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改革对于中国古典舞课程的影响与开展策略
2023-02-21苏芬慈
苏芬慈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中国古典舞是一种来源自中国古典文化,以中国古代绘画、画像砖及确实存在的舞蹈等艺术形式为灵感形成的舞蹈体系,本类舞蹈课程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进入了中国各大艺术类高校及综合高校的艺术院系。在近70年中,本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不断发生着发展、改革与流变。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高校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教学改革。在这一时期中,各大高校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适合时代的角度出发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提升教学的效率。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舞蹈类专业在教学上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本学科强调对于学生表演、体验、创作及教育能力的综合培养。而作为中国特有的舞种形式,中国古典舞在文化背景、审美及作品创作上也具备特殊性,这些都决定了在高校教育改革中,中国古典舞课程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的改革发展路径。本文将分析高校教学改革对于中国古典舞课程的意义,探究这类工作的开展策略,以期使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结合中国古典舞的文化背景与艺术特征,以适合当代社会环境与学生客观情况的方式开展教学改革,为中国古典舞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提升当代舞蹈类专业的教学效率。
一、高校教学改革在舞蹈课程中的基本目标与发展现状
(一)基本目标
从概念上看,高校教学改革指的是针对高校教育方式所开展的,破除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结合时代特点和时代中学生客观情况调整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能够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工作。
从基本目标上看,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致力于提升高校及院系的总体实力,促使师生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教学的方法及理念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更为科学有效。而在高校舞蹈课程中,高校教学改革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即舞蹈基本功、表演及创作水平,同时追求提升学生的美育、德育水平。在此基础上,舞蹈课程中的高校教学改革,还应有效提高各个高校舞蹈院系的综合实力,即使高校舞蹈院系具备更高的教学水平,能够培养适合时代的,同时具备基本功、表演水平、作品创造性及教学水平的优秀舞蹈人才。
(二)发展现状
我国当代的高校教学改革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推进中,中国古典舞等舞种的舞蹈课程经历了如下四点改革:从强调培养专才,到强调培养全才;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中舞蹈教学方式的借鉴,在逻辑上整理科学的教学理念;将师生关系向更加健康的、适合现代环境的方向进行调整;在针对表演、教育与创作的教学方面,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当代社会文化环境。
从强调培养专才,到强调培养全才,是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中各个专业同步开展的改革工作。在中国古典舞等舞蹈教学领域,教师需要从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功、表演、创作及教育的其中某项能力,到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使同一学生具备更多类型的舞蹈能。这一工作,能使中国各类舞种拥有更多能够单人创作作品,并且能够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在舞蹈领域成功实现灵活就业的人才。在借鉴其他文化舞蹈教学方式方面,中国古典舞等中国舞种,在数千年中主要依托于戏曲等艺术的戏班、师徒传承方式。固定的传承方式,一定程度影响了近当代中国古典舞的高校教学模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时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中国古典舞学生的创造力。而在国外舞蹈教学环境如北美舞蹈教学中,教师强调通过即兴等方式,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并尝试实现自己的创意,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自由度。近年来,我国高校也正在借鉴北美等国家的教学方式,整理并形成更加自由,鼓励创意的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当代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师生关系,也正在从具备强烈阶级意识的师徒型关系,向当代高校健康、民主的师生关系转换。此外在表演、教育、创作方面,我国高校舞蹈专业师生,也不断从社会环境中观众的文化需求出发,创作《纸扇书生》等审美多元化、内涵多元化的作品,并对学生开展类型更丰富的动作、短句身韵教学。但在当前环境下,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高校舞蹈类学生的心理、性格,及社会对于中国古典舞等舞种的要求仍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前我国高校的舞蹈教学改革仍有发展推进空间。
二、高校教学改革对于中国古典舞课程的意义
(一)巩固舞蹈专业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古典舞课程中的高校教学改革,首先能够巩固舞蹈学生的文化素养。受到中国古典舞形成过程的影响,本类舞种的课程教学方法,主要受到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教学方式及俄罗斯芭蕾舞教学方式的影响[1]。
由于我国戏曲在文化教学上相对强调讲述与行当、剧目相关的“点位知识”,而俄罗斯芭蕾舞诞生的文化环境与中国古典舞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在传统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教授与身韵、角色、剧目、道具相关的文化知识。
举例而言,在教授水袖身韵动作时,教师会倾向于更多教授与水袖的诞生、发展、流变有关的知识,及包含水袖元素的优秀剧目知识。这类对文化的横向教学,能使学生加强对于水袖文化的了解,但同时也会使学生缺乏与水袖有关的纵向知识,同时缺乏能够支持作品创作与情感体验的中国文化横向知识储备。这类文化教学模式[2],更容易使学生形成表演上的专才,而非成为同时具备编创、表演、教育能力的全才。而在高校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教授,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具备更丰富、立体的了解,巩固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中国古典舞学生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二)提高学生艺术感知力与表演能力
高校教学改革对于更多舞蹈教学方式的引入,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与表演能力。在传统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中,教师较为重视对于基本功及动作、身韵表现能力的训练。在作品的表演阶段,教师则容易倾向于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运用语言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对艺术的感知力,并在训练与引导中提升学生的作品表演能力。但在舞蹈教学中,每一名学生自身悟性不同。部分学生容易借助教师的引导产生对于动作、行当、角色与作品的感知,但也存在一些无法通过语言产生感知力,并且成功投入表演之中的舞蹈类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舞蹈教师可能出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认为这一部分学生不适合参与舞剧、舞蹈中主要角色的表演塑造,而更加适合伴舞等工作。而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很多艺术类院校及综合院校舞蹈专业,借鉴了欧美舞蹈教学体系中即兴舞蹈的思路,通过更丰富多样的方法,诱导学生解放想象与感知力,获得艺术感知能力的提升,并能够勇敢地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流动、角色心理等元素通过表演传达出来,最终获得表演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学生创作意识与创作水平
中国古典舞中的高校教学改革,还能增强学生的创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作品创作水平。如上文所示,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在创立初期借鉴了中国戏曲与俄罗斯芭蕾舞学派的教学模式。在中国戏曲与俄罗斯芭蕾舞学派的传统艺术环境中,作品往往由专业的剧作家创作,舞者通常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作品创作。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几十年中,中国古典舞学习者特别是舞蹈表演方向的学生,一定程度表现出了创作意识与创作水平不足的问题。这一情况,与教学体系建立初期所模仿的舞种艺术发展历史存在一定关联。但在时代的发展中,中国古典舞的艺术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作品创作能力,只有具备舞蹈表演能力及创作意识、创作水平,年轻一代的中国古典舞学生才能将自身在时代中的全新领悟与创新思维融入舞蹈作品,这样一来中国古典舞艺术才能被注入更多新的血液。
三、高校教学改革在中国古典舞课程中的开展方式
(一)强调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教学表达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及综合类院校舞蹈专业的中国古典舞学生,升学的背景各有不同,中国古典文化素质水平也因此表现出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在高中时期决定报考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程度不足,这些情况将会影响学生在中国古典舞领域的学习发展情况。因此在高校教学改革中,教师应首先强调对中国古典舞文化的教学表达,使中国古典舞学生具备横向与纵向的中国文化知识素养,进而在内心对中国文化产生宏观的认识及真诚的兴趣与认同,能够理解中国古典舞审美的成因,同时在作品的构思与创作中产生更多的灵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点出发,通过“点线面”的方式对中国古典文化开展教学。“面”的教学,指的是教师应针对某一类古典文化知识,如中国青衣文化及历史发展,给出宏观、总体的解读。所谓“线”的教学,指的是教师可以对某一知识进行纵向分析,如对青衣产生的时代思想、民族潜意识、女性审美给出分析教学。所谓“点”,指的是教师可以讲述一些青衣的趣闻,借助学生对碎片化趣味知识的关注心理,消解学生对于文化知识学习的排斥反感,使学生逐渐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并最终使学生产生在课下自主关注并学习古典文化的习惯。
(二)加强对舞蹈情感的体验感知
在高校教学改革背景中,中国古典舞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感知的训练。只有具备体验、感知舞蹈情感的能力,学生才能展现出表里兼备的舞蹈段落,诠释动作的美感与角色的情感状态。此外对于舞蹈情感的体验感知,也是学生参与表演、创作舞蹈作品的关键素养之一。如在参演舞台作品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情感的体验对角色产生共情,进而将身韵动作的美感与角色内心的“喜怒哀乐”关联起来,并最终展现出兼具美感与灵魂的中国古典舞作品。在加强学生对舞蹈情感的体验感知方面,教师可以借鉴戏剧及北欧舞蹈的教学方法,设定情境与角色性格,请学生自主选择舞蹈动作与表情眼神,展现某一类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心情与情感状态,最终呈现出某个特定的作品主题,并在学生尝试体验表达角色感情时积极给予肯定与鼓励,从而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感知能力。
(三)通过即兴提升“演”的教学比例
在传统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在基训及身韵训练后,加入对于“演”也就是表演的训练内容。而表演的训练内容,又包含舞蹈表演意识的建立、剧目实践训练、内在与外在控制式的表演练习等基本模块。但在不同院校环境中,中国古典舞教师对于表演训练的重视程度各有不同。如北京舞蹈学院等艺术类专业院校教师,往往更强调对于“演”的训练。而在部分综合类院校舞蹈类专业环境中,教师对于“演”的教学重视不足。部分学生在基训与身韵训练后,在没有充分开展“演”学习训练的基础上就投入了作品的演出。这一情况同样会限制学生想象力、创作能力的发展,同时会使学生对自身能力与水平产生不自信的心态。未来高校舞蹈教师,可以借鉴北京舞蹈学院等院校的表演课程相关内容,设定特定的题目如“雨中漫步”,通过即兴方式积极开展对于表演内容的训练,开阔学生思维,解放学生表演天性。
(四)鼓励开展动作与作品创新
教师还应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鼓励学生开展动作与作品的创新,进而为学生在表演中国古典舞的同时开展作品创作打下基础。如上文所示,在传统的中国舞蹈环境中,舞者往往不参与作品的编创。但在当前时代中,学习舞蹈表演的高校学生需要更多参与到舞蹈的创作中来,这样能使舞蹈创作的效率提高,同时也能鼓励学生从舞者的角度出发,表达新时代舞者对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理解与全新诠释。在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作品创作课中请学生分组创作作品,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或者改良自传统中国古典舞动作的新动作,并在创作作业中让学生拥有更高的创作自由度,从而使学生能有勇气积极尝试,提升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增强创作潜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学改革中,中国古典舞课程改革能够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艺术感知力与表演能力,增强学生创作意识与创作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开展高校教学改革时,教师应强调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教学表达,加强对舞蹈情感的体验感知,通过即兴课程提升“演”的教学比例,鼓励开展动作与作品创新,从而使教学的方式更加适应时代,使中国古典舞学习者的素质实现综合提升。相信在艺术类院校及综合类院校舞蹈院系师生的努力下,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必将走向更加科学、自由、创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