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阈下武术教育在高校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023-02-20刘玲娜陈会鹏
刘玲娜 陈会鹏
1.贵阳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2.贵州警察学院警训部,贵州 贵阳 550005
1 研究目的
西方体育被引入中国后,武术不断演进与发展,逐步由师徒间的“口传身授”向学校体育教育转变,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当今,武术教育属于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在教学中“重技术、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高校在武术课程教学中忽略了武术教育所蕴含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陈旧,教法单一,加之武术本身受套路种类、技术、方法、路线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在思想上喜欢武术,行动上却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窘境,使武术教育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是口号喊得响亮,实际推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因此,高校应重视武术教育,帮助学生在学校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落实立德树人、以体育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5 年,教育部将武术、游泳、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七大项目列为体育的重点项目,武术作为中国的国粹,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高校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武术教育传承的主阵地,也是传承武术的重要途径。将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以学校体育教育的形式进行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武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武术教学活动的展开,武术文化就在其实施的范围内进行传播传承。新时代,我国的教育和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顺应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武术教育也加快了改革进程,在以技能为主的武术人才培养目标中,武术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在认真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九个维度深刻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教师和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2]
高校武术教育维系着武术技术和文化的传承,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但在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高校积极开展武术教学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武术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传承武术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时代的要求。但武术教育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武术教学发展不仅需要重视对技能的习练,更需要重现文化传承,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实践。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国家图书馆以及互联网等途径,收集高校武术教育相关资料,通过对比、归纳、演绎等对资料进行梳理与逻辑分析,使其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对高校武术教育的传承进行客观分析。
2.2 历史分析法
本研究在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武术教学在高校的传承发展进行研究,对武术教育在传承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揭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试图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法与对策。
3 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教育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3.1.1 教学内容单一,课时量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武术,武术被列为大、中、小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体育院(系)的专、选课。[3]武术教学的内容主要有套路、散打和功法三种形式,高校的武术教学主要是以武术套路为主,武术散手和功法为辅。[4]武术发展至今,拳种繁多,每个拳种又衍生出不同的套路。但是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体育院校开展的内容较为广泛外,大部分高校基本都以二十四式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剑、棍等初级套路作为武术教学内容,没有凸显地域特色,仅做技术动作的教授工作。加上高校公共体育课时安排较少,武术套路动作多样、路线方向变换多样,学生身体素质、武术基础薄弱,练习套路吃力且容易遗忘,因而教学进度缓慢,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忽略了更深入的武术理论、文化内涵、育人价值等方面的学习,导致高校武术教学在传承内容上受限。
3.1.2 教学过程以习练技术为主,理论知识学习较少
武术教学不仅是动作技术的教学,还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但是目前在高校的武术教学更多是注重技术教学,忽略了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导致了武术在理论传承上的缺失。武术精神的断层导致武术与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脱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具有辅助指导作用,使学生既可以了解武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领悟武术文化精髓,传承中国武术,同时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1.3 受西方体育冲击,学生习练武术氛围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与文化交流,中国武术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来体育及西方文化的冲击,武术套路不断朝着“高、难、美、新”的趋势发展,在“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口号下逐渐变质。外来的同样具有健身、防卫的跆拳道、空手道等其他搏击项目逐步占领中国市场,尤其是跆拳道项目,备受欢迎,拓宽了学生对武术同类型项目的选择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武术在高校的发展。除专业体育院校外,其他普通高校很少开展武术类的比赛活动,不像其他项目,如,篮球、排球等有各种各样的比赛,学生学习武术大多仅限于课堂,缺乏相互间的交流活动,加上场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氛围不佳,传承发展受阻。
3.1.4 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是影响武术教学的主要因素。目前,一些高校公体课武术教师是从其它运动项目上转到武术项目来教学,在教学中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有待提高。专业武术教师武术功底强,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对武术理解更加深刻。在武术技术动作的讲解与示范中,将武术本质、动作的“技击原理”“技击方法”“文化内涵”等结合起来传授,比“跨行”或“业余”武术教师能更深层次地向学生传递关于武术技击和文化等知识。除此之外,武术教师还应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态度,丰富教学方法,只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才有利于武术教学的传承与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设计与课时分配
各高校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特色,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调整武术课程内容,改革武术教学模式,根据武术的教育价值和学生的现实需要,合理有效地发挥武术教育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理特点安排课程内容,适当增加课时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武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丰富武术课程内容,改变以武术套路教学为主,凸显武术实用技击功能,增加对实用技击性动作的讲解和学习,增设具有地域特色、学生感兴趣的武术教学内容,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效促进武术在高校的普及与推广,使高校武术教育可持续发展。
4.2 加强武术理论知识教学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武术技术与理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武术技术的学习需要武术理论的指导,理论也需要以技术为载体得到传承与发展。武术教学中,如果学生只懂外在的技术,却不了解武术文化,便会失去学习兴趣,更别谈如何传承与发展。学习武术基本理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武术技术动作的理解,掌握动作技术和方法。但目前高校的武术教学更多是注重套路技术的教学,忽略了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中国武术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不仅仅靠技术,还有深厚多元的文化理论体系。任何实践都需要理论的指导,武术技术学习也是如此,武术理论的学习能更好的指导武术技术的学习,这才是完整的武术教学,学生才能真正的了解武术,真正做到“内外兼修”,提高学生学习氛围和兴趣,达到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4.3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文化不断发展与交流的今天,要正确面对外来体育及文化带来的冲击,这种“冲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加强武术文化在高校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有助于武术在高校传承与发展。例如,结合校园公众号、广播、展演、网络等开展武术相关的活动或武术教育文化讲坛,定期举办武术比赛、武术基础知识竞答赛、武术文化展览等活动;通过武术社团、武术协会不断传播武术文化;加强与各高校之间的武术项目交流。为武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对促进武术教育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4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高校武术教师作为学校武术教育的主导力量,不仅是武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还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将武术技能及其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专业水平。这需要不断提升武术教师专业素养、业务水平,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武术教师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专业技能、知识结构、人格结构等方面;其中专业技能包括武术项目运动技能,正确运用技术、方法从事武术运动的能力;武术教学技能,即武术教学实施技能。例如,动作技术要领讲解、动作示范、动作诊断、动作纠错、口令与队伍调动、师生沟通、突发事件处理、场地器材布置等;要有组织武术活动的技能,如,组织学校运动会、设计武术项目活动技能、训练武术队等;最后要不断学习各种信息技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在武术专业素质方面,业余教师与武术专业教师之间差距甚大,且武术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武术教师专业培训、武术相关的教研活动、武术进修等。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高校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武术教育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