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师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逻辑、问题与路径研究
2023-02-19李阳光
李阳光
摘 要:“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已成为我国学生社区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其与同为“三全育人”重要环节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都有着打破传统空间场域的育人理念与以生为本的“人本”模式,二者资源共享,相辅相成。在面对全程导师思想认同与物质激励不足,协同育人效果与资源配置有效性仍待加强的现实问题时,高校应以党委为领导,提升学生社区综合治理的战略高度,凝聚思想,统筹资源,建立健全全程导师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约束机制,找准全程导师定位,发挥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优势。
关键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本科生全程导师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55
学生社区既是学校管理单元,又是学生学习生活共同体,这种复合属性使其成为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与实验场所,更是新时代思政工作的创新阵地和工作抓手。为打造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思政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新时代学生社区,教育部等部门曾联合颁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构想。2019-2021年7月,全国31所高校被遴选成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建设高校。在2023年实现国内高校全覆盖的目标指引下,2021年底,“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高校数量迅速扩大至100所。“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与推进对于我国学生社区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最终形态也将成为未来学生社区建设的蓝本。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作为一种“教书育人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结合,旨在以全程化的教育引领进程为纲,最终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结构”的制度性设计,也在被更多高校付诸实践。同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制度、理念與实践上与“一站式”学生社区构建具有很强的共生性与一致性。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探究本科生全程导师有效参与学生社区建设的逻辑内涵、具体问题与可行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 本科生全程导师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逻辑内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起初只是一种源自西方的小众精英教育体制。在国内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部分大学学习、接纳、改良了该制度,使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推动其由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成长的特色机制。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拥有相似的逻辑内涵,二者之间理念相融、模式相通、资源共享。
1.1 打破传统空间场域的育人理念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学生社区从生活服务职能丰富为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等多项职能,其核心理念在于打造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思政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园区,将学生社区转变为新的育人阵地,在空间上体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导师全程指导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核心要义,“全程”一词指的是贯穿整个本科教育体系的指导时间,在指导领域上覆盖学生的学习课业、科研竞赛、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生活日常等方面。全面化的培养标准要求导师了解学生,走进学生,育人场域从三尺讲台和一方书桌不断延伸,向着多功能化发展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恰恰为全程导师提供了更契合的育人阵地。在对于打破以教学楼、实验室为主要师生相处空间场域的育人理念方面,二者具有异曲同工的相融之处。
1.2 强调以学生为核心的“人本”模式
学生社区是学生学习、生活、社交、实践等多重功能的场所,承担人的社会属性,满足了学生的社会需求与群体需求。对于学生而言,学生社区是另一个“家”,是他们放松身心,调整状态的港湾。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构建中,“人本”模式贯穿始终,包括要求管理队伍与职能保障部门进驻一线,做好管理协同、服务下沉与文化浸润,提倡学生自我治理,自我服务等。全程导师制同样要求以学生为核心,是“人本”模式的另一种体现。在本科生——导师的关系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以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以更成熟的思维模式带动学生,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传道授业。此外,全程导师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指导模式同样诠释了以学生为核心的“人本”教育模式。
1.3 资源共享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要求主体单位队伍入驻,做到全程全时全员育人服务,引导干部教师践行“一线规则”,特别指出要选派优秀专任教师在学生社区做好学生学业、科研训练指导等工作。而全程导师作为培养“人”的工作主体,其与辅导员、班导师的角色定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全程导师进入社区就是一种资源共享与集约化利用。
2 全程导师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现实问题
随着“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全程导师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已逐步参与其中,在取得了一定育人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面临思想认同与物质激励的双重困难
全程导师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理念认同与绩效激励的双重困难。在认同方面,部分全程导师并不认同将学生社区作为育人育才的主要阵地之一。他们仍将办公室、教学楼、实验室等传统教学办公场所作为与学生交流洽谈、沙龙教学的主要场所,认为学生社区是学生休息、生活的地点,极少涉足。这其中包含着多方面原因:在观念上,作为专任教师的全程导师并未充分认识到“一站式”社区建设的内涵与价值,对于其实施逻辑与必要性并无清晰概念;在行动上,部分教师浅尝辄止,将走访学生寝室作为一种任务执行,缺乏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师生之间缺乏纽带,部分教师不知以怎样的方式介入学生社区;在硬件条件上,一些高校学生社区基础设施陈旧,布局不合理,仍处于硬件更新换代的阶段,无法为师生谈心、科研指导、讲座沙龙等师生社区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在物质方面,全程导师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缺乏相应的激励体系,导师内生动力不强。对于学校而言,在招生规模扩大,高校间引才竞争激烈的当下,校内资源紧张。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调配出更多资源支持学生社区建设,成为一个难题。同时,“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更多的是一个基础工程,“民心”工程,相较于科研成果数量、引才数量等便于量化的成果,其投入大、收效慢,如何让经费物尽其用,这也是考验学校决策层的一大难题。对于导师自身而言,目前高校普遍施行的“非升即走”的体制大大提升了科研任务的首位度。同时,专任教师还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分,从而在当年度的考核中达标。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下,专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显然会将攸关工作发展的科研与教学作为首要任务。
2.2 协同育人效果与资源配置有效性仍待加强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管理机构与职能部门,它们的职能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张复杂的管理网络。在横向维度,公寓办、社区管理部等后勤部门长期承担着学生社区的管理与服务职责,学(研)工部、校团委等部门则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培养等职能,因通识教育而设置的社区学院也部分承担着社区管理服务的职责。此外,学生会、楼管会等学生自治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上述部门有职能交错。在这张管理网络下,导师的行动受到了多方的“过度管理”,从学生处接收到的信息也常是多维且混乱的,对于最终协同育人效果的呈现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在纵向维度,全程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工作部)——学院——系的线性管辖,但是,当全程导师同时兼任本学院与社区学院导师时,他便同时收到自两个学院的指令并接受两个学院的考核,这无疑增添了导师的无意义的工作量。同时,由于学院不同,各支教师队伍力量进入程度不一,工作方式不一,没有统一的组织引导,很难形成有效的协同配合。总体来说,当前协同育人效果与资源配置有效性仍待加強。
3 推动全程导师有效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路径
本科生全程导师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同为推动“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为了推动全程导师有效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高校应做到以下方面。
3.1 提升学生社区综合治理的战略高度,凝聚思想,统筹资源
推动全程导师有效投身学生社区,高校要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放到战略高度,需认识到该项目为一项系统工程、树人工程。应以学校党委牵头,一把手挂帅,成立专项专班工作组,从而更好地凝聚思想,统筹资源。在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全校师生需凝聚两点共识:一是学生社区是新时代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育人场域,是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是第二课堂的延伸拓展;二是学生社区综合管理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打破部门壁垒,进行综合性改革,推进整体性治理才能够凝聚合力,创新社区管理方式,提升育人实效。在凝聚资源的过程中,党委挂帅,将学生社区建设放置在“三全育人”改革的大背景下,成立学生“一站式”社区工作小组、“书院制”改革委员会等专门组织,引入学工办、研工部、公寓办、教师工作部等多个部门协同治理。在协同治理机制中,应在横向上划定管辖范围、权责关系,在纵向上理清管辖归属,保证政令畅通。对于涉及多部门职责的“中间地带”,应在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协商一致,努力将“中间地带”透明化。同时,还应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工作务虚会,汇报工作成果,提出工作计划,通过明确主导牵头部门、协同配合部门、具体实施部门和综合激励保障等,做到统一目标,统一行动,尽量避免出现政出多门的情况。例如,在全程导师进驻社区的过程中,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由负责学生事务的校学生工作办公室牵头管理。其可立足学生需求,借助学生组织、问卷调研等途径实时了解学生思想,并以此为导向设计学生社区第二课堂,导入各类型育人资源,统一制定计划。在此基础上,数个部门协同配合。教师工作部作为教师的管理机构定期发布工作提示、科研课题给全程导师工作方向;教务部作为学生通识教育的主观部门,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落实社区第二课堂中的学分制、选课制等等问题。而社区管理部、饮食中心、保卫处等其他部门则应做好后勤保障。同时,二级学院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导师育人重心,并适当给予一线导师激励。
除此之外,党建工作也需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党组织下沉至一线学生社区。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书院制改革的过程中,党的建设要走前列,推动书院党委、分党委、支委建设是推动党建引领的第一步。在组织形式上,应在学生社区中设立支部,发挥寝室楼院系界限模糊、学生专业多样的特点,建立交叉支部、多院共建支部,促进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合作。在组织构成上,应推动全程导师加入学生社区党支部,以支部的名义开展学术沙龙、社区公开课,丰富组织生活方式与内容,拉近导师与学生距离,强化二者之间的纽带链接。
3.2 建立健全全程导师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约束机制
全程导师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约束机制相辅相成,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成就合理且有导向性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尤为重要。在考核内容上,重点考核导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与工作成效。在工作态度上,考察导师是否按照上级工作提示完成导学任务;在工作方式上,考察导师自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等;在工作成效上,考察导师所带学生的成绩变化、竞赛科研项目成果等方面。在考核方式上,在人员上做到覆盖导师、学生、一站式社区中相关部门。通过导师自评、互评,学生盲评,相关职能部门评价等方式给予导师评价结果。还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导师库,要求导师实时更新指导数据,实时了解指导效果。同时,优化的导师选聘规则也是全程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补充,聘用部门应将导师的师风师德、授课能力、科研能力纳入考量。
首先,师风师德是原则性问题,良好的师风师德是选聘入住社区导师的“一票否决”性条件。
其次,在社区第二课堂为主的环境中,导师应具备较高学术水平与深入浅出的教学能力,力求能做到专业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科研能力也是选聘导师时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导师通过自身的科研实践把握学科专业领域某方面最前沿的发展,才能在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时更游刃有余。
最后,学校应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将导师考评结果与薪酬、职称或职务相结合,对于优秀导师予以资源倾斜。另一方面,设置优秀导师、优秀全程导师团队、十佳指导案例等奖项,当所指导学生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或课题获奖或在重大学科竞赛中获奖时,学校对导师予以表彰和奖励。
3.3 找准全程导师定位,发挥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优势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改革中,全程导师成为一股新兴的育人力量,准确的定位对于发挥育人专业化优势事半功倍。进入社区后,全程导师是传统育人力量的重要补充。此前,辅导员、班导师几乎构成了社区育人的全部力量,所使用的也是传统的思政方法。而全程导师则不同,专业教师的身份使其在育人过程中一定带着鲜明的专业特色,将学生专业与思政相结合,这是传统思政无法做到的。在学生社区的第二课堂上,课程思政也能发挥出重要作用。另外,在帮助学生学习,助力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时,全程导师也能发挥出自身较强的专业优势。在导师进入社区后,无形中扩大了科学研究、讨论的范围,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科研的气氛,在潜意识中推动学生多思考、多研究。而全程导师所拥有的硕士生、博士生团队也能起到重要的梯队作用,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能够给予本科生帮助,这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有利于科研创新工作,更丰富了学生生活园区的各项职能。
最后,为帮助全程导师在社区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学校还应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升级、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在学生社区中设置专门的全程导师辅导室、学术沙龙活动室;定期举办全程导师担任主讲相关讲座、社区公开课等;运营公众号,推广发布全程导师进驻社区相关信息,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各学院、书院还应根据自身学科特色、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多重因素,建设属于自身的文化氛围,为学生培养烙上鲜明印记。
参考文献
[1]杨仁树.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2017,(06).
[2]马成瑶.整体性视域下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2,(03).
[3]史龙鳞,陈佳俊.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基于浙江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观察[J].思想教育研究,2021,(03).
[4]王懿.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实践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02).
[5]陆宝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模式的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22,(06).
[6]李刁,陈志.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6).
[7]史龙鳞.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基于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案例分析[J].高校辅导员,2021,(06).
[8]吳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逻辑理路与比较路径[J].理论观察,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