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情感表达

2023-02-18李芸倩徐宁

新楚文化 2023年33期
关键词:纪录片人文人生

李芸倩 徐宁

【摘要】近年来,人文纪录片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亦涌现出了多部优秀的作品。《人生第一次》播出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并引發了热烈的讨论。《人生第二次》作为其续篇,在叙事方式上相较于第一部进行了重大变革,以“圆”和“缺”、“纳”和“拒”、“是”和“非”、“破”和“立”四组对立关系的关键词为主题,展示了不同主人公的人生图景。其中,情感的表达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真实的情感表达、细腻的情感捕捉以及情感再处理这三个方面对纪录片《人生第二次》进行情感表达上的分析。

【关键词】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3-003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3.011

一、引言

在《情感与形式》这一书中,著名哲学家、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之一苏珊·朗格提出:“艺术就是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把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艺术这种表现性符号的出现为人类感情的种种特征赋予了形式,从而是人类实现了对其内在生命表达与交流。”[1]情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在当今人文纪录片中,虽然情感表达不是唯一表达的部分,但也在纪录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纪录片创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文纪录片需要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重视情感的表达,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最终创作出触动人心的纪录片作品。

二、人文纪录片的内涵与外延

人文纪录片是以“人”为主题,通过真实记录来展现拍摄对象当时的行为习惯、真情实感以及命运抉择等。人文纪录片以真实记录为基础,捕捉拍摄对象的内心真实情感,展现出人的内心世界和生命意识。这种情感表达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凸显了人性多元化的特点。人文纪录片可以帮助广大观众跳脱自身的生活环境,更直观地了解和认识他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关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所共有的人性特征。同时,它也为人们了解这个时代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参照点,使受众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并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人文纪录片以人的生活、文化、思想、情感等为创作素材,通过拍摄真实人物及其生活状态,并运用艺术手法对其进行加工和呈现,向观众展示人的真实生活和文化背景,引导观众对所展现的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反思的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从早期作为国家工具的形态,逐渐演化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大众媒介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纪录片的创作越来越注重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纪录片带来了新的发展传播机会,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借助网络媒体平台进行播放,我国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风味人间》等许多纪录片都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由网络平台上制作和出品的人文题材纪录片拥有了更大的表意空间,纪录片也从以往的小众传播逐渐扩展为大众模式,看到了更多生存和发展的机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由央视网、SMG、哔哩哔哩网站联合出品,讲述了主人公们在知晓了人间百味、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收拾行囊再出发的抉择与命运。该纪录片通过“圆”和“缺”、“纳”和“拒”、“是”和“非”、“破”和“立”四组对立关系的关键词为主题展开不同主人公的人生图景,用多维度多视角拍摄、记录并展现不同主人公面对困境再次踏上人生征程的态度和勇气。

三、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情感之声

情感表达即通过言语、姿态、表情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情感表达在人文纪录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精妙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方式,情感表达能够折射出人类复杂而真实的感情,同时也能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感受和共鸣。在人文纪录片中,情感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桥梁,更是一种能够引起观众深度思考的方式。它能够把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传承下去,同时也能够提升纪录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所展现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一)真实的情感表达与故事讲述

人文纪录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现真情实感。人文纪录片的故事都是采用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不虚构不夸大,而是尊重事实,通过真实、客观、理性的记录来展现人们的生活,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从而展现人们真实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例如,在《人生第二次》第二集《缺》中,“梦想之家”创始人柏剑老师因妻子生孩子,需要回家呆一段时间陪伴妻子生产;另一边是和柏剑老师同吃同住,长期共同生活的孩子们,孩子们第一次要离开老师这么长的时间,孩子们都非常舍不得。柏剑老师不想离开孩子们,但同时又必须尽到丈夫责任,内心十分挣扎和无奈。妻子生下孩子的半个月后,老师悄悄回来了,孩子们正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念书,当大家听到老师熟悉的声音、感受到老师温暖的手掌时都忍不住流泪,他们一边流泪一边不停地继续念书,是怀揣了对老师浓浓的想念和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之情。在他们的故事中,观众可以看到柏剑老师对孩子的爱和责任感,以及感受到他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希望。

《人生第二次》通过长达两年的蹲守和一年半的跟拍,创作者们得以捕捉拍摄对象的生活和情感,真实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传递了拍摄对象真挚的情感。要讲好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则需要真实的情感表达,通过情感的累积做到最自然的表达,确保拍摄出的作品真实、动人。好的情感表达能够增加纪录片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观众通过纪录片的情感表达,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影片中所呈现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触动,从而更容易被影片所打动和感染。因此,在人文纪录片中情感表达对于纪录片创作的影响非常关键,创作者需要能够理解和感受到被拍摄人物的情感和感受,寻找情感表达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探索和表达主题,在创作中做到情感表达真实、生动、感人,使观众产生共鸣和参与感,从而更好地传递纪录片的价值观和意义。

(二)细腻的情感捕捉与呈现

细腻的情感捕捉是纪录片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电视纪录片的画面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是压倒其他语言形式的,所以画面是体现细节的最好表现形式。”[2]《人生第二次》的主创团队在全国多地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蹲守和一年半的跟拍,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他们记录了拍摄对象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情感状态,以及这些状态与场景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丰富的影像跟拍记录和情感捕捉中,可以深入了解拍摄对象的情感和内心状态,将人们内心的喜悦、迷茫、痛苦、挣扎等情感表现出来,并揭示出“命运重启”这一主题在个体和社会层面的深远影响。例如,在《人生第二次》第六集《非》中,创作团队在监狱中蹲守拍摄,身处监狱十一年的主人公在看妻子写给他的信时,捕捉到了主人公打开信纸仔细地看着信的内容,并用纸巾默默擦泪,最后再小心翼翼地整理收起信件的画面,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挣扎、无奈等情感表现出来。

在作品拍摄中期,创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和挖掘故事,同时也要注重捕捉情感。情感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反映,是观众与作品之间产生联系的关键。同时,通过细节刻画表达情感,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赋予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人生第二次》第五集《是》中,在公开听证会上,为子申冤12年的苗青海夫妇坚定地提出自己的疑点,当工作人员陈述时,苗青海默默摘下帽子,摸了摸额头上被帽子勒出来的深痕;在苗青海妻子的特写镜头中,她眼里饱含的泪水即将溢出眼眶。创作者通过细节刻画这种悲伤,如拍摄苗青海的动作、苗青海妻子面部表情的变化,使用多角度的拍摄手法来呈现他们的悲伤、无力感,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痛苦。

长镜头在人物情感表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细致入微地捕捉人物命运和情感发展轨迹,长镜头可以引领观众经历情感酝酿、升华等过程,这种拍摄手法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感和观众的参与感。此外,长镜头的时空连续性使观众能够跳出镜头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并与创作者进行情感共鸣。在《人生第二次》第三集《纳》中,创作者巧妙地运用长镜头记录了主人公何华杰挑战自我、努力爬上轮椅的过程。镜头通过捕捉何华杰坚定的眼神、紧闭的嘴唇以及不断握紧的拳头,生动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毅力。通过镜头的变换,观众可以感受到他当时所处的困难环境和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状态。何华杰成功坐上轮椅时,那种振奋人心的胜利感使他的情感得到升华,一句粗口脱口而出后痛哭流涕。这些镜头生动地展现了何华杰克服困难的过程以及成功的喜悦与激动。长镜头的运用使观众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故事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作品对观众的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

(三)情感的再处理

“纪录片其实在通过它的镜头构图、图像剪辑、音乐以及其他元素讲话。”[3]作品通过后期处理再现当时浓烈、深刻的情感,实现作品主题思想和情感的升华,激发观众的深思与共鸣,以达到作品所追求的创作目标。纪录片中的音响、画面处理、真实深刻的解说词等能够相互作用,发挥增强画面真实感和渲染情绪等不同作用。在人物紀录片创作中,创作者可以通过声音处理烘托出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情绪,通过后期情感的再处理,不仅增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纪录片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

人声音响即由人发出或造成的声音,它运用在影视作品中能刻画出人物的处境、环境和性格。人声音响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处境,更好地展现出故事的真实性和画面的生动性。如在《人生第二次》第三集《纳》中,轮友鼓励何华杰通过自己的努力坐上轮椅,在何华杰快要成功的时候,轮友们不停地在何华杰旁边呼喊着“再来,再来,加油,雄起”。这样的人声出现,体现出了轮友对何华杰的鼓励和支持,也体现了轮友之间的心心相惜、情意深重。自然音响如风声、流水声、车声、动物叫声等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在作品中能够对人物所在环境进行刻画,提供观众对环境的感知和认识,展现画面空间的真实气氛。如主人公何华杰和轮友在西藏一座山上野营,突然天气变换下起雨和冰雹来,作为自然音响的雨声和冰雹声一直贯穿在这一片段中,展现了当时主人公所处环境的艰难恶劣,又与何华杰自身行动不便无法顺利坐上轮椅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何华杰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也要靠自己的能力坐上轮椅的坚持和勇气。

“直接用片中人物的语言,就可以抒发整部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情感。”[4]除音响和音乐外,解说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纪录片中的解说则更偏向于事实的呈现和知识的传递,通常具有一定的哲学性,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如在《人生第二次》第一集《圆》片尾的解说词中,打拐警察王自强讲述了“团圆行动”开展以来被拐家庭在公安的帮助之下,打拐多年终于迎来了家人团圆的结局。每句话的背后都是警察的不懈努力和一个家庭的团聚,纪录片用打拐警察王自强的解说揭示了故事中人物不同的命运。运用含蓄且精练的解说词,同时贴合人物的经历、个性与风格,能够赋予作品强烈的情感色彩,从而帮助创作者成功地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旁白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可以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心理变化,还可以揭示创作者的意图,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与思想。在《人生第二次》第四集《拒》中的旁白:“这是孙梦鸽身上的第七根肋骨,传说中上帝也是用同样的材料造出的女人,如今人类已经可以自由腾挪零件,随心加工身体了。”这段旁白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关注主人公通过整容手术来改变自己的外貌的同时,深刻地揭示出本集的主题——“一段不甘被容貌左右的修整人生”。

“情感是抽象而不可见之物,要使用影像语言将之展现给观众,就必须将情感具化为可见之物,从而引导观众通过直观的阅读体会到不可见的情感。”[5]纪录片作品通过音响、音乐等后期处理手段,再现人物情感,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人生体验。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和传递纪录片中的情感,而且还能深化纪录片的主题和意义,让观众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感受纪录片的核心主题和内容。

四、结语

纪录片通过真实记录人类的生活、文化、历史和观点,细腻的情感捕捉以及讲故事的方式展现真情实感,向观众展示了不同地区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相较于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所记录的主人公人生中12个重大节点,带给观众温暖人心的故事,《人生第二次》通过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深入的情感捕捉,展现了人类面对挑战和困境时的真实情感。作为一部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主题的生动鲜活和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无论是个人的成长、家庭的重塑,还是社会的进步,这些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在敢于和生活的艰苦作抗争、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它不仅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主人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展示了人们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挑战中依旧保持对生活的热忱和坚定的信念。

这样的人文纪录片可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观众可以感受到纪录片中所呈现的中国人对抗命运时的态度,人们一边奋力抗争,一边甘心承受,并在其中学会和解,学会面对命运的安排。通过主人公或喜或悲的情感表达,观众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主角的情感变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影片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滕守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杨新.纪录片的情感表达[J].当代电视,2010(08):81-82.

[3]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

[4]李劲松.电视纪录片中的情感表达方法[J].中国电视,2007(10):66-68.

[5]李佳卓.接受美学视阈下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情感传达的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16.

猜你喜欢

纪录片人文人生
人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