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2023-02-18刘军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判罚议题法治

刘军

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接轨,为学生以后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提供指導。

一、议题式道德与法治课堂设计原则

1.生活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采取议题式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相一致,在学生面临未来世界与现实世界、个体生活与集体生活、校园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关键节点上提出指导学生日常生活的议题,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思辨性原则。

思辨性议题确保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保持主动,全情投入,多角度分析看待事物,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议题的因果关系,深度思考议题内涵,使深度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真实发生。

二、利用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1.围绕社会热点提取议题,培养创新精神。

议题式教学主张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出发,选取探究性话题,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选取贴近学生现实且符合道德与法治思想内涵的议题是高质量道德与法治课堂建设的关键。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理解科技创新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理解创新对个人生活、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播放第三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与农博会视频,列举从新中国成立前到现在中国小麦亩产变化图,结合视频、数据资料提出议题:现代社会粮食短缺已经成了一个遥远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继续发展农业科技,促使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农业科技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对话互动生成议题,培养责任意识。

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理解、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为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在课上结合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深化学生对议题内涵的理解,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的教学为例。为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意识,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出议题,就议题展开师生对话,树立责任意识。

课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赏析诗文《饮酒(其五)》和《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想象大自然美丽的山光水色,并利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环境遭受污染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轻重工业发展对生产力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并提问: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停止开挖煤炭、关停高污染企业意味着人们现有的生活难以持续,即便如此我们还要保护环境吗?通过问题引出核心议题:保护自然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孰轻孰重?师生沟通对话,分析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主动承担环境保护重任,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设计抉择两难性议题,强化法治观念。

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议题内涵,教师可以将两难性议题引入课堂。这种教学方式真实还原了人们面对问题时的矛盾与纠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理解法治的意义,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教师课上引入“直躬父窃羊案”和“脯鄂侯案”,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常识分析案件判罚结果是否合理,展示习惯法的优势与劣势,提出议题:习惯法使得判罚结果更合乎社会道德要求,而成文法则使判罚结果有法律支持,避免无故判罚或过度判罚情况的出现,对现代社会而言,习惯法更好还是成文法更好呢?教师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辩论,权衡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利弊。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顶盆过继案”,体会习惯法思想在成文法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对现代社会法治制度的信心,为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优势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议题式教学法,教师必须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教材实际内容选择议题,鼓励学生就议题开展讨论活动,适时引入问题、情境以及其他教学素材,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为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判罚议题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讨价还价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什么叫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