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构与共享:畲族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与建构路径
2023-02-18李薇
李 薇
一、引言
“数字化是指将客观事物(信息、信号)抽象、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形成‘比特’(数字0和1),并对其进行加工、存储、处理、表现、展示和传播的过程。”[1]20 世纪70 年代,自美国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即联机计算机图书中心,总部在美国的俄亥俄州,是全球最大的提供文献服务的机构)和RLIN(Research Library Information Network,即研究图书馆情报网络,美国一些图书馆联合创建)建立图书数据库向外界提供文献资料之后,以文化为主体的数字化革命很快风靡全球,相关国家纷纷“将文化资源转换成数字化形态,实现人类历史上又一次空前的‘媒介转移’”[2]。在我国,浙江大学率先开展数字文物保护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文物数字化收藏、数字博物馆建设、数字化传播等。2004年,数字化保护丝绸之路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正式启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很快惠及全世界。[3]之后,数字化传播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影像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可将几乎所有的文化资源转换为“在场性”的可视化图像或场景,并通过人机交互的虚拟现实技术使之获得逼真的展示和有效传播,让人们在比实物原型或真实场景更加逼真的虚拟空间中获得一种穿越真境的“在场感”。尽管数字化的镜像是“虚拟的真实”,但它不是虚构,而是在技术的作用下营造的一种与真实环境相似的虚拟实境。也就是说,只需通过网络传播便可实现资源共享,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必现实“在场”,便可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数字化技术便捷地选取自己想获得的任何“数据化信息”,但数据信息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富有“生命力”。以正在遭受城镇化冲击的畲族文化为例,数字化和新媒体的出现显然打破了传统媒介对其传承、传播和建构方式的限制,即通过建设数字化传播平台形成共享的文化记忆,可让更广大的人群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传播和共享畲族文化。为此,如何让畲族文化传播把握时代机遇,破解现实困境,找出一条适合数字化时代的传播路径,成为亟需解决的时代问题。
二、数字化为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机遇
(一)数字化储存与传播有助于畲族文化的整体性保护
按照传统的文化保护模式,博物馆或展览馆等文化保护单位习惯于静态收藏文物史料,虽然文物的“形”得以延存,但由于其脱离了原始“生存”环境不可避免地丧失了原本的“活力”。博物馆等文化保护机构“可以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和设备,重造‘体验型博物馆’,让观众通过遥感器在虚拟的文化遗产空间漫游,了解文化遗产的整体效果,复原和再现一个全面而完整的意义空间,从而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作用”[4]。可见,数字化记录和储存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全面性和完整性特点,有利于全面对文化进行完整性保护。对于畲族文化而言,通过数字化建设,可以把畲语、畲歌、畲舞、民俗、传统工艺、服饰、口传文学等非遗文化,乃至族谱、文献、碑刻、手抄本、影像磁带、照片、文化实践空间场所、劳动工具、传统手工产品等实物资料,进行完整地分类和数字化转化,特别是有计划地对那些濒临消亡、急需拯救的活态文化的本土化展演现场、口述资料以及非遗传承人的访谈录资料等,适时进行数字化储存或传播,让人们借助数字化资料,获得畲族文化的整体性信息,为畲族文化遗产提供更加全面、详实、完整的原生性记录和传承性保障。
(二)数字化重塑与传播有助于畲族文化的有效性传承
民族文化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发展该民族文化,数字化重塑与传播无疑又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确立更先进、更有效的方法与路径。对于畲族文化资源而言,将其进行数字化仿真复模或情境再现等技术处理后,制作而成的信息化“虚拟文化资源”可传播给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群。具体而言,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将畲村对歌、舞蹈、婚嫁、做表姐、做亲家伯、喝“宝塔茶”、撬蛙、长夜斗歌、节庆民俗、祭祀活动、体育比赛等场景“输送”给受众,使人们透过数字化的“虚拟真实”场景,获得最真切的“现场感”,领悟畲族文化最本真、最深刻的传统特征;同时,即便这些文化在某个时间节点失传了,后世者也能依据那些经由数字化复模的蓝本,重新还原畲族文化的原真性表达,建构畲族本土化文化空间,使畲族文化重新回归现实。此外,数字化了的畲族文化,由于融入了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后所产生的传播效果是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化、立体化的,其对畲族文化空间复原、重塑和再现不仅可增加受众的体验感和愉悦度,还可激发人们更大的文化传承热情,“在不知不觉当中建构着人们的现实观”[5],“达到传统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6]。有了数字化的永恒记忆,畲族文化的本真性传承便获得了永久的保障。现代科技将畲族文化遗产数据化后,便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更广泛的、更迅捷的传播,实现民族文化走出去和深度传播的目标,并且还能够推动文化遗产大众化,使普通的民众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走近畲族文化遗产,体验畲族文化,成为畲族文化的参与者、传承者。增进人们保护畲族文化遗产的意识,提升畲族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有效性。
(三)数字化传播与共享有助于畲族文化协同性发展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文化主体的广泛参与,然而由于村落文化空间的坍缩,民众难以直接介入空间现场,“亲临”村落文化场域参与亲历性建构。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出现及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与共享打破了这一层桎梏。首先,文化生产进入到“数字空间”之后,为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越加广阔的天地,人们甚至可以在不破坏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且生产的数字化产品借助电信、无线通讯、互联网、有线电视以及各种数字网络,易于打破时空限制在不同人群间广泛传播,并可随时随地共享、交流,发挥数字文化产品最大的社会作用。其次,数字文化的共享并不是单向的传播与被动的接受,它有助于民族文化主体在文化接受过程中实现文化共享与共建的统一。利用文化共享平台,畲族群众及其他受众在共享数字化产品或通过互联网技术传播、交流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力量,协同合作,共促畲族文化的全面传承与发展。虚拟技术所构建的文化传承链,为畲族文化现代建构提供新路径。
三、数字化背景下畲族文化保护与传播的主要实践
(一)借助现代影视或其它数字媒介促进畲族文化传播
影视作品一直是最受欢迎、受众面最广的传播媒介之一。畲歌最早以电影为媒介走进公众视野可追溯到1982 年,首部畲族题材电影《喜鹊岭茶歌》在全国放映引起重大反响,在信息闭塞时代让全国观众直观感受到了畲族民俗文化、畲茶文化和畲族风土人情,为人们借助电影、电视等传媒传播畲族文化确立了新的模式。之后,又陆续拍摄《十七》《茶子》《山哈女友》《大天地》以及近年具有史诗意义的《梦归山哈》等一系列畲族题材电影。这些电影的成功拍摄和放映,对畲族文化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梦归山哈》中纯正畲语、畲歌等的运用为电影传播畲族文化探寻出了更深层次的创新路径。而随着数字化传播媒介或平台的普及,这些数字作品获得了更加迅捷、宽广的传播路径。如《山哈闹海》《希望的田野》等影视剧、宁德电视台打造的《多彩畲族》系列栏目、浙江景宁开办的《我要学畲语》、中央电视台《海峡西岸行》《闽东北亲水游》《走遍中国》等栏目组拍摄的畲族文化节目、福建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拍摄的展示畲族风情的节目,以及由畲族村民扮演以展现畲族群众生产生活、民族特色文化的微电影,或其它各种媒体对畲族非遗传承人、畲族节庆活动、畲家美食等内容的报道等,这些数字化作品或节目均为当前畲族文化大众传播的主要成果,借助这些成果,畲族文化事象被迅速传向国内外,有力地推动了畲族文化发展。
(二)运用互联网媒介改变畲族文化的传播路径
自媒体、网络等媒介的普及,改变了畲村与外界联系的通道。20 世纪90 年代,畲族群众听畲歌、看民俗表演主要还是靠广播、电视。2011 年,笔者带领“闽东畲族非遗文化保护现状调查”团队到猴盾村调研时,就看到许多老者在家看畲歌演唱的电视节目,而且这也是村里人唯一的娱乐选择。随着近年来自媒体、网络的普及,人们开始用手机、电脑浏览网页,甚至运用抖音等平台观看或推送视频,随时随地地传送、转发有关自己亲历的畲族文化活动,拉近了人与人、村落与外界的距离,加快了畲族文化的传播速度。为此,近10 多年间,各地政府、社会团体、机构、学校等建设了大量网站,如“畲族网”“畲族在线”“福宁清风”等,全面传播畲族文化。网络、自媒体成为宣传畲族文化政策的重要阵地,借此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地方的民族文化工作精神等日益深入人心。借助网络,人们在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民族团结共进、非遗文化保护等相关政策、精神的引领下,畲族文化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方法不断改进,提高了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成效。如:通过网络平台现场直播“畲族廉政文化专题文艺汇演”活动,或采用文化讲堂、方言评书、快板、畲族红歌联唱等形式网络直播畲族文化,让畲族文化走进家庭、融入社会、根植人心。
(三)自媒体背景下万众介入畲族文化建构与传播
“随着直播平台的兴起,畲歌青年上网当主播传播民族文化时有出现。宁德蕉城的95 后畲族歌手雷清梅是典型一例,她穿畲服、唱畲歌,通过网络直播成为畲歌网红”[7],并由此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和春晚。近年来,随着抖音视频直播盛行以来,山哈郎钟神滔、畲小仙雷清梅、雷林清、雷寿玉、钟云声、雷佳、钟建斌、汉姓畲族李枝枝等众多畲村网民开始自觉录制视频或网络直播畲族文化节目,相关视频或以畲村景点为背景,或以畲服、畲歌、畲舞展示为特色,或以民间技艺现场示范操作为“卖点”,或借助直播提升儿童学习畲歌畲语畲舞积极性,或以直播为手段全程多维地再现畲族文化原真性样貌以及畲族节俗节庆盛况、畲族文化交流现场等,既丰富了畲族文化传播的路径和内容,又增添了畲族文化的原生态性魅力。如雷清梅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传播自己原创畲歌作品《畲乡歌谣》《畲山茶歌》等,连续多期直播其主讲的“畲语、畲歌培训班”,组织畲族群众在上金贝畲家寨广场直播畲歌演唱或畲语版《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又如雷寿玉经常借助抖音直播,指导儿童用双语学畲歌,既运用丰富多样的演唱方式激发儿童学习畲歌畲语的兴奋点,又让儿童在双语互换演唱中深入理解歌词,提升学习和传播畲族文化的效果,如她双语教唱畲歌《劝君善待盘中餐》[8],教学方法新颖,充满童趣,体现畲族家教理念、传统思想和当代价值观,很好地促进了畲歌文化传播。从畲族文化爱好者和传承人发送的那些视频和发布的直播来看,相关“作品”几乎涉及畲族文化所有方面的内容,且没有过多艺术加工和虚拟场景,相对容易实现全民参与传播、共享之目标,且这种万众介入的生活化传播模式,在当前畲族文化传播与现代建构中将继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畲族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共建共享优化路径
尽管数字化传播突破了畲族文化传播壁垒,使得民族文化传播空间不断得以延展,但由于数字鸿沟、商业化、娱乐化等因素的影响,畲族文化数字化传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从近年来新媒体的利用实践来看,要深入加强畲族文化数字化传播,就必须完善网络平台,协同社会各方面传播力量,共构共享畲族文化数字化传播路径。
(一)构建网络社区,集聚畲族文化传播正能量
网络社区即网上特有的一种虚拟社会,是一个数字化技术支撑的拟想社会空间。网络社区的沟通形式主要包括BBS、聊天室、讨论组、博客、播客等。网络社区因参与者众多及网络的虚拟特性,使其具备了现实社区的交流功能并拥有信息集中、个性化等特点。网络社区中的BBS、聊天室等都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场所,可算是一种群体传播,它与私密和狭窄的人际传播相比,在影响力上显然更具优势。不论个人还是企业、组织都可以通过发布信息来达到宣传畲族文化的目的。开设博客或播客,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传播途径,一些博客以宣传畲族地区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医药美食为己任,积极地传播畲族文化。而“贴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部分民间网络传播力量把“贴吧”作为本民族文化宣传的一块重要阵地,如“百度畲族吧”,他们在彼此共同感兴趣的畲族文化号召下,在“贴吧”上传畲族文化帖子,自由开放地讨论畲族文化的问题,同时也宣传畲村风光及其文化发展现状。另外,畲族乡村普通村民自建的畲族网站、朋友圈、聊天群等,更体现出网络传播多样性的互动式传受关系,个性化传播特征更加明显。这些民间人士通过建立网站的方式填补了传统媒体在畲族文化宣传上的不足,只有构建好网络社区,提升传播者技术水平和人文素养,才能真正集聚传播正能量,提升畲族文化数字化传播水平。
(二)树立正确的数字化理念,提升畲族文化传播力
数字化传播是弘扬畲族文化的有效路径,但也存在信息失真、娱乐化、机械复制等问题。为此,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畲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理念,利用数字化手段原真性、本土化、完整性地记录畲族文化,主动将每一份有价值的数字资料经由专门机构或人员审核、鉴别、归类、储存,再进行数字化传播,提高畲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提升数字化传播质量,需组织专业人员对畲族文化传播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每一位关心畲族文化发展的民众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参与畲族文化的高质量传播。然而,目前很多人手头都拥有一些畲村文化第一手资料,但这些资料一直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是以散乱的状态储存在“个人的空间”里,未能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这些反映畲族原真性文化才是真正最有意义的族群记忆的“写真”。树立正确的畲族文化数字化保护意识,才能营造全民参与意识,发挥每一个人的能动作用,守护好身边的每一个畲族文化事项、每一处文化场景,让畲族群众自发地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和传播本民族的文化记忆,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用好数字化资料,完整性地保护好、传承好、建设好畲族文化。
(三)完善文化数字化保护机制,聚合力量织密传承网络
要真正利用好每一份“数字化记录”,还要有完善的数字化保护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合作机制、扶持机制、保障机制、互动机制等。具体表现为以下3 点。第一,激励传承人、企事业单位、各级学校以及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畲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相关工作由政府牵头,组织各级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主动参与到畲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中,相关单位、个人应加强民族文化、产品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统筹协调,权责分明,有序推进,共同推动畲族文化现代性发展。第二,完善资金扶持机制,给予畲族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以资金保障,政府应在这方面统筹规划,积极发动社会各界为畲族文化数字化保护提供协作资金,以保障畲族文化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畲族文化数字化传承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亟需一大批专业人才加盟,这些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所以更应完善资金扶持机制,不断为畲族文化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第三,聚合各方扶持力量,于多方联动中完善文化保护体制,特别要共同关注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畲族文化保护与传播,并以此为目标推动各级政府、文化保护机构、传承人等之间的联动保护,以点带面地构建畲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共同体,细化各层级保护职责,织密畲族文化数字化传播网络,构建机构分工、资源协同、地区互补的全方位无缝对接保护与传播体系。
(四)建设畲族文化传播公司和网站,大力培养人才队伍
从当前畲族文化传播现状看,相关模式、载体依然较为传统和单一,缺少专门针对畲族文化的传播公司和专业性网站。所以,应创构一些集畲族文化策划、宣传、传播、资料查询、产品制作和文化作品投递等于一体的专业性文化传播公司或复合型网站,并大力培养相关的人才,发展畲族文化传播产业,全面提升文化传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所创建的文化传播公司或新型网站服务范围应包括畲族文化及其产品广告、影视制作、文化展会、交流会、节庆活动、文化培训、文化策划、市场营销策划、信息服务、市场调查、图书出版等,让人们能够通过网络更加立体、直观地感受畲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和多样的魅力,吸引更多用户或受众关注畲族文化或使用畲族文化产品,借此推动畲族文化的发展。此外,还可以网站为平台,线上举办各种畲族文化活动,深入做好畲族文化推送工作,例如歌曲或服饰等的创作大赛、斗歌或舞蹈大赛、畲族剪纸比赛、武术比赛、斗茶比赛、畲族银饰或花斗笠等手工制作、畲族提线木偶表演等等,并通过举办网上“三月三”“二月二”等节俗活动提升畲族文化及其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最后,还需培养一大批促进平台运作的传播人才队伍,从市场需求、政府施策、文化创新、创意规划、文化发展战略等方面协调培养专业化传播人才,特别是抓紧培养善于开拓畲族文化传播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及懂得畲族文化传播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构建开放、共享、互补、高效的畲族文化传播体系。
五、结语
随着数据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畲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让畲族文化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就是对其展开最好的保护。为提升畲族文化数据化传播的效率和质量,应加强网络监管,建立全局性数字传播链,实现平台之间、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利用全局性的文化传播优势,整合畲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构建连接政府、企业、群众、市场等文化服务体系,借助各种媒介的立体化建设来保证畲族文化遗产传播的稳定性,以增强地区内相关机构的数据传播合作和共享的力度,从而达到一点到多点、由点到面的传播效果,以期构建全局性数据共享体系,更大地发挥数字技术在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