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动思维成就创新力量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3-02-20杨丽明
杨丽明
(福建省平潭中楼学校,福建 平潭 350008)
互动思维是一种集体创造性思考方法,能够创造更多创新力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引入互动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其助学效果更为突出。教师让学生互动提出问题,甚至要求学生利用问题考问教师,或者是设计一些师生合作演绎活动,又或者与学生协商设计课后作业,都带有创新互动的意味,对激发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有重要现实意义。语文学习本身带有创造性,教师适时布设创新探索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性讨论,都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创新提问,让学生在互动中启思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习惯教师设计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陷入惯性思维的泥潭中。如果教师将问题设计的权利转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讨论酝酿之后提出问题,甚至让学生向教师发问,都可以创造一些启思的机会。
(一)生生互动提出问题
教师设计阅读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被动思考和讨论中展开学习,这与主体教育是不相符的。如果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深入阅读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归结出质疑问题,不仅能够提炼出有价值的思考问题,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质疑性阅读突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教师设定阅读方案,启动质疑阅读程序,能够创造更多创新探索契机,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如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布设特别阅读任务:阅读文本后,设计几个阅读问题让同桌回答,看谁回答问题的命中率更高。学生都有求胜心理,接受任务后,都能够快速深入阅读文本,企图设计出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同桌回答问题时,也会深度交流讨论答案的准确性。这个操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合作性学习,其训练效果更突出。教师深入到课堂,对学生问题解读分歧进行必要指导,确保互动交流学习顺利展开。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布设互动任务,让学生互问互答、互论互评,成功调动了学生的互动思维。互动思维培养没有固定模式,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动性学习,要求学生互动提问,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学习体验更为丰富。在具体互动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认识矛盾,特别是问题设计的难度控制,教师对此需要有一定预设,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确保互动建立在良性基础之上。
(二)师生互考推出问题
教师设计阅读问题让学生回答,能够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如果让学生设计问题考问教师,势必能创造更多的课堂亮点和看点,学生对此更为敏感,参与热情会更高。为设计出有更高价值度的问题,学生深入研究文本,展开广泛互动交流,在问题酝酿中完成认知成长。教师解读学生设计的问题后,要求学生进行评价,也能够创造学习契机,使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在教学《天窗》这篇课文时,教师设计阅读问题,让学生读这些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在充分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阅读问题,让教师回答这些问题,由学生具体评价教师问题解答的情况。学生从来没有考问教师的经历,自然会感觉很新鲜,也能够积极打开思维,深入研读课文,争取设计出含金量更高的阅读问题。经过一番阅读和讨论,学生问题不断涌现。如:“看到题目会让人想到什么呢?”“天窗为乡下孩子带来了什么?”“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如何理解这句话?”“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教师开始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评价,师生互动频繁,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和谐。让学生设计问题考问教师,学生的阅读思维活跃起来,其创新探索意识得到强化,训练效果更为突出。
教师借助生生互动提出问题、师生互考推出问题的形式,创设问题的思考情境,让学生在更多互动交流实践中启发互动思维。在教学方案实施时,为了让学生不偏离课题,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以新颖的互动方式、生动的互动话题、广泛的互动训练,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强化学生的互动体验,建立良好的语文认知基础。提问是对文本的深入感知和思考,是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表象体现。教师从创新提问方式的教学角度出发,将提问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创新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探索
学习活动形式众多,教师需要做整合处理,变阅读为设计、变讨论为演绎、变读写为创编、变生生互动为师生互动,创设创新互动契机,让学生的感知体验更为真切。
(一)生本合作演绎文本
生生互动是最常见的合作学习,教师有意识设计角色诵读、故事讲述、课本剧创编演绎等活动方案,能够有效触动学生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对互动性展示演绎学习活动比较青睐,教师要做创新设计,提出新建议,设定个性化组织策略,吸纳学生参与意见,这样可以创造更多探索创新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学生自行改编课本剧、演绎课本剧,其训练效果更为突出。教师设计课本剧创编演绎任务时,要给出具体的提示,给学生更多自主设计的权利,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如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学生阅读文本后,教师设计演绎任务:自行成立合作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节,设计编辑课本剧演绎脚本,准备在班级内演出。这篇课文关涉人物不多,课本剧创编难度不大,学生设计进展顺利,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和评价,确保互动展示活动圆满成功。学生对合作演绎学习活动比较有期待,教师要充分放权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行组建合作团队、自由设计剧情、自主彩排和演绎,学生感觉良好,自然有更出色的发挥。演绎活动顺利启动,阅读学习渐入佳境,学生的感知体验更为丰富。教师有意识对合作演绎活动进行创新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创新探索机会,其组织效果值得期待。
(二)师生讨论细读文本
学生习惯小组互动讨论,这样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如果能够增加师生互动交流、亲子互动内容,势必对学生形成一定冲击。师生互动交流形式有很多,教师与学生展开课堂辩论、组织知识竞答活动、设计读写展评活动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有条件,教师围绕阅读问题,现场连线家长参与课堂互动交流活动,同样可以形成轰动效应。教师习惯主导文本讲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局面亟待改变。如教学《琥珀》一课,学生利用多种工具书展开自主阅读学习,了解一些知识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设定预习阅读任务,学生回馈主动,预习效果显著。在文本解读环节,学生主动提出疑难问题,教师组织学生集体研究文本内涵,课堂研究气氛逐渐建立起来。如“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中的“推测”,学生查阅词典,找到正确解读,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语境意义分析,教师利用“猜测”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逐渐掌握“推测”词语的真实意义。教师主动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为学生规划清晰的学习路径,学生互动热情很高,对文本的理解逐渐深刻起来。
生本合作演绎文本和师生讨论细读文本是教师对互动形式做出的创新探索,但单纯的集体讨论和小组互动已不能给学生心理带来更多触动。教师适时投放课堂辩论、知识竞答、角色演绎、阅读质疑、主题演讲、口头作文、故事讲述等活动,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冲击,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操作中,获得更多阅读认知,促进语感的形成。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对文本的理解也势必呈现个性化,教师做出针对性教学引导,为学生指引学习方向,也为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提供助力。
三、创新评价,让学生在互动中反思
课堂评价不能成为教师的专利,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甚至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执教情况。这些活动都带有创新意味,也能够顺利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其助学作用较为突出。
(一)生本互评读写结合
自主评价、互动评价,为课堂评价增加了更多新形式。教师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展开设计,组织学生进入评价环节,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从他人的学习评价中汲取经验教训,这是比较有效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互动评价,这是教师放权的表现,能够让学生的感知体验更为独特,其激发效果也会更好。读写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训练内容,教师以此展开创新设计,学生的感知体验会更为丰富。《海上日出》是一篇精美的小品文,其描写语言运用得最为精彩。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展开仿写活动,并提出具体要求。在展评环节,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仿写习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互动评价,评选出最佳习作。学生对习作评价最为熟悉,因为有评选要求,自然格外重视。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监督指导学生进行互评活动,课堂互动氛围良好。学生大多喜欢精美的描写语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设计仿写任务,其适合性更高,学生主动响应,说明教师学情把握到位,其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读写结合本身没有创新意味,教师给予互动评价以新要求,这样的创新调动效果显著。
(二)师生互评延伸反思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执教情况,则属于创新探索。学生大多对教师存在畏惧感,轻易不愿意评价教师的执教情况,特别不愿意或不敢指出教师执教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鼓励,不仅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启动学生的学科思维,在创造性思考中建立新知,这也属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范畴。如教学《白鹅》一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感兴趣,教师设计阅读任务,将阅读学习推向高潮。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组织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收获做梳理和总结,对教师的执教情况进行点评。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梳理自己的阅读收获,而对教师的执教情况却不能给出客观评价,即便有个别学生有涉及,也多是正面的。教师针对此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应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提出一种教学意见或者是教学建议,也可以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学生再度进入到互动讨论之中。在教师的反复调度下,学生逐渐进入到教师执教评价的环节,提出了不少问题和教学建议。教师要求学生评价执教情况,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虽然过程不是很顺利,但结果是理想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活,师生关系逐渐拉近,这无疑是一举多得的设计。
学生对评价活动比较熟悉,能够有理有据地分析、点评他人的习作,梳理自己的学习进展,但让其评价教师的执教情况,却显得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客观分析学生的心理,明白学生的顾忌,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使学生明白每一个教学意见的提出,都是为语文学习更进一步提供台阶,是为教学方案的完善提供助力,促使学生正视教师执教评价的教育价值。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执教情况,是教师做出的大胆尝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创新训练,让学生在互动中内化
听、说、读、写、思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形式。教师需要对作业训练的操作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多做课堂连线,多组织亲子阅读活动,多与学生协商设计作业,从而对学生形成触动。
(一)亲子阅读拓宽视野
教师有意识设计一些亲子阅读活动任务,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小学低年级学生有丰富的亲子阅读经历,如果到中高年级,教师还能够设计亲子阅读任务,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会产生重要的启迪作用。教师要创新设计亲子阅读目标,赋予亲子阅读更高的使命和要求,让家长发挥辅助监督作用,让亲子阅读成为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这样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探索的机会。学生喜欢亲子阅读,是因为有家长的陪伴。教师可以与家长充分协商,设计一些适合的亲子阅读训练任务,其训练效果更为突出。如教学《黄继光》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红色故事》中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事,并在阅读时与家长互动讨论,归结故事基本情节,撰写阅读笔记,准备参与班级展评活动。家长大多没有更多闲暇时间陪伴孩子阅读,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素材传递给家长,让家长进行针对性指导,与孩子进行深入讨论。经过一番操作,亲子阅读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取不少信息,也培养了学生自觉阅读的好习惯。特别是家长介入阅读学习之后,给予学生更多正面支持,家长与教师充分交流,接受教师的指导,其助学作用开始发挥,这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有重要帮助。
(二)师生协商设计作业
学生习惯教师布设作业任务,这样就难以创造创新探索契机。如果教师主动改变设计策略,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活动之中,推出师生协商作业方案,学生的回馈将更为积极主动。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分层次作业任务,这样的作业有更高契合性,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其训练效果值得期待。教师与学生协商设计作业任务,这个做法本身带有创新性,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活,其探索效果也会更为突出。如教学《挑山工》这篇课文时,教师与学生充分协商,布设几项训练任务,并且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利。如:作业一,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作业二,在你生活中有没有挑山工这样的人?如果能够找到,不妨用笔记形式加以介绍。作业三,自行寻找课文中精彩的描写语段,选择适合的角度鉴赏选定内容,以书面形式提交。作业四,根据阅读感知情况,利用简笔画的形式,为挑山工画一幅像。一共四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中两项完成。这些作业是教师与学生广泛协商和讨论的结果,自然有更高契合性,学生积极主动接受这些作业任务,展开广泛互动交流,作业训练进入正规。
在亲子阅读和师生协商设计作业内容活动中,教师适时融入带有互动属性的阅读信息搜集、生活案例调查、好词好句摘抄、故事剧本创编、读后感受记录等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训练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逐步提升学科认知。在学习任务布设时,教师适当增加小组作业比重,推出更多多元化、实践性、合作性的创作任务,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形成学习共识,建立学习助推力。学生对创造性作业有不同期待,能够积极参与到创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科综合素养。
五、结语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教师需要有创新设计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探索学习的机会,以激发学生主动的积极性。在阅读问题设计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频繁,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得到有效历练。在阅读鉴赏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演绎行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的感知体验是全新的。在阅读评价环节,教师推出自评和互评环节,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创新探索的意味。在阅读训练环节,教师与学生协商设计作业任务,打破常规做法和惯性思维,学生回馈主动,训练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