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扬琴演奏技法的运用与发展
——以作品《春》为例

2023-02-22张昱佳

参花(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扬琴小提琴声部

◎张昱佳

一、引言

扬琴以其丰富独特的音色以及变化多样的演奏技巧被人们广泛接受。本文将以现代扬琴作品《春》为例,简要分析扬琴的现代音乐风格特色与创新技法,并展望扬琴技法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作品《春》的创作背景

扬琴作品《春》由中央音乐学院黄河教授、青年教师王瑟共同创作于2009年,是扬琴四季组曲《春》《夏》《秋》《冬》中的一部,其流转的旋律与丰富的技巧充分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其中扬琴与小提琴、钢琴相互配合的协奏形式,在展现民族性的同时兼顾了现代性与创新性,在扬琴现代作品的创作与发展中起到标杆作用,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将总结国内音乐类院校研究成果与文献,以国内优秀演奏者的艺术实践成果为基础,结合自身演奏经验进行论述。

三、作品《春》的艺术特征

(一)曲式结构

作品采用了多段式的曲式结构,描绘了春天接近、春天到来、春意正浓、春天慢慢走远的过程,完整地描述出春日景象。整体结构为 “散板—小快板—慢板—快板—尾声”,作品的整体结构以及速度如图1所示。

这首作品在传统音乐结构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以及想表达的情感加以调节,在我国传统音乐结构“散—慢—中—快—散”的形式上进行调整,将小快板前置,衬托出春日来临之前万物生机勃勃之景象,更加符合春机盎然的曲意,也更加符合现代作品创作风格。

(二)段落特征

A段“引子”通过a小调引入,加入变化音调节乐段整体色彩,给人一种缥缈的美感。第8小节开始自然过渡到C大调,重复C大调主和弦增强乐曲的归属感。B段“春之乐”从开头部分直接转入了G大调当中,左手部分的分解和弦以连贯为主,而右手点状的旋律像是漂浮在和弦之上,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C段“春之歌”的开始部分是以a小调为主,通过加入临时变化音,并以及密集的柱式织体轮音表现出春的到来,在48小节短暂转入宽广明亮的G大调后马上转入bE大调,情感也从刚开始小心翼翼地靠近,到高潮处汹涌澎湃难以自抑地表达出来。D段“春之舞”极具戏剧性色彩,也通过加入变化音,给人一种短暂离调的听觉感受,70小节之后三种乐器旋律交错,调性复杂多变,拍子也出现不同的变化,平时运用极少的12/8拍和11/4拍等复拍子出现,乐曲在此段进入华彩部分。E段“春之梦”是C段“春之歌”的不完全再现,由C大调缓慢地过渡到a小调中,结束整首乐曲。装饰音、琶音等不同和声功能的运用,使整曲更具浪漫主义以及印象派早期的色彩。

四、作品《春》的演奏技法

演奏技法的探究一直是扬琴演奏的重中之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演奏技法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王英在《扬琴创新技法分类解析》中提到:扬琴演奏技法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由平面到立体、由低阶段到高阶段、由继承传统到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亦是一个“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过程。既保留了扬琴作为传统器乐的特点,又将现代演奏技法融入其中,两者相辅相成,同时也成了本曲的特色。

(一)泛音运用

泛音的运用在民族乐器的演奏中并不陌生,扬琴的泛音极富颗粒感,并且使听者有空灵的感觉。本曲充分利用泛音,在开头更是运用了一连串的同音泛音,加强春天到来前大地朦胧的感觉。

(二)双声部轮音的运用

扬琴中的轮音是由击奏出的点连成线,从而达到长音的效果,在“春之歌”中,作者充分运用双声部交替的轮音,双手旋律交替出现,展现出从“春”慢慢靠近到春意正浓的过程,也充分运用了扬琴演奏双声部作品的优势,这部分的声部交替轮音也将整段推向了高潮。

(三)反竹的运用

反竹是扬琴演奏中比较独特的技法。反竹技法因其清脆明亮的音色,在这首曲目中非常出彩,尤其与“春之舞”段复杂的拍子相结合,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春天到来花朵悄悄开放的感觉。

(四)手指拨奏的运用

扬琴中手指拨弦的演奏技法源于对古筝的模仿,用指腹对琴弦进行勾、挑的动作,从而使发出的音色悠长且柔和,在此首乐曲的“春之梦”段运用了这种技法,给听众一种春风微拂的感觉。

(五)竹尾拨弦的运用

扬琴演奏中竹尾拨弦的演奏技法是指将琴竹翻转过来,用琴竹尾部轻压琴弦发出声响。“春之歌”结束的部分,作者将这种技法与装饰音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搭配模式,右手弹奏的装饰音与左手的拨弦清脆明亮的音色形成鲜明对比,是现代扬琴作品中竹尾拨弦的巧妙应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应当立足于传统技法,不断推陈出新,融入其他民族乐器,甚至将西洋乐器技法与传统技法相结合。打破常规的束缚,将扬琴在音色上的独特性最大化。

五、演奏技法的影响

(一)对演奏者音乐表现力的影响

扬琴演奏技法从最初的只有单音、双音的演奏模式,逐步增加到“八大技法”,再发展到现代作品中的新技法。演奏技法的发展主要影响了以下方面。

1.增强了扬琴作为独奏乐器的表现力。扬琴基础演奏技法较为单一,表现力缺失,前期多半作为伴奏乐器或乐队合奏乐器使用,与其他民族乐器琵琶、古筝、二胡相比缺乏自身特色。在增加了各种演奏技法之后,扬琴作为独奏乐器的特色有了更好的体现,也就有了更好的表现力。如乐曲《昭君怨》中加入的颤音、顿音等,将乐曲中昭君远嫁的幽怨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2.增加了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基础演奏技法之下扬琴乐曲曲风单调,千篇一律,能够驾驭的音乐风格极少,很多国外或是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无法得到很好的诠释。在演奏技法不断创新的前提下,出现了一大批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如改编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中轮音、拨奏与坐音的运用,将曲子中的新疆音乐风格加强,也强调了乐曲欢快的氛围。

(二)对创作者创作的影响

1.大量改编作品的引入。新兴演奏技法的不断出现也给予了创作者无限的可能性,许多国外优秀音乐作品在演奏技法逐渐成熟的基础上,被改编为优秀的扬琴音乐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这也丰富了国内音乐形式,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与可能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扬琴作品的创作迎来一个新的转折点,大量的外国改编作品开始在扬琴界兴起,如《天鹅》一曲,运用大量的轮音坐音,将管弦乐曲的流畅性表现出来。

2.在新作品中的大胆尝试。扬琴演奏技法的不断丰富解放了创作者在表现形式上的束缚,很多之前无法表现的内容终于有机会通过作品中不同的演奏技法表现得更为生动形象。作品《春》中除运用多种演奏技法,如反竹、泛音、双声部轮竹、手指拨奏等都通过演奏技法的转换给欣赏者一种春天到来的画面感,使人在乐曲结束后还沉浸在绝美的春色中,春景才去就已经开始期待春天再次到来。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充分展现出现代扬琴作品独有的魅力。

六、作品《春》中扬琴与小提琴、钢琴声部的协作性

扬琴作品《春》不仅是在演奏技法的运用上多样、大胆,作为协奏曲,其与钢琴的结合也大胆尝试了新的形式,扬琴作为中国传统器乐与小提琴和钢琴等西方特色器乐相结合,将三种乐器的独有特色放大的同时,又通过在演奏技法方面的协调使音色相互融合,达到全新的境界。

在引子部分,扬琴作为主奏乐器控制旋律的走向以及带动钢琴声部,开头处钢琴声部的9和弦给人一种沉稳温暖的感觉,而小提琴声部与扬琴声部同时演奏泛音,不同的音色交织在一起,旋律整体清新脱俗,将扬琴的演奏技法与小提琴、钢琴的音色相互融合,也给演奏技法增加了新的可能。第四小节小提琴声部演奏一个长音,而扬琴声部则继续点状的泛音,线状与点状相互融合与相互对比,让人耳目一新。

“春之舞”也是此曲三声部协作性表达最完整的一段,在此段中扬琴与小提琴、钢琴旋律交错,运用不同的织体和节奏将旋律推向高潮,其中扬琴声部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突出整段旋律,同时也表现出春日里生机盎然的景象。扬琴声部开始时使用左手反竹的技法演奏,强调左手部分的重音,突出扬琴声部的主旋律,57小节开始小提琴演奏与扬琴旋律相同,与扬琴声部反竹的音色做出对比,使扬琴反竹声部的音色更加立体。65小节扬琴与小提琴声部止,钢琴以一个快速的琶音将旋律推向新的阶段。69小节开始扬琴正竹演奏旋律声部,高低错落的十六分音符与不规则的拍子,与钢琴、小提琴声部不规则重音相互交错,95小节扬琴声部柱式织体结束,紧接着在96小节扬琴以一连串上行的琶音将旋律结束,此时钢琴与小提琴作为尾声部分将春日慢慢走远的景象呈现在听众耳边,使其进入“春之梦”的幻想中。

七、扬琴演奏技法的发展与展望

近年来,在一代代扬琴人的努力之下,扬琴演奏也发展得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不论是从演奏、创作还是教学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在乐曲的发展过程中有越来越多新的演奏技法出现,这些演奏技法大大提高了扬琴的表现力,能更好地满足演奏者或是创作者对不同作品情感表现的需求。因为一些曲目的需要,甚至创造出新的演奏工具。不管是怎样的演奏技法,其出现的原因都离不开音乐的情感与意境的表达。这种情感需要既推动了扬琴演奏技法的发展,也推动了扬琴本身及其演奏工具的发展。

优秀的扬琴作品必然离不开传承与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用传统的中国乐器创新发展,打造不一样的中国旋律、中国声音与中国技法。发挥青年人的推动力量,在传统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演奏技术,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符合当代审美标准的艺术作品。

通过扬琴演奏技法近年来的发展来看,在扬琴演奏技法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演奏技法促进演奏工具的改良,在我们现阶段能够听到的音色基础上,会出现更多新的花样与技巧,以打造优秀的音色与音乐意境。演奏技巧的出现不应与炫技有关,而应该是传达乐曲的情感。作为演奏者的我们更应该从情感方面体会作者创作的初衷,才能将曲目真实的思想感情准确表达出来,从而使演奏更深入人心。在扬琴演奏技法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以创作符合时代背景的优秀作品为核心,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以激发广大听众的情感认同为目标,创作出优秀的现代音乐作品。我们目前还在探索的道路上,扬琴演奏技法将会在未来发展得越来越好。

八、结语

扬琴作为传统民族乐器,其音色具有鲜明的特色且与其他器乐的融合度非常强,无论是作为伴奏乐器还是独奏曲目,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能力都不容小觑。扬琴技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成为接下来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提高创作与演奏水平,是发展扬琴演奏艺术的当务之急。只有重视演奏技法的发展,扬琴演奏才会有更大的创新空间。

猜你喜欢

扬琴小提琴声部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