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02-19

普洱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融合

陆 玲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一直以来,党中央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和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尤其近几年,针对劳动教育现状提出了许多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指示。这些要求和指示不仅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指导,也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劳动观的现实需要

劳动观培养是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需要教师持续性地教育及引导学生,才能树立积极劳动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提高劳动观培养力度,正向引导学生尊重、热爱、崇尚劳动,并尊重劳动成果,这有益于帮助其明确劳动光荣、伟大及崇高的正确观念,养成勤俭节约及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良好意识,真正实现爱岗敬业与报效国家。

(二)推动学生实现综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强与改进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群体在劳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形成热爱、尊重劳动的积极态度与意识。同时,劳动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其意志力,推动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使其在不断熟悉与改造劳动对象的进程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及探索,启迪自身智力并丰富知识框架。此外,劳动教育还能增强学生群体的体力,帮助他们养成强健的体魄,推动他们的健康成长发育。

二、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劳动教育观念脱离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现如今,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观念方面缺乏精准化定位,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其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初衷相脱节。第一,劳动教育配套制度缺位,以致开展劳动教育缺乏强劲保障。地方政府部门、高等职业院校、企业、家庭与社会多方还未生成系统化的协同合作教育运行体系。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欠缺融合办学特色及发展定位,缺乏展开劳动教育活动的统筹规划和设计融合,导致劳动教育存在应付以及随意等问题。第二,劳动教育开展途径相对单一。院校内部主管部门在劳动教育设计及实施层面,尚未灵活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劳动教育时代性不足,且教育内容与形式普遍停滞于校园内部环境清扫以及学生公寓卫生打扫等劳动教育初级阶段。在某种意义上导致劳动教育浮于形式,进而出现劳动教育工作低端化问题。第三,积极劳动价值取向引领不足。多数教师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往往延续传统滞后的教育观念展开各项教育活动,极易导致以劳动理论和技能替代劳动教育的情况,导致学生群体劳动意识偏差,劳动素养亟待提升。

(二)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以及使用有所不足

其一,家庭劳动教育失位。家庭都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场域之一,在优化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劳动教育质量层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但是,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并未正确认识到家庭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家庭和学校普遍处在互相孤立状态,对于实施劳动教育活动,两者鲜少进行合作与交流。所以,家庭内部蕴藏的丰富劳动教育资源还未被发掘和利用,家庭劳动教育功能无从发挥,导致劳动教育质效大打折扣。其二,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分散化。目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所实施的劳动教育活动普遍为校园内部活动,且活动内容较少,尚未延伸至社会层面。另外,社会中蕴藏的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尚未被深入发掘及利用,普遍呈现出分散化特征,并未实现有效整合。其三,企业参与劳动教育程度与参与积极性亟待加强。现阶段,国内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均已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但是在劳动教育实施中,企业参与程度和参与积极性偏低。学校教师仍是劳动教育开展的主体,企业管理者或者一线技术人员鲜少参加校园劳动教育活动,导致校企合作在劳动教育层面流于形式。

三、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在加强劳动教育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要精准定位,明确培养高水平技术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劳动教育目标,加强学生劳动素质水平,深化劳动价值观培养与劳动技能教育的融合程度,设计并构建合理化、科学化的劳动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深化思政理论课和实践教育活动的融合,构建劳动技能、劳动素养与劳动价值观三位一体及协同加强劳动教育理论机制。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中贯彻落实全员、全方位及全过程参与,促进学生群体综合素质发展,将劳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以实践教育为媒介,在组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同时,确立科学的劳动教育目标,并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群体展开沉浸式教育,加大劳动技能培养力度,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积极劳动价值观。一方面,在理论教育中,应以劳动教育观为主导,采用沉浸式教育为主和填鸭式教育为辅的方式,实现理论知识传授,真正优化劳动教育思政理论课。另一方面,实施以劳动素养及劳动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校内劳动类文化实践活动与校外服务类劳动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有机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协同育人体系

1.强化家校配合,形成家校共育、共治体系

家庭是个体人生第一所学校,而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应讲好“开学第一课”,切实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首先,优化家庭内部劳动教育环境。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始终贯彻以身作则的理念,正向引导子女自觉承担起家庭劳动。与此同时,亦要在思想上引导子女明确积极劳动观。其次,建设家校共育和共治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借助微信或者QQ 等社交平台与学生家庭展开深入交流和互动,实时管理与监督学生群体在家庭和校园中的劳动表现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家校联动解决问题,创设热爱劳动的浓厚家校环境,持续提高学生全体劳动素养。

2.汇集社会力量,延伸劳动教育实践空间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有机融合是最能呈现劳动教育的基本准则之一。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使用劳动教育实训实践基地便能实现这一点,并且持续丰富实训实践基地种类,以满足各层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职业劳动为载体实施教育活动,真正落实以学促做与知行合一。一方面,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汇集周边力量。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联动周边院校、企业、社区与农田等多样化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群体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深挖社会资源。高等职业院校应与地方政府、工厂、公益组织及事业单位等构建良好合作关系,发挥其优势建设劳动教育基地,鼓励学生自觉参加职业劳动,以此为日后就业奠定基础。此外,构建特色鲜明的乡村劳动教育基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3.深化产教融合,协同构建校企合作育人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劳动为中心而实施的教育,而高等职业院校亦是培育企事业单位所需人才的学校。一方面,开发、建设产教融合实践平台。高等职业院校应融合社会资源,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落实自身与高职院校、企业之间的人才对接和资源共享,定期实施产教融合主题教育,并定期选派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内部进行参观与实习,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促进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及时有效对接。另一方面,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构建规范的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以专业特色为依托,增设校企合作公选必修课程,编制职业化教材文本。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应深化与企业方面的合作密度,构建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中心,使生产劳动真正进入校园,使课堂真正进入企业。

(三)构建完善课程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多元化

1.推动劳动课程设置的精细化

课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活动实施的关键载体,唯有持续设置精细化课程体系,才能为教育活动内涵式及高质量实施提供有效保障。首先,应牢牢把握劳动课程的根本目标。思想上,培养学生群体积极劳动观,设置劳动理论课程体系;行动上,培养学生群体从事各项劳动的基础能力,设置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其次,设计并编制特色鲜明的劳动教材文本。高等职业院校应组建劳动教研中心,基于各院系专业特色,进行劳动教材文本的针对性编写,以此顺应各专业教学需求及学生发展。最后,设置科学的劳动教育课时和学分。构建规范化劳动教育体系,构建配套考核评价制度,以此提高师生对于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2.深化劳动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融合程度

劳动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动全过程与全方位劳动育人落到实处。首先,深化劳动课程和思政课程融合程度。高等职业院校可增设劳模精神、劳动通论以及工匠精神等以培养学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及工匠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主题课程,同时在教育活动中巧妙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内涵,从而完整与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其次,深化劳动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程度。高等职业院校应基于各专业鲜明特色及特征,设置密切联系本专业教学的劳动实践课程。以师范类专业为例,该专业要与授课融合;以农业专业为例,要开辟农作物种植基地;以机械类专业为例,需要进行实操训练。高等职业院校应按照各专业鲜明特色和教育需求,在专业课中适当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加强劳动能力。

3.创新劳动课程教育形式

多样性劳动课程教育形式,既能够优化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愿意劳动与热爱劳动。首先,革新劳动教育形式。既要引进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教育形式,也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建设野外训练、乡间课堂及车间课堂等新颖的劳动模式。其次,创新劳动教育活动载体。例如,深化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融合程度,构建创新实践中心,加强学生就业及创业能力。又如,深化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的融合程度,帮扶社会空巢老人或者服务国家各项赛事、重大会议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应融合当下劳动教育发展态势,优化劳动教育资源及教育形式,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劳动教育多元化,扩大劳动教育覆盖范围,加强其影响力,为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融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