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与实践交互融合”
——构建声乐课程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2023-02-23张志元

戏剧之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声乐理论融合

张志元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教育部在关于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到:音乐类本科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技能实践对于音乐类本科生非常重要,与文化艺术修养相关的技能实践更应被放在重要位置上,如何培养有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声乐人才是当下“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重点。因此,在课程改革与构建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学科的均衡性、综合性,同时也应突出声乐课程的“音乐本位”特点。其中,均衡性指的是声乐技能课与相关理论课程应当均衡发展,只注重技巧或只注重文化理论等都是不可取的;综合性指的是在课程设置上,声乐课应该与相关理论课程保持相互支撑的关系;“音乐本位”原则指的是在构建声乐体系时,应该分清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使得理论课程能够支撑和服务于声乐技能技巧。因此,在构建科学的声乐课程模式上,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实践类本科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与技能技巧学习不平衡,课程设置需要均衡性

重理论轻实践、弱实践重理论这两种学习方式都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音乐类大学生过于看重实践技能训练,忽视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有很多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高,有的虽然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但在作品表现上缺乏文化内涵,不能够准确表达作品的音乐性。理论学习对于音乐本科生来说非常重要,如何提高其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优化音乐理论课程以及完善理论课程评价体系等将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未来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向。

二、音乐学专业课程性质与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需要综合性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不够。理论课程为声乐技术实践做支撑,明确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的。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声乐理论学习能够为学生演唱好不同风格的作品打下理论基础,因而教师要明确不同类型课程需要完成的内容目标,从模式、内容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教学。理论课程的目的在于加深声乐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通过理论学习对声乐实践进行反哺,从而优化音乐理论课程。

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授课思路不清晰,声乐课程应遵循“音乐本位”原则

过于均衡与综合的课程设置也往往会出现弊端,即在课程安排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均衡性与综合性并不代表声乐技巧课程与声乐理论课程相互孤立。基于“音乐本位”的指导思想,声乐课程作为一门以技能技巧展现为目标的实践性课程,应该以相关理论课程为支撑。理论课程为声乐技巧服务,并作为声乐学生文化修养与艺术沉淀的支撑,这样才能使声乐这门技巧类课程遵循“音乐本位”的原则。声乐实践类课程分为小课、集体声乐大课两种形式。教师要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性质、内容以及培养目标。高校声乐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实践音乐会为评价载体,而实践课程中的小课采用“边实践边理论”的模式,从而解决发声问题并训练发声方法。

四、“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融合”的策略

“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融合”包括以下两方面内涵:其一,理论与实践各子课程之间相互依托、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其二,将理论知识渗透和运用到舞台实践中,体现资源整合,实现资源节约,依托“结业音乐会”模式使音乐类本科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内涵在艺术实践中得到体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融合”上,理论课程为实践课程服务,声乐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为声乐艺术实践服务,通过结业音乐会为本科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并打破理论课程单一的传统评价模式,进而丰富课程评价体系。基于此,文本提出了以下几项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课程目的与性质,构建声乐课程模式

运用“理论与实践交互融合”的理念,在不同类型的声乐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明确课程类型,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细化课程模式与内容,丰富理论体系,提高实践应用水平,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性质、内容与培养目标。当前,高校声乐学生培养活动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条线,理论课程包括《中外名作赏析》《声乐教学法》《民歌研习》等,专业技能实践课则主要采取小课、声乐集体课两种授课形式。

1.明确课程性质,理论课程应该为实践课程做支撑

确立集体声乐大课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课堂设计分为理论、练声、歌曲演唱三个环节,融合科学、多元的理念进行合理授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在歌曲演唱过程中,深挖歌曲文化内涵,从而发挥歌唱的美育功能。理论课程如《中外名作赏析》《民歌研习》等,在性质上是理论课,但在目的上应该为提高声乐学生的音乐修养做支撑,并在技术实践上得以体现。因此,我们应明确理论课程的目的与性质,理论课程应为声乐实践课程做支撑,这样有利于提高声乐学生的艺术修养。

2.确立教学模式,完善实践课程的理论体系

目前,声乐小课往往采用“边实践边理论”的授课模式,运用科学手段解决学生存在的发声问题,授课分为练声与作品、讲授与演唱两个模块,这样的授课模式会显得过于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因此,完善声乐技巧课的理论教学体系很有必要。在理论体系方面,教师要厘清理论概念和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时能够有据可依,而不是光凭歌唱感受进行教唱。在声乐理论运用上,将生理学、心理学、声乐学理论进行交叉研究,利用多媒体硬件实现声乐理论的“可视化”,在声乐课堂上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整合课程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理念指的是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互依托,融入声乐教学之中,因而要以“理论与实践交互融合”的理念在声乐及相关理论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在课程的安排设置方面,声乐及相关课程都应该拥有课程设置、实施授课、授课评价等一系列完整的授课体系。在授课过程中,交互融合的目的都在于优化声乐及相关理论课程教学。例如依托“结业音乐会”模式,将理论知识渗透和运用到舞台实践中,使音乐类本科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内涵在艺术实践中得到体现,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体现资源整合,实现资源节约。同时,理论与实践各子课程之间相互交叉、融合,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三)学科交叉融合,丰富声乐理论体系

在声乐及相关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应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细化课程模式与内容,丰富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水平;确立小课“边实践边理论”的教学模式,主要解决发声问题,训练发声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确立集体声乐大课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课堂设计分为理论、练声、歌曲演唱三个环节,融合科学、多元的理念进行合理授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丰富理论体系:科学化、系统化

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生理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主要体现在声乐大课中,通过PPT 讲述声乐理论从而实现声乐理论的“可视化”,充分发挥集体声乐课的优势,利用PPT 多媒体手段讲授“看得见”的声乐发声理论。在声乐小课的授课过程中,应该将系统的发声概念贯穿课堂教学。通常在小课授课过程中会出现理论体系过于零散、不够系统化的问题,因此声乐小课理论体系的系统化也是亟待完善的。

2.深挖作品文化内涵,提高人文素质

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细化课程内容与方法,特别是在歌曲演唱过程中,深挖歌曲文化内涵,发挥歌唱的美育功能。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性、音乐展现方式以及独特语言,从而体现出作品的特殊风格。在对作品风格的把握上,深挖作品的文化内涵应该成为授课重点,从而实现以歌育人的目的,也从另一角度提升声乐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与艺术修养。

3.理论与实践交互融合,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对于“课程结业音乐会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丰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依托平台是实践课程所需要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和资源节约,丰富和完善理论课程的评价体系。“结业音乐会”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实际操作性,进而改进“课程结业音乐会”的具体模式,相关子课程进行交叉与优势互补,这对于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将起到一定作用。将此模式应用到相关课程中,通过结业音乐会完善理论课程评价体系,并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

4.较高的文化修养反哺实践能力

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相互依托,以较高的文化修养反哺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培养拥有系统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技巧以及能够准确表达作品风格的高素质应用型音乐人才。声乐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交互运用上保持均衡性、综合性,最终通过声乐演唱体现在舞台实践中,从而展现出声乐作为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的“音乐本位”特性。声乐及相关理论课程的合理设置能够使学生真正在声乐学习道路上集理论与技术于一身。“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最终反哺声乐技巧演唱。这一系列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声乐模式的构建体现出科学化、均衡化、综合化特征,切实提高声乐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

猜你喜欢

声乐理论融合
坚持理论创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神秘的混沌理论
融合菜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