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GSL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2023-02-21周斌王小荣
周斌 王小荣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此病会导致患者的视功能发生进行性损伤,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也是全世界导致眼盲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预防与治疗已经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1-2]。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见于老年人,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数目呈现逐年升高趋势[3]。本文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GSL)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本院诊断与手术治疗的68例(72只眼)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诊断标准;②术前视力<0.3,有手术相关指征,且能耐受手术;③诊疗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严重性感染;②肝、肾功能异常;③心功能不全;④高血糖;⑤高血压;⑥认知功能障碍;⑦精神异常。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4例(36只眼)与对照组34例(36只眼)。观察组男19例(21只眼),女15例(15只眼);年龄51~72(65.34±15.61)岁。术前 眼 压26~45(36.17±5.18)mmHg;前房中央深度1.95~2.29(2.13±0.22)mm;前房角:窄I~窄Ⅱ18只眼,窄Ⅲ12只眼,窄Ⅳ5只眼。对照组男20例(18只眼),女14例(18只眼);年龄52~70(66.07±14.83)岁。术前眼压25~46(35.94±5.72)mmHg;前房中央深度1.94~2.31(2.13±0.22)mm;前房角:窄I~窄Ⅱ20只眼,为窄Ⅲ14只眼,窄Ⅳ3只眼。
1.2 方法 (1)术前眼部常规检查:对患者视力情况、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前房中央深度等进行检查,对人工晶体度数进行计算,并对患者行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2)术前准备:患眼局部滴眼液进行降眼压处理尽量控制在25 mmHg以下,眼部明显充血的患者给予典必殊治疗,待患者眼部充血情况与眼压得到较为有效控制后,再进行手术治疗。以保证术眼手术的安全性以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给予患者散瞳、麻醉处理。对照组患者使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对患者眼球进行表面浸润麻醉。在患者颞上9~12点方向距角膜缘2.5 mm处做切口。将穹窿部作为基底,在结膜瓣上建立巩膜隧道。在角膜缘做辅助切口。在前房注入黏弹剂,环形撕开晶状体前囊膜。用平衡盐溶液对核周和囊膜下进行水分离。对硬度为I~III级的晶状体核进行原位超声碎核,对硬度为IV级的晶状体核使用拦截劈裂法碎核。对晶状体核进行8~10 s的超声乳化,然后吸除残留皮质。在前房注满透明质酸钠。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切除巩膜隧道内垂直于角膜缘的小梁组织及周围虹膜组织。间断缝合巩膜隧道,抽吸出黏弹剂。经角膜辅助切口注入平衡盐溶液。观察晶状体囊膜的密闭性,缝合结膜和巩膜瓣。用纱布包扎术眼。为房角组患者使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方法与小梁组患者相同。在为患者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在其房角粘连部位注入黏弹剂,钝性分离房角。吸出黏弹剂。经角膜辅助切口注入平衡盐溶液。观察晶状体囊膜的密闭性,缝合结膜和巩膜瓣。用纱布包扎术眼。术后处理:术后选择滴眼液对术眼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术前与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最佳裸眼视力与眼压,比较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改善情况与眼压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短期角膜内皮水肿、虹膜瞳孔括约肌功能下降、人工晶状体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及前房中央深度变化 两组患者视力情况均明显改善,且术后观察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及前房中央深度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中央深度变化(±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中央深度变化(±s)
注:与手术前比较,*P<0.05
组别 n 最佳矫正视力 眼压(mmHg) 前房中央深度(mm)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观察组 34 0.16±0.11 0.53±0.12* 35.76±5.14 14.35±3.14* 2.34±0.29 3.45±0.24*对照组 34 0.17±0.12 0.46±0.10* 35.29±5.13 19.17±3.18* 2.30±0.30 3.01±0.23*t值 0.358 2.613 0.377 6.289 0.559 7.718 P值 0.721 0.011 0.707 <0.001 0.578 <0.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发病机制主要为眼部结构的异常病变,主要结构异常表现在小角膜、小眼球、浅前房和晶状体位置,患者晶状体的扩张和平移使原本浅的前房正常结构得到重新分布,前房变的更浅,虹膜与晶状体间的间隙变小,抑制瞳孔,房角周边空间变狭窄,虹膜肿胀,房水通道变窄甚至关闭,导致眼睛压力持续增加和急性发作[4-6]。因此,晶状体结构异常改变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且晶状体正常结构的异常变化是导致患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7-8]。
目前,单纯青光眼手术能够在短期内对患者眼部的压力进行缓解,但白内障会导致手术后患者视力在短期内降低,因此在短时间内又需要进行白内障手术,而在手术中用到的超声波白内障乳剂会不同程度对滤液造成损伤,影响房水的正常流出[9-11]。虽然超声乳化人工白内障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视力降低的情况,但不能有效开放患者房角,也难以对患者眼压进行控制,只有结合对小梁切除来控制患者的眼压[12]。相关研究表明,通过超声乳化术仅能解决<1/2圆周房角粘连患者的眼压问题[13]。
鉴于上述单纯手术治疗领域存在的不足,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采用联合手术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研究表明,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在治疗急性重症患者方面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前房中央深度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表明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GSL治疗效果优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GSL治疗的有效机制:(1)选择人工晶体将已经加厚病变且结构膨胀的白内障晶状体进行置换,可以有效加深前房深度,通过手术能够有效后移虹膜,加宽周边房角的度数。有效缓解由于瞳孔阻滞而受到影响的房水流出,人工晶体与睫状体不再紧贴,能够有效避免恶性青光眼;(2)植入超声乳化人工晶体到患者体内,混浊晶体被透明人工晶体所置换,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视力;(3)使用有效的方法分离房角,可以重新打开填充的角落,并清除房水外流的障碍,从而控制患者眼压;(4)与钝性被动分离器械相比,使用粘弹剂钝性分离方法对房角的损伤较小,不易对角膜结构产生损失,保持正常的角度,还可减少并发症手术过程中出血;(5)超声波乳化水柱可有效清洗掉虹膜根部的炎性物质及沉积的色素颗粒,恢复小梁的滤水功能。因此,此手术方法可以立即解决患者视力降低的情况,有效建立对眼压的有效控制,可以有效缓解高眼压升高,对患者视力下降及视神经损伤有一定缓解作用。并使得手术难度降低,也降低患者在手术中所面临的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人工晶体植入联合GSL治疗术后患者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优于术前,患者术后眼压低于术前,术后前房中央深度明显大于术前,这可能是由于与手术中吸除混浊的晶状体有关,手术能对患者眼压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视力进一步受到损伤,从而不同程度提高患者视力。手术能够有效降解除患者瞳孔阻滞的情况,从而能够进一步控制患者的眼压。同时钝性分离的操作能够有效开放粘连的房角,解除房水阻滞的情况。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59%)低于对照组(44.12%),表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GSL治疗的安全性优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GSL不仅能够改善白内障和青光眼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情况,还能减轻对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进而改善患者预后状况。而小梁切除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对术者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手术时间一般也较长,因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较高。
综上所述,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GSL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降低患者眼压,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