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视角下的班级管理实践策略探微
2023-02-22王娅萍
文/王娅萍
沟通与协调,隶属公共关系范畴,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职能。基于组织及成员内部的团结协作为基础,外部所创造的有利环境条件为保障,共同致力于良好公共关系的构建。尤其是成功的管理者,更是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其中,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也不例外。班级管理应当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要求。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及成长环境。
一、沟通策略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如今小学生除了具有儿童贪玩、好奇等一般特征之外,还呈现出新的个性特点,而且个性化差异的表现也越发强烈。加上来自于不同背景原生家庭的影响,使得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特别是学生多为家庭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很容易引发人际关系冲突。因此,有效沟通则成为班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有效手段。可以说,没有沟通,就没有有效公共关系的发展。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根本与核心,也是本质属性。
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为了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起来,生成理想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就必须要以建立与改善人际关系为切入点,有效促进师生在和谐、融洽、团结、友爱的班级环境中互惠共生。[1]为此,除了建立新型平等师生观,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耐心与爱心是班级管理的催化剂。当然,多关心、关爱学生的同时,还可以落实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可以采用情景熏陶法,加强班级文化及班风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感知集体的魅力;可以采用实践锻炼法,构建集体性学习模式,比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英语课本剧表演,录制排演视频并上传至班级交流平台,用镜头记录下学生合作学习、友好相处的珍贵画面与浓情时刻。以此培养学生英语交际与表达能力的同时,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要借助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来强化沟通,在与学生谈心谈话之中,解决学生在学习及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困惑。其中,比如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美育教育,推动立德树人与班级管理的有机融合,把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专家,给予学生正向引导,借助以往成功经验自主且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树立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2];再比如将情感教育融入班级管理全过程,以情感作纽带的班级管理,不仅更加符合学情,也更有助于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需要,多以情感感化学生,灵活应用语言艺术与学生交流沟通,如特别关注并鼓励指导学生运用英语去交流,克服内心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并强化学生素养;再比如在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加强激励教育,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他们那些极具个性的优势特征,以此为抓手来开展激励教育,促使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朝着特色方向发展,如让有表演天赋的学生负责英语情景剧排演,让有歌唱天赋的学生进行英语歌曲表演等,通过各种沟通交流方式来展现自我,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班级学习及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做真实且独特的自己。
二、协调策略
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和协调各方、各面的关系。那么,做好班级管理协调工作,则是确保班级管理稳定且有效运转的前提与基础。作为班主任,为做好协调工作,必须要有服务精神,为学生、为科任教师以及家长服务。当班主任服务好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够为班级管理注入更多正能量。当班主任服务好科任教师,教学工作就能够更好开展,才更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增强育人效果。当班主任服务好学生家长,才能进一步强化家校合作,建立家校间紧密的互动联系,引导家长有效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之中,使班级管理更加规范化与高效化。结合对班级管理中各方各面关系的科学分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班级管理提供助力支持。
具体来讲,要协调好班主任与学生、科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与学生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遇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科学设计管理的细节,实施人性化管理,多一些灵活少一些教条,多一些主动少一些被动,多一些对话少一些说服等等,同时能够协调好学生个体间关系,能够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与科任教师要建立密切配合、高效协作的关系,唯有步调一致才可生成管理合力,除了要做好科任教师与学生间的协调工作,比如及时介入矛盾摩擦,将学生各种情况通报于科任教师之外,还要多与科任教师开展良性交流,征询其宝贵意见,为班级管理创造发展良机。与家长要建立融洽和谐、良好合作的关系,借助网络交互平台建立紧密的互动联系,但并不是向家长就学生问题进行“告状”,而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与家长展开静心交流,多了解孩子的情况,多指导家长辅助教师来解决学生学习及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共商管理大计,同时强化对和谐亲子关系的指导实践,发挥班主任在缓解亲子矛盾与协调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班主任,要善于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把生活及教学中的情绪与班级管理中的情绪分开,不要相互影响,自身要有良好而稳定的情绪状态,才能够有效调控和疏导学生的情绪。
三、补充策略
正如上文所述,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极具复杂性。除了要沟通与协调以外,还有很多注意事项和需要妥善处理之处。下文主要提出两点补充策略。
第一,要树立教师的美好形象。在公众之中树立美好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同时追求美育目标的实现也是公共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由此来看,班主任的公共关系核心,就是班级形象,其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树立教师美好形象的基础之上,促进美育目标,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更深,所以更加需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班主任要以良好的品行去影响学生,以“朴素大方”的形象去引导学生,以渊博的学识与勤学的态度去带动学生,以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去影响学生等等。[3]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班主任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说,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反思式”管理。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错误,是正确的工作态度,这不仅不会对班主任形象造成影响,反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更有助于学生心目中教师“光辉”形象的生成。要知道,勇于担当和承认错误,实则是一种自信与美德。班主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教育学生。
第二,班级管理工作要宽严相济。在班级日常学习及生活中,班主任要灵活把握“宽”与“严”的尺度。小事要宽,大事要严的同时,还要力求“宽”而不软,“严”而不苛。注重科学管理,冷暖适度,面对原则性问题要严格,面对习惯养成问题要宽,要注重循序渐进。[4]当然,“无规则,不成方圆”,班级是否能够稳定有效运行,还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实现班级管理的制度化与常规化。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大框架之下,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合议讨论,围绕学习评比、卫生评比以及操行评比等细节方面来共同商定,采用民主科学的管理办法来创建先进班集体。当然,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尚幼,心智发展尚不成熟,遵守规则的意识及行为习惯养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说,班主任不仅要立规则,更要注重学生规则意识及习惯的培养。为此,可以与学生签订“协议书”以及“承诺书”等,明确班级活动及相关主体责任义务的同时,增加班级活动的仪式化,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主动遵守与践行。另外,还可以实施主题活动来加强规则意识。比如开展“跳跳蛙过河”的游戏活动,开展英语单词问答竞赛,按照所制定的规则实施并评价,强化学生知识素养的同时,也培养了规则意识。
综上所述,班主任要掌握一定公共关系理论技巧,创新推进协调沟通及补充策略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建立起与学校、教师及学生间良好关系的同时,营造良好班级环境,形成管理育人的合力等,使班级管理更具人文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