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袁隆平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若干启示
——以共青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23-02-21黄剑斌

河北画报 2023年24期
关键词:袁老袁隆平院校

黄剑斌

(共青科技职业学院)

众所周知,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家国情怀和独立人格。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无论是专业思政还是课程思政,均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可以说,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都是培养时代四有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德在树人之前,只有立德才能够树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三、塑造大学生的强健体魄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四、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文化素质。五、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国防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除了和普通本科教育具有大部分相同的教育要求之外,也具有自己的教育特点和规律。那就是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袁隆平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有“国士无双”之称。习总书记高度肯定了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并要求广大的党员干部和科研工作者向他学习,强调对袁隆平院士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如今,袁隆平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都是祖国各行各业从事一线工作的主力军,学习袁隆平精神能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袁隆平精神的文化内涵

袁隆平精神是袁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文化品格。它的文化内涵包括:胸怀祖国的爱国精神、刻苦求知的钉子精神、勤于实践的工匠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文精神、开阔眼界的国际精神等方面。

二、袁隆平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若干启示

袁隆平精神是袁隆平院士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袁隆平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启示主要有如下七个方面:

(一)胸怀祖国是成才之基石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取得大成就的人无不是从小就有着胸怀祖国的远大理想。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就是呼吁知识分子只有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君子,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宋代的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无疑是进步的主张。伟人毛主席17岁考上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写下一首七绝,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孩儿立志出边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开国总理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才能在后来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由于从小经历了饥饿的威胁,使得袁隆平格外关注农业的发展,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像炎帝那样勤劳耕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能够让人们吃饱肚子。他的高考志愿毅然选择了农学。袁隆平院士的两大梦想是“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老不仅期望全国人民都能吃饱饭,更期望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能吃饱饭。如今,他的两个梦想都已经实现了。

早在1957年,毛主席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多年以来,我国一直都是把德育摆在教育事业的首位。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立德树人”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共青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励志、博学、厚德、创新”,聚焦特色办学,践行“共青精神”。就是从培养学生的胸怀祖国的远大理想入手,进而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涵养道德,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素质的职业型专门人才。这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上的具体体现。

(二)刻苦求知是成才之主因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往往高考的成绩都不是太理想,学习基础比较差。由于基础差,学习习惯也不太好,许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往往怕苦怕难,很难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各项技能。

回顾袁老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成为闻名天下的农业专家,除了他从小有远大的志向外,还与青少年时代的勤奋学习、刻苦读书是分不开的。袁老是1930年生人,他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很难有安定的环境学习知识。袁老在学习上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动脑筋,喜欢提问。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袁老在杂交水稻领域的贡献,首先就是源于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方面有没有优势?这种优势是否可以提高粮食产量?有了这样的疑问,他就有了深入研究的动力。所以,对身边事物保持着强烈好奇心和质疑精神,是追求知识的第一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学习袁隆平爷爷的这种质疑精神和对于知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钉子精神。比如遇到比较深奥的理论知识,除了请教老师外,更需要多翻阅资料,甚至亲身试验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了尽可能地掌握知识,袁老在学习和科研之余,还发展了多项兴趣爱好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除了“杂交水稻”,袁隆平还喜欢游泳、打排球、拉小提琴、下象棋、跳踢踏舞,并且是一位资深体育爱好者。他曾经获得武汉市的游泳比赛第一名。据袁老自己介绍,他的水稻实验在受阻的时候往往都是通过下象棋的方式又重新获得灵感。正因为他有着广博的学识,他才能突破前人的局限发明了“杂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三)勤于实践是成才之要素

袁隆平母校西南大学的大学精神是“特立西南,学行天下”,校训则是“含弘光大,继往开来”。袁老便是这学行天下、继往开来精神的继承者、发扬者。他大学毕业之后成为了一名教师,但是他认为作为教师不能解决满足于传道授业、著书立说,而应该勤于实践,而后方能明辨是非、包含弘厚、开拓创新,所学才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他教学之余常带领学生和乡亲们一起耕地、播种、收割,学习每一项农活,去真正了解农村生活和农民的所思所感所乐。“实践出真知!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必须实践!”这是他多年来的体会。他非常理解和尊重农民,这也使得他慢慢地和农民打成一片。他热衷于在田野之间实干,一有机会便向有经验的老农民请教各种农业知识,探讨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记录降雨、气候的时间。“田野间的学问大着呢,要学习一辈子啊!”他感慨地说。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与普通本科院校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较高理论水平的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强调研究性、探索性和设计性;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有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职业型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和职业资格培训。两者的培养目标不一样,导致两者的教学方式和特点也就不一样。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都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比如聘请企事业单位业务骨干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或者导师,学校教师定期去相关企业学习研修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定时定期去企业实习等等。以共青科技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学校鼓励教师考取和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对于学生,积极他们鼓励参与社会调查研究、助研助教、社会研学等各种实践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脚踏实地是成才之捷径

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做科研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从事一线的实践工作同样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将来都会在各行各业从事基层的实际工作,他们既需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也需要参与一些科研工作,还需要接触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年轻人精力充沛、热情洋溢,做事有激情有干劲,但往往也有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缺点,实践中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袁老搞科研从不投机取巧走捷径。相反,他认为做如何事情脚踏实地就是捷径。例如,按照米秋林、李森科的著名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是没有杂交优势的,做实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袁隆平却不迷信权威,偏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开辟出一条崭新的科技之路。他的学术态度令人敬佩。一路走来,袁隆平在科研上也经历过很多的疑惑、失败与挫折。但是他从来都是埋头苦干,没有任何怨言,从来不怕吃苦,最终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他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激励着无数科学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竞赛;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他的学生们勇闯科学殿堂。

(五)勇于创新是成才之关键

2000年8月5日,江主席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时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中国能够在短短的四十多年时间里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够在经济、军事、国防、教育等领域达到世界较高水平,除了依靠中国人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之外,更与我们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密切相关。

又一次,袁隆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应该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儿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我感到最愉快的事情就是不断出新的成果。”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学习知识或者从事科研工作不能迷信权威、不能迷信书本,否则难以创新。二是,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果,要不断努力、不断创新突破自我。要把创新当成一件乐事来做。敢于创新才可以创新,不断创新才能攀登科学高峰。在他的率领下,他的科研团队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4年的第四期目标实现了亩产1000公斤的历史性突破。2001年10月12日,中科院、国家计委、科技部三大权威机构联合宣布袁隆平团队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标志着我国科研水平进入世界基因组研究的前列。这不论对于我国还是整个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美国《科学》杂志曾经评价:“是该领域最具重要意义的里程碑性工作”,“永远改变了我们对植物学的研究方式”,“对新世纪整个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具有全球性的深远影响。”

(六)淡泊名利是成才之起点

诸葛亮在给他儿子写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杨绛有句名言:“淡泊名利,淡薄得失,人生最难得的是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多次获奖之后,袁隆平在国际上的名气越来越大,国际上许多机构纷纷开出高薪邀请他去那里工作,他都是莞尔一笑,婉言谢绝,因为他心里装着的永远是祖国,他爱他的祖国和人民。1993年,袁隆平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中再次落选,这是第三次了。许多人纷纷为他鸣不平。而袁老自己并不在意,什么话都没有说。后来,当媒体追问他的态度时,他说:“我搞的是应用科学,中国科学院搞的是基础研究,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去评选,我确实不合格。”原来,他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理解这件事。他的秘书辛业芸在写《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时,曾犹豫要不要把袁老“落选”的事情写进去,许多人认为应该写进去。但是当征询袁老本人意见时,袁老说:“不要去写了。”袁老进一步解释道:“我搞科研是为了为人民做点什么,不是为了当院士,取得成果就是对我的最大肯定。”这就是袁老的胸怀!他知道人民会认可他的水稻,至于院士的名誉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七)精通外语是成才之助力

袁隆平院士不仅在水稻种植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对英语也是非常擅长的。在国外学术会议上,他多次用英语流利地进行演讲和引用数据、专业术语介绍杂交水稻的有关情况。袁老的英语基础很扎实,他的母亲通晓英语,从小开始教他学英语。他后来就读的博学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英语课程是外国人教的,就连物理、化学等课程也是由外国老师用全英文进行授课。由于生活环境的熏陶,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学习和独特的语言天赋,使得他在英语方面达到了超乎常人的高度。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也使得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这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因此,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不论是对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都是各行各业中一线的劳动者,需要运用英语的机会是非常多的。因此,对于英语需要狠下功夫去掌握。

三、结语

学习袁隆平精神不仅需要领会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袁隆平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可以通过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对学生进行专门教育。而袁隆平精神的广泛传播,也必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猜你喜欢

袁老袁隆平院校
袁老,我们想您了!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我为袁隆平做雕像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小店主与大科学家的忘年交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耳边音犹在 如风暖心怀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