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PSM-DID的经验证据

2023-02-21郭贯成彭山桂

中国土地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生产率供应要素

孙 昊,郭贯成,2,彭山桂,王 健

(1.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5;3.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不仅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更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动选择。目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仍受制于动力、结构和效率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创新驱动不足、经济结构升级受阻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低下[1]。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反映城市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效率指标,其提升意味着技术研发创新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2-3],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重要因素。土地资源作为地方政府实现产业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助力结构升级的有效工具[4],能否实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在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准地”改革作为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产业用地制度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创新性探索。地方政府结合区域评估结果和规划要求,在供地条件中设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单位排放标准、亩均税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指标,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国有工业用地进行供应和监管。该模式的实施一方面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和过程监管,避免了“多圈少建、圈而慢建、圈而不建”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企业按需拿地,强化了对供地对象的选择性[5],推动了产业用地的结构调整和市场化配置。因此,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为地方政府采取差别化的产业供地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培育新业态提供现实条件,成为完善产业用地制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现有研究中,已有学者通过定量方法探究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政策效果,如张艳彬[6]等基于省级现代产业园数据研究发现,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会吸引现代农业产业集聚,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而更多的讨论则是基于试点地区的实践方案,分析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改革成效,认为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在提高工业用地效率、优化配置过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7-9]。但尚未有研究从实证的角度检验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在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鉴于此,本文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一文的发布看作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探究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1)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到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影响效应,本文就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2)研究内容上,尚未有研究深入探究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3)研究方法上,双重差分方法(DID)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有效缓解了样本的自选择偏差问题。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1.1 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关键在于打破以往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增加劳动、资本、能源等要素数量创造价值的传统方式,推动节能减排和强化科技创新。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以下两条路径实现:一是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品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将区域内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从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高附加值的产业[10],实现传统产业改进升级。

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作为“亩产论英雄”的重要实现手段,其本质是通过土地资源的差别化配置倒逼企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化发展转型[11],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按照标准拿地、根据标准验收的方式为地方政府策略性供给工业用地提供了重要政策工具,地方政府基于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目标,通常倾向于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通过设置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等控制性指标的方式将工业用地策略性的供给到符合地区总体发展要求的目标企业和产业[12]。这一政策工具的实施推动土地要素向高效能、低能耗的企业集聚,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和低效企业转型[13],推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和区域工业结构转型优化,进而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据此,本文提出假说1。

假说1: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1.2 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

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下,地方政府通常对符合地区发展规划的高效率、高质量的目标企业具有更强烈的供给意愿,倾向于以更低的价格进行工业用地出让,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和企业创新行为发生,进而通过创新水平提升和工业结构优化两条路径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分析框架Fig.1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其一,从工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地方政府的高供给意愿和低拿地成本助力目标企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结构效应强化,市场中高效率、高质量产业占比增加,优势产业集群扩大,形成工业结构优化的基础特征[5],实现高效产业的区域集聚。另一方面,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增加了非目标企业的拿地、用地成本,选择效应强化,迫使其退出市场[14],或进行技术创新,促使自身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迈进,缓解地区低端产业结构刚性[15],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由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方向转型升级[16],优化地区工业结构,进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据此,本文提出假说2。

假说2: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通过优化工业结构进而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其二,从创新水平提升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目标企业相对较低的土地使用成本有助于缓解外部融资约束,企业具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研发创新活动以及补偿技术创新潜在的成本和收益风险,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发生[17-18]。此外,企业出于进一步提高企业利润、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的目的,具有足够的创新意愿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改进,优化生产过程,促进创新水平提升。另一方面,非目标企业拿地成本的提高,加快了技术要素对土地要素的替代[19],迫使企业调整要素投入类型。同时,环保指标的设置提高了企业用地成本,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转型发展,以缓解企业环境成本压力[20]。此外,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能有效释放产业调整信号和市场导向,解决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以吸引投资和适应市场需求[21],进而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据此,本文提出假说3。

假说3: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通过提高城市创新水平进而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设定

本文将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实施看作准自然实验,构建PSM-DID模型检验政策实施的影响效果。首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处理组和控制组的样本匹配,尽可能找到与处理组样本存在相似禀赋特征的控制组样本,最大程度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避免检验结果的“自选择偏差”问题;其次,对匹配后的处理组和控制组样本进行DID回归分析,检验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借鉴相关研究[22],本文设定基准回归模型如下:

为检验城市创新水平和工业结构优化度的中介效应,考察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本文借鉴相关研究[23],设定中介机制检验模型如下:

式(1)—式(4)中:GTFP是被解释变量,表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DID是解释变量,是treat×time的交互项,其中,treat为政策虚拟变量,time为时间虚拟变量;CI和ISO为中介变量,分别表示城市创新水平和工业结构优化度;controls为一系列控制变量;α、β、ω、γ为待估系数;λi为个体固定效应;δt为时间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

2.2 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现有研究通常采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征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24],将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服务等纳入考量。本文参考FAERE等[25]、张明林等[26]的研究,利用SBM方向距离函数,采用全局参比的方式测算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衡量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体的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取如下:①期望产出选用城市年度GDP进行衡量,并以2007年为基期进行平减处理;②非期望产出指标选取工业三废排放量(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进行衡量[27];③投入指标选取劳动力、资本以及能源进行衡量。具体而言:劳动要素投入采用城镇就业人员进行表示;能源要素投入采用全社会用电总量表示[28];资本要素投入采用资本存量进行衡量,考虑到该指标没有明确的数据公布,借鉴张军等[29]和单豪杰[30]的研究,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计算。

式(5)中:K表示资本存量,折旧率δ为9.6%;I表示固定资产投资,以2007年为基期平减处理,各地级市2007年的固定投资总额除以10%作为该地级市的基期资本存量。

(2)解释变量。政策实施分组虚拟变量和政策实施时间虚拟变量的交互项(DID):本文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作为政策冲击点,利用政策虚拟变量(treat)与时间虚拟变量(time)的交乘项构建政策变量(DID)作为解释变量,反映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实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政策虚拟变量(treat),实行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11个处理组样本城市为1,13个控制组城市为0,时间虚拟变量(time),由于政策发布时间为2018年7月份,考虑到政策实施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因此,本文将时间虚拟变量设置为2019年之前取0,表示未受到政策冲击的情况,2019年及之后取1,表示受到政策冲击的情况。

(3)中介变量。工业结构优化度(ISO):相较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聚集的是一些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企业,其在产品价值链上处在较高地位,利润率也往往要高于低技术、高劳动力投入的中低端产业。因此,较高的工业利润率反映出较高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本文参考盛丰[31]的研究,采用地区工业利润率衡量地区工业结构优化水平。城市创新水平(CI):相关研究表明[32],发明专利作为城市创新的重要技术路径,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相比更加复杂,技术实现难度更大,更能够反映出区域的高质量创新水平。因此,本文借鉴周霞[33]等学者的研究,采用城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作为城市创新水平的衡量指标。

(4)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其他重要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借鉴已有研究[24,34],本文选取控制变量如下:①经济发展水平(pgdp),采用人均GDP取对数进行衡量;②政府干预程度(gov),采用地方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进行衡量;③对外开放水平(open),采用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进行衡量;④科技支持力度(goin),采用科技支出占GDP比重进行衡量;⑤城镇化水平(urban),采用城镇化率取对数进行衡量;⑥人口规模(people),采用人口密度取对数进行衡量。具体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Tab.1 Variable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2.3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2017年8月,浙江省率先在德清县进行“标准地”改革试点,开启了土地供应新模式的初步尝试。2018年7月,浙江省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并不断探索完善“标准地”制度体系,在提高企业用地效率,优化产业用地配置,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借鉴性。同时,考虑到江苏省与浙江省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土地禀赋方面较为相近,且在研究期内未开展“标准地”供应模式试点。鉴于此,本文在考虑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选取浙江省11个试点城市作为处理组样本,选取江苏省13个非试点城市作为控制组样本,研究时间为2007—2021年。数据来源方面,本文测算地级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涉及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工业利润率指标、发明专利申请量指标以及控制变量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相应城市统计局官网。

3 实证分析

3.1 PSM匹配结果

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处理组和控制组的样本匹配,解决检验结果可能产生的自选择偏差问题。具体步骤为:(1)参考现有文献[24,34],选取经济发展水平(pgdp)、政府干预程度(gov)、对外开放水平(open)、科技支持力度(goin)、城镇化水平(urban),人口规模(people)作为匹配变量,设置半径为0.01,进行有放回的一对一近邻卡尺匹配;(2)根据被解释变量(GTFP)和控制变量组估算倾向得分;(3)根据倾向得分值为处理组所有个体确定与其对应的控制组个体。

为了检验匹配后的结果是否达到较好的平衡了数据的要求,对匹配后的样本进行了平衡性检验。若各变量标准偏差百分比在10%以内,则证明匹配结果较好的平衡了数据,平衡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PSM平衡性检验结果Tab.2 PSM balance test results

平衡性检验结果显示,匹配后大部分变量的标准化偏差的绝对值小于10%,仅有对外开放程度(open)的标准化偏差为11.3%,与10%的要求不存在太大差距,基本符合要求;同时,全部变量匹配后的t检验结果均小于临界值1.96,P值均不显著,表明匹配后的结果不拒绝处理组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假设,即通过PSM方法匹配得到的控制组样本与处理组样本具有相似的禀赋特征,匹配效果良好。为更加直观的展现PSM的匹配效果,在平衡性检验的基础上,绘制了倾向得分匹配前后的核密度分布。如图2所示,相较于匹配前,匹配后的处理组与对照组样本的概率密度分布更加接近,进一步验证了良好匹配效果。

图2 倾向得分值核密度分布Fig.2 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propensity score

3.2 DID回归结果

表3报告了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基准回归结果。其中,第(1)列为控制了时间和个体固定效应的检验结果,第(2)列为加入控制变量后的检验结果,第(3)列为加入控制变量且控制时间和个体固定效应的检验结果。

表3 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准回归Tab.3 Benchmark regression results

结果显示,无论是否将其他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时间政策交互项DID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实施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将控制变量和控制时间和个体固定效应纳入考量后,交互项DID的系数为0.604。表明在其他条件控制不变的情况下,相较于未实施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地区,试点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0.604。综上,基准检验结果支持假说1: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从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pgdp)、对外开放水平(open)、科技支持力度(goin)均在不同显著性水平上产生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urban)则为显著负向影响。这一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地方政府的科技创新支持显著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城镇化率提高过程中带来的经济粗放式的发展则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阻碍作用。此外,政府干预程度(gov)和人口规模(people)则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原因可能在于,样本城市的政府干预程度和人口规模尚未跨越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显著作用的门槛,因此并未表现出显著负向影响。

3.3 稳健性检验

3.3.1 平行趋势检验

平行趋势检验的目的在于检验处理组和控制组样本在政策实施之前是否存在相同的发展趋势,以排除政策效应是由其他非观测因素导致的可能。对此,本文参考曹越[35]等学者的研究,构建平行趋势检验模型如式(6)所示,模型以2019年为基期,设置虚拟变量集Treati,θ×afteri,θ,θ表示城市i距离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实行已经过了θ年。

式(6)中:Treat×after-4、Treat×after-3、Treat×after-2与Treat×after-1分别为仅在样本为处理组城市且时间在政策实施前4年、前3年、前2年、前1年时取值为1;Treat×after0、Treat×after1、Treat×after2分别为仅在样本为处理组城市且时间在政策实施当年、政策实施后1年、政策实施后2年时取值为1。交互项系数反映的是特定年份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若该系数显著,则说明在该年份处理组与控制组存在显著差异。

平行趋势检验结果(表4)显示,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实行之前Treati,θ×afteri,θ的系数均不显著异于0,实行之后Treati,θ×afteri,θ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异于0。这表明处理组和对照组在政策实行之前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政策实行之后产生了显著差异,即绿色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标准地供应的政策效果,而非其他不可观测因素。平行趋势图(图3)更加直观地印证了这一检验结果。

表4 平行趋势检验结果Tab.4 Parallel trend test results

图3 平行趋势检验结果Fig.3 Parallel trend test results

3.3.2 安慰剂检验

考虑到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可能受到其他政策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稳定性检验。其一,参考刘瑞明等[36]的研究,通过设定一个虚拟政策时间构建反事实框架,将政策的实施时间提前2年或3年构建虚拟DID进行回归分析。若虚拟DID的系数依然显著为正,则说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可能是受到其他政策因素或某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非源于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实施;若虚拟DID的系数不显著,则可以确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政策效果。表5中第(1)列和第(2)列分别表示政策虚拟时间提前2年和提前3年构建虚拟DID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虚拟的政策实施时间下,虚拟DID的系数均不显著,表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实施的结果,而非其他政策因素的影响。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Tab.5 Robustness test results

其二,参考刘寒波等[37]的研究,从处理组随机抽取部分样本加入控制组,从控制组随机抽取部分样本加入处理组,构建一个虚拟的政策分组,利用模型(1)重复进行500次回归估计,得到虚拟DID回归系数分布。如图4所示,虚拟DID回归系数均值不显著异于0,表明采用随机抽取的虚拟政策分组不会产生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结果,基准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图4 虚拟DID回归系数分布Fig.4 Virtual DID regression coefficient distribution

3.3.3 更换匹配方法

为了避免PSM匹配方法选择导致的偶然性结果,本文区别于基准回归中的卡尺近邻匹配方式,选用核匹配和马氏匹配再次进行控制组样本的筛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DID回归。表5中第(3)列和第(4)列分别表示采用核匹配和马氏匹配确定控制组样本之后的DID回归结果,可以发现,DID的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且系数与基准回归结果相差不大。表明不存在由于PSM匹配方法选择导致的结果偶然性,基准回归检验结果是稳健的。

3.4 中介机制分析

在基准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中介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检验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机制,结果如表6所示。其中,第(1)列表示未加入中介变量的基准回归检验结果;第(2)列报告的以工业结构优化度(ISO)为被解释变量的检验结果中,解释变量(DID)的系数为0.114,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实施提升了地区工业结构优化水平。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下,目标企业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比提高,实现高效能的区域集聚。同时非目标企业准入门槛提高,选择效应强化,倒逼其技术创新或市场退出,低端产业结构刚性得以缓解,进而促进地区工业结构优化;第(3)列报告的以城市创新水平(CI)为被解释变量的检验结果中,解释变量(DID)的系数为0.153,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实施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下,目标企业融资约束得到缓解,创新意愿增强,倾向于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倒逼非目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生产转型以缓解成本压力,适应市场需求导向,从而促进城市整体创新水平提升;第(4)列表示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被解释变量,在基准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中介变量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工业结构优化度(ISO)和城市创新水平(CI)的系数分别为0.634和0.264,均在1%水平上显著。同时,DID的系数在1%水平上由0.604下降为0.491,这一结果表明工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在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通过优化地区工业结构和提高城市创新水平进而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据此,假说2、假说3得到验证。

表6 中介机制检验结果Tab.6 Intermediary mechanism test results

为了确保中介机制检验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进一步采用Bootstrap方法在95%置信区间上进行1 000次随机抽样,若95%置信区间不包括数字0,则说明存在中介作用。表7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两条路径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表明两条中介路径显著存在,印证了中介机制的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此外,通过计算两条中介路径的效应量发现,工业结构优化路径的中介效应量占比更高,为63.7%,表明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实施更多的是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促进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表7 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Tab.7 Bootstrap mesomeric effect test results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本文以2007—2021年浙江省和江苏省24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一文的发布看作政策冲击,运用PSM-DID方法探究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该结论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更换匹配方式等多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工业结构优化和创新水平提升是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要的作用路径。相较于创新水平提升,工业结构优化在标准地土地出让模式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中介作用。

4.2 政策建议

(1)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推行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实施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土地要素市场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政府需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和现状,合理设置控制性指标,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出让流程,制定出让规范,完善监管体系,保障标准地土地出让模式的顺利实施。具体而言,其一,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部门职责、规范出让流程,降低政府成本,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其二,合理设置控制性指标,设置指标区间,在满足指标基本控制要求的前提下给予指标控制松弛度,提供企业弹性调整空间,同时,随着经济变化周期和企业发展状况动态调整指标要求,保证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实施目标顺利实现;其三,加强信息化管理,通过事前征信筛选、事中持续监管、事后违约追责的流程,将违约企业加入失信名单,取消或限制其拿地资格,完善监管体系及处罚机制,保证项目完成质量。

(2)从工业结构优化机制来看,工业结构优化是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对此,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要素禀赋和发展目标,结合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和助力工业结构的优化转型。一方面,通过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实施,积极引导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助力工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另一方面,积极出台其他配套产业政策,主动调整自身产业布局,逐步提升高质、高效产业的市场占比,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目标。

(3)从创新水平提升机制来看,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实施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区域整体创新水平,助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此,地方政府一方面要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特点和比较优势,制定技术转型指导方案,合理、有效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要增加科技支出,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进行内部创新行为;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外来先进技术,出台相关财政、税收和补贴政策,吸引具备先进技术的企业入驻,提升地区整体创新水平,助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猜你喜欢

生产率供应要素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