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拳种何以延续?
——基于社会互动视角的个案考察

2023-02-20程远龙

武术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内家陈晓东松溪

程远龙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目前,中国传统武术拳种的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和信任危机[1],因此,拳种如何延续就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社会互动是中国传统武术存续与建构的根本动力,能够更好地促进拳种的迭代与更替,从而保证武术拳种的延续。因此,从社会互动的角度能够探明拳种延续的内在机制,才能够解决拳种的生存困境。尽管已经有关于中国武术社会互动的研究,例如,王岗[2]、黄世懋[3]、宋海燕[4]关注了武术与外域文化、语言的互动与互补问题;刁振东[5]、黎晓勇[6]讨论了武术与地域文化、社会、国家间的互动问题;向宝国[7]、刘靖[8]、涂学敏[9]探讨的是武术与优秀传统文化、武侠小说、竞赛规则与技术体系的互动关系。但是,以上研究主要将中国武术视为一个整体与异文化、不同领域、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社会互动,未能关注中国武术延续中社会互动的内在机制,造成对中国武术延续问题的把握不够深刻,致使传统武术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无法缓解。本研究以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为个案研究,以社会互动理论重新思考社会互动与中国传统武术拳种延续的问题,从历时性视角考察松溪内家拳自清嘉庆年间传入时期、民国时期、民国以后的时代表征,从共时性角度考察松溪内家拳社会互动与拳种延续实现路径的内在因素。松溪内家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拳种之一,在民间通过个体间的比武较技、武术组织间的交流以及个体与武术组织间的社会互动,从“广陵散”到有序传承,已有100 余年的历史,其延续机制能够为“面临人亡艺绝”的中国武术拳种以有益经验。

1 松溪内家拳延续的时代表征

社会互动依附于复杂的社会结构,其结构内部有着最深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莫斯的礼物互动体现的是声望、荣誉、道德;[10]库拉是维系众多部族互动的核心;[11]努尔人通过对牛的关爱和渴望建立了人畜互动的关系。[12]而与之相比,松溪内家拳社会互动则体现的是武德、武技、友谊、门户观念,这些因素保证了松溪内家拳的延续,具体体现在镖行天下的个体互动、淡化门户的群体互动、坚守中的全方位互动三个阶段。

1.1 德技考量的个体互动:镖行天下的以武会友

“人类社会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人地关系的问题。”[13]当时封闭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松溪内家拳在最初传入时是个人的单打独斗。但是,这种单打独斗的前提是双方要有超凡的技艺和武德,这是双方互动的基础。张午亭是一名镖师,其行业标准要求押镖人必须具备高超的武术技艺。当时的镖局“是为一些商家、个人提供安全保障的专门机构,”[14]镖局的性质决定了镖师必须有高超的武艺。“干镖局这一行必须会武艺,有本事,有胆量”。[15]而陈晓东对武艺也很精通,据记载,“陈晓东幼年就被送到南充本地有名拳师周香廷门下习练武术,精通三路六谱拳、和南拳、地躺拳,是当时川东北一带有名的技击家。”[16]当张午亭押镖途径至此地时,听说陈晓东是当地有名的武艺高手,以切磋武艺为目的,展开了两人间的比武较技。陈晓东被张午亭的武技深深折服,而张午亭被陈晓东的诚恳打动,两人并以“对内称师徒,对外称朋友”的关系授受松溪内家拳。张午亭倾囊相授,而陈晓东深感获得松溪内家拳的珍贵,决心将松溪内家拳发扬光大,以免辜负张午亭的知遇之恩。

在松溪内家拳传入的最初阶段,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尽管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决定了只有两人之间的单独互动,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两人都是武艺高手,真诚相待,彼此吸引。可以说,武艺与武德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两人之间的交往。在传统武术中,武艺与武德是授受拳术的基本要求。历史上各门各派对武德、武艺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在历史上已形成了“英雄化的守德备力、精英化的崇德尚力、平民化的育德彰力”的武德标准[17]。而在中国武术的技术层面,更是从单一的攻防技击趋于多元功能,德艺双修,相得益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传统武术对于武德与武技的追求始终放在突出位置。因此,如果中国武术脱离对武德与武技的追求,中国武术将不复存在。松溪内家拳在初入期,就对武德与武技进行考量,以维系拳种最初阶段的延续。

1.2 淡化门户的群体性互动:互动范围的延展化趋势

门户之见一直在武术门派中争议不断,已经成为中国武术“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18],是“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的重大障碍”。[19]但是,拳派门户却有助于中国武术的“想象空间”[20]“拳种和流派的生产”[21],因此,应“辩证地看待中国武术门户之见”[22]的问题。松溪内家拳作为南充市的外来拳种,成为当地喜爱的武术拳种,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淡化门户观念,形成拳种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拳种的群体互动。如果说张午亭与陈晓东最初的互动是镖行天下的一次偶遇,那么从陈晓东开始则是传承者的一种主动使然,是群体互动的主体自觉。因此,陈晓东通过开办南充精武体育分会、担任川军二十九军第三师国术教师、家族授徒等多种途径传授松溪内家拳,外姓弟子众多,遍布川内。陈晓东之后,陈季康遍访省内外名师,将松溪内家拳这一项珍贵的身体技术传遍四川省内、外,使拳种交往的空间越来越趋向延展化。例如,在松溪内家拳的年会上,“他们邀约多个武术群体前来参加活动。”[23]充分说明,松溪内家拳是通过淡化门户观念促进拳种间的互动。

武术拳派门户如何促进拳种的延续?根据程大力的研究可知,“拳派门户的形成不完全取决于地理环境,而是与宗法制度有关,是为了宗族团体的利益。即使是历史上为了武术正宗的明争暗斗,都不过是宗法思想的扩大。[24]武术拳派之所以能够得到维持,是因为有稳固的宗法制度。因此,为了维护宗法秩序,必然会以拳种为媒介加强互动,促进拳种的延续。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人的思维和观念总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历史背景决定了行为主体的行动策略。因此,近代以来,各门各派突破门户之见才实现了快速发展。当然,就中国传统武术拳种而言,拳派门户的观念依然存在,并且对外传承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只有解除故步自封才不至于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说,拳派门户未来面临的新任务就是自觉抵制封闭观念,促进与社会的交流,促进拳种延续。淡化门户之见也是松溪内家拳能够从一个外来拳种在本地生根的重要条件。

1.3 恪尽职守的全方位互动:潮流涌动中寻求传承的突破

部分传统武术的生存与发展在现代社会变迁中面临诸多挑战。归根结底,是与时代的脱节,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要。为了与时代需求对接,松溪内家拳的传承人积极寻求突破时代困局的方略,恪尽职守,不断扩大与外界互动的形式,才使松溪内家拳得以延续。据黄延忠在《松溪内家拳》一书中记载:松溪内家拳经历了十几年的沉寂,最后在同门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才走出困境。这份坚守使松溪内家拳在“永不失真”的前提下,积极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开拓进取,并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不断拓宽传承路径,积极与外界互动。先后成立了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法研究会、四川省武术协会松溪内家拳研究会、松溪内家拳联合总会。这些组织使松溪内家拳突破狭小的封闭空间,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在现代“全民健身、终身体育、‘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一系列国家体育方针政策的引领下,松溪内家拳的发展理念不断革新,突破原有的思维禁锢。曾有一份访谈中也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变革思想,“成功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正着手建立自己的保护体系,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融入当地发展。”[25]这些措施都是松溪内家拳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很好地诠释了与时俱进,恪尽职守的时代风范,并在新时期激流勇进,以新的姿态积极融入社会,形成了血缘、业缘、地缘等多元化的互动格局。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保持生命力的根本保证,但是如何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也是传统武术拳种遇到的最大挑战。无可否认,这个时代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拳种而言是最好的时代,但也是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是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党、国家、人民的重视;最坏的时代则是部分传统武术拳种遭遇传承危机,青黄不接。我们一再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是社会变迁,是政治使然,还是文化自卑?显然这些因素都不能一概而论。外界因素只能起到部分影响作用,而内心的责任意识才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松溪内家拳而言,在激烈的时代变革,恪尽职守成了挽救松溪内家拳的一种精神,成了拯救拳种延续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认真对待拳种,尽心尽责、不离不弃才能真正地担负拳种延续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中国武术的延续还要依赖于“情本位”[26]因素,遵从武术的道德力量,毕竟拳种内的各个行动主体才是内在动力,具有最大的能动性。当恪尽职守的思想融入行动主体的行动中,才能实现拳种延续中“行为理性与自觉意识的相互融合”[27]。恪尽职守,与时俱进的例子在武术拳种的延续中并不少见,“南少林十八路庄的邹老义”[28],也是在拳种发展中尽心尽责,恪尽职守的典范,这种精神对拳种延续至关重要。

2 松溪内家拳拳种建构的实践路径

2.1 以武侠精神促进拳种建构

在拳种建构的过程中强调重情重义和刻苦用心,在此原则下,逐渐形成了松溪内家拳的共同价值情感,这是最珍贵的“集体意识”[29]。在松溪内家拳流行着一句话,“千两黄金不易道,十字街头送故交。”这句话从陈晓东到现在一直成为松溪内家拳择徒授拳的重要标准,充分践行着重情重义的拳种理念。当然,重情重义并不局限于此,收徒时也要考虑拜师者的心术是否正义,心术不正者当然不收,以免将来成为门内败类。曾有松溪内家拳传人在收徒时表示,“即使钱财再多,心术不正者不教。”因为心术不正者违背了松溪内家拳重情重义的基本原则。当然,除了重情重义,是否用心也是松溪内家拳能否收徒的另一个标准。顾留馨曾在《寻名师、访高朋——忆四川友人临济群》中口述,他和吴云倬在上海跟随徐致一先生习练吴氏太极拳时遇到临济群(松溪内家拳传承人),临济群看到他们两个练拳非常刻苦和用心时,自愿将松溪内家拳、枪、棍、剑传授给他们。”[30]由此可见,松溪内家拳传人与外界的互动同样是以“刻苦用心”作为传授条件,遇到用心的人会主动将自己的武技毫无保留地传授于他。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侠义精神促进了社会互动的达成,是拳种发展的重要条件。武术的侠义精神在中国武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中国武术担负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31],武侠精神的内涵包括“杀身成仁,勇于牺牲;悲天悯人,扶危救世;匡扶正义,无畏勇敢;立志成侠,吃苦耐劳;言行一致,守信重诺。”[32]。这些内涵是武术参与社会互动的必要条件,正是基于武侠精神重视“忠、义、礼、智、信”,才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武侠文化,影响至今。当然,武术的侠义精神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精神内涵,从“先秦到至今形成了快意恩仇(先秦时期)、积极进取(秦汉至隋唐时期)、忧国忧民(宋元明清时期)、精神重铸(晚清至今)”[33]虽然,现在很少使用武侠概念,被涵盖于武德的范畴内。但是,作为武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它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心怀仁义的君子人格、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34]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品质是拳种建构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2.2 以拳种认同促进拳种建构

对于松溪内家拳而言,拳种的认同是促使拳种建构的动力源泉。陈晓东从张午亭学会松溪内家拳后,刻苦钻研,十分珍惜这份独特的身体技术,并深知松溪内家拳这一珍宝的意义,下定决心将松溪内家拳发扬光大,不负师傅的授技之恩,这是对松溪内家拳认同的具体体现,对拳种的认同才促使陈晓东通过家传、军队、精武会、著书立说等多种形式传授松溪内家拳,不断拓宽传承范围,使得松溪内家拳在南充本土生根。同样,拳种认同也体现在后继传承者的行动中。陈晓东之后,他的后继传承者们肩负起传承松溪内家拳的责任。陈季康作为陈晓东之后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摒弃门户之见,遍访省内名师,不断提高松溪内家拳的拳术技艺和声望。目前,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已经实现了“立足本土,跨区域传播”,被批准为四川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使松溪内家拳的文化传承重新出发,实现拳种建构的新目标。因此,如若缺少对拳种的认同,何谈传承,也不存在彼此间的互动,不会形成松溪内家拳共同意识,更不可能在社会互动中完成拳种的建构。

拳种认同与拳种建构属于双向性关系,拳种认同可以促进拳种的建构,而拳种建构的过程也能够进一步加强拳种的认同。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到两者的关系。当然,拳种认同在促进拳种建构中坚持扬弃的原则,“要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35]这也是拳种认同促进拳种建构的基本原则,任何偏离国家建设的拳种认同都不利于拳种的延续,历史上有过不少教训。松溪内家拳在拳种建构的过程中鲜明地体现了拳种的家国意识,如,松溪内家拳《武德训要》:“本门传承固有序,历代弟子字辈传;字序德弘礼义信,诚仁志和强中华;十二字中武德含,徒拜入门师明言;同门同志须同心,继承国宝扬国威。”[36]家国意识也是松溪内家拳如何以拳种认同促进拳种建构的根本原则。

2.3 以开放观念促进拳种建构

由于受传统宗族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武术拳种的传承只在族内秘密传承,并且传男不传女,互动范围限制在宗族内,技术体系更新缓慢,完全依赖于个人的练拳感悟,因此,拳种建构的思维受限。而对于松溪内家拳,则遵循着开放传承的思想观念。在家族传承中,陈晓东将技艺传给其女及其女婿,与传统武术“传男不传女”形成鲜明对比,而在社会传承中陈晓东更是淡化武术宗派、宗族观念,使传承人遍布川内外。在现代社会中,松溪内家拳更加注重教育传承和组织传承。1927 年,陈晓东通过精武会、精武学校的形式培训学员,打破了传统家族传承的壁垒。在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季康的临终遗愿:一是出书著作;二是创办精武学校。这些都体现着松溪内家拳开放传承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传承中,松溪内家拳以更快的速度实现了“从师徒关系向约定契约”[37]的过渡,走进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开展传承工作,确保松溪内家拳在教育实践中的互动,拓宽了互动的渠道。

“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下,以师傅经验认知为主导的传统习武群体中,对外表现出强烈的文化排他性,具有封闭、保守、单一等特点”[38]。而在社会变迁中,传统武术过去封闭、保守、单一的传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武术拳种建构的需要。现代意义上的拳种建构,是在更大社会环境中的建构,已经完全突破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它不仅要与国内不同拳种互动,还要与国外拳种进行交流。它不仅遵循代代传承,也遵循交叉传承。因此,在现代社会,拳种建构应“紧紧把握以武会友,开辟人类武技文明化技艺交流的新方向。”[39]在与外界的紧密交流、合作中借鉴经验,建构适合时代特征的拳种体系。

3 对中国武术拳种何以延续的反思

3.1 合理处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任何拳种的延续都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在特定文化背景中规塑拳种的建构。因此,应该合理地处理拳种与外界之间的矛盾。就目前而言,中国武术正处于转型期,矛盾重重。在全球化进程中,多元文化交融,中国武术不得不削足适履,走运动竞赛道路;不得不忽视本质功能,走学校教育道路;不得不转换模式,走全民健身道路。这些道路的探索,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武术拳种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一方面呼吁进行现代化改造;另一方面呼吁提高拳种特色,将传统延续与现代发展置于对立状态。尽管,两方面并无绝对的孰优孰劣,但又该如何权衡两者关系呢?这也是中国武术拳种未来延续中需要处理的主要矛盾。从现代武术的发展来看,“中国武术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异化的过程,涉及到武术的本质、对象、过程、关系等方面。”[40]这就意味着中国武术的现代化正在偏离传统武术的轨道,而事实上现代武术与传统武术越走越远,一个重视高、难、美、新;另一个重视朴实实用。当两者缺少了实质性的对话基础,矛盾会愈演愈甚。因此,要解决两者的矛盾:一是要加强彼此互动,不是各自为大,而是相互借鉴。传统武术拳种的蹬转发力、拧腰转胯等都是现代武术需要借鉴的,而现代武术的轻盈舒展、速度节奏等都是传统武术需要学习的;二是要建立互动的渠道。无疑,运动竞赛已经成为传统武术拳种与现代武术沟通的主要渠道,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学术交流,挖掘两者更深层次的理论对话,建立两者共通的理论基础。目前,缺少理论对话是两者致命的弱点,主要因为欠缺既懂传统武术又懂现代武术的人才,缺乏学术对话的共同语言。特别是现代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武术人才,缺少对现代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全面了解,再加上传统武术拳理、义理难懂深奥,给两者的学术交流带来一定的阻力;三是要相互理解。无论是传统武术拳种还是现代武术,都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但是,往往将传统拳种视为落后的代表,给后续练习者造成一定的认知障碍。在武术拳种的延续中,影响拳种的因素较多,应合理处理拳种延续中的主要矛盾。

3.2 加强拳种意识的建构

在社会互动视角下对松溪内家拳延续的整个过程进行考察,无论是在松溪内家拳的初创期还是发展期,影响松溪内家拳延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拳种的认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开放性的拳种发展理念。当拳种意识形成后,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变迁,始终无法动摇传承人对延续拳种的坚定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拳种意识对拳种的延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中国传统武术在社会变迁中面临着各种风险,拳种意识形成后,传承人总会找到拳种延续的最佳路径。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经历了社会变迁后,有的拳种发展枝繁叶茂,而有的拳种却不得不消亡的原因。对于这些发展良好的拳种,坚定的拳种意识促使着习练者们以最大的热情和动力行使拳种延续的责任。正如,邱丕相等人所言:“拳种以它浩瀚的技术、深厚的理论和磅礴的精神思想构成了传统武术的基本文化单元,是中国武术文化赖以生存、发展和绵延的根基,绽放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41]虽然这句话主要针对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如何重构,但是,拳种意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回顾中国武术的发展进程可知,其实一直走在“去拳种意识”的道路上,拳种失去了自身的核心技艺,致使传统武术无所适从。当然,尽管“去拳种意识”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无情地剥夺了拳种生存的根基。也许“去拳种意识”才是中国武术在社会变迁中遭遇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对于任何行动者而言,他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做出相应的调整,当拳种意识成为行动者的行动指南时,不会视拳种的危机而不顾,除非拳种意识淡薄,对拳种的消失无动于衷。否则,就会对拳种的延续负责。当然,拳种意识的加强并不代表脱离制度的管制,相反,要将拳种建构融入宏观制度,使两者相得益彰,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拳种发展的新模式。

3.3 迈向武术拳种的现代化建构

回顾松溪内家拳的整个历史进程,社会互动是决定其延续的重要因素,但是决定松溪内家拳不同时期社会互动的内在因素则是外部环境与行动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决定了其具体的互动方式、互动范围,而行动主体则是为社会互动提供动力。因此,在迈向武术拳种现代延续的过程中,应充分为拳种创建有利的外部支持,将其有效融入社会发展潮流,应为传统武术拳种发展创建文化环境。这也是亟需完善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武术在形成与发展中受制于社会规范、宗亲观念、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但是,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中国传统武术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例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习武人口减少,传统武术的宗亲制度受到冲击,习武人口锐减。而行动主体才是关键。以八井畲族武术人口变迁为例,“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带来了人口流动,年轻人为生计奔波,缺少习武的心思,村民习武主动性不如从前,成为部分拳种消亡的最大障碍。”[42]从中可以看到,经济的提高并不一定能够带动武术习练人口的增加,关键还是在于习武主动性上。因此,文化创建的目的就是为现代武术延续构建新的意义,激发行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松溪内家拳为何能够延续至今?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是对德技双修的重视。

当然,在松溪内家拳的每个历史阶段,行动者都在具体的环境做出了相应的反应。例如,陈晓东、陈季康、黄延忠以及吴攀文等,都在自己的时代积极主动作为,为拳种的延续不懈努力。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拳种的现代建构,行动者只有在现行的制度内主动做出贡献,才能使拳种得到延续。尽管传统武术是历史的、社会的建构,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现在也可能变成未来视角下的历史。社会始终都是当下的社会,对行动者的建构也是基于当下可感的社会环境。因此,传统武术的任何决定都是基于当下的社会状况。然而,在现代化的武术拳种延续中,由于拳种意识淡化,拳种的约束力急剧降低,在现实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坑蒙拐骗的“武术伪大师”乱象,致使中国传统武术社会声誉受损。这些“武术伪大师”现象说明中国武术的社会环境缺乏真正约束“伪大师”言行举止的有效机制。尽管武术相关部门已经出台治理中国传统武术各种乱象的文件,但是,仍然属于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缺少更直接的制约方式,应该发挥中国武术拳种的约束作用,建构国家——拳种联合的新型约束机制,加快武术拳种延续的现代化建设,使行动者的行动有一定的规范,使拳种的外部因素与行动主体有机结合,消除“伪大师”等社会乱象。

4 结论

(1)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德、技双修始终是促进拳种内外互动的基本条件,始终是武术拳种延续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传统武术拳种在社会互动中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础。(2)虽然社会环境规塑着拳种社会互动的范围和方式,但是,拳种延续的关键在于以拳种为中心形成的拳种认同,它是拳种延续的动力机制。(3)拳种的延续是社会环境与行动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单纯的环境决定论或主体决定论都不利于拳种的延续。

基于本研究的结论,对中国武术拳种延续有如下现实启示:应该全方位地加强对武术拳种的德技兼修和对拳种认同的重视,通过拳种的内在约束力解决各类现实问题。中国武术拳种延续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例如,“污名化”“妖魔化”、假大师、信用危机等现实问题,其关键原因是德、技的分离,拳种意识淡薄,拳种认同感的严重缺失。中国传统武术以拳种为根本,是基于中国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历史条件、宗法伦理而产生的,每一个拳种都有一套严格的传承体系。这套传承体系是在德技双修的基础上,基于共同的文化基础形成的拳种认同。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破坏了中国武术拳种生存的根基,使原本以拳种为纽带的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背景中支离破碎,拳种特色淡化、核心技术被同化等,并将武术拳种拆分得七零八落,不成体系;拳种技能易得而习练不精,拳种凝聚力缺少附着载体,导致拳种认同感的缺失。与之相反,松溪内家拳德技双修、拳种认同很好地保证了拳种的延续。因此,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问题只有在德技双修、拳种认同的基础上,才能调动拳种内、外部的各种力量,创新思路,体现拳种最大的社会效应。

猜你喜欢

内家陈晓东松溪
松溪版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Radiation resistance property of barium gallo-germanate glass doped by Nb2O5
生态家园 福建松溪版画作品展(晋京展)作品选登
松溪秋霭图
谈道家思想对内家拳相融刍议
———以松溪派创始人张松溪为例
Tidal effects on hydrostatic leveling system used in high precision alignment of particle accelerator∗
古装扮相谁更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