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靖姑信俗文化内涵与当代社会价值探析

2023-02-18杨文军

关键词:民间文化

杨文军

陈靖姑信俗文化的影响范围包括闽、台、港、澳、浙、赣等省(区)和世界各地的泛道家文化圈,尤其台湾汉人聚集区和国外华人社区,信众达八千多万,出现四千余座临水宫分庙,形成一种特殊的信俗文化现象。据统计,在台湾有四百多座临水宫分庙,近二十多年来台湾到古田祖宫朝圣者已有四十多万人次。[1]每年的陈靖姑诞辰日(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国举办接香火、科仪、祭祀大典、“请花”仪式等非遗活动,吸引来自海内外信众的拜谒、瞻仰与祈福,反映出陈靖姑信俗已经成为福建一张文化名片、社会文化价值符号,传达着其包容、博爱、奉献等时代精神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与理念。

一、信俗文化的概念

信俗文化是从民间信仰在国内“去巫化”“去封建化”“非遗化”过程中逐渐演化而来,经历了从民间信仰到民间俗信再到民间信俗的概念转变,进而拓宽了自身发展空间。钟敬文认为“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众之间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是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着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2]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学者乌丙安逐渐从民间信仰的社会现实需求与科学合理性角度,引进日本学者建构的“俗信”概念,从而摒除人们对民间信仰的巫术、封建迷信固化思维,使民间信仰研究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他认为俗信是“原来在古代民间传承中曾经是原始信仰或迷信的现象,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人们的文化程度的提高,一些迷信事象在流传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神秘色彩,失去了神秘力量,人们在长期生产与生活的经验中找到了一些合理性,于是把这些事从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习惯。这些传统习惯无论在行为上、口头上或心理上保留下来,直接间接用于生活目的”。[3]随着国内对民间信仰非遗化的需要,乌丙安从民俗学的角度指出“信俗就是民间信仰习俗”。[4]陈进国认为广义上的“信俗”是一种“知识”和“记忆”的再生产,涵盖各类独立性或制度性宗教的民俗存在的样态。[5]以上研究突出了民间信俗具有民间性、民俗性、自发性与草根性,逐渐淡化其宗教的性质,着重强调其民俗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信俗文化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空间。

关于“信俗文化”的内涵,研究者一方面认为信俗文化是民间信仰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俗并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认为信俗文化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介于宗教与民俗之间的信众精神生活与寄托,也是一种风俗文化事象,具有在地文化、经济发展的社会价值。如何绵山认为“信俗文化”是指“民间信仰在活动、流播中形成的习俗,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往往有一个漫长的传承过程,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6]高小岩指出“信俗文化”是民间普通社会民众精神寄托和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游离于宗教与民俗生活之间,表现出抽象性和想象空间,是民间信俗现实情况的集中表达。[7]许甜甜强调“信俗文化”是与“信俗”相关而出现的风俗文化事象,是“信俗”在活动、流传中形成的风俗,需要长时间的传承与积淀。[8]综上,信俗文化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为了应对未来不可知的风险,通过对具有超自然神力与超人神力对象的崇拜的方式逐渐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自身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社会习俗现象。

就信俗文化的意义而言,首先,通过对信俗文化精神内涵的阐释,对全体社会成员起到思想引导、行为教化与心智启迪的作用;其次,信俗文化是人们的价值观、集体记忆,可以通过双向交流促进身份认同与心灵契合;最后,信俗文化具有外溢效应,即信俗文化推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如“信俗文化搭桥,经济民生唱戏”等。

二、陈靖姑信俗文化的精神内核体现

对陈靖姑信俗文化内涵表现由宋代的“妇人妊娠者必祷焉”,元代的“孝心之烈”,明代的“祷雨暘,驱疫厉,求嗣续”,清代的“禁魅、却魃、祝厘、祈嗣”到现代“无所不能的神”,反映出人们对陈靖姑信俗文化的理解与认知的丰富化,对其精神需求的广泛性、多样化。

(一)脱胎祈雨,造福一方

史料记载陈靖姑“祈雨为民,违秘脱胎”而逝的无私无畏的事迹较为丰富。据《闽书》曰:“嫁刘杞,孕数月,会大旱,脱胎往祈雨,果如注,因秘泄,遂以产终。”[9]《罗川志》记载:“适本县霍口里西洋黄演,由巫为神,乡人祀之,祷雨阳驱旱疠,与凡祈年求嗣,无不立应。”[10]《搜神记》道藏本中亦载:“附童子言事。乡人以水旱祸福叩之,言无不验,遂立庙祀焉。宋封顺懿夫人,代多灵迹,今八闽多祀之者。”[11]《重修台湾县志》中也记录了陈靖姑脱胎祈雨的神迹,即陈靖姑“嫁刘杞,孕数月,会大旱,因脱胎祈雨。寻卒,年仅二十有四。诀云:‘吾死后必为神,救人产难’。建宁陈清叟子妇,怀孕十七月不产;神见形疗之,产蛇数斗,其妇获安”。[12]可见,陈靖姑上山学法归来以后,违背“不能动法器,否则有劫难”的天机,[13]依然主动为当地百姓祈雨,解除旱灾,最终脱胎而化。此后,凡是当地水旱祸福祈求之,皆为灵验,为八闽百姓拜祭。

(二)斩除蛇妖,除暴安良

据《闽都记》记载:“神姓陈氏,闽下渡陈昌女,名靖姑,嫁刘杞,卒年二十四。临水有洞,产巨蛇,时吐气为疫疠。一日,有朱衣人执剑,索白蛇斩之,乃知其神也,乡人为立庙。”[14]《福建通志》亦有相似的描述:“临水夫人,……临水有白蛇洞巨蛇,常吐气为疫疠,一日有朱衣人执剑索蛇斩之。”[15]而《十国春秋》载:“永福有白蛇为孽,数害郡县,或隐迹宫禁,幻为人形。惠宗召靖姑驱之,靖姑率弟子作丹书符,夜围宫,斩蛇为三,蛇化三女子溃围出,飞入古田井中。靖姑围井三匝,乃就擒。惠宗诏曰:‘蛇魅行妖术,逆天理,隐沦后宫,诳欺百姓,靖姑亲率神兵,服其余孽,以安元元,功莫大焉。’”[16]此外,《八闽通志(下册)》《晋安逸志》《福州府志》《海游记》《古今图书集成》《古田县志》等文献亦有相关记录。陈靖姑斩除危害当地百姓的蛇妖,保一方平安的事迹在民间流传过程中逐渐被神化,在民众的意识中形成除暴安良、护佑众生的心理符号和价值观念,折射出她敢于同邪恶作斗争,舍身忘己,守护与造福一方的优良品质。

(三)助夫判案,公正不阿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7]有关陈靖姑在神化小说中的事迹作为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陈靖姑信俗文化内涵与外延在社会上的客观反应,是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集中表达以及对社会正义、护佑生命、社会和谐等美好生活现象的追求。刘巡检为官清正廉洁,又得靖姑鼎力相助,破了许多疑难大案,[18]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公正不阿品质,为当地百姓所敬仰。关于陈靖姑助夫判案的事迹地方志鲜有提及,而清朝小说《闽都别记》对陈靖姑助夫判案,公正不阿的事迹呈现较长的篇幅,其内容较丰富,对人物和事件刻画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闽都别记》的第三十二回“刘巡检判刘九娘,陈安人赠徐得兴四句诗”、[19]第五十二回“恶家奴偷簪鞋泄恨,贤巡检代男女洗冤”[20]都有对陈靖姑“助夫判案,公正不阿”的事迹进行了详细描述。尤其后者记载:“巡检与陈恭人同看了田杲之呈,陈恭人笑问曰:‘老爷可知此通奸是实是虚?’刘巡检曰:‘不实,肯出妻子,绝友?’陈恭人又曰:‘非也,若实,会偷吃,不会拭嘴,独留簪鞋与之搜出作证,此乃家中人偷出妆涂之,若不来递呈存案,此一男二女万难以辩白。既有呈来,务要代之洗清,方不忝为民之父母......田杲叩头领命,遂至两家请罪,接回妻,讨回婢,带婢次日至巡检衙门。’”[21]陈靖姑通过详细分析田杲诬陷他人的案情,利用“离间”的方法使案件水落石出,协助丈夫刘巡检顺利判案,还无辜之人以公道,凸显出陈靖姑为人公正不阿。

(四)助产护幼,无私奉献

陈靖姑助产护幼的故事从唐朝后期被民间广为传颂,尤其小说盛行的明清时期,对陈靖姑救助妇幼的神迹宣扬更是浓墨重笔,而晚清时期美国传教士卢公明在福建生活十几年的经历并著述成文,成为陈靖姑助产护幼信俗文化实践重要佐证。据《仙溪志》记载:“神姓陈氏,本汾阳人。生为女巫,股而人祠之,妇人妊振者必祷焉,神功尤验。”[22]《湖海新闻夷坚续志》记录了陈靖姑救助产难的过程,即“忽然有一妇人不请自来,自言姓陈,专门医治产难……陈妇为产妇‘吹呵按摩’,只见一条长尺余小蛇从洞中落下,仆人们群杖之。产妇平安,全家欲送礼陈妇以表达谢意”。[23]《丽水县志》云:“顺懿庙在太平坊鹤鸣井者,香火尤盛。凡求子者,必赴庙虔祷。儿生,自洗儿及弥月、周岁,必设位于家,供香火。”[24]《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圣母大造于民如此,法大行于世,专保童男童女,催生护幼,不为灾良,以蛇不尽歼,故自誓曰:‘女能布恶,吾能行香普勒。’”[25]美国传教士卢公明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书中写道:“人民崇拜娘奶,部分原因在于她是个技艺高超的接生婆……娘奶也是一个儿童保护神,十六岁以下的儿童都是她特别保护的对象。”[26]陈靖姑利用自身所学对妇幼之难有求必应,以身为鉴,弥补助产护幼之法,体现出其无私奉献,尊重生命的高贵品质。

(五)尊师重孝,倡导伦理

当陈靖姑学成拜别师父之际,不顾师父提醒——回头必有灾难的天机,却依然回头与师父拜别,而正值父母生病之际,陈靖姑用自身之肉填补父母的伤口,反映出她尊师重孝,提倡伦理的精神品质。据《俟庵集》记载:“抑吾又闻临水女神也,闽人相传其亲死于妖,愤且报之,亦死焉。果然则孝心之烈,登著国典,而食是邦也,不亦宜乎?”[27]《闽都别记(上)》阐述了关于陈靖姑为免去生病的父亲担心而选择“改过从命,愿嫁与刘家,不敢执拗”,其父“陈昌听女儿说是肯嫁,甚为大喜”的事迹。[28]在救治父生背痈,母生手疽方面,陈靖姑“将剑按父背上,将污血割去。忙将自己手臂之肉,以补患处。用药符水向背一喷,顷刻平复。又将右手剜一小块肉进房,将娘亲右手之疮疽处污肉剜去,将自己肉补之。”[29]因此“众皆叹服陈靖姑不亚汉之孔明,鲁之孔子,预知六七百年后之事,怎不处处立庙,家家供奉之也”。[30]陈靖姑除暴安良、助产护幼、助夫判案、剜肉救双亲等事迹,不仅得到封建统治者垂爱册封,也在民间得到供奉与广泛传播,形成“无所不能的神”,影响着当地的信俗价值观念与区域社会文化的变迁。

三、陈靖姑信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大量的史料记载与刻画了陈靖姑为民祈雨、救助产难、斩妖佑民、孝心之烈等形象,体现了陈靖姑信俗文化内涵不断发展与嬗变,并与乡土社会相融合构筑了八闽地区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尽管有关陈靖姑信俗文化的记载来源于部分神化小说,但作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心灵寄托,无不体现着陈靖姑信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其中包括:培育奉献精神、发扬孝道、和睦家庭的内在价值以及促进乡村振兴、融入海丝发展战略、加速民族认同的外溢效应价值,彰显出陈靖姑信俗文化的时代性。

(一)教育引导民众,培养奉献精神

陈靖姑的“为民祈雨”“救助妇幼”“学法斩妖”等事迹,一方面,在形式上向社会传达了她的无私奉献精神。陈靖姑通过自身的奉献实践为广大民众作出表率,引导民众自发为社会作贡献,推动社会走向善治;另一方面,内容上昭示着她对世人教育教化的功能。奉献精神的培养需要坚持长期性、内涵式、实践性,陈靖姑的奉献精神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在民间形成共识,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体现,以言传身教,教育引导,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奉献意识。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在,陈靖姑信俗文化中的奉献精神,依然在社会上、人们心理中产生深刻影响。“民间信仰是社会教化和生产、生活控制功能的重要环节,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31]行业的商人群体对信俗神明的崇拜也对该群体在经商环节中起到规制、约束、控制的功能,使其自觉规范商业行为,也在促使自己从善从德,奉献社会。[32]因此,在日常信俗文化交流中,积极宣传陈靖姑的乐于助人与奉献精神,教化世人从善从德,同时,讲好陈靖姑奉献社会的故事,使全体社会成员对其了解、学习与传播。

(二)宣扬家庭孝道,促进家庭和睦

孝文化作为陈靖姑信俗文化价值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村落、种族群体和宗族内部产生了巨大的聚合作用,可以在社会中形成尊老爱老之风,塑造相敬如宾、互助互爱的夫妻关系,逐渐形成家风家训,成为后辈思想与行为的遵循,也在和睦家庭成员,改善邻里关系,促进隔代亲情以及和谐社区等方面树立典范,有利于乡土社会和谐向上氛围的形成,对新时期构建新型的家庭关系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每年举办一届的“陈靖姑民俗文化旅游节‘天下娘奶回娘家’”巡游活动,引导人们注重亲情,遵守孝道,以此增加外嫁女性与娘家人互动的机会,促进家庭关系和睦,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宁德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通过包括古田临水宫在内的辖区民间信俗活动场所,利用优秀信俗文化去熏陶、感染、教育广大信众,积极发挥民间信俗场所在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尊老爱幼等公益慈善事业中的特殊优势,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33]鉴于此,福建要积极探索陈靖姑孝文化、和谐家庭做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塑造良好家风,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也要注重亲情的维护,注重与家人沟通,以个人“小家”孝文化的传承促成社会“大家”孝文化践行与实现。

(三)加速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34]这为陈靖姑信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带来了机遇。陈靖姑信俗文化内容较为丰富,“巡游”“回娘家”、拜谒科仪、传统艺术表演等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可整合各地优质信俗文化资源,由点到面,由零碎到系统,由实体到空间,形成自身文化艺术展演优势。古田临水宫利用祖庙优势举办一年一度的陈靖姑文化节,发挥祖庙品牌的影响力并以文化旅游融合的思路吸引台湾企业和机构关注台湾农业和信俗文化产业,实现宁台、古台融合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35]陈靖姑信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创新表现形式,设计和生产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如书签、挂饰、钥匙扣、书籍、拜谒礼服等。在此基础上,以文化旅游业、产品制造业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实现区域产业发展和共同富裕。古田临水宫利用其祖庙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信俗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逐渐探索出“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为其他地区以信俗文化为“媒”,促进本区域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范式。

(四)以信俗文化为桥,融入海丝发展战略

陈靖姑信俗文化伴随着福建历史上的移民活动而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其中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并在这些地区和国家生根并茁壮成长,成为当地华人社会重要的信仰习俗之一。早在2005年6月25 日—7 月7 日,古田县委县政府批准和组织陈靖姑文化交流团远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进行宫庙联谊和文化交流,受到当地华人华侨信众的热情欢迎与接待。[36]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性越发突出,福建被确定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37]为此,福建省积极探索以陈靖姑信俗文化为纽带,加速与沿线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2021 年在第十四届闽台陈靖姑民俗文化旅游节期间,举办了陈靖姑文化海丝论坛、海丝陈靖姑文化艺术交流会暨陈靖姑文化书画笔会等活动。[38]2022年第十五届闽台陈靖姑民俗文化旅游节暨2022 陈靖姑文化海丝行活动在闽江之畔的仓前公园举行,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嘉宾参与。[39]借此机遇,福建应继续发挥陈靖姑信俗文化对外交流的纽带作用,积极开展与海丝沿线地区、国家在各领域深度合作,同时把优秀的陈靖姑信俗文化“走出去”,强化与这些地区、国家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联系。

(五)增加两岸互动,促进民族认同

从历史维度来看,陈靖姑信俗是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拥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两岸民众交流互动的重要纽带。2021 年第十三届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的举办,旨在以两岸共同信俗为桥梁,增进同胞心灵契合,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正如来自台北市的陈思萍所言:“相信陈靖姑文化节的举办,必将进一步促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交流。”[40]2022 年第十四届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旨在进一步增强祖庙凝聚力和向心力,弘扬和提升陈靖姑信俗文化,巩固和深化两岸“人同宗、神同源”的共识和认同。[41]近年来,仅古田临水宫每年要接待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前来请香接火的台湾朝圣团体,信众达万余人。[42]在此基础上,福建应继续以陈靖姑信俗文化为桥梁,加大两岸民间文化交流频次与力度,持续发挥其在凝聚民族共识、维系民族情感、增进两岸同胞情谊与归属感等方面的作用。

陈靖姑信俗文化中的“脱胎祈雨”“助产护幼”“尊崇孝道”“公正不阿”等精神内涵,如今在奉献社会、推崇孝道、促进乡村振兴、融入海丝战略、加速民族身份认同等持续发挥作用。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文明、和谐、平等、公正、法治、友善”相吻合。因此,福建应注重陈靖姑信俗文化当代社会价值的宣传、引导,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制定宣传册,陈靖姑信俗文化进课堂、社区与家庭,做好“守”与“创”,推动乡村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助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结语

陈靖姑信俗文化在长期的民间信奉实践过程中不断突破自身所蕴涵的意义和社会价值并不断朝横向、纵向方向拓延,体现出其意涵的广度与深度,现已成为福建省重要文化资源和对外交流交往的特色品牌、文化符号。2008 年陈靖姑信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加速了陈靖姑信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拓宽了自身发展空间。陈靖姑信俗文化经历了国内“去巫化”“去封建化”的浪潮,依然保持较强的生命力,反映出其精神内涵与社会功能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当中,在区域内具有广泛的基层群众基础。陈靖姑信俗文化通过发挥教化、引导的社会功能,深刻影响着两岸四地的乡土社会,在教化世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促进两岸人民心灵契合,融入海丝文化战略,加速台胞民族认同的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private’ parenting goes public
谁远谁近?
民间妙联撷趣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