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书风对后世及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研究
2023-02-20刘谦
刘谦
关于中国历代书法的审美特征,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将其概括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梁巘将晋、唐、宋、元、明五代书法的审美特质概括为韵、法、意、态四字。宋代书法在时间上处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中间阶段,在书风流变上也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意”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概括总结的过程,从“取意”,到“用意”,再到“尚意”,宋书的特性始终被定位在一个“意”字之上。那么,“意”究竟是什么?“宋书尚意”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尚意”书风对后世及当代书法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厘清上述问题,对我们深入理解宋代书法审美取向,正确认识宋代书法历史地位,推动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宋书“尚意”之概念辨析
“尚意”书风最集中体现了宋代书法审美意识。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宋代迎来了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高度繁荣发展。随着“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宋朝的社会风气逐渐走向宽松,这也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与物质追求带来了变化。从美学角度来看,宋代的书法可大致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北宋初期,经济社会从衰败开始复苏。书家一改唐代“尚法”之风,书法创作多从抒情角度出发,此时的书坛虽未出现“大家”,但已出现“尚意”的萌芽。第二阶段为北宋中后期,此時书坛开始兴盛,宋代书法代表人物“宋四家”中的苏轼、黄庭坚、米芾陆续在书坛大放异彩,而“尚意”书风发展到此也已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个时期的书法家们极具创新精神,敢于挑战成法束缚,且涵养丰厚、学识渊博、文才兼备。他们具备过人的才情与智慧,重视灵感的含蕴,善于表达内在情趣,为宋代书坛注入一股蓬勃之气。
“尚意”是宋代书法的美学特征,想要明晰这一概念,首先应探究“意”这一美学范畴的含义。“意”首先是一种心理活动,“心之所之谓意”,多指心理学层面上人的主观意向。其次,“意”指的是与“道”相对应的思想。二者之间的关系近似于哲学观里的存在论和认识论。“道”可以理解为事物存在与发展的规律,而“意”则是被人所认识和把握的那些规律。在此基础上,“意”又逐渐衍生为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一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表达;二指超越物象的“象外见意”,书法创作中浩然无垠、含蓄飘渺的艺术境界则是对“意”的生动诠释。
“意”之丰富内蕴赋予“宋书尚意”以多重内涵,其中“意造”是其核心内涵之一。“意造”是宋代书法家对“唐书尚法”所形成的的因循定法、戒律森严的“唐法”的推陈出新。苏、黄、米、蔡等宋代书法大家强调性灵、觉悟。他们的创作力求摆脱“唐法”的外在约束,转而寻求内在的主观意趣和思想情感。“不践古人”,用“心”领悟前人书法之妙;“自出新意”,在不断探寻属于内在创作手法的过程中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创作风格。“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尚意”书风实则为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代书家对建立有特色的时代书风的提倡与探索。因此,它不仅蕴含了宋代书法的特有风格,更是宋代书法家们积极探索出的书法创新的实践。
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所谓的“意造”,指的是在书法创作时所达到的一种“适意”状态下的超脱、自在、不拘、随性的状态。这与米芾“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的书法理念不谋而合。这“随意”与“书初无意于佳”之“无意”含义类似,都暗含一种随性、率真的风骨。
强调书者学识、性情是宋书“尚意”的第二个核心内蕴。综观宋代书法大家,作品之外无不丰富自身学识,涵养人品性情。书家所谓学识,即“书卷气”,有学识之人必是阅卷无数、学识渊博的饱学之士。正如苏轼所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在他看来,书法文章之气皆来自于书者的学识才华,见识短浅、狭隘、学问涵养不够深厚之人终难以在书法上取得高深的造诣。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代著名书家多精通政治、思想、文学、诗歌或绘画。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深的学识修养,成就了他们书作的内蕴,为宋书“尚意”打下了扎实深厚的根基,同时也极大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蕴。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无诗书,书法也自然底气不足。宋人强调书法要“力戒俗气”,学识是修养的基础,修养是避俗趋雅的条件之一。书法虽有工拙之分,但这无法掩盖书者品德的好劣。观其书可以知其为人,判断书法作品的优劣,光看外在,“以貌取人”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透过书法作品的外在,评判书者为人。苏轼倡导“书如其人”的书品观,他认为人品重于书品、人品决定书品。苏轼平生最敬仰欧阳修,观其书“不待笔画之工”,有“自当为世所宝”的敬重,观赏品行正直之人的作品自然不会仅仅拘泥于书作外在工法,作品也觉珍贵。反之,若书者人品低下,纵使笔墨功夫超群,也会被冠以“虽工不贵”的评价。“书品即人品”,宋人论书兼论人品,这样评价标准下书家也注重人品修养的加强。重学识、性情的“尚意”书风在沿袭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推动中国书法成为更高尚、具有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尝试将宋书“尚意”总结为:为了一改唐代以来的教条之气,由以“宋四家”为代表的书家们探索出的注重书法的意趣和韵味,秉持观念性、个性化、精神性的创作态度;讲求“无意而为”,追求在作品中通过率性的心境和娴熟的笔墨表现书者心迹,从而达到抒情的目的的一种书法审美特质。“尚意”的本质是展现书法艺术创作过程的随性、自然,提倡创新,反对墨守成规。
“尚意”书风的艺术特点
“尚意”书风发迹于唐代,贯穿两宋时期,并于北宋后期进入高潮阶段。以“宋四家”、薛绍彭、宋徽宗等人各具特色的书法风格的形成为标志,通过他们大胆创新、锐意开拓的尝试,让书法艺术重放光芒。
(一)凸显创新本质
宋代“尚意”书风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宋代相对宽松、开明的社会风气,但更大程度上源自宋代书法家对唐代平整森严的“尚法”书风的批判与创新。可见,“尚意”书风的本质就是一次创新,其形成过程体现了宋代书法家们突破窠臼、努力形成独特艺术风格、自我意识觉醒的创新过程。“尚意”书家们的创新精神也化为优美抒情、散怀舒意的书风,展现出作品的风神天姿。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苏轼提出的艺术创新论,一方面阐明了苏轼的书法创作观,同时也揭示了其书法创作的创新本质。“宋四家”中,苏轼最具创新意识,他在《石苍舒醉墨堂》中提出的“我书意造本无法”极好体现出他对法度规则森严的唐代书法的批判。苏轼对书法艺术的哲理性认识使他看到了书法艺术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中的这一本质。正因为此,他的书法创作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前人的规则,从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书法风格;另一方面,他在执笔方法上也显露出独创性,他的“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的用笔理念体现出他在用笔方面的独到和创新。不论是从认识层面,还是笔法层面,都体现出苏轼创作时不拘泥于定法,审美观和创作原则随时而变、随境而异的创新。
(二)追求“无意”形式
“无意于佳”是宋代“尚意”书家们追求、倡导的作书与论书宗旨。同样以苏轼为例,其书法创作理念和实践受哲学思想尤其是老庄和禅宗的影响最深。他崇尚创作中的自由,认为不论是作诗还是写字,都不应太过刻意、墨守成规;而应自然流露、直抒胸臆。他在《评草书》中提出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即其追求“无意”的体现。他的作品常于“无意”状态下产生,在现实与幻想的融合中将所思、所感一寓于书,内在情感变化、幻化为其变幻、跳跃的创作内容;与此同时,形式亦随内容而变,旷达处随性而为,悲凉处艰涩谨慎,真正做到了诗歌内在内容与外在形式合二为一,相得益彰。
此外,米芾在创作与书论中也反复倡导“无意”而作。他认为唐代书家费尽心机,工于书法,虽然心思巧妙,但皆似出于一笔。对于唐代书法“刻意做作”的特点,米芾强烈反对并于创作中另辟蹊径。他的创作一反唐代书家精致巧妙的用心经营,以一种“因势赋形,不拘一格”和“无刻意”的非理性态度进行创作;运笔层面表现为以极快的速度行笔,在流畅、随性、不刻意预设的行笔过程中展现其“振迅天真”的书风。
不落窠臼、尽意适兴,是两宋“尚意”书家们追寻的书法创作目标,倡导“无意”书写,冲破法度约束,听笔所致,则是“尚意”之道。
(三)遵循“个性”表达
崇尚个性之变是“尚意”书风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体现为“尚意”书家在创作风格的内、外两面表现个性。具体而言,“内”指书家取法向内,追求自我内在的修炼提升。“书如其人”,一个真正有造诣的书法家定是始终致力于个人情性的修炼,持续不断优化情性、志趣以及审美。不论是欧阳修,还是“宋四家”,他们都追寻在作品中展露自己的真性情、喜好风格与审美。这些审美、性情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得到提高,反过来也会促进作品中情性、志趣更加自觉、随性地释放,这是“尚意”书家内在个性的表达方式。而“外”则表现为书法家外放张扬的创作形式。对比唐代“尚法”书风下书法作品的森严法度,宋代“尚意”更多为“张扬”二字。“张扬”表现为书法作品的外在形式美,不仅表现为用笔用墨的洒脱随性,还表现在字的结体的独具一格。因此,内在显露性情与外在张扬形式的融合,共同建构了个性突出、风格独特的“尚意”书风。
明代董其昌在其《书林藻鉴》中有言:“宋人书取意,自以其意为书,非能有古意。”明确指明个人意趣是宋代书法家创作的重要依据。宋代书法由宋初的靡弱发展为北宋后期的成就,关键在于“尚意”书家们一转宋初沿袭晚唐余风转而指向对个性化意趣的追求。个性化的追求不但提升了书家的眼光、修养和境界,更使他们跳出一味“泥古”和只專注于技巧的桎梏,为宋代书坛注入一股清新之气,一改宋初的萎靡,带来显著变化。与此同时,书法这一艺术形式也由先前文人墨客的一项“专技”演化为寄托感情、修养身心的一种方式。因此,展现书家的审美意趣和个人风貌,进而引起观者的共鸣成为宋代“尚意”书家们的追寻。
“尚意”书风对后世的影响
一种思潮的出现,不可避免会为整个历史发展带来影响。“尚意”书风从唐代萌芽阶段上的不自觉状态,发展到宋后期的自觉状态;从起初个人性的偶然行为发展到整个朝代书家遵循的风尚,最终成为宋代最有代表性的书法特点,这绝非偶然,而是宋代书法家们遵循书法发展的时代规律,并积极践行推动而成。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变革,“尚意”书家们推翻了唐代以来“尚法”书风下的严整森严,他们强调最大化地展现书法的风神天姿,在优美抒情的书风中展现书家的散怀舒意。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代书法家一改书法风气,给书法艺术卸下沉重、繁琐的枷锁,从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这种书风的改造,在当时得到很多书者的认可与追随,并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宋代书法的影响
首先,使得宋代书法回归艺术本体。书法伴随文字而出现,“助人伦、成教化”是其实用性作用。文人眼中的书法是神圣而不可亵玩的。但书法发展到宋代,受到经济、政治、思潮等的综合影响,这一艺术形式逐渐走下神坛,成为宋代文人名士眼中的一种赏玩工具。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宋代书家认为:“学书不能不劳,读不害性情耳!要得静中之乐者,唯此耳。”“尚意”书风打破唐人法度,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北宋书法在“尚意”书风的倡导下,表现出强烈的文人写意特征。他们将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定位在抒情达意的个人娱乐上,通过书法这一审美活动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极力挖掘书法艺术的情感表现功能,使得书法艺术由功利回归艺术本体。从这个层面上讲,“尚意”书风不仅对于宋代书法特色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作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产生了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其次,成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书风。以欧阳修、“宋四家”为代表的北宋书家合力掀起“尚意”书风。离经叛道的创作背后展现的是文人士大夫追求性情、拒绝功利、遵从本心的勇气与魄力。这种追求个性释放、着意展示自身面貌、极具独特性的艺术之风在北宋后期盛行,接着便顺理成章地在宋高宗赵构身体力行的推动下风靡南宋书坛。之后,蔓延浩荡几百年,为明代晚期的浪漫主义书风的形成注入了力量。这也是两宋“尚意”书风为我国书法艺术作出的重要贡献。
最后,与行、草书互为成就。宋代“尚意”书风与行草书互为成全,行、草书为宋代书家成就了一个展现真我、抒情达意的舞台,“尚意”书风也反过来促成了一批极富艺术价值的行草书作品的问世。清代刘熙载认为:“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着,意法相害,善言草者,意法相成。”此言道出草书“意法相成”之真谛。行、草类似,都强调“意多于法”,行笔过程中通过丰富的笔法运用和跳动的节奏变化来表达书家的情感意趣。因此,相较篆、隶、楷,行、草书表现空间更宽广,这也是宋代书家们不约而同选择行草书来达成他们抒情写意旨归的原因。“宋人讲意态,故行草甚工”,秦篆、汉隶、唐楷、宋行草,上述书体代表了各朝代最高的书法成就,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对明清书法的影响
宋代“尚意”书风代表宋代书法的最高成就。综合来看,其在书法创作实践方面的探索略逊于其思想上的创新。举例来说,尽管以苏、黄为代表的“尚意”书家在书论上极力倡导“意造”“无法”,但实践起来终难以完全摆脱晋唐的法度。“尚意”书风后世依然延续,明清时期徐渭、傅山守正创新,极力践行,真正把“尚意”之“意造”和“无法”展露无遗。追根溯源,徐渭、傅山二人的书学思想受“宋四家”倡导“尚意”的主张的直接影响,因此,确切地说是对宋代“尚意”书风的赓续。
明代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书画行业焕发生机。特别到了明中期,朝廷宽松政策的实行,为文人提供了更为轻松、自由的创作氛围。吴门书派代表书坛的新生力量于此时崛起。其代表人物祝允明的草书受黄庭坚影响极大,不论从用笔、点画或是结字层面,都能看出“尚意”书家之遗风。他的作品擅长用“点”,运笔果敢苍劲、酣畅淋漓、恣肆纵横,与“尚意”书风如出一辙。吴门另一核心书家文徵明,其行、草书的创作多借鉴王羲之书法之神韵,兼容苏、黄、米、赵之笔意,形成古健遒伟、典雅清逸之风貌。其后徐渭,多以行、草书见称,相比苏、黄对外在的字形塑造,他更推崇米芾作品中对内在情趣的抒发表达。其草书中狂逸恣肆的特点也主要由米芾书法借鉴得来。此外,董其昌、王铎、吴昌硕等书法大家都从“尚意”书风中汲取精髓,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书风。
“尚意”书风的出现,客观上成就了明清时期书法审美的多元化格局。以前的书家大都以遵循法度为正统,追求雅正平和的审美传统。而“尚意”书风却一反先前的审美传统,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受其影响,其后的风格各异的书法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上述书家,进入明中叶后还涌现出张弼、詹景凤等草书家。毋庸置疑,“尚意”书风富有个性色彩而非共性的书法风气格调对明清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对当代书法的影响
首先,唤醒了当代书家的自我觉醒。崇尚“尚意”书风的宋代书家一改唐人对于传统和经典的顶礼膜拜,转而寻求自我情感的抒发与内在情愫的表露。这一点在唐人甚至宋初书家那里是难以想象的,书法发展到“尚意”书家那里,才转为一种真正的自觉行为。宋代文人学士在充分领悟自然美的同时,意识到书法艺术应讲求人性与艺术美的和谐,从中可以感受和领悟宇宙、人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书法之风的兴盛。
其次,启发当代书家提高学识修养。书法艺术是一门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一门艺术,要想把握其精髓,仅仅停留在钻研技艺上、临帖练习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渊博的学识涵养。纵观宋代书法大家,无一不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不仅具备深厚的学识修养,还兼具独到的审美。黄庭坚在《论书》中强调:“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这句话指出通过读书来提高书者的学识涵养,是提升其书法水平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前文论述过,北宋“尚意”书家能够“尚意”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他们具备深厚的学识修养。他们才华横溢,不仅学富五车,还精通诗作、文章、绘画,并在书法创作中尝试将上述艺术融会贯通;他们博学多识,敏而好学,能将自身学识、修养、品位在书法创作时自然流露,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由此启发我们当代的书法家们有必要提升自身的学识修养,将修养与品位融进书法创作。
最后,启发了后世书家的创新思维。宋人“尚意”书风激发了后世书家的创造性精神。宋朝之前的书家很少敢于突破“法度”这一藩篱,唐人书法不敢越雷池,宋人“尚意”,将书家从传统“法”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从艺术发展的历程来看,宋代是思想相对解放的时代,也是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时代。宋代“尚意”书风给唐代以来以中正刻板、以中和理想为范式的传统书法范式带来了有力冲击和反拨,这也促进了我国书法创作与审美多元格局的形成。宋书“尚意”书风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得益于北宋书法家深厚的学识修养和敢为人先、锐意开拓的气魄,由此激发出反传统、锐意进取的精神。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虽然时代不同,但其创造与创新依然需要这种精神的发扬。
余论
两宋“尚意”书风,绝非技法的重演,它体现为书家精神、气质上有更高的追求。本文以這一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文艺思潮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探究其内涵,揭示文化特质,从而阐明其深远的美学意义与时代价值。我们对两宋“尚意”书风的分析与研究,无疑会对推动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同时也将更大程度上唤起学术界对宋代书法文化价值的关注,拓展学术界对宋代书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