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门糖塑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3-02-21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期
关键词:天门艺人

杨 峰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0)

一、天门糖塑的起源

糖塑艺术存在已久,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以往糖塑多用于祭祀或作为食品甜点摆上餐桌,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研究糖塑起源,就不得不从糖的原料入手。诗经中有“周原膴膴,堇茶如饴”[1],这句话的意思是西周的土地非常肥沃,即使种植堇菜这种植物,味道也像饴糖一般甜。从这句话能够推断出饴糖在西周就已经出现。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派遣使者前往“摩揭陀国”求取熬糖法,并下令让上贡地扬州种植的甘蔗用求来的“熬糖法”试生产,生产出的糖成品色与味都远超摩揭陀国。从这时开始,古代中国熬糖技术已然成熟,各类糖制品纷纷出现。在唐代以前,专贡于皇宫的糖塑,也开始在民间慢慢发展并演变,由此可见,糖塑的起源时间不早于唐朝。

宋代开始,与糖相关的食品与手工艺品开始逐渐增多。尤其是以糖为主的食品类,以拼装雕刻的方式,将许多菜肴合在一起,既可食用又可赏玩。“湖中南北搬载小船甚多,如撑船卖糖狮儿、糖小人……”[2],这类糖塑被称为“戏剧糖果”,这类戏剧糖果类似于今日画糖之雏形。

天门在古时被称为竟陵,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到清代雍正时期因为县境西北有天门山,故将竟陵改名为天门。天门山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南临汉沔,东连川贵,北枕隋郢,则固有以甲三楚之诸邑矣”[3]。北方连着大洪山余脉,西南方环绕着汉水。由于这类地势的缘故,天门多发大水。“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这句民间谚语便形象地概括了天门市多水灾的情况。由于天门水灾频发,明代末年天门这一带百姓因为无法生存,便流散至其他地区。这些流散的百姓,勤劳勇敢,大多以糖塑手艺乞讨生存。经过不断发展,糖塑艺人的队伍渐渐扩大起来。20世纪80年代,天门还成立了专门的糖塑工会,这是除成都糖画成立的太阳会之外,最早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糖画协会。糖塑是民族文化风俗的一种表现,虽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糖塑艺术渐渐被新事物取代,但令人欣慰的是,糖塑艺术在2008年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天门糖塑作为糖塑的一种,其发展与传承仍面临着困境。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化生产对其造成冲击,传统的手工行当无法与机械类的生产产品相竞争,这是天门糖塑衰落的重要原因。

二、天门糖塑的制作技艺与艺术特征

(一)天门糖塑的制作技艺

天门糖塑与其他糖塑不同的是,它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也就是饴糖。麦芽糖是将小麦放置木桶内加水浸泡24小时后,再取出放入锅中熬成糖稀。在熬糖之前,会在糯米粥中加入麦芽。且在化糖阶段,糖塑艺人会加入食用色素。天门糖塑的色彩一般只有4种颜色,麦芽糖原色、黑色、红色和绿色。天门糖塑造型较为简练,通过颜色的搭配来为糖塑增添活力。制作过程讲究眼疾手快,并且口中吹的气要保持匀速。糖塑艺人会先取一块糖,将糖块一端拉成管状,便于通过管口向糖块吹气。在吹气的同时,糖塑艺人会进行捏塑,俗称“头子活”。在这个过程中,糖塑艺人手上功夫不停,趁糖块还未冷却凝固,迅速地将糖塑的零件捏塑出来。在整体形状出来之后,糖塑艺人再通过工具对形象进行刻画装饰。这样的处理方法,是为了增强糖塑的肌理效果,使糖塑的视觉效果具有层次感。在糖塑步骤全部完成之后,插上竹签时,需要取一小块糖,粘在固定部位,并且一边吹气使糖块膨胀,另一边用竹签将糖块顶入糖塑作品内部,这一步是为了防止竹签戳破糖塑。由此可见,天门糖塑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从最初的原料取材准备,到制作成品,都离不开糖塑艺人们世世代代的智慧与经验。

(二)天门糖塑的艺术特征

天门糖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保留着古时的许多形式,其所具有的功能也是多样的。题材丰富,主要表现传统类题材,现代类的题材较少。

天门糖塑在民俗文化中具有礼仪功能。天门糖塑作为传承百年的艺术形式,是天门市乃至湖北的传统文化与民俗生活的重要物质载体,能够反映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祭祀是最早应用天门糖塑的领域。许多天门糖塑艺人认为,天门糖塑是从古代祭祀用的“糖贡”演变而来的。由于现代宗族祭祀等活动已十分罕见,天门糖塑祭祀的作用也逐渐弱化。但以往“糖贡”的造型样式与技法在天门糖塑身上也有保留。除祭祀作用以外,天门糖塑也可用于寿诞与婚庆。用于寿诞的糖塑题材常见的有“福禄寿三星”。用于婚庆的糖塑题材较为广泛,常见的有“龙凤盘烛”“麒麟送子”。

天门糖塑在现代社会具有观赏功能。由于时代发展,天门糖塑以往的礼仪功能已逐渐弱化,天门糖塑为了生存下去,供人观赏、娱乐的功能开始取代以往礼仪功能的主体地位。天门糖塑虽然可以食用,但由于制作过程中需要糖塑艺人从口吹气,使得许多人觉得天门糖塑卫生性堪忧,用来观赏与把玩比食用更好。天门糖塑题材具有恒常性,通过赋予物象特定的形象来象征某种寓意。常见的象征方式有谐音、比喻和符号。另外,天门糖塑的造型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天门糖塑在造型比例上讲究头大身小,题材多来自艺人对现实生活与传统的具象化表现,这个具象化表现是会根据审美特征去进行调整的。

图一 糖塑作品《麒麟送子》

三、天门糖塑生存现状及问题

(一)天门糖塑传统的销售环境发生变化

天门糖塑以往通过民俗礼仪为契机吸引百姓购买,需求量庞大。但礼仪功能的弱化,会让糖塑的销售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销售场景是一些大型民俗性活动需要用到糖塑装饰,或者单纯销售给顾客作为小玩具。这类糖塑耗时短,一般以量获利。大一些的糖塑多用于生诞寿辰、婚庆典礼等场合,需要好几个糖塑艺人合作完成。由此可见,天门糖塑的主要经营方式有:(1)售卖小货的快速经营方式。这类方式指的是糖塑艺人会制作耗时短、速度快的糖塑作品,例如公鸡、关刀、老鼠等作品。天门糖塑还有着以物换物的买卖方式,糖塑艺人在经济困难时,会以糖塑来换取一些生活物品。(2)售卖大货的合作式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适用于人群聚集的特定场所,此类场所需求量大,需要的往往是如“龙凤烛”“双龙戏珠”“麒麟送子”“福寿禄三公”等耗时长、体量大的糖塑作品。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仅立足于乡镇的民俗文化难以发展,天门糖塑“糖贡”的需求量降低。另外,天门糖塑制作还停滞在传统题材上,不能有效吸引以小孩子为主体的消费群体的注意。比起传统题材,孩童更加喜欢与生活相关的动漫卡通形象。在题材上,作为另一种糖塑形式的成都糖画则与时俱进,糖画艺人经常将社会流行元素加入糖画题材中,如孙悟空、喜羊羊与灰太狼等角色。多数百姓只是喜欢观看天门糖塑的制作过程,但购买者较少。

(二)传承人后继不足

传承人后继不足也是天门糖塑的另一发展困境。天门糖塑在2008年被列入遗产保护名录后,虽然国家与地方政府一直大力扶持,让天门糖塑的各种纪录片出现在大众视野,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天门糖塑,但是,这门手艺仍然处于尴尬境地。首先,定价低廉、利润低,导致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天门糖塑,转而投向其他工作。此外,根据天门糖塑杨氏传承人名录记载,目前天门糖塑的传承人较少,且传承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这也显示了天门糖塑传承乏力,时间紧迫。

图二 程孝成糖塑作品《鲁智深》

四、天门糖塑保护与发展策略思考

民间美术都是反映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是为民众表达美好愿景的载体。随着社会发展,此类承载对象已然多元化,天门糖塑对大众的吸引力自然会逐渐削弱。目前,天门糖塑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手艺已经开始面临失传的危机。天门糖塑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模式,但其造型还保留着以往的风格特征,具有一定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另外,天门糖塑还保留着家族式的传承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限制了糖塑的发展与创新。

对于天门糖塑而言,首先应当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通过数字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扩展天门糖塑的传播渠道,以此来缩小糖塑与群众的时空距离。将优秀传承人展示制糖活动以及糖塑实际场所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传播,如通过视频、交互游戏、App平台等进行记录,让更多人了解天门糖塑的起源与发展。再通过动画形式,将天门糖塑的整个制作流程演示出来,并储存于网络平台,达到科普的效果[4]。

其次,天门糖塑艺人内部也需要改变,在保留传统题材的同时,吸取现代社会中具有正能量的故事及元素,再进行创新化、糖塑化。创新的同时,还需要把握角色形象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度。对于天门糖塑的制作技艺,在保留“吹”的同时,用其他工具来代替,加强卫生管理,以食用功能来吸引顾客。在食用功能上,通过推出不同口味来增强吸引力。糖塑艺人在营销上需要合理通过商业化手段进行开发利用,这是保护与传承的实际途径,也是激励天门糖塑艺人坚持这门手艺最有效的办法。再基于天门糖塑设计衍生产品,如产品包装、糖塑文传类玩具等,加上组合销售与宣传,引导百姓消费,扩大市场需求量。

最后,糖塑艺人应当与政府或文化馆等组织机构进行合作,创设天门糖塑的兴趣班,教授与不同年龄阶段难度相匹配的糖塑制作技艺,让更多人体验制作糖塑的乐趣,感受糖塑艺术的浓郁艺术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天门糖塑提供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有效克服受众面小、传承困难的问题,那么天门糖塑再次兴盛不是没有可能。

五、结语

天门糖塑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在千年间各地文化的熏陶下,最终形成了多种艺术形式。糖塑不应该就这样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本文针对天门糖塑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个人意见。天门糖塑如何在社会多元发展下生存,需要政府、艺人、学者以及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猜你喜欢

天门艺人
洞开天门
老艺人的匠心
天门洞开仙雾来
天门石
天门石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异想天开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艺人指数Top10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