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涉农专业高职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
2023-02-22陈涛
文/陈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其中人才已经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涉农高职院校具有人才、专业、技术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有可为,其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现代农业知识与技术水平,还要有服务“三农”的农业职业价值观。农业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涉农职业的价值判断、信念和态度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当前,涉农专业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懂农”却不“爱农”的矛盾,缺乏服务三农的行动自觉,必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对涉农专业高职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鼓励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形成服务“三农”的农业职业价值观,在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与个人理想相统一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涉农专业高职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1.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涉农专业高职学生作为我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力量,其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旨在引领学生扎根基层,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一方面,高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还未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在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让其树立牢固的从事涉农工作的理想信念,能为其学习农业知识与技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提升学生未来从事涉农职业的专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培育中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个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
2.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不仅是获取谋生途径的需要,更应成为提升人生境界,丰富精神世界的途径,特别是在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更需要有从事涉农职业坚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价值观,对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育人才就是传授给学生具有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具有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无论是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目的角度看,职业价值观的培育都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维度的关键因素。
3.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现实需求
培养涉农高职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其了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培养“懂农”“爱农”的思想观念,加深与乡村的情感联系,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从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需要角度来看,无论是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还是乡村服务产业等产业形式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因此,涉农高职专业必须把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激励涉农专业高职学生积极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二、涉农专业高职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面临的困境
1.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学校固然一直重视涉农专业高职学生在职业价值观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积极引导他们了解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激励他们到广大农村地区建功立业,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农业仍然是艰苦行业,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导致从事涉农职业收入处在较低水平,无法满足高素质涉农行业从业者对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2.学生需求与职业环境之间存在矛盾
涉农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这部分学生在农村亲身经历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的艰苦条件,他们本身就背负着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脱离农村的思想观念,加上当代“00”后学生群体个性强的特点,他们更愿意去包容性强、生活多元便利的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去建功立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农村很难在他们职业选择的考虑范围内。
3.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矛盾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虽然农业在我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人们对于从事涉农职业的群体似乎并不看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的思想观念,这带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沉淀,人们对“士农工商”的排序更多的是身份和知识的界定,特别是在农村,“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诚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固然当代社会普遍认为各行各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人都应该收到尊重,传统的社会价值观仍然影响着当代学生的职业选择。
三、涉农专业高职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路径
1.深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经受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考验,现代信息化社会导致高职学生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给涉农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诸多难题,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使其明确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积极投身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的主动担当和行动自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涉农专业高职学生“学农”“爱农”的精神之钙。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服务国家战略是涉农高职院校的时代使命,也是涉农专业高职学生的责任担当。在深化理想信念的教育过程中,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基层干部为人民谋福祉的光荣事迹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注重榜样教育和示范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激发青年学生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的理想信念,并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投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在理想信念的教育中要注意尊重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契机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而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式。
2.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锻造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加持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具备农业技术技能人才、有农业情怀的涉农高职人才需求巨大。一方面,要利用课堂或者社团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近年在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下,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粮食安全、智慧农业、园艺景观等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新业态备受社会关注,为涉农专业高职学生到乡村建功立业提供了难得机遇,农、林、牧、渔对高职毕业生的吸引力、承载力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与技能人才会越来越受重视,各类农业农村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有更多的岗位和机会,新型农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另一方面,指导涉农专业高职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对投身现代农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总结成功经验案例,通过校园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报道,引导他们认识现代农业,帮助学生了解涉农专业毕业发展前景,从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未来从事涉农职业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提供内生动力。
3.强化学生对农村的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是对乡村的一种独特而又深厚的情感,是推动人们投身乡村建设,服务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强烈意愿,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家乡开始的”,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课程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元素和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专业情怀,改变学生轻农思想观念,引导树立城乡平等意识,同时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实践活动,了解农村的传统民俗、节日习俗等乡村文化,增强学生的乡土观念,培养他们对农村的感情。此外,透过实践活动为学生关注农村的人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窗口,在了解农村的过程中激发振兴乡村的强烈情感,以及励志成才、学有所成、回报家乡、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涉农专业高职学生是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关键力量,其所具备的农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培育涉农专业高职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乡村经济文化发展与实践,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