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融入高职校园美育路径研究

2023-02-21谭小贝

河北画报 2023年24期
关键词:美育文化遗产物质

谭小贝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非遗融入高职校园美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传承非遗文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多样,高校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创造力和想象力快速增长的重要阶段。在高校校园美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让高职学生在课程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彩和神奇,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大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感受到民族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向往和追求。由此可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融入高校校园美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强烈的愿望。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校园美育在培养学生增长美育知识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对非遗文化产生独特想法和感受,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感和设计感。非遗文化中的绘画、玉雕、彩绘、戏曲、民俗等等,以其大胆的造型、张扬的色彩、雅俗共赏的形式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艺术欣赏和学习成为学生的爱好,培养大学生的非遗文化传承精神和工匠精神。

(二)有利于创新传统文化

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美育教育,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与现代艺术和创新思维相结合。这种跨界融合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非遗相关的艺术创作、设计和表演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创造出独具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作品。此外,非遗融入高职校园美育还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通过美育教育这一平台,学生通过展览、演出和社区活动等形式,将自己的创作和表演作品展示给公众,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还可以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还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培养具有文化自觉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

(三)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高校的教育功能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并形成特色大学生美育教育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多种多样,在高职美育教育中,目前主要利用网络技术等手段开展美育活动,大学生只能片面地进行了解,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丰富教学活动内容,给予大学生全新的活动体验,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重新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使高职美育课程焕发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包含丰富的民族价值观、审美观、良好的传统美德与丰富的文化艺术。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内容与美育教学课程有机结合,扩充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知识的延伸,创立符合高职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让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步形成综合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身心与智力的双向发展。

二、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高职美育工作

(一)将美育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非遗文化源于人民群众,同时,人民群众也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肩负着弘扬非遗文化的重任。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个别高校教师,尤其是工科类院校教师,认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不大,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而在大学生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加强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以高度热情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确保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保障教育教学效果。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其在大学生终身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基于多种方法来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确保大学生能够深切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在大学生心中根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精神,强化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人类的精神财富。

(二)依托第二课堂普及非遗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前人的智慧,镌刻着中华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具有高度审美性和视觉冲击力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形态,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审美体验。美育是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应渗透到高职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欣赏极富创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亲身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体验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城市与乡村碰撞的新型文化形态。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使学生自觉地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对美的评价和创造。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以课程以外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通过在第二课堂中普及非遗艺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地接触和参与非遗文化的机会。通过在第二课堂中开设非遗艺术相关的社团组织和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可以成立非遗艺术社团,组织学生进行非遗技艺的学习和实践,这样的社团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让大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非遗艺术的学习和传承,还可以通过举办非遗艺术展览、演出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或专业艺术家来校园进行非遗艺术的讲座和示范,帮助学生了解每一门类的非遗艺术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和审美价值,激发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学生还可以通过与非遗传承人或专业艺术家的互动交流,学习到更多的非遗技艺和艺术表达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三)将非遗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大学时期,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实践技能都在逐步发展,同时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大学生不但可以从课堂上通过教师讲解掌握相应美育知识及各种技能,还能够借助外界环境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由此可知,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及健康成长能力。对于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应积极借助多种资源实施大学生美育教学活动,结合多元化素材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以往大学生美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将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上,理论多于实践,欣赏多于创造,教学形式及方法较为固定且单调,学生学习兴趣无法得到加强,教学效率也得不到提高。而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实施教学工作,不仅可使学生知识面得以扩充,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能力稳步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美育知识体系架构,让学习效果有着显著增强。教师通过积极完善和创新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有效构建美育高效课堂教学。同时,通过利用互联网和在线平台,可以将非遗艺术的传承和表演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实现非遗艺术的传播和传承。其次,可以将现代技术应用于非遗艺术的创新和表达,例如,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3D打印技术等技术手段,将传统的非遗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使非遗艺术的呈现形成多样化、现代化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对非遗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可以为非遗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特色,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

(四)将非遗传承与教学活动相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包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比较多,种类也比较丰富,包括美术、舞蹈、杂技等相关的知识内容。在美育教育中,为了更好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要能够基于学生本身的发展特点,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渗透,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融入到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中,并使其成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当中的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奥妙,非遗文化与美育教育相互融合,从而更好的提升其有效性。为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时,要能够对文化遗产内进行相应的提炼和选取,并将其融入到美育教育之中,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兴趣,也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为此,美育教育中,要注重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符合大学生阶段本身的心理及生理特点,符合其专业特色,从而更好的优化教育教学效果。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扎染,已经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这种古老的手工防染技术,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个性。其深浅虚实的纹理和神奇多变的肌理效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设置与扎染相关的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借助相关的材料,参与到动手实践活动之中,体验扎染,感悟这种神奇的技艺。通过参与实践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也能够将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与学生知识教育教学的内容相互融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美育素养的提升。

通过将非遗传承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在相关学科的教学中融入非遗传承的内容,例如,在人文基础课程中,可以引入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在专业课程中,可以通过学习非遗艺术的技艺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探索传承非遗的多元课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高校教育作为教学体系当中的关键,要注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意识。为此,需要在学校教育中,要能够为学生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和创作氛围。首先,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探讨和解决非遗文化传承中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互动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其次,可以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另外,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生动的非遗艺术学习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教学、参与在线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非遗艺术的技艺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六)加强高职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技能或者技艺,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也没有速成的途径和方法。所以在高职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内容的时候,并不是将教育者定义为高职美育教师,而是扩大范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来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是请进来,专门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组织、有计划的请到高校,专门为他们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对积极报名参加学习的学生们传授非遗技艺。其次就是走出去,组织有兴趣、有潜力的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使教师队伍能广泛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文化内涵,提高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为规范有序地在高校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提供知识储备和助推提升的帮助。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历史瑰宝,保护好传承好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创新,努力探索新时期高职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工作,营造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工作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任务。通过依托第二课堂普及非遗艺术、将非遗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非遗传承与教学活动相融合以及探索传承非遗的多元课堂,可以实现非遗文化在高职美育工作中的有效融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非遗文化将在美育教育过程中得到弘扬和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校园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美育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