎》。在谈到辽剧的现状时,刘永峥充满担忧,“辽剧是辽宁省唯一的地方剧种,现在只剩下瓦房店、盖州两个辽剧团,盖州市辽剧团创作能力比较弱,基本上只排以前的古装戏。瓦房店辽剧团的创作能力比较强,排的新戏也比较多。但近年来演员的年龄都比较大了,两个主要演员都60 左右了,演中老年人还行,演年轻人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整个剧团后继乏人,再加上资金不足,已经有十几年没有排出一场像样的大戏了”。⑦

(二)以盖州市辽剧团为例

作为辽宁省唯一的地方剧种的“省剧”,从省团解散至今,一直靠两个县级剧团来维持生存。以盖州市辽剧团⑧为例,盖州市辽剧团位于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区,占地480 平方米。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共81 人,平均工资在2000 元左右。人员结构分新、老两部分,在岗61 人、退休人员20 人。退休人员是1980 年建团时的在编人员,其余的青年演员是迄今为止由营口市戏校唯一设立的辽剧班毕业分配来的,占全团人数的80%。

盖州市辽剧团的演出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公益性演出、中小型文艺晚会、艺术节。商业性演出几乎为零,没有形成愿意购票观看演出的观众群体,剧团自身创收能力较差。公益性演出包括文艺惠民下基层服务、送戏下乡以及辽剧进社区、企业、厂矿、敬老院、幼儿园。公益性演出一般都没有固定演出场地,由剧团自己负责在现场搭建露天舞台。露天场地的舞台区和观众区没有遮挡,常常因天气的限制影响演出的顺利进行,盖州市辽剧团的老艺术家萧老师对笔者讲述起剧团曾经在“送戏下乡”的演出过程中偶遇大雨,台下的观众依然热情不减,甚至有观众上台为演员打伞。

三、关于辽剧保护的思考

一个剧种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而传承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发展下去⑨。持续延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实践,即对剧目传承的实践。

(一)剧目的保护

同样作为建国以来的新兴剧种,吉剧和龙江戏走出了东北三省,带着“东北味”走向了全国,并吸引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观众的喜爱。张庚先生说过:“十年前我看过吉剧,最大的感受是新鲜,内容活泼,形式灵巧,表演有程式又不拘泥于程式,生活化的东西很强,满台活的人物,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⑩吉剧在探索和实践中开辟出了“新”的特点、“新”的活力,而辽剧在由皮影发展而成的基础上却没有完全发挥出本身的特色和优势。

辽剧在剧种、剧目的保护方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辽剧优秀剧目的保存,以及对历史资料的抢救、挖掘、整理。对于处于戏曲发展初级阶段的新兴剧种面临的生存问题,最主要的是选择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发挥出辽剧的特色。

(二)传承人的保护

传承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核心⑪,在剧目传承的过程中尤为重要。辽剧拥有“传”的老艺术家,却没有“承”的青年接班人,因而对辽剧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目前剧团的新生力量不足,演员阵容行当不全、年龄老化,许多关键环节无人可用,尤其是缺少代表剧目水平和形象、具有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拔尖人才,辽剧人才的断档使得辽剧陷入了濒危状况。辽剧在传承人培养方面需要向发展历史悠久、传承谱系完整的地方剧种学习,例如恢复营口市戏校的辽剧专业学员班,建立辽剧艺术培训基地,加强辽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将辽剧艺术的特色及特征以书本、图像、影像的方式融入中小学校园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辽剧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青少年对辽剧的兴趣。大学可以设置辽剧专业选修课、业余社团等,培养辽剧的固定观众群,为剧团积累更大的群众基础。

(三)政策的支持

吉剧、龙江剧的成功经验表明,保护好“省剧”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更离不开传承人的兢兢业业。如果不发挥剧团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扶持,也无法解决辽剧本身的问题。前面提到一个剧种、剧团的发展必须有稳定的平台和载体,这就对一个剧团的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支撑辽剧的两个县级辽剧团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十分明显,剧团缺乏进行艺术创作、演出活动的物质保障。除了政府为剧团提供资金保障以外,更要注重对辽剧优秀剧目的保存。建立辽宁地方戏曲剧本资源库,储备一批优秀的地方戏曲剧本,实行青年编剧激励计划,对优秀编剧及剧本给予物质奖励,增加辽剧编剧人员的创作热情。

四、结语

辽剧的传承不应该是写在文件上的口号,保护和继承辽剧及辽剧音乐迫在眉睫。两个县级剧团在争取政府大力扶持的同时,要努力实现几代辽剧人共同的追求——让辽剧走出盖州,走向全省、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注释:

①参见中国文化报《两个县级剧团能否撑起辽剧》。20 世纪50 年代初期,辽南皮影戏艺人翁景树用真人代替影人、舞台代替影窗、真声代替假声排演了现代戏《白杨树下》,引起轰动,省内各地争相学演。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专业力量指导整理,定名为“影调戏”(辽剧的前身)。

②转引自黄立新《传承辽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浅谈辽剧艺术》,《戏剧之家》2015 年11 期,第39 页。

③参考宋红涛《戏曲乐队的衍变及主奏乐器的更替》。20 世纪30 年代以后,由早期的i 弦手逐步增加板胡、二胡、坠胡、低胡、月琴、i 弦、琵琶、扬琴、竹笛、唢呐、笙、闷子等,成为一种以伴奏为主的小型民族管弦乐队。20 世纪50 年代以后.乐队伴奏中又引进了大量的西洋管弦乐器,逐渐形成了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的伴奏形式。

④资料来源:《悠悠古韵戏曲情——盖州辽南戏剧是辽剧的起源》,http://www.docin.com/p-1114858037.html。

⑤资料来源:盖州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aizhou.gov.cn。

⑥转引自中国作家网,于学忠,《带小剧团跃上大舞台——记辽南省盖州市辽剧团团长王晓敏》,2015 年1 月15 日,http://www.chinawriter.com.cn。

⑦转引自新商报第A10 版:城事文化,2015年1 月19 日。

⑧参见宋震《国有戏曲院团发展中的问题与改革策略》,以“保留一批”为例,除京、津、沪的戏曲院团外,“留事”戏曲院团活力较低,造血机能孱弱,普遍缺乏“转换机制、面向市场”的动力与能力,其生存或发展的难度系数首先取决于其是否自有剧场,有则主要是发展问题,无则主要是生存问题。

⑨转引自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⑩转引自张庚著《吉剧艺术》第二集序,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年版。

⑪有学者提出了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资源,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及传承人所从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本身。所谓的“实践”本质在于反复地再现某一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并通过再现过程中的不断试错与经验积累,渐进性地发展这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表演”是完全可以被记录在任何物质载体上的,但由于传统表演艺术“实践”的本质在于反复再现且每一次“实践”均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上次表演虽具有可固定性,但不具备可复制性。

猜你喜欢

盖州市辽南剧种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大连辽南船厂
On“TheBeltandRoad”fromthePerspectiveofaSenior HighSchoolStudent
灰色关联法在盖州市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及PSR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辽南汉墓考古的新成果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盖州市水土保持区划研究
为孩子织起一张“安全网”:记盖州市鼓楼办事处兴隆社区网吧义务监督员牟仲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