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阶式回旋灸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研究

2023-02-20孙培养李佩芳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面肌合谷进阶

孙培养,李 梦,吴 杰,李 难,刘 辉,纪 叶,胡 伟,李佩芳△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3.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面肌痉挛(HFS)为面部肌肉出现的一类间歇性、不自主抽搐,多以单侧发病。流调数据表明[1],此病达11/100万的发生率,40岁后发患者数明显增加,会引发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使得患者QOL(生活质量)与社交能力显著下降。在治疗本病方面,西医主要采取手术、药物疗法,包括注射A型肉毒毒素或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2],但其毒副作用大,且容易复发;血管减压术疗法[3],术后存在引发诸多不同并发症风险,诸如面瘫、听力下降等。中医对于本病的治疗包括针刺、艾灸、推拿与汤药等,得到了有效的临床验证,同时可以减轻西医疗法带来的副作用[4]。其中艾灸经由艾的温热作用,起到调气和血、疏经通络功能,从而促进面肌痉挛的恢复。笔者团队经多年临床实践,运用进阶式回旋灸治疗面肌痉挛,并与传统回旋灸作为对照,实现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纳入的患者来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住院及门诊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共60例。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进阶式回旋灸治疗)和对照组(传统回旋灸治疗),各30例。观察组女性21例、男性9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0.83±7.13)岁;病程1~11个月,平均病程(6.20±2.38)个月。对照组女性19例,男性11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0.53±7.84)岁;病程为1~12个月,平均病程(6.57±2.58)个月。所有患者在就诊48 h内运用Cohen Albert分级标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进行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对此研究加以审核,已获得批准。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版)[2]。诊断HFS以特征性临床表现为主要依据。不自主、阵发性抽搐重复见于一侧或两侧面部肌肉(表情肌,还有口轮、眼轮的匝肌);紧张、激动会使症状加剧;睁眼障碍、口角歪斜及抽动样杂音见于耳内。而针对无特征性临床症状的患者应通过辅助检查来确诊,含CBZ(卡马西平)治疗试验、影像学与电生理检查。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第10版《针灸治疗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第4版)[5]。本病以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点。初起多为眼轮匝肌阵发性痉挛,逐渐扩散到同侧面部、眼脸和口角,痉挛范围不超过面神经支配区。少数患者阵发性痉挛发作时,伴有面部轻微疼痛。晚期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与肌瘫痪。据其临床症状可分为以下4型。风寒外袭证: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风热侵袭证:见于发病初期,伴有咽痛,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阴虚风动证:兼见心烦失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气血亏虚证:兼见头晕目眩神疲肢倦,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1.3 纳入标准

①与上述HFS的诊断标准相符;②面肌痉挛限于一侧;③年龄30~75岁;④发病时间1周~1年;⑤依从性好,可配合研究进行治疗;⑥病人与其家属同意参与,且通过《知情同意书》签字确认。

1.4 排除标准

①双侧面肌痉挛;②继发性HFS、习惯性抽动症;③伴重度肾、心、肺与肝等躯体病变,不能配合人员;④对艾灸疗法无法接受及对艾灸过敏者;⑤妊娠期的女性。

1.5 剔除、中止及脱落标准

①纳入后发现同纳入条件相悖人员,未遵循试验方案要求的方法干预人员,皆采取剔除处理;②自行退出或因其他原因如失访等未完成整个疗程者,予脱落处理;③中途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红斑、水泡以及瘙痒等症状予中止试验处理。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进阶式回旋灸治疗)

临床证型及取穴参照第10版《针灸治疗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第4版)[5]及《针灸处方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6]。主穴:翳风、攒竹、四白和合谷。配穴:风寒外袭加外关;风热侵袭加曲池;阴虚风动加太溪、三阴交;气血亏虚加足三里。操作:患者呈坐位或平卧位,先把艾条点燃,再置于施灸区域上方约5 mm处,静止约5 s左右待患者感觉皮肤发烫时上提艾条至10 mm左右处,再静止约10 s左右患者感觉皮肤发烫时再上提艾条至12~15 mm处,实施回旋灸,设定2~3 cm的回旋直径,约2 min左右弹艾灰1次为一循环,弹灰后重复上述操作,每穴施灸3个循环后更换穴位,每次治疗时长约1 h。治疗频次为1次/d,6次/周,总干预2周。若患者存在感觉障碍,以施术人员食指、中指放到穴位两侧,以施术者手指发烫为度。注意掌握患者艾灸温度,避免烫伤。

2.2 对照组(传统回旋灸治疗)

取穴参考观察组,施灸时,艾卷点燃端应同施灸处相隔一定距离,进而均匀地反复旋转(也可左右移动)实施灸治,以不烫为度。每穴施灸时间及治疗频率、疗程均与观察组相同。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Cohen Albert分级标准 研究人员基于患者面肌抽动状况来划分等级。0级:未见痉挛;Ⅰ级:外界刺激可增加瞬目;Ⅱ级:眼睑、面肌轻度震动,对患者形象造成干扰,尤其面对陌生人、激动时更为明显;Ⅲ级:明显痉挛,见轻微机能受限,通常使口角受累,不易睁眼;Ⅳ级:重度痉挛与机能受限,口角歪斜,不易睁眼,使颈部肌肉受累,对平时生活造成极大干扰[7]。

3.1.2 FDI(面部残疾指数量表) 临床中常用其来评估面部神经肌肉系统功能障碍,在对面瘫程度进行评估方面具准确性,有助于面神经功能,还有面瘫患者疗效与预后的评估。躯体功能FDIP:总分=(5题积累得分-5)×5,评分愈高躯体机能愈高;社会生活机能FDIS:总分=(5题积累得分-5)×4,分数越高代表社会生活能力越低[8]。

3.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此项研究疗效评估的工具为《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2]:excellent(即“痊愈”):干预后HFS表现皆不见;good(明显缓解):干预后HFS表现几乎消失,但偶见于心情激动、紧张时,或行特定面部动作时,患者主观满意;fair(部分缓解):干预后HFS表现减轻,然频次依然较高,患者主观不满意;无效(poor):干预后HFS症状未见改变,甚至变得更为严重。

3.3 疗效评估时间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患者的面肌痉挛状态进行评定记录。

3.4 统计学处理

3.5 结果

3.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强度分级比较 表1结果显示,两组未干预时Cohen Albert分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63,P=0.793>0.05),可开展组间比较。在此项指标上,与未干预时比较,干预12次时两组皆呈明显改善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Z=-4.679,对照组Z=-3.530,P=0.000<0.01)。对比两组间干预12次后的此项指标发现,就下降例数而言,观察组更具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18,P=0.027<0.05),表明在疗效上与传统回旋灸比较,进阶式回旋灸优势明显。

表1 两组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前后Cohen Albert分级比较 (例)

3.5.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可知,就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对照组各达93.33%、70.00%,经检验分析,此方面两组表现出明显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进阶式回旋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率优于传统回旋灸。

表2 两组面肌痉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未干预时在FDI分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组间比较。就FDIP分数而言,与未干预时比较,两组干预12次后皆呈明显改善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比较两组干预12次后的此项指标发现,观察组呈明显偏高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DIS分数上,与未干预时比较,两组干预12次后皆显示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干预12次后FDIS分数比较显示,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进阶式回旋灸提高患者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回旋灸。见表3~4。

表3 两组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前后FDIP评分比较

表4 两组面积痉挛患者治疗前后FDIS评分比较

4 讨论

在中医领域,HFS被归入“筋急” “风证”“痉证”等病症范畴,主要由外感风邪与内生风动引起,其中风寒二邪是重要病因,治疗上应以经脉论治,治疗原则为祛风散寒、疏经通络止痉。艾灸具有温热之力,可直抵病处,激发经气,使经络通达,进而调和气血、荣养经脉。现代研究[9]证实,对穴位行艾灸治疗,可提高局部皮肤温度,使局部特异感受器、HSP(热休克蛋白)和热敏感免疫细胞等活化,由此介导艾灸的温通效应,导致多种局部效应的发生,同时经由体液、神经等通路传播,向病变区域传送艾灸的温热刺激信号与后续效应,释放治疗作用。

通过本临床观察发现,治疗12次后,进阶式回旋灸治疗组FDIP评分(56.83±7.37)高于传统回旋灸治疗组(47.17±7.27),FDIS评分进阶式回旋灸治疗组(14.53±6.43)低于传统回旋灸治疗组(22.00±6.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阶式回旋灸治疗组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传统回旋灸治疗组(P<0.05)。表明进阶式回旋灸除了可减轻HFS病人症状,同时提高患者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且疗效优于传统回旋灸治疗。

本研究所采用的进阶式回旋灸,是先近距离灸至患者皮肤发烫后上提艾条调整灸距,行回旋灸,待皮肤发烫后再调整灸距施行回旋灸,两次皮肤发烫,两次调整灸距,呈进阶之式,故名“进阶式回旋灸”。该灸法与传统回旋灸的区别在于:进阶式回旋灸是施灸部位产生灼痛感后再提高灸距行回旋灸治疗,通过加强灸感使艾灸的温热力传导更快、渗透力更强,更能直达病所,而传统回旋灸仅通过旋转往复的手法使局部产生温热感,不产生灼痛感。此与《医宗金鉴》中“刺灸心法要诀”篇“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主张的温热对于施灸的关键性、产生一定的灸感相呼应,灸距适度可显著增大施灸局部的温度,对灸材燃烧产生的化学活性成分的吸收具促进作用。在选穴时,主要为两侧合谷,阳明经主宗筋,多气多血,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阳走表,作用为理气活血,透郁热,祛面齿之风邪,使头面经络通畅,是对《四总穴歌》所示“面口合谷收”内涵的总结[10]。同时有研究证实合谷为治疗面肌痉挛的重点穴位[11-12]。此外,合谷穴定位简单,为大部分患者所熟知的保健穴位,使用进阶式回旋灸合谷的方法易于推广至患者自行施灸,这对HFS的后续治疗有着极大帮助。翳风、攒竹和四白位于面部,对局部经络可疏通作用、通调气血,使局部循环得到有效改善,皆体现穴位的近治作用。

综上所述,进阶式回旋灸治疗可以明显缓解面部痉挛,促进面部神经机能恢复,提升患者社会生活功能与躯体功能,由此使患者QOL得到提升。同时,进阶式回旋艾法即时效应明显、操作简便和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与掌握,其疗效与应用推广较其他疗法优势明显。但HFS易受外部因素影响,易导致病情复见[13]。该灸法的远期疗效如何,将是本课题组继续探索研究的方向,以求达到更稳定的疗效。此外,本课题研究团队又称进阶式回旋灸为人工智能模式化回旋灸,旨在为下一步人工智能(艾灸机器人)的开发提供临床数据资料,进而解放艾灸人力,对临床推行艾灸起到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面肌合谷进阶
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传祺GM6:家用MPV新进阶
领克进阶
2018车企进阶十字诀
进阶中的北汽新能源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