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与小说《十八岁的旷野》青春主题比较

2023-02-23段然

戏剧之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精雕少年人旷野

段然

(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一、电影《十七岁的单车》的青春角色与青春主题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由我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执导,于2001 年2 月在第51 届柏林电影节首映,并一举拿下了银熊奖评审团大奖,主演崔林、李滨也凭借片中的精彩表演获得了该届柏林电影节的新人才演员奖。同年,本片获得了第38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新演员、最佳摄影、最佳原著剧本与最佳剪辑六项大奖提名。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在于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再现与对人物角色的准确塑造,更在于它真实动人的青春主题。本片名为《十七岁的单车》,故事主要围绕两个十七岁的少年与一辆单车的纠葛展开。电影塑造了多个正值青春的同龄人物角色,并以他们之间不断升级的矛盾冲突,来表现残酷而真实的青春主题,反映出同龄少年之间无可回避的现实差距。

(一)青春角色

1.主要人物角色:

(1)小贵:小贵(崔林饰)是从山西农村来到北京打工的十七岁少年,山地车对于他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是让他在北京这个繁华嘈杂陌生的大城市有一点希望的东西。在小贵的视角里,北京到处是车声人声,令人迷茫。口音、穿着、谋生方式,都直接地表现出小贵与小坚等人的差距。

(2)小坚:十七岁的小坚(李滨饰)是北京本地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在他的视角里,北京是悠闲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是胡同里闲坐的老人小孩,间有两三声鸟鸣。家庭不富裕让他在和同龄人相处时有些自卑,山地车对他来说,是可以带给他尊严的事物,可以让他和同龄人站在同一平台,可以抬头挺胸追求喜欢的女孩。他来自一个重组家庭,父亲一再推迟给他买车这件事,让他心生不满,最后,他偷钱买二手车。他叛逆的表面下有着非常自卑敏感的心。小坚即便在课外也会穿校服,因为穿着校服,同龄人之间的家庭差距被拉到了同一水平线。所以,在小坚身上,他与其他人的差距是被蒙上了一层“校服”的。他心心念念的山地车,在周围同学眼里不过是“一辆破车”,丢了再买就行。

农民工小贵和北京少年小坚,两个看似毫无关联,差距甚大的人,却因为同一辆山地车走到了一起。两人之间的差别很大,首先,外地人和本地人在面对这座大城市时,一个不知所措,一个视若平常。其次,在面子问题上,小坚别扭而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脆弱的自尊,小贵却毫不在意面子,他可以在守护单车时号啕大哭。这两个表面上差距很大的同龄人,有些地方却惊人相似。他们都十分珍爱这辆单车,对小贵来说,单车是他在大城市立足的希望与证明,这种希望对他来说重逾生命。而对于小坚来说,单车能带给他重逾生命的尊严。两人在争取自己重要的东西时,都有种不要命的“轴”。

这是本片所有戏剧冲突发生的前提,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这股“轴”劲,那就不会有两人对单车所属权的坚持,不会有小坚招惹“黄毛”,导致最后两人被打,单车被毁。

2.次要人物角色:

(1)潇潇:同样十七岁的潇潇(高圆圆饰)是小坚的同班同学,她与小坚互有好感,两人之间的爱情萌芽正破土而出。然而,与小坚不同的是,潇潇的家庭条件更好一些,她无法体会单车对于小坚的重要性。对潇潇而言,单车丢了,不过就是再买一辆的问题。她喜欢小坚和他有没有单车无关,但小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单车被小贵要走后,小坚的自卑心理让他过度执着于单车的所属权,无意中冷落伤害了潇潇。潇潇遂转投“黄毛”怀抱,这也是小坚后来与“黄毛”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2)小坚的同学们:和小坚一起玩车的同学们和潇潇一样,有着较好的家庭条件,无法理解小坚对于单车的执着。但出于少年人的义气,他们陪同小坚纠缠小贵,索要单车。纠缠小贵时,他们表现得和地痞流氓没什么两样,但面对小贵的哀嚎,他们又露出了孩子气的一面,想出了只有少年人才能想出、才会遵守的约定。他们这种成年人习气与孩子气并存的矛盾性格,是少年人特有的性格。

(3)红琴:影片中还有一个人物非常突出,那就是周迅扮演的红琴,她与小贵、小坚等人年龄相仿。这个角色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却将妄图假装成北京本地人的小保姆的形象生动地演绎出来。不说话,是因为怕说话暴露了自己不是本地人的事实。她接过雇主手中的菜篮时,讨好惶恐的神情溢于言表。

(二)真实残酷的青春主题

本片的青春主题在于表现十七岁同龄少年之间的差距,即“同人不同命”的残酷青春真相。

同样正值大好年华,外来务工少年与北京本地少年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北京本地少年之间也有着难以跨越的差距。原生家庭的差距造成了他们心理与性格上的差距,而这些心理与性格上的差距影响了他们的处事方式,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他们之间的差距。明明有着同样年轻的脸庞,却只有在骑上单车驰骋时才可以短暂忘却那些差距,真正成为十七岁的无忧少年。

青春是美好的,同时也是残酷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通过塑造年龄相近的人物角色,表现不同出身造成的他们在心理、行为上的差异,以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来显现他们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导演循序渐进地升级影片的戏剧冲突,一步一步将起初隐藏在平静之下的暗流,以最赤裸惨烈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直指作品真实而残酷的青春主题。

二、小说《十八岁的旷野》的青春主题

《十八岁的旷野》是聊城作家冯彩霞发表在2017 年第6 期《当代小说》上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与木雕小师傅细刻夭折的朦胧爱情。2019年,本文被节选为北京西城区高考二模的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小说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十八岁的学生,在学校安排的工厂见习中结识了同岁的木工小师傅细刻,并对他产生了好感,细刻同样喜欢上了“我”,但他清楚地知道二人之间的差距,所以开始回避“我”。“我”在了解细刻的两难处境之后,也含泪放弃了这段没来得及开始的感情。

《十八岁的旷野》同样采取了以青春角色表现青春主题的方式,而它的青春主题同样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有关,与《十七岁的单车》不同的是,本文没有以残酷直接的对比来表现这种差距,而是重在表现这种差距造成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一)青春角色

1.“我”

小说中的“我”是校长的女儿,家庭条件优渥,生活中最大的烦恼无非是工厂见习会不会挂科,父亲对“我”关心太多等,堪称无忧无虑。从主人公对诗歌的爱好、称呼父母为“老梁”“老梁夫人”的行为,以及其母亲为烹饪爱好大方出资的行为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家庭不仅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还有良好的文化背景与开明的家庭风气。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养成了主人公古灵精怪,直率外向的性格。

所以从一开始和细刻的相处中,“我”就毫不扭捏,在意识到自己对他的好感后,直接行动,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当细刻有意回避“我”时,“我”就直接来到了他居住的大杂院。当发觉细刻与精雕关系特殊时,“我”也选择直接质问;就算细刻不愿与主人公有过多交谈,“我”会通过死缠烂打问木工专业问题的方式保持两人的交流。哪怕细刻回到了深山里的老家,“我”也孤身前去找他。虽然“我”最后直面并接受了两人不可能在一起的现实,但“我”在放弃前已经尽了自己的一切努力,以少年人的天真与孤勇对抗过命运。对主人公“我”而言,这段朦胧爱情的夭折,不仅是一次情感挫折,更是一次重大的成长——“我”第一次懂得有些事注定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

2.细刻

虽然细刻与“我”同龄,既聪明也有天赋,但现实生活的磨砺让他早早成熟起来,只有和“我”在一起时,他才会罕见地露出孩子气。正如“我”被细刻身上的深沉专注等一些“我”没有的特质所吸引一样,细刻也被“我”身上不谙世事的勇敢与天真所吸引。但细刻的身世与经历决定了他无法像“我”一样拥有一往无前追求爱情的勇气。细刻深知二人之间的巨大差距:一个是家庭幸福的校长千金,一个是被师傅抚养成人的山村弃婴;一个是未来前途无量的设计师,一个做到顶也不过是个木工。细刻既无法忘记师傅的养育之恩、违背他与师妹精雕的婚约,也无法让自己耽误主人公“我”的前途。虽然喜欢一个人就会忍不住对她好,细刻亦是如此,但他还是选择冷落“我”、避开“我”,不让自己耽误“我”。

3.精雕

精雕与“我”和细刻同龄,是细刻的师妹。精雕的父亲就是把细刻抚养成人的恩师,从名字就不难看出她父亲对精雕、细刻二人的期望。面对从天而降和她抢未婚夫的“我”,精雕说不愿嫁给细刻,怕耽误细刻,其实也是一时赌气。最后,细刻回到了师傅与精雕身边,但在三个少年人的这场感情纠葛里,没有一个人是赢家。

(二)忧伤无奈的青春主题

《十八岁到的旷野》中,“我”、细刻、精雕,三人都是十八岁,但并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与电影《十七岁的单车》相似,本文中“我”与细刻的爱情之所以未能开始便中途夭折,也是因为两人间的差距。虽然同样表现了同龄人间存在的天壤之别,但不同于影片《十七岁的单车》那种真实残酷的青春主题,本文的青春主题是忧伤而无奈的。小说中这种少年人面对现实的无力,恰恰是他们成长必经的蜕变。每个少年都必然要长大,必然要面对现实,必然要接受有些事是自己无能为力的。良好的家庭环境让“我”得以拥有理想主义者的天真,拥有可贵的勇气和固执。精雕、细刻没有“我”这种少年意气。这是因为这种少年意气,这种无论想要什么都能勇敢去追逐的天真,源于优渥家庭对“我”的精心呵护。亲耳听到细刻的身世、亲眼见到细刻的师傅后,“我”无法自私地只考虑自己。

细刻原来就是早熟的少年,但放弃喜欢“我”,让他再一次沧桑了,他只能独自待在十八岁的旷野,接受自己的命运。正如诗中说的那样:“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如果没有遇到“我”,细刻或许可以坦然接受所有的“命中注定”。但在见过如太阳一般热烈的“我”之后,细刻原来的人生忽然成了一片旷野。“我”原来并不懂细刻为何总是独自在旷野抽烟,但当“我”明白以后,那片旷野却再也没有出现细刻的身影。小说用清新忧伤的笔调表现了青春的无奈与哀伤。

三、结语

青春是懵懂而美好的,正值青春期的少年人有着大人所没有的少年意气。但时间是不可逆的,所有少年人必然会成长为大人,成长也是青春题材文艺作品的共同主题。而少年真正长大的那一刻,恰恰意味着青春时光的终结,这正是青春的残酷所在——没有人能回避现实,所有少年必然要接受现实的洗礼。

《十七岁的单车》与《十八岁的旷野》,虽然一个是电影,一个是小说,一个以残酷而惨烈的矛盾冲突直面现实,一个以唯美而忧伤的爱情侧面反映现实,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都以塑造具有对比意义的人物形象的方式,关注同龄人之间无可回避的现实差距,而这一问题对于当下的社会而言,依然具有讨论意义。

猜你喜欢

精雕少年人旷野
从书斋走向旷野
旷野的风
现代学徒制下“精雕”文化与汽修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精雕董事长蔚飞:我们能有成就,只因20年来坚持这样一个准则!
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厂中校的建设与实践——以数控精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为例
20年不断成长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访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执行总裁张保全先生
少年时期的武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