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高校诗歌奖研究

2023-02-21曾钰婷

河北画报 2023年24期
关键词:新诗诗人诗歌

曾钰婷

(苏州大学)

1982年到1985年,全国很多高校都先后成立了诗社、文学社。比较著名的有复旦大学的“复旦诗社”、华东师大的“夏雨诗社”、北京大学的“红叶诗社”等。80年代中期,各地区还陆续成立了大学生文学联合团体,如东北的“黑龙江大学生诗歌学会”、四川的“重庆市大学生联合诗会”、南方的“福建大学生诗歌学会”等,这些高校诗歌群体在出现之后纷纷举办诗歌比赛,并在发展中演化为众多高校诗歌奖项,如复旦大学的光华诗歌奖、北京大学的未名诗歌奖、武汉大学的樱花诗歌大赛等,对于高校诗人的发掘、培养与激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后,各老牌诗刊为推出诗坛新人,也相继设立大学生诗歌奖以呼唤创新,如《青春》的“青春文学奖”,《星星》的“星星年度大学生诗人奖”等。此外,一些民间诗歌奖中也为高校诗人单独设立了奖项,如“柔刚诗歌奖·校园诗歌奖”等。

一、新世纪诗歌奖研究资料整理

(一)高校举办诗歌大赛

1.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以下简称“樱花诗赛”)

“樱花诗赛”由武汉大学校级社团浪淘石文学社于1983年发起,以每年学校樱花盛开的时节为赛程,同时开展诗歌创作与朗诵盛会,截至2022年已连续举办三十九届。诗赛最初仅面向校内,首届樱花诗赛邀请到老作家碧野、骆文、曾卓和中青年作家陈世旭、晓剑、袁厚春等莅会,江城等著名诗人、作家担任赛事评委,2006年“樱花诗赛”正式推向全国。2013年,时值建校130年校庆,“樱花诗赛”赞助签约仪式在武汉大学举行,其校友天壕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作涛捐资500万元,拟从第三十届开始,连续十年赞助“樱花诗赛”,努力将之打造为国内第一校园诗歌品牌,成为高校文化盛事,全国大学生的“诗歌狂欢节”。此后,每年诗赛来稿基本保持在千余份以上(2015年第三十二届诗赛来稿多达3100份),参赛学生覆盖海内外两百多所高校,同时比赛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设特等奖一名,奖金2万元;一等奖两名,奖金1万元,另设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每年获奖人数30人至50人不等,历邀谢冕、李少君、邱华栋等诗人、诗评家、教授担任评委,多多、舒婷等著名诗人担任颁奖嘉宾。学生高涨的创作热情和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得“樱花诗赛”成为诸高校诗歌奖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奖金最丰厚的赛事。另一方面,诸多活跃的优秀诗人均在樱花诗赛中获过奖项,因此该诗赛为新时期诗坛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未名”“光华”“重唱”诗歌奖

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诗社于2011年联合举办首届“光华诗歌奖”,这届诗歌奖邀请西川、张新颖、陈先发等知名学者、诗人担当评委,他们大多有着高校背景,且对于校园诗歌都有着长期、深入的关注。同时,“光华诗歌奖”面向全球的汉语新诗写作者,设获奖者十人。征收稿件的时间维持两个月左右,从初选、复选到决选入围,大致需要5个月左右时间。

“未名高校诗歌奖”又名“未名诗歌奖”,其前身未名湖诗会,始于1993年,创办初衷是为了纪念北大校友、诗人海子,宗旨是承继北大诗歌传统、促进其更新发展,同时推动当下诗坛的交流互动,由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和北京大学新诗研究中心于每年的3月26日举办,每届诗歌节时长一个月。首届诗歌节以第十八届未名湖诗会为开幕式,著名诗人郑敏、食指、林莽、西川以及学者钱理群、蓝棣之、吴晓东等前来讲座或朗诵。2005年初,北京大学诗歌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与北大中文系和五四文学社联手,力图打造规模更大、影响更广的新一届诗歌节,北大校友、中坤集团创始人黄怒波(同时也是诗人,笔名骆英)出资赞助诗歌节的活动。这一届诗歌节设立了未名高校诗歌奖,发行了《未名湖》创刊号。未名高校诗歌奖面向高校在读的新诗写作者,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均可参加,征收稿件时间三个月左右,评审环节分为初审、复审、终审三个环节,初审评委由前一两届的获奖者组成,复审评委由更早几届、较有影响力的获奖者担任,终审评委主要由在高校从事诗歌研究的诗人构成,大约持续两个月。获奖者将获颁奖证书以及一千元人民币,并将按惯例被邀请至该年未名诗歌节参与颁奖仪式。

重唱诗歌奖是由南京大学重唱诗社创立的旨在发现并表彰高校在校大学生中优秀的汉语新诗写作者的诗歌奖,系南京大学“重唱诗歌节”(2014年创办)系列活动之一,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均可参加,参与评选的作品要求原创,且未在纸媒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过。首届重唱诗歌奖邀请到黄梵、胡弦、马铃薯兄弟等著名诗人、作家担任赛事评委。同时,奖项不设等级,每届获奖者人数不定,征稿时间持续大约一个月,评审环节由初、复、终审三个环节组成,三个环节评委组成分别是南京大学重唱诗社历任社长、副社长,“重唱诗歌奖”获奖者与青年诗人以及诗人、学者和诗歌评论家,评审时间持续一个月左右。

3.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新诗)

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是于2015年创立、中国诗歌学会指导,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博闻研微网络文化工作室承办的面向全球高校在读的汉语新诗写作者的比赛,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以及近三届的高校毕业生均可参加。比赛分为新诗与旧体诗两个赛道,以“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为主题,新诗须在两行至十四行(含)之间。征稿时间持续大约两个月,分为预选、初评、复评以及终评三个环节,评审时间持续大约两个月。新诗奖项下设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及佳作奖五个等级以及年度诗人奖与单日人气奖。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的微博平台公布每日入围作品并开放当日入围作品投票通道,并在24小时内统计得票最多的作品,该诗作者将获得“单日人气奖”并获赠大赛精美礼品。新诗组的特等及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将成为该年“全球华语大学生年度诗人”候选人,每位候选人进一步向组委会提供相关资料,评审团在此基础上公开票选出10名“全球华语大学生年度诗人”,颁发荣誉证书,并获赠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年度诗人作品合集。

(二)民间/杂志建立诗歌奖项

1.柔刚诗歌奖·校园诗歌奖

柔刚诗歌奖是中国最早由个人出资建立的诗歌奖项,由柔刚创立于1992年,从第22届起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承办。为扶持校园诗歌,第23届柔刚诗歌奖首设“校园诗歌奖”,面向海内外在读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征收稿件时间维持在四个月左右,共分为初审、终审两个个阶段,整个评审过程则持续一个月左右。参加应征的作品要求原创,且未在纸媒报刊和网络发表过。

2.东荡子诗歌奖·高校诗歌奖

为纪念英年早逝的诗人东荡子,弘扬纯粹的诗歌精神和写作理想,其广州的诗人朋友们于2013年10月11日成立了东荡子诗歌促进会,并在吴真珍女士的出资支持下设立了“东荡子诗歌奖”,目前以微信公众号“杜若之歌”为官方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其中,最初设立的奖项“东荡子诗歌奖·诗人奖”至今尤在评选。2016年,东荡子诗歌促进会、东荡子诗歌奖评委会决定在广东增设“东荡子诗歌奖·高校奖”,并于2019年将征稿范围从广东省扩大至全国,旨在“扶持中国汉语新诗写作新生力量,推动高校诗歌良性发展”。在每年公布获奖者及其作品的同时,“东荡子诗歌奖·高校奖”会一并公开评委组成与评审流程。初审一般由广东诗人或东荡子诗歌促进会成员负责,历任评委有梦亦非、黄金明、杜绿绿等;终审四至五人,其中东荡子诗歌促进会会长世宾与副会长黄礼孩为固定评委,龙扬志、蓝蓝、西渡、张桃洲、宋琳曾参评。评奖期间,评委会、组委会对有效投递作品进行匿名编号处理后,供初评委投票选出十五至三十件作品(历年情况不尽相同)进入终评;由终评委评审线上线下充分讨论,并按投票计数赋分,评选出最终的获奖作品。“东荡子诗歌奖”虽为民间奖项,却因评委皆为著名诗人、诗评家、学者,专业性很高。

二、奖项的倾向性分析

第一类高校诗歌奖的审美倾向与时代动向息息相关,其选出的作品往往提倡某些社会风尚,或是对某些社会现象、社会热点做出积极反馈,自觉承担起以优秀的诗歌作品凝聚人心的重任。但与此同时,这类作品的艺术性也在诗人群体内部引发了一定的质疑和争论,需要指出的是,好的作品在时代性和艺术性上的追求是并不冲突的,但如何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达到艺术性与时代性兼长并美的效果,仍需要青年诗人们的创作探索。

第二类高校诗歌奖的审美倾向更贴近大众读者,所遴选出的诗歌作品对于互联网而言传播性更好,这一类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即为上海交通大学研究会主办的全球大学生华语短诗大赛,诗歌文本通过各种媒体的集中传播常常会出现“走红”“破圈”的现象,例如第六届全球华语短诗大赛特等奖作品《我是使爸妈衰老的诸多事件之一》,脱脱不花的这首作品早在海选期间就已在各类社交平台引发大众读者的转发、评论。当然,社会关注度与作品质量之间有时并不能打等号,这种“走红”却也不等同于经典的产生,获得公众关注度之后其艺术价值能否真正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还需要时间的考证。

第三类诗歌奖的审美倾向受到地缘文化关系的影响,偏爱地域特色浓的诗歌作品,比较典型的有昭通学院主办的野草文学奖(诗歌奖)。这一奖项原本的评奖范围限定在本地区,到第三年才扩展到全国范围,纵览其多年的首奖作品,往往都具有较浓厚的地方性特色,尤其注重对地方乡土事物的刻画与表现,如第五届诗歌组特等奖作品《牛羊是草原上的善知识》,作者将“草原”“牛羊”“香格里拉”等具有地域色彩的自然意象作为写作素材,有效地加以利用,表现自己对生命美的追求,抒发对生命的崇敬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在组诗中的《山神》中,“秩序”与“山”之间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诗人不仅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也自觉地对民族地域特色进行强化。

第四类高校诗歌奖(未名、光华、重唱诗歌奖)因为举办者、得主和历届评委在审美趣味上的相似性和传承性,使得这类诗歌奖的获奖作品的调性较为一致。这类诗歌奖的评委构成机制一般是固定的:初审评委多为前一两届的获奖者;复审评委多为更早几届、已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终审评委则大多是由在高校从事相关研究的诗人、评论家、编辑等担任。这种相似评委组成机制保证了审美趣味上的连贯性。这几个奖项在历届得主上也有一定程度的重合,目前活跃在诗坛上的诗人如康苏埃拉、秦三澍等均在这三个奖项中荣获过两个及以上奖项。这类诗歌奖得主的写作更多追求的是个人化的情绪表达与诗艺的精进而非普通读者的认可,而部分读者对这类诗歌奖获奖作品的难以理解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他们的创作理念。这种审美倾向的因袭固然会提高获奖作品的整体技法水平,却也损伤了在大众传媒上取得更加广泛的传播的可能性。

三、结语

新世纪以来,高校诗歌奖的蓬勃发展为诗坛输送了许多新鲜血液,许多诗歌奖的得主在后续往往都发展成为诗坛知名的诗人或是诗歌领域的专业学者,如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第四届未名诗歌奖得主徐钺、近年来仍活跃在诗坛的第三届光华诗歌奖得主曹僧等。而与这一繁荣现象所不匹配的是相关史料在互联网废墟中的散落、部分新兴诗歌奖的评审机制的混乱、许多诗歌奖的举办周期较短、获奖与否成为诗人们获得知名度与认可度的终南捷径等现象。一些诗歌奖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且在积极寻求解决之法,如未名诗歌奖从第七届开始改为两年一届,得主数量也由固定10人改为视来稿质量与数量而定,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获奖者的作品质量。同时,在史料保存方面,五四文学社也将获奖作品辑录成册收入《未名湖》诗刊,确保了其历史的可查性。

正如诗人徐钺在《另一种低语》中所写:“你收起钥匙,你带着我尚未完成的身体走出……握着闪电,我们站在风暴到来前命运巨大的呼吸之中”,新世纪的高校诗歌奖正是带着上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诗潮“尚未完成的身体”继续探索诗歌高尚而纯洁的质地,“握着闪电站在风暴到来前”,怀着与前人同样的热忱,以“另一种低语”呈现、观照着“命运巨大的呼吸”。

猜你喜欢

新诗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诗之页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新诗之页
晒娃还要看诗人
新诗之页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新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