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打造普洱市文化珍珠链工程

2023-02-19白雷钢苏志龙谭佳吉段佳珍

普洱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普洱旅游文化

白雷钢,苏志龙,刘 杰,谭佳吉,段佳珍

普洱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基本遵循及重要支撑。而随着“一带一路”“健康生活目的地”“国际生态旅游胜地”等重大国家战略和省、市工作部署,为普洱市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按照中央、云南省关于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新部署,强化顶层设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产业,以此挖掘提炼最具代表性的普洱文化特色、亮点,重点打造普洱市“文化珍珠链”品牌工程,对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普洱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前沿窗口的影响力,加快将普洱市建设成为滇西南区域的文化中心、世界普洱茶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抒写好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普洱篇章意义重大。

一、普洱文化底蕴深厚

普洱是“七彩云南”的缩影,文化绚丽多姿。普洱好山好水好风光好人文,是民族文化大观园、茶马古道的源头,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绿色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和国门口岸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普洱丰富多彩的文化走廊[2]。普洱有拉祜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彝族等26 个民族、14 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61.2%,有9 个少数民族自治县[3],是《阿佤人民唱新歌》《芦笙恋歌》唱响的地方,《牡帕密帕》《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等少数民族创世史诗传承千年,有孟连宣抚司署、景东文庙等一批国保单位。有距今3 540 万年的景谷宽叶木兰化石、2 700万年的中华木兰化石、2 700 余年的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王、1 700 多年的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4],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已顺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多年来,普洱市始终致力于发展文化事业、文化领域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摆出一个春天》登上春晚舞台,景迈山、老达保、那柯里等文化扶贫亮点频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幸福感、获得感以及民族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二、打磨文化“珍珠链”品牌

(一)挖掘“文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5]。”普洱市民族众多,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全市有可移动文物7 755 套、44 958单件,等级可移动文物117 件。普洱应以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为契机,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健全完善遗产保护体制机制,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景迈山模式,通过发挥普洱独特优势、全面挖掘文物内质,千方百计使文物活起来,促进民族文化创新性传承并继续发扬光大。

(二)搜集“文史”

文史资料具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每个地方、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唯有文史资料才能详实地记录历史的记忆,通过学习文史资料,才能总结、借鉴历史上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讲好普洱故事。文史搜集工作具有系统性,包括做好史料征集、抓好重大题材的编研和出版、创新搜集方式、加强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等。

(三)发展“文教”

教育具有提高人的文化水平、改变人的陈旧观念功能,是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普洱市现有较为完善的文化教育体系(仅高校就有普洱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热作学院),更有帮扶普洱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应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条件,大力发展文教、引培更多优秀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普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打造“文旅”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能够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能够促进文化传播、推动文化繁荣。普洱应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6],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咖啡文化等普洱特色文化,将文化的内容、符号、故事融入景区、度假区、主题街区、高品质酒店、特色村镇、精品庄园、文化公园等,积极推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剧院、文保单位、非遗传承中心、非遗工坊等成为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经典旅游线路,开发一批特色文创商品,打造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新场面,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促进文旅消费质效,提升旅游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内涵。

(五)活跃“文体”

一是切实加快构建并不断完善普洱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充分发挥现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健身设施设备等文体设施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办好节庆论坛,打造品牌、名片。如中国普洱茶节、普洱绿色发展论坛、普洱咖啡(国际)文化论坛、哈尼太阳节、神鱼节、木鼓节、中老越三国丢包节等。三是组织实施好文体赛事。一方面,做好文体正规赛事,如群星奖、彩云奖评选、春晚节目评选、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省新剧目展演、省曲艺大赛、省运动会、省民运会等;另一方面,做好群众化文体赛事,如省农民工文化节、气排球比赛、山地自行车比赛、大江垂钓、马拉松、农民运动会等。四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和其他地区群众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六)创作“文艺”

精湛的文化和艺术作品是讲好普洱历史、弘扬好普洱精神、宣传好普洱形象的重要渠道,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普洱篇章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普洱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一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二是自觉担当起弘扬普洱精神的神圣职责,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不断推出富有普洱特色的精品力作,持续提升城市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坚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文艺队伍建设的首位,打造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

(七)培育“文产”

一要进一步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充分运用政策,加快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二要做好统筹布局,发挥好顶层设计作用,明确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不但要坚持历史性、时代性、先进性、特色性、娱乐性相统一[7],还要把城市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边地文化等融为一体,搞好特色板块设计和构建。三是打造品牌和提升核心竞争力,重点放在培育普洱市民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四是发挥10 个县(区)间协同效应,依据各县(区)不同的文化特色,围绕历史、区位、人文、生态,确定不同的文化主题,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发挥文化集群效应,提高普洱文化整体竞争力。

(八)拓展“文涵”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激发人们旅游的动机和体验要素越来越多,人们不再单纯为了“吃喝玩乐”而旅游,而是更加向往对一个地方文化的体验、品味。因此,就促使人们在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要素(行、购、住、食、娱、游)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文化旅游的新含义(闲、奇、养、学、商、情等)[8]。只有创新旅游要素,加强城市、集镇、园区、农庄、景区等的规划与建设,才能不断推动传统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才能进一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旅追求,为打造普洱成为旅游城市夯实基础。

(九)弘扬“文明”

普洱应总结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经验,全面巩固好全国文明城市名片,并以创建文明校园、文明单位、文明乡镇、文明乡村(社区)、文明家庭、文明个人为抓手,着力抓好文明创建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营造爱读书、想读书、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氛围,打造阅读之城。多措并举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载体上下功夫,不断完善文化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管理、评价以及激励保障措施,动员组织各级各类社会名人参加志愿服务[9],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打造志愿之城。同时,善于发现并深入挖掘先进单位和个人的文明事迹,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推广,培育全社会弘扬文明的时代风尚。

(十)传承“文脉”

文脉通俗易懂的理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普洱应吟好山歌(怒山、无量山、哀牢山)、写好水文章(澜沧江、怒江、红河)、做好绿产业(75%的绿化率、GEP 核算为近8 000 亿元)、打好民族牌、品好茶味道、走好茶马路、提升咖啡品牌、讲好革命故事、树好文化魂(民族文化、茶文化、生态文化、咖啡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立好国门坊(“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国家级一类二类口岸和边境通道)。总之,保存和传承好“文脉”,就是保住了文化发展的根和魂。

(十一)建立“文库”

“文库”就是文化仓库,主要包括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各类实体的文化仓储库房、库存,还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起电子“文库”。通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建档立案,分类管理,资源共享,依托现有的城市大脑平台,打造云南首个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文化大仓库。这不但能够保存文化、发挥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能为打造数字普洱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加强“文宣”

主动融入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中老铁路开通、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的优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创新文旅推广营销机制,做实文化交流项目,打造品牌节目。通过线上线下传统媒介、新媒介等多种途径、渠道、方式,向中老铁路沿线充分展示并推广普洱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普洱的城市品牌的美誉度和世界影响力。同时,加强政策支持、信息服务和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在境外投资、营销、参展、宣传等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和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

(十三)优化“文服”

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政策引导,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激发文化企业主体活力,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企业。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深入开展平安文化市场建设,加强安全管理机制建设,深化文化市场执法改革,维护文化市场繁荣稳定。

三、结语

普洱文化底蕴浓厚绵长,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文化发展前景广阔,遵循党的二十大为文化强国擘画的宏伟蓝图孜孜不倦、久久为功,将普洱具有特色亮点的文化打造成品牌、打磨成珍珠、串联成珍珠链,落实好文化繁荣发展的责任,同向发力、改革创新,努力服务并融入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就能抒写好一篇普洱文化自信自强的大文章。

猜你喜欢

普洱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谁远谁近?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普洱”音义考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