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23-02-20张建梅
张建梅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南日万峰小学,福建 莆田 351174)
当前的学科教学突出了核心素养目标导向,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更要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强调:“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在“核心素养内涵”中明确了小学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四个有机统一的方面。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在教授好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和落实好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围绕低年级语文课程内容以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内涵,笔者尝试从开展情感诵读、创设语言情境、设计有小问题、开展审美教育四个角度着手来实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立足读写教学,融入文化教育,激发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小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通过情感诵读,读出语言文字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能激发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识字教学融入文化教育,感受汉字文化内涵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符号,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是基础与重点,而开展识字写字教学,极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激发小学生对中国汉字的热爱之情,让学生热爱汉字,热爱汉字文化,学好中国字,写好中国字。以识字教学为载体,渗透汉字文化教育,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树立学好汉字、写好汉字的目标。
例如,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一课中,介绍了“贝”字的甲骨文形态,讲述了古时候人们将贝壳当作钱币使用,所以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课文中还列举了相关的例子,如“赚、购、贫、货”。这一课以“贝”的故事为引,渗透了汉字文化教育。通过这一知识的教学,学生发现汉字的产生与演变是有一定规律的,觉得汉字不仅有趣,而且内涵十分深厚,感叹于汉字的魅力。教师可以围绕“贝”的故事进行拓展,给学生介绍其他偏旁汉字的规律与意义,如通过“王”的故事,介绍“王”字旁的汉字多与美玉有关,如“琼、璐、珏、琳、珠、玲”等;通过“月”的故事,介绍“月”字旁的汉字多与身体部位有关,如“脸、腰、胖、肩、背”等。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涵养汉字文化,对汉字的音、形、意的认识、对汉字造字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汉字的深厚的文化有更深的热爱。通过汉字文化教育,激发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树立学好汉字的积极情感。
(二)阅读教学融入文化教育,感受语言文化内涵
阅读教学,为小学生打开了一扇欣赏祖国语言之美的窗户。以阅读教学为载体,渗透中华文化教育,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艺术魅力,喜爱听汉语、读汉语、说汉语、写汉语。首先,在儿童文学作品诵读中感受汉语艺术。低年级的课文以浅显生动、富有童趣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主,包括儿歌、童谣、童话等。教学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和体会汉语的音乐美、结构美、意境美与情感美。
例如,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这首儿歌,通过具体事物的对比引出“大、小、多、少”的相对概念,在富有童趣的语言中教会学生对比。其中,语言讲究对仗与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好读又好记,体现了汉语的文化艺术魅力。其次,在古诗朗读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古代语言文化的高超文化与艺术。在古诗朗读过程中,借助西沃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学功能营造唯美的情境,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涵咏古诗中学习诗词文化,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创设语言情境,组织语言活动,学会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即“语用”,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梳理与整合,形成初步语感,积累个体语言经验,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在情境中进行语言交流。语言运用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应用性,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意识与语言运用能力过程中实现从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到应用。语言运用重在语言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读、说、写,在具体的语境中积累语感、提升语言能力。
(一)在语言情境中有感情地朗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要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做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但是在文本情感的把握上不到位,不能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感情,不能通过阅读正确地表现文本的思想情感。只有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才能读出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带有情绪化的阅读环境,以阅读情境引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以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的阅读为例,如何让学生读出期待、读出欣喜、读出热爱的情感?教师借助情境朗读来实现——“同学们,冰雪消融了,北风停歇了,漫长而寒冷的冬天终于过去了。在严寒的冬天,你们待在家中,很少出去自由玩耍,也很少和同伴放肆地游戏。而现在,温暖的春风吹来了,暖暖的阳光温暖着大地,大家又可以冲出家门,奔向田野了,大家期待吗?请怀着激动、期待、兴奋的语气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请注意语气和停顿。”教师通过朗读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融入情感,读出韵味,读出语言之美。
(二)在语言情境中表达与交流
一是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学会大胆、正确、得体地交流。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口语交际建立在一定的语言交际的情境之上。教师给学生创设乐说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说,不断积累语言感觉,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例如,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一起做游戏”中,教师不是从介绍游戏玩法入手,而是从说说自己喜欢的游戏着手——“同学们,你们平时课后都做一些什么好玩的游戏?谁来说一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会做的游戏,都迫不及待地给同伴、老师介绍,这就抓住了口语交际的兴趣点。接下来,教师话锋一转,引入本课的口语交际的主题——“如何邀请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呢?如果小伙伴不会做这个游戏,你该怎样给他们介绍玩法呢?”这样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口语交际情境引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表达。
二是创设写话情境,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积累的词语。低年级学生的书面表达以造句与写话为主,主要教会学生运用阅读过程中和平时生活积累的好的词语、短语来造句和写几句简单的话。教师通过写话情境的创设,指引学生迁移和运用积累的优美词语,在仿写、造句、写话中学会运用。
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字词句运用,通过补充合适的词语——蓝蓝的天空、暖暖的阳光、碧绿的田野、细长的柳条、青青的草坪等,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些优美的词语来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进行造句与写话练习,描写美丽的春天。这样的写话情境进行了有效的语言运用的铺垫,学生能把积累的关于春天景物描写的形容词运用到景物描写的写话中来。
三、设计有效问题,引导积极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创造思维得到有效螺旋上升式培养,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语文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要活学活用,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善于思考,会动脑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基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侧重于形象思维与发散思维。
(一)设计问题引发联想,培养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相对于抽象思维而言的,其注重学生通过观察、倾听,形成对事物的直觉与感性认识,产生联想与想象,能以直观、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写与表述。低年级语文所学习的课文,题材集中于儿歌、童谣、童话等儿童文学,需要小学生的联想、想象,借助形象思维来体会和感受作品的语言。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2 课《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结合小鸡、小狗、小鸭、小马所“画”的画,教师设问:“有谁知道小鸡的脚是什么形状的吗?小狗、小鸭、小马的呢?”学生由画及脚,透过直观形象的语言来联想、思考,形成对这些动物脚部特征的形象认知,想到动物们在雪地里所“画”的画,就是它们各自的脚印。“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为什么在洞里睡着啦?还有哪些动物也不能参加?”通过语言的描写与提示,发挥形象思维进行联系与想象,建立事物外在特征的表象认知。这有助于学生以正确的语言描写来表达事物的形象特点。
(二)通过问题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以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培养为目标,不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约束和限制,能够就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提高思维效度与学习效率。以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为例,要通过一类相关、相似的汉字的组合,促使学生发现其中的某种联系,由几个生字推及同类生字,建立生字的网络,建立课内识字与生活识字的桥梁。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2 课《树之歌》中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等众多的树,这一课的“四会字”也集中学习木字旁的生字,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观察文中的生字,大家有什么发现?”这时候多数学生都会发现本课的生字大都与树木相关。“这些生字的偏旁与结构有什么特点?”教师继续问。学生会发现“杨、桐、枫、松、柏、棉、杉、桂”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偏旁都是木字旁。最后,教师提出核心问题:“由此可知,木字旁的字大部分与什么相关?大家还能找出其他木字旁的字吗?”通过层层推进的设问,由几个偏旁相同的生字发散到相同偏旁的生字的特点与意义,辐射与发散,建立起生字学习的脉络。
四、重视审美教育,开展语文实践,驱动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作品过程中积累审美经验,进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正确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是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小学生对美的语言的理解、感受能力,进而具备运用美的语言来表达与创造的能力。
(一)在课文朗读欣赏中发展审美感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教材这个“最好的例子”,通过对课文精彩语句的有感情朗读、欣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美不美、美在哪里,在课文阅读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应用的艺术。
例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中,将黄山之石的“奇”写得十分传神,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从课本中跳跃出来。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语言运用的审美教育。如第三自然段关于“猴子观海”的描写:“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段话中,第一句不是用“像、好像”来直接地把石头比喻成猴子,而是用“有一只‘猴子’”,把比喻修辞用得幽默风趣;后句中,对“猴子”的描写十分传神,“抱”“蹲”“望”,将“猴子观海”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在阅读教学中带着学生认真欣赏和品味,鉴赏课文的经典语句、表达艺术,获得丰富的语言审美感知经验。
(二)在说话写话实践中运用美的语言
审美创造的落脚点在于创造,即进行美的语言创造与表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通过组织说话与写话的语用活动,以仿写、造句、写话等形式来运用规范得体的说话,以及美的词语、句子、修辞手法等来提高说话与写话的美感。
例如,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商量”,学习得体地、礼貌地进行商量,正确使用商量的语气。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来让学生发现哪种语气能更好地与别人商量,达到交际的目标,学习使用“请、谢谢”等表示请求的词语,以及“可以吗、可不可以、好不好”等表示商量的语气来进行商量,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体现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此外,在造句、写话中,应多开展仿写,多灵活运用成语、叠词、诗句以及优美的句式等,增加句子的美感,提高语言表现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字词句运用,训练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一叙事句式,能增加学生表达的连贯性、有序性,以照样子说话的方式,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说话和写话,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学生运用美的语言进行语言表达,提高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五、结语
总之,低年级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打基础阶段,抓好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能为他们后阶段的语文学习铺好道路。语文教学要有正确的目标导向,这一目标就是核心素养。应立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这四个核心素养内涵,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各个语文学习内容中渗透好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协同并进,让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促成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