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2023-02-19郑敏
郑 敏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 漳州 363000
宣传思想工作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关乎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培养,关乎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方向与办学水平。为此,高校应进一步认识宣传思想工作的本质要求,自觉加强自身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话语权”与“领导权”,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个维度出发,积极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方式,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针对性、指导性,让受教育者得到滋养、启迪、熏陶;让宣传思想工作更契合新形势对高校教育工作所提出的要求。然而在此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面临着新环境、新目标、新要求所提出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受到冲击,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及学生思想工作的严峻性,无一不影响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开展的整体水平。因此,为了更好地创新宣传思想工作,高校必须全面、清晰、整体地了解“新形势”所带来的使命任务。
一、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首先是高举旗帜。全球化既是新时代的“经济现象”,更是价值观念、思想理念、政治态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根源”,集中体现为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锋“比以往更加频繁”,国际争夺“比以往更加激烈”。社会主义建设在全球化进程中难以置身于“复杂斗争”之外。如何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主动权、领导权,提高对各种负能量的抵御能力,逐渐成为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而高举旗帜,可以为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提供“指向灯”,为我国掌握话语权、主动权以及领导权提供支持。高举旗帜,就是要高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旗帜。通过高举旗帜,能够帮助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从容应对各种思想文化斗争,巩固并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让意识形态建设更具成效。在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时,高校也要高举旗帜,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导向,分析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现实问题,确保红色基因“不跑调”。
其次是聚民心。调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动能,就要聚拢民心,积极回应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凝聚学生的思想共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帮助学生将个人理念与民族命运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磅礴力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青春和力量。党中央在相关会议中指出:要让青年学生倾听人民声音、发现中国精神、感受时代脉搏,将“同人民呼吸”“为人民服务”的情感渗透到学生事业发展、学业发展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与建设者。
再次是育新人。在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于不同环节中,要将培养时代新人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紧扣理想信念、人民立场、强国伟业的时代命题,满足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换言之,在宣传思想工作开展中,高校必须将“德育教育”作为工作开展的“价值引导”与“根本方向”,将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作为首要问题,时刻将“育新人”放在“心中”,提升思想宣传工作的“感染力”。
最后是兴文化。兴文化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导向,构建中国特色文化强国。在各项工作开展中,高校应坚持发扬革命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先进文化的理念,以情感人、以文润人,通过凝聚学生的精神力量、精神品格、精神追求,使学生勇往直前、攻坚克难、奉献祖国。
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与问题
(一)社会多元思潮的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支持。社会多元发展集中体现在行为标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社会阶层、分配方式、就业方式、所有制形式等层面上。在多元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思想的差异性、多变性、选择性、独立性日渐增强,与马克思主义所构建的“一元化思想”形成矛盾。换言之,在新形势下,社会舆论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但意识形态不能多样化,否则将导致我国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陷入困境,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网络技术对思政宣传教育带来巨大冲击
信息传播、思想沟通、知识交流是高校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思想宣传工作的载体媒介,网络传播方式的变革,为社会文明的现代化演进指明了新的方向。但由于微媒平台的沟通便捷、虚拟空间的匿名性高、网站网群的纷繁而立,导致人们沟通的边界限制与时空局限被不断打破;致使网络媒介成为舆论争斗的主战场,五花八门、眼花缭乱、鱼龙混杂的观点碰撞、信息汇集、思想表达带来了思政话语权的危机。使高校在传统媒介中的领导权、话语权受到了动摇和挑战。因此,如何掌控网络舆论,抢占网络话语权逐渐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开展的新挑战。例如,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预测难度大、爆发周期短等问题,容易加剧宣传思想工作的挑战性与复杂性,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不够成熟,面对校园暴力、师风师德、校园贷款等事件,容易出现恐慌情绪与非理性思想,从而诱发群体效应,滋生虚假谣言或极端思想,冲击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权威性。
(三)合力内驱不足
思政教育建设的方法、形式、内容应随着客体对象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前,我国高校思政建设的“课题对象”却呈现出新特征、新特点,导致传统的手段、机制、方法、经验难以取得成效。如何创新出适应客体对象的新方法、新内容,逐渐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问题。而构建适应当代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工作方法、形式及体系,需要高校齐抓共管,协同奋斗。高校应做好思政教育工作、舆情预警管控、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学生工作处应做好资助育人、师资建设、学生管理等工作;校团委应围绕社会实践、双创教育、思政素质培养等工作,指导学生社团、学生会做好相关的工作。但当前,由于各部门仍存在着组织机构独立、分工差异明显、各自为政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策略
马克思主义理论表明,意识是种“观念心态”,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现实形态,是人们进行表达与获得感知的思想活动。意识形态也是客观存在的,它发生在社会生活中,作为顶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门,与政治制度、社会性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拥有制度维护与社会支撑的价值功能。宣传思想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的使命之艰、压力之重、创新之难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需要从理论武装、机制创新、齐抓共管等层面,推进高校宣传工作体系的创新。
(一)理论武装
宣传思想工作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理论武装,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思想高地,筑牢意识阵地。在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应准确评估、判断错误思潮的动机、趋势、后果、根源,对关乎意识形态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的思想,要敢于亮剑、敢管敢抓。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立场占领学校思想阵地,把握主动权、弘扬主旋律,净化高校思想环境。与此同时,宣传思想工作还要保持自身的纯洁性,要积极培育网络生态与校园生态的良好氛围,积极运用多种举措、手段,遏制社会多元思潮、错误思想在高校内部的传播,把控思想宣传的自主权与主动权,提升师生辨别错误思想、多元思潮的能力。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凝聚底线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绿色健康、和谐文明的思想宣传环境。例如,学校应通过教师培训活动,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活动或开展网络安全法律学习工作,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出发,武装教师的头脑,以教师带动学生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到学生学业成长、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使其能够正确辨识、批判、抵御错误思潮,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学校还应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立场的宣传,让理论学习拥有新的形式,让客体对象更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机制创新
随着网络媒介的现代化发展,传播渠道、媒体格局、舆论阵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了挑战。为此,我们应构建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统筹兼顾、高效便捷、运行畅通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确保各项宣传思想工作的长效化执行、常态化运行。首先是构建职业化队伍机制。我们应构建“班级信息员队伍”及“网络舆情队伍”,积极提高舆情防控管理效率。例如,在学院媒介机构中构建舆情管理团队,可以让网络舆情防控工作更具科学性。其次是构建机动性高、覆盖面广的预测机制。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话题热度、大数据监测、信息传播规律,形成一个科学的预警平台,准确把控网络舆情的“衰退点”“爆发点”“趋势”及“形势”,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最后是构建立体化、多样化、全方位的引导机制。高校有关部门应加强事前干预,控制舆情发展,形成新闻发言人机制,及时发布科学的、权威的新闻讯息,掌控网络舆论的领导权与主动权。此外,为确保网络舆论监督、引导、防控机制的有效性、合理性、科学性,高校还应制定严谨、规范的评估机制,从不同机制的落实、实施出发,给出科学的评估结果;或者从舆情防控的成效出发,探究各项机制的问题,加强理论研究,做好社会调研,确保各项机制的规范性、可行性及有效性,保持宣传思想工作的引导优势,强化高校在网络舆论引导、预防、调控中的主导地位。
(三)齐抓共管
为确保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校应掌控互联网的新思路、新表征、新特点,化“挑战”为动力,压缩“黑色地带”,争夺“灰色地带”,把控“红色地带”,明确新形势的使命和要求,提高学生对思想宣传工作的适应性。例如,通过“宣传思想工作+新媒体”的方式,围绕光辉人物事迹、历史性贡献、百年奋斗历程、理论创新成果等主题,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活动,或者通过视频、声音、文字、图片等形式,打造卡通人物、微视频、主题漫画、表情包、明信片等文化产品,及时传递党中央的新战略、新理念以及新思想。为提高“客体对象”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适应性,学校还需要通过“齐抓共管”的方式,提高各部门的协同性。一方面,高校应兼顾“部门间”与“部门内”的合作,统筹校内外资源,结合第一与第二课堂优势,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利用校电视台、新媒体机构、校广播站、校园报刊等组织,实现与马克思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校应结合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要求,搭建规范化、合理化的协同机制,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使马克思主义理念渗透到学生培养的不同环节中。此外,高校还应提高各部门职工或教师的政治素养,帮助其开拓视野、提升技能、更新理念,使其适应宣传思想工作的复杂要求。
四、结语
宣传思想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是党的“政治优势”与“优良传统”,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形势下,宣传媒介、党情、国情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高校应通过加强管理手段,创新工作方法、形式、体系,让宣传思想工作与时俱进,切实提升工作实效,强化党对高校思想工作的有效领导与全面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