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重远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观及实践

2023-02-19白晓菲刘辉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青年实践

白晓菲 刘辉

摘 要:杜重远是中国最热忱的爱国者,最坚决的民主战士。他一生关注青年、爱护青年,注重对青年进行爱国教育和引导,在青年及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上有许多真知见解。本文对杜重远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观及实践进行探究发现:杜重远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救国”为核心内容;杜重远认为青年要深入到社会和群众中进行实践;他主张革新教育制度,为抗战培养人才;他本人更是知行合一,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中,为青年找寻救国出路,为教育事业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杜重远;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观;实践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62

杜重远(1898-1944)是民主革命时期我国著名的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邓颖超同志称他为“革命左派先驱,爱国拥党英烈”。杜重远一生都致力于抗日救国,为实现民族独立自由、国家统一的愿望鞠躬尽瘁。

打开《杜重远文集》,以“青年”为题的文章就有十几篇。杜重远认为青年是社会的中坚,民族的栋梁。他指出“青年实国家之元气,亦吾侪之良友”,“青年是未来中国新生的主力军”,在内忧外患的特殊年代“青年是最感到烦闷而也是最有希望的。”由此,杜重远极其重视青年问题,特别注重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引导。

阅读杜重远谈论青年问题的文章,对他关于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言论主张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杜重远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观及实践有以下几点内容:

1 以“爱国”“救国”为核心

杜重远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是以“爱国”“救国”为核心的。杜重远生活的旧中国,外有帝国主义强敌入侵,内有军阀混战,苦闷的青年们找不到出路和方向。杜重远发现了青年们的困苦现状和症结所在,为此,他写了诸多文章探讨青年的出路问题。在《为消极悲观的青年们进一言》中,杜重远呼吁青年要认清国难。杜重远指出国难并非东北一隅的问题,而是全国人民的问题,国难的发生和解决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要知道‘九一八’事变以前,天天酝酿着国难,‘九一八’那一天,不过像一个爆燃烧到了中心,自然地爆发了。‘九一八’以后国难还依然是国难。”杜重远较为深刻地总结了国难发生的原因,他认为政治方面由于中国“封建残余的存在”,经济方面则由于中国“生产技术的落后”及“外受帝国主义的摧残压迫,内遭军阀官僚的横征暴敛”。杜重远激励青年“要有越王勾践尝胆的决心”和“愚公移山地壮志”,在认清国难的基础上,坚定决心,团结起来,担起民族复兴的责任,他相信真理终将会战胜暴力,光明总会来临。在《为消极悲观的青年们再进一言》中,杜重远激励青年们要“埋头苦干”,但是“不要走到消极悲观的路上去”。杜重远认为青年爱国救国是一个长期的历程,不是仅凭一时意气,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学会变通,长久坚持,抓住关键,寻找恰当的方法。他说:“在目前一团漆黑的世界中,我们要苦干,要前进,我们只有走弯曲的路线,不能走那条直线,现实社会是矛盾的。你能抓住矛盾的弱点,你就有路可走,你就不会消极悲观了。”

杜重远发现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中国社会济贫积弱的原因所在,他指出想要救国就必须坚决地反帝反封建。在纪念“九一八”三周年时,杜重远明确提出发动民族革命战争的观点,他说:“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放弃暂时的苟安,牺牲一切的享受,发动自卫的民族革命战争”。因而,他多次教育、引导青年认清民族危机,把握时代环境,为民族解放而奋斗。在《再勖青》一文中,杜重远呼吁“青年们,觉悟吧!”“只要青年们有深刻的认识,坚强的意志,彻底的决心,抓住这个有为的环境,便无往而非用武之地了”。在《再勖青年中》他直言“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亦无不可造就之才,这关键就在于他是否能认清楚当前的环境和抓住大可有为的机会,百折不挠的往前干。”

2 主张青年深入社会实践,投身时代洪流

杜重远一心救国,他指出青年的出路就是“不顾一切向前干去”,那么要如何干呢?杜重远认为青年要深入社会,深入群众,脚踏实地的干。杜重远有关青年问题的论述中最精辟的地方就在于“全力推进青年学子的社会化、群众化的过程,要求他们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与‘穷苦的小百姓’相结合”。杜重远鼓励青年“要深入下层的民众间”,“要刻苦实干,一切虚荣,一切利禄,均应丢在九霄云外”。他语重心长道:“现在是所谓:外有强邻,内有国贼,我们要打倒我们的敌人,不是写几篇文章,丢几个炸弹,就可了事的,必须有大多数觉悟的青年,不辞艰苦,不畏强横,在一种整个民族彻底解放意义之下,深入社会,痛下功夫,得到民众的信仰,抓住环境的重心,向前干去,然后才有改革社会的力量,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理想。”杜重远在考察了中国的国情后深刻地认识到:那些“坐拥巨资”“饭桶官僚”“洋博士买办”是救不了国的,真正的救国志士在“穷苦小老百姓中间躲藏着”。杜重远认为不是高谈阔论或者个别人进行抵抗就能救国的,想要救国,需要中国万千大众联合起来,积蓄革命的力量,奋起反抗。他鼓励青年们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相结合,从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杜重远认为青年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要有不怕困苦的奋斗精神。他曾多次赞颂底层青年勇敢无畏、踏实苦干的行为。杜重远在1932年写给周韬奋的九江通讯《向前干去》一文中,提到九江各商店的青年店员集合200余人组织良心救国会的事情。不论老板如何動怒、唾骂,不管经济条件何等艰难,这帮热血青年也要为救国贡献力量,不顾一切辛苦向前干去。杜重远被九江青年们无所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所震撼,他不禁感叹道“这种精神,实在令人钦佩。”1934年杜重远再次来到九江,顺道探查了青年们的现状,写了《我所敬爱的几个青年》一文。文中,杜重远高度赞颂了这些奋斗在社会底层各处的青年志士,他说真正在干着的热血志士“不是党国要人,也不是商界领袖,而是些给社会瞧不起的穷苦青年。”他们虽处境艰难,“可是他们没有绝望,却始终艰苦的干着”。杜重远呼吁青年们团结起来:“我们鼓着勇气,团结起来罢。只有团结才能改变这自私与黑暗的社会。至于我们个人的力量是太微弱了!”。

3 主张革新教育制度,为抗战培养人才

杜重远在“九一八”事变后,曾赴川、鄂、湘、赣、皖、粤、闽及北方各省考察,不仅考察了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更是着重考察了各地的教育。他在《长江之游》(上)中深刻的揭示了国家教育的现状“吾国整个的教育,本已不适国情,不切实用,而沿江各省更是故步自封,形同虚设。”在赴桂通讯之一《渐入佳境》中,杜重远对中国的大学只知装饰其表,不知修饰其里进行了批判。杜重远尖锐地指出“姑且无论此种大学能否应国家需要,只就其大学本身而论,不急急于图书之收揽,工厂之设备,以及师资之精选,而先造起一个眩神夺目的校舍,奇花异数的庭园,是皆东西洋归国的饭桶博士们,关于各国的学术精华毫无心得,以为吾国只要能建起一个堂皇壮丽的大学来,就可表示物质不退步,文化没落伍。殊不知沐猴而冠,无掩其怪,蠢妇涂粉,愈显其丑。”杜重远还批判了中国的学生崇尚外在,而不注重精修内在的行为。他指出日本的学生皆“破衣敝履,孜孜于学术之研究”,而我国的学生“一见此伟大的校舍,美丽的庭院,则眼见大开,奢念顿起,于是出必有车,食必有鱼,洋式其服,革式其履,盖不如是不足以壮观瞻,恐负校长办学之至意”,不关心国事,不为救国,仅仅是“口头上瞎喊打倒,乱嚷驱除”。杜重远认为办教育者不能“徒重外表,忘却实际”,要多关心“经济破产,民生凋敝”以及“国家所需者何在?”

杜重远认为要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就必须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杜重远指出“目前一般青年消极颓废,是对于社会政治环境失望的结果。大学生在跳舞场消磨光阴,是教育破产的表现。如不根本改革社会政治环境,革新教育制度,而专从枝节问题下手,等于舍本逐末,断无效果。”杜重远主张教育要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在国难年代,就是要为抗战培养人才。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杜重远看穿了国民政府当局“读书救国”“安心受课”“军警包围”“校门上锁”的旧把戏。他指出在民族危机之下,当局希望“学生们像绵羊似的服从指导”,接受所谓的“特种教育”,“就是教好了一千个一万个博士出来,还不是替人家养成了郑孝胥、赵欣伯、殷汝耕……一群特特号汉奸,请问叫他们(或她们)去就谁的国呢?”杜重远敏锐地发觉了中国教育的问题所在,即教育与社会所需是严重脱节的。为此,他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那就是改革教育制度,培养爱国、救国的人才。

4 知行合一,积极投身教育实践

杜重远从食不果腹的放牛娃,到官费留学日本归国,再到救国的有为青年,改变命运的重要原因就是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知道青年对国家的重要性,更知道教育对青年的重要性,故而他毕生关怀青年、关注教育,更是知行合一,积极投身教育实践。

1935年,杜重远“在江西办了一个‘为掩护搞革命工作的需要’的‘光大’瓷厂”,还成立了一个“陶业技术培养所”,“名为培训技术,实际上是为抗日培养爱国人才。这个培训所的青年结业后,很多参加了红军,其中很多成了共产党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杜重远决心为抗战扎实办些实事。“抗日战争爆发后,新疆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重要的抗日后方,又是重要的国防交通要道。”为此,杜重远三渡天山考察新疆的情况。在周恩来的指引、支持下和军阀盛世才的邀请下,杜重远放棄了国民党的高官厚禄,也拒绝了好友到海外办实业的邀请,决心到新疆工作,“愿为发展新疆的教育事业培养各族青年做贡献”。1938年10月,杜重远正式担任新疆学院院长。

杜重远致力于改革发展新疆的教育,为抗战培养人才。为满足新疆青年的文化需求,杜重远亲自采办了三大卡车的文化书刊和技术设备运往新疆。他为了扩充新疆学院的师资队伍,更是邀请了一批著名的学者来学校任教和讲课。有文学家茅盾、张仲实,政论家史梅,作家、大学教授高涛,留美学者涂治,还有工程师姜豪、史杰,艺术家赵丹,哲学家沈志远、萨空了等人。这些著名的人物为新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杜重远在新疆,通过新疆学院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主张“学生首先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是抗战建国的战士,是守纪律、训练有素、有知识有文化的有为青年”。他亲自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课程,他还利用学校每周一次的“精神讲话”,为学生们讲国内外形式,宣传抗日救国。为推动新疆学院的学术发展,杜重远创办了新疆高校最早的学术期刊——新疆学院校刊《新芒》。《新芒》上刊登了许多研究国际形势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成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化阵地,这便为推动新疆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早期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5 结语

杜重远一生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呕心沥血投身于救国实践。纵然如此,他仍十分重视青年教育。他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观也是以爱国、救国为核心的。他鼓励青年立足国情,自觉肩负起反帝反封的任务,共赴国难;他主张青年投身于时代洪流之中,深入到社会与民众之间,努力实践;他认为教育要符合国情,主张革新教育制度,为抗战培养人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他奔赴新疆,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担任新疆学院院长,为中国教育事业和抗日救亡运动贡献力量。吾辈当代中国青年应以杜重远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投身社会实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杜毅,杜颖编注.还我河山——杜重远文集·题词照片[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2]杜毅,杜颖编注.还我河山——杜重远文集[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3]杜重远.“九一八”三周年[J].新生周刊,1934,1(32):625.

[4]鲁丽娟,暖融.烛照千秋的人格魅力──试论杜重远先生与青年[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2):9496.

[5]李南蓉.试论爱国主义者杜重远的教育思想[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2830+35.

[6]张宝裕,关继廉,杨美君编.等[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7.

[7]高新生.抗战时期新疆学院发展的特点[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04):5457.

猜你喜欢

青年实践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