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常玉裸女画中线性语言的转变

2023-02-2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期
关键词:裸女常玉毕加索

冯 玲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2019年11月23日晚,香港佳士得秋拍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在这场拍卖会中,常玉的油画作品《五裸女》重出江湖,以3.039亿港元成交。此件作品再度突破常玉绘画作品拍卖个人纪录,同时也刷新了华人油画作品拍卖纪录。在常玉的绘画作品中,裸女题材的作品数量最多,这是常玉最钟爱的题材,也是当今常玉作品中最受欢迎的题材。

近几年,常玉成为拍卖界热烈追捧的人物之一,也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目光。常玉裸女题材作品是其风格的代表,最能突显常玉线性语言魅力。本文将梳理常玉裸女画中线条的特征与变化,分析其线性语言转变的成因。

一、不同时期的裸女线条

(一)“大茅屋画院”的裸女线条

“大茅屋画院”是常玉西方绘画之旅的第一站。1919年,常玉顺应当时国内兴起的“留学运动”与大批有志青年一同前往法国巴黎学习绘画,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常玉选择进入“大茅屋画院”学习,而非严格教授绘画技巧的学院派学校。“大茅屋画院”是一个创作环境相当自由的画院,不强调技巧与写实,云集了众多现代艺术大师。

初入“大茅屋画院”的常玉并没有一味追求西方的绘画风格和形式,而是将自己幼时学习的书法用笔经验与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的绘画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东西交融的绘画作品。据庞薰琹回忆:“他用毛笔画速写,常常画他周围的人。他在画全身女像时大概只需十分钟。最有趣的是他把周围的人,不管男女,年轻人还是中年人,全都画成裸女,没有人提出抗议,反而极受欢迎。”[2]常玉的毛笔裸女形体表现得生动夸张,整个画面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极简意味,有点像国画中的“写意”。从他“大茅屋画院”时期画中裸女形体的线条我们就可以窥见常玉在用线上的造诣(图1)。整幅作品线条流畅,富有虚实变化,这得益于他学习中国传统书画的经历,这种线条在西方绘画中并不常见。邵洵美所撰的《近代艺术界中的宝贝》中较为细致地解读了常玉的艺术技法,邵洵美赞叹道:“……但他每一条线条的灵活,也的确能使人们的心跟着一同急跳了起来。尤其是淡描的几笔极简单的白粉,使我们看了顿时觉得触到了肉的热气,知道这里面有的是生命,有的是力,是活的Rodin(罗丹)的雕刻……最近他寄来他最近作的照片,简直使我快乐得发了疯。”[4]常玉裸女画中的线条使画作更加丰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正如吴冠中所说的“在单纯的底色上,线之起舞便成了画面表现的焦点。他用线来占领空间,用线来吐诉情怀,在线之画情伸展中,赤裸裸呈现了他的任性”[1]。

(二)“粉色时期”的裸女线条

经过多年扎实的现代绘画技法学习,加上自由的艺术氛围影响,常玉的创作成就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这也是后世学者常说的“粉色时期”。常玉察觉到将西画形式同中国传统艺术语言相融合的可能性。这一时期的裸女作品没有像以前一样用毛笔勾勒形体,更多的是采用西方绘画的形式,通过面与面的对比突出了一种“无形”的线。这种“无形”的线条包裹着人体,优美又富有弹性。“粉色时期”裸女油画作品的线条虽然看上去是无形的,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细节看出这种无形线条中包含着常玉线性语言的特点。将《碎花毯上的粉红裸女》(图2)这一作品放大来看,我们会发现常玉仍会用些许重色细线,有选择地勾勒裸女外轮廓,使裸女轮廓线有轻重的变化,这是常玉用线技巧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常玉对中西融合式绘画创作探索的呈现。

(三)“黑色时期”的裸女线条

20世纪40年代初,常玉的绘画风格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学者们将这一转变定义为“黑色时期”,如果说常玉“粉色时期”的绘画风格是浪漫、天真、非常梦幻的,那么常玉“黑色时期”的绘画风格则更加成熟、浑厚、醒目。常玉晚期的裸女油画作品相较于“粉色时期”风格有很大变化,采用平涂手法,外加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使画面整体充满装饰韵味,造型方面深受极简主义的影响,越发呈现一种形式美。画面中常玉用黑色的粗线描绘人物形体,强化人物外轮廓。这种“有形”线条的回归,可以被看作常玉对传统书法用笔的回望,亦是常玉线性语言西化的体现。

常玉知道怎样用最精简的方法勾画出人体的精髓,“黑色时期”的常玉裸女画中的线条粗犷有力,少了些许柔美。人体线条转折分明,好似是用刚劲的刀锋将人物刻于背景之中,画面极具张力。《侧卧裸女》(图3)这一作品中的线条极富韵律感,不仅蕴含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用笔以及结构的变化,也体现了常玉对马蒂斯、毕加索等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绘画创作经验的借鉴。

图1 常玉《裸女》

图2 常玉《碎花毯上的粉红裸女》

二、裸女画中线条转变的成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常玉自幼跟随父亲习字学画,还受到过“蜀中大儒”赵熙的指导。赵熙是四川非常有名的书法大师、诗人。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绘画,十分讲究“骨法用笔”,尤为强调线条是传递画面神韵的关键。早在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出“书画用笔同法”这一理念。在中国传统的绘画观念中,书画不仅在使用的工具上相同,技法也颇为相似。尤其是线条,是传统书画创作中最基本的元素。中国绘画追求线条之美,而这种线条语言提取自书法,而后被运用于画作。在绘画创作中,线体现了人的态,展现了创作的痕迹。从常玉赠予徐悲鸿的《彩墨牡丹》(图4)这一国画作品就能看出常玉的书法、国画都十分出彩。这是现存常玉最早的作品。画中线条的勾勒与墨色的处理是典型的传统文人画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常玉作为传统文人那一面的艺术修养。常玉早期的水彩人物画也颇具国画渲染的意味,人物的外形用书法般的线条勾勒,十分流畅自然,再用水彩颜料表现人物的肤感,画面层次丰富,一气呵成,这样随性自然的风格是国外不常见的。

常玉刚到巴黎的那几年画了大量的速写和素描作品,无论是采用中国画的形式还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形式,常玉都深知线条的重要性。吴冠中就曾说道:“常玉往往用毛笔一口气画出人体,这跟他幼年刻苦练习书法是息息相关的,而且他早年还学习过中国传统绘画。正是这种传统的书画之韵造就了他的油画灵魂。”[1]正是因为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常玉才意识到线条的重要性,画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裸女。

(二)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冲击

1919年,常玉跟随他二哥前往日本,在日本游历了一段时间。此时的日本处于文化大动荡时期,西方的各种思想与文化影响着日本的方方面面,包括艺术在内。现代思想与现代美术的冲击令常玉打开了视野,他以开放的态度不断汲取这些作品中的养分。这是常玉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也为常玉赴法留学埋下了伏笔。

从常玉“粉色时期”和“黑色时期”裸女画中线条的转变可以看出常玉后期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绘画语言逐渐西化。值得一提的是,常玉在法国巴黎留学时期的交游。此时,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都聚集在巴黎,过着艺术化的生活。这一时期的常玉在巴黎结交了各种朋友,包括毕加索、贾科梅蒂、马蒂斯、徐悲鸿、庞熏琹、潘玉良、藤田嗣治等。常玉在“大茅屋画院”的朋友和经纪人等均构成了他复杂又广泛的交游关系。

在常玉晚期的裸女画中,线条更为奔放,带有一种野性的美,也越来越接近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常玉晚期的《曲腿裸女》中,粗黑的线条包裹出裸女的轮廓,金石般的线条使画面笔墨相融,一改原有充满肉感而风情万种的裸女形象,仅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女性的腿部,将“腿”营造成画面的视觉中心点。邓成满提道:“常玉曾于《法国解放日报》刊登了《Reflections of a Chinese Painter on Picasso》(《一个中国艺术家对毕加索的省思》)这一评论文章。文章谈及人们对毕加索近日的展览内容未能耐心理解而深感惋惜。同时,他认为毕加索是一位革新性的现代画家。”[3]晚期常玉的裸女画虽仍以线条为主,却不似早期的线条那样飘逸,富有弹性,而是更加趋向于毕加索作品那样有力、富有装饰感的粗黑线条。粗黑的线条包裹着人体的外形,使画面极具装饰意味,这种线条十分适合现代主义绘画的表现形式。

黑色是常玉创作晚期的主色调,他以自身独特的认知,用简化构图的手法使画面独具意味,使作品富有意境之美。此时的常玉吸收了西方艺术的养分,并创作出了个性鲜明的“宇宙大腿”,富有浓郁的装饰趣味。

三、结语

常玉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20世纪中国画家,他在留法期间并不出名,这或多或少与他作品的特质以及孤傲的性格有关。在常玉追梦巴黎期间,毕加索的经纪人侯谢曾看中了他的才气,有意将其塑造成“第二个毕加索”。常玉不擅经营,他专注于自己的绘画创作,曾有许多人想买常玉的油画作品,常玉却要与人约法三章。正是这样的脾性,让许多买他画的人都无法忍受。常玉虽然性情孤傲,却始终坚守着作画的初心,而他具有独创性的绘画作品和绘画语言十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常玉的油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国现代艺术家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意味的油画作品,也代表了中国油画的另一种可能,即融合了西方现代艺术风格并以传统书法书写性为绘画语言的现代油画。这种东西结合的创作理念,使常玉的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人们窥见了艺术发展更多的可能性,对当今中国的国画创作和油画创作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图3 常玉《侧卧裸女》

图4 常玉《彩墨牡丹》

猜你喜欢

裸女常玉毕加索
《梦》和毕加索
常玉的乡愁
蒙尘的明珠
——常玉
1.98亿港元!常玉《曲腿裸女》拍卖价刷新纪录
常玉 《曲腿裸女》:巅峰绝唱
《牛》毕加索
看不懂没关系
浪荡公子常玉凭什么成为华人收藏的品味象征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