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2023-02-18秦学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核心

秦学

有效提问能够活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注重问题的设计,找准问题支撑点、把握提问关键点、升华问题延伸点,促使学生在互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发挥提问的优势作用。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准确性、灵活性,借助问题使学生摆脱对教师讲授的依赖性,进而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自身核心素养,在良好的生态学习环境下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精心设计,找准问题支撑点

提问并非单纯地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而是教师需要依据教学重点,找准问题支撑点,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目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方面,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知识水平,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将问题设计与三维目标要求自然连接,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自己在课前所搜集到的视频资料,以直观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视频中呈现近年来所发生的热点事件,突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与法律的关联性。在直观的视频情境中,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产生了对法律知识的探究意识。借助这一契机,当学生学习热情被激发后,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能列举哪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呢?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大家纷纷回忆生活片段,探寻其与法律的连接点。

如上,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思维活动,提高自身思维能力。

二、讲究策略,把握提问关键点

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所学重点,是判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也要把握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减少不必要的概念性内容叙述,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情绪的种类以及情绪的管理方法。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师可以从林黛玉这一人物出发,引导学生交流并讨论人物性格特点,思考:林黛玉多愁善感这一性格特征属于哪种情绪?倘若长期保持这一情绪会对身体有哪些影响?层层递进的问题能够唤醒学生的主观思考意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基于学生的回答持续拓展并延伸问题广度:针对这一情绪,我们应该如何调控?由此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如何成为情绪的主人?如何对情绪进行有效管理?

如上,通过对提问关键点的把握,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自身思维活力,在对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中不断深化所学,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取得收獲与成长。

三、学以致用,升华问题延伸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良好氛围中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型优秀人才。因此,教师应基于所提问题,进行升华与总结,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公民权利》的教学为例。结合本课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与教师共同设计情景剧,并在课堂进行展示。如:A同学扮演媒体工作人员,B同学扮演国家某机关工作人员,C同学扮演普通市民。C同学以表演的方式,向媒体举报某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其亲属的违法问题。台下同学根据三位同学的表演进行细致观察。当表演结束后,教师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台下同学思考:市民实名举报的行为是在行使公民的什么权利?他在举报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设计情景短剧的过程中深化对公民权利的理解。

如上,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品德意识与品德观念在活动中得以进一步升华,能发挥问题的导向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以问题作为推动学生思考的助推力、作为和谐课堂的润滑剂、作为学科育人的重要切入点,巧问设疑、因疑导学,帮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启发思维、开阔思路,促进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