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舞台实践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创新改革

2023-02-23马启文

戏剧之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视唱练耳舞台音乐

马启文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32)

一、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现状

视唱练耳课程以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音乐要素,从而提高综合乐感,为其今后的音乐创作与表演奠定基础。然而,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技能训练,忽略了技能的运用,学生虽能通过考试,却未能在实质上提升综合乐感;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训练西方调式,缺乏对民族调式特点的剖析,未能传承好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甚至造成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西方音乐、贬低本土音乐;有的教师缺乏对实践教学规律的探究,“教”与“学”分离,看似讲了很多知识,学生却未得到技能上的提高或启发。

所以,当前的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仍未达到理想效果。教学内容方面,当前的视唱练耳课程同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割裂,学生被动地学习西方音乐知识,却无法将之灵活迁移到本民族音乐文化中;教学手段方面,当前的视唱练耳课程尚未形成特色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教师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评价方面,当前的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评价存在片面化和主观化问题,教师难以准确量化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成绩与学习效果的相关度差,视唱练耳课程不能有效服务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创新理念及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建立起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明确视唱练耳课程服务其他专业课程的功能,使之回归专业基础课的位置。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探索:在教学内容方面,首先,可调整教学顺序,利用五声调式结构简洁的特点优先学习宫调式、羽调式。待学生充分掌握八种自然音程后引入偏音,再学习西洋大小调式,利用首因效应使民族五声调式扎根于学生心中。其次,在课程中引入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会将其核心曲调进行抽象,进而形成个人认知。最后,还应加深学生对民族乐器的了解,如相比于钢琴,古筝可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五声调式的结构、偏音的由来等。在教学模式方面,授课者要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学生自主创作和排演的环节,让学生把知识、技能转变为节目,将传统课堂化作实践舞台,并在实践中进行师生互相评价,形成课程内学生汲取知识、内化吸收、实践应用、反馈修正的学习闭环。如此,既可避免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因循守旧、照本宣科的情况,又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构建

(一)基本范式

通过对专家指导和团队研讨成果的总结,笔者在学校构建了基于舞台实践的教学范式(简称IQCPE)。其基本步骤是: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Introduction);2.抛出问题、启发思考(Question);3.小组协作、演绎归纳(Cooperation);4.改编排演、舞台实践(Performance);5.音乐欣赏,评论指正(Evaluation)。

(二)操作要求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或精彩的游戏等手段创设与所学知识相匹配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其学习动机,引出课堂主题。例如,在讲解或训练五声调式时,可让学生在指定的节奏动机下用古筝(或钢琴黑键)进行“自由式”创作,通过游戏的方法引出五声调式的音阶特点与核心音程等知识。再如,在讲解或训练小二度音程时,教师可用座位间距模拟自然调式中的半音结构,通过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半音倾向等特点。第二步:抛出问题、启发思考。本环节由教师有目的地提出三个以上层层递进并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经验进行思考。甚至,教师还可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渗透学科前沿知识或思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例如,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时,教师可以引入音的第五种属性——包络(或称起音速度),锻炼学生对声音状态的敏感度,这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提升有极大助益。再如,在讲解音色变化时,教师可以渗透噪音乐器在现代音乐中的重要性等知识。第三步:小组协作、演绎归纳。学生在上一步思考后,将自己的见解分享给组员,组长在整合后选派发言人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或各组成员可提出疑问,甚至与之在关键点上展开辩论。在本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到小组合作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观察和探究,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切记,教师不可预设固定答案并直接告诉学生。例如,在训练装饰音时,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学生认为倚音的节拍要强于本音,有的学生则认为倚音的节拍要弱于本音。再如,针对五声调式中羽音上方颤音的音程性质,有的同学认为应该是大二度(la-si-la),有的同学认为是小二度(la-bsi-la)或者小三度(la-do-la)。这类问题是学生在小组协作中讨论的核心问题,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而学会如何分辨好的、合理的处理方式,是锻炼学生综合音乐感知能力的必要过程。第四步:改编排演、舞台实践。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将知识由间接经验转变为直接经验。首先,学生改编作品是为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由不同组、不同选曲的学生进行同一种方式的改编,可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在改编后要进行排练,以锻炼组内学生的组织能力与沟通协作能力,在排练过程中,教师可视难易度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帮助。最后,学生要以组为单位在舞台上完成表演,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真正的舞台实践中。第五步:音乐欣赏、评论指正。表演结束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评分,反馈其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中的学生评价可在期末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在传统课堂不善于表现的学生,在分组中被同伴推荐与信任时,其所体验到的舞台上成功表演的感受可有效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与此同时,因学生参与团队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其课后练习时间也有了大幅增长。

(三)范式特点

1.主体性。本范式引入杜威的学生中心思想,在五个过程中设计了三个以学生为主的环节,问题由学生合作探究,舞台由学生呈现,结论由学生辩论得出,确保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2.探究性。通过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音乐现象,并借助组内讨论、组外辩论等手段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高阶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真正实现探究式学习。3.合作性。本范式倡导师生平等参与的合作教学形式。师生共同探究并解决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之有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此外,对于基础不够牢固的学生,教师还可引导其在组内寻求帮助,通过同伴激励战胜自卑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专业能力。4.实践性。学生要通过作品改编、排练演出等过程将所学知识转变为综合实践能力,让课堂教学由静态变为动态,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不断地亲身实践发展艺术创新能力。5.生成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以预设目标为重点,而在本范式中,无论是演出排练环节,还是表演后的反馈修正环节,都会生成预设目标之外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对学生而言更加实用,这些内容也是教师难以预设的实际问题,既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亦可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提供创新思路。

四、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改革创新

(一)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在教学内容上选用《红星照我去战斗》《保卫黄河》等经典红色歌曲及《玛依拉》《阿细跳月》等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经典曲目作为示例乐曲,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养成深厚的家国情怀,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二)增强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在课堂中适当加入具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高阶内容,可使学生在共同探究的情境中得出结论,不仅实现智育目标,也可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创造条件。比如,在讨论五声调式中“羽”音上的颤音应如何演唱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具体歌曲中如何选用恰当的演唱形式,学生在归纳总结后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分享。这看似是在讲授“颤音”这一演奏记号,实则让学生进行了调式分析、旋律分析、语义理解、讨论辩论、归纳演绎等一系列团队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协作与交流中解决复杂问题。(三)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与音乐感知力。每节课要选择一首乐曲作为重点学习对象。首先,师生共同解析乐曲的特点、旋律的构成、调式色彩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美”的音乐。只有学生对“美”的理解到位了,才会有音乐表演二度创作上的成功。随后,要进行改编活动。这种开放式的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比如,在改编歌曲《生日歌》时,不同分组的学生在反复记号、取消弱起、调式变换、拍子变换等方面作出改编,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真实作品的改编中。在解构与重新建构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与音乐感知力均得到提高。

五、教学活动与方法的改革创新

(一)融入音乐评论。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对经典音乐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美学素养。还可运用教育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做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使学生养成表演后主动评价的习惯,并学会主动反思自己表演中的问题进而再解决问题。(二)融入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倡使用“微助教”“学习通”等混合式教学工具,以及“练耳大师”“库乐队”等音频软件。合理有效地运用上述软件可使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幅提升,化被动为主动。(三)结合对分课堂授课模式。即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并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本课程还在对分课堂的基础上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的特点加入了改编排演、舞台实践、音乐欣赏、评论指正等过程,这样不仅融合了对分课堂的优势,还引入了音乐会表演式的项目式教学,形成了新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

改变原有教学评价片面化与主观化的局面,将之划分为三个部分:小组协作中课堂发言人的讲课评价、课堂表演实践评价、习题创作评价。这些评价的一部分来源于学生,打破教师单一评价的局面。此外,将舞台表演作为实训项目加入期末成绩,打破期末一次考试的局限,突出其实践课的性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课堂发言人讲课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分组协作能力,设置“优秀小助教”奖项。课堂表演实践评价主要考查学生最终的排演效果,由传统课堂的教师评价改革为学生互评,并设置“最佳表演”和“最佳改编”奖项。习题创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书写记谱以及应用乐理知识的能力。

七、创新实践成效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经过舞台实践训练,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得以发展,多数学生在改编多声部视唱作品时可以熟练使用卡农、三六度叠置、同音反复、大小调交替转换等手法编创作品。有的学生制作了原创歌曲,有的学生组织了乐队。这些学生不仅通过课程获得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在舞台实践中激发了自己的创造潜能与对音乐艺术的热情,综合音乐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二)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强调教师对生成内容的及时发现,要求教师精准把握学生课堂交流讨论与舞台实践中适合教学、值得教学的内容,充分挖掘生成内容的教育意义。这要求教师在系统掌握已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三)本课堂的教学范式可适用于其他音乐类专业课程,推动专业建设发展。一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视唱练耳》课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可迁移到其他专业课程中,为其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夯实基础,如《声乐》《和声学》《合唱指挥》《排练》等。另一方面,《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创新也可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八、结语

课程创新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经过近年来的课堂实践,笔者虽已总结出一定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创新改革已经结束。正如课堂上学生不断生成新问题一般,我们的研究也在预设内容的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研究内容,我们将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完善课程范式,力求为学生呈现更为完善、更具价值的课堂。

猜你喜欢

视唱练耳舞台音乐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
我们的舞台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