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的路径方法分析

2023-02-18宋术鸿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12期
关键词:助力金融机构金融

宋术鸿

一、前言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愿景,主动提高国家在碳减排上的自主贡献目标的提出将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健全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积极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倡议,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因此,本文围绕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的路径方法,研究分析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的机遇与挑战,并积极借鉴国际金融机构的实践经验,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

二、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概况

围绕碳中和目标,建立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气候投融资领域,促进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从政策、运营和资产三个层面以绿色金融为路径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首先,政策层面,将“低碳”因素纳入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一是明确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的碳排放指标,完善相关金融产品的碳筛选标准。二是围绕碳中和目标,不断创新和优化碳中和约束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评价,通过贴息和补贴的方式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进行资金支持[1],在绿色低碳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

其次,运营层面,将从“碳核算与碳中和规划”“碳减排”和“碳抵消”三个主要环节推进自身碳中和实现。一是制定碳核算与碳中和规划,通过设定核算边界、确定碳排放源、计算碳排放量、建立排放清单这四个步骤来对碳排放情况进行“摸底”检查[2]。二是实施碳减排,通过降低自身碳排放量来助力碳中和。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通过分析自身的碳排放总量与结构,抓住碳减排机遇,健全完善碳减排策略。由于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大部分都可以在办公室操作,所以碳排放主要以间接排放为主,因此只需通过企业内部能源转型和节约用能两个方面来开展减排行动。首先,在能源转型方面,金融机构致力于研究将低碳设备或零碳设备来取代直接排放或排放量大的设备。其次,在节约用能方面,金融机构致力于减少碳排放量大的设备的使用频次。最后,金融机构还要对碳抵消成本进行盘算,考虑碳价格浮动的影响,最终制定一套完整的碳中和规划。三是实施碳抵消,通过购买碳补偿额度来抵消碳排放量[3]。由于我国在碳抵消活动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所以我国金融机构还是把着力点放在碳核算和碳减排两个方面。

最后,资产层面,将通过加大在气候风险管理方面的投资与融资活动,更有力地支持和推动社会其他行业实现低碳发展,尽早实现中国全社会的碳中和目标。

三、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第一,我国政府积极制定和落实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的战略布局,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拓宽了广阔的空间。从时间上看,我国要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过渡期只有30 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我国距离2030 年实现碳达峰只剩下最后的7 年时间,绿色金融可以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早日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从现状上看,我国仍然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耗巨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位居全球第一。从实践上看,我国2021 年启动碳市场线上交易,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第二,我国金融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近年来,我国绿色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存量规模位居全球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较大,位居全球第二。同时,我国目前出现绿色不良贷款的现象较少,不良贷款率较低,营造了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三,我国首都北京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大力支持。由于北京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水平先进和科技创新能力强,走在我国绿色金融领域发展的前沿,占据较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份额。北京作为我国首都,积极营造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探索适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道路,开创了率先发展绿色金融的先例,为我国其他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范例。

(二)挑战

第一,绿色金融供需错配愈加明显。绿色金融供需错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绿色金融支持力量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行业;二是绿色金融产品与工具单一。根据调查研究,用于交通运输业的绿色金融资金约为40%,而用于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绿色金融资金只约占整个资金供给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绿色资金集中投入到了交通运输行业,不能均匀分布于社会各行各业。在绿色金融工具方面,我国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约占融资领域90%的份额,体现出金融工具较为单一的短板。随着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未来几十年中国绿色金融需求结构仍然还会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信贷占绝对上风的局面,而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等金融产品发展速度缓慢,这将导致绿色金融供需错配明显,阻碍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4]。

第二,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与法律体系不完善。中国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时间起步较晚,内容不充足且与碳中和目标有出入,与成熟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有一定的差距,亟需充实与完善。中国绿色金融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部分金融制度都是独立地解决其中某一个问题,缺乏整个绿色金融体系的延续性与关联性。此外,我国的绿色金融不仅缺乏健全的法律体系,还缺乏对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管,并且绿色金融法律体系进程发展缓慢,引起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缺乏法律的规范与引导。

第三,绿色金融产品单一,且规模较小。从目前的发行情况和《绿色金融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报告来看,我国部分金融机构探索发行了碳中和债、蓝色债券、绿色建筑保险、绿色信托等金融产品新品种,但是这些金融产品仍然存在规模较小、种类数量不足的问题,满足不了市场主体的需求。据上述报告显示,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主,且缺乏金融产品的创新力,不能满足企业正常需求[5]。

第四,金融机构对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不足。根据“探索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专栏中,我国人民银行动员组织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23 家主要银行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这次测试主要针对火电、水泥、钢铁等高碳行业开展了环境压力测试,但是我国有能力开展环境压力测试的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仍然还是少数。为加强我国金融机构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评估和管理能力,需要落实碳中和目标和制定对策,主要选择火电、水泥、钢铁等高碳行业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环境压力测试。

第五,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缺乏环境信息披露。对于环境信息缺乏成熟完善的披露体制,并且金融机构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较少以及获取成本较高。

四、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的国际经验

随着气候变化危机越来越严重,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研究发现,截至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明确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例如,欧盟首先提出实现碳中和目标,并承诺在205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对此付诸行动和制定政策,瑞典、英国、法国等国也紧随其后,通过国家法律的形式,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甚至有些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实现了负排放,如不丹等国。

(一)减少煤炭产能,开发新能源

根据《巴黎协定》的内容与要求,全球各国决定减少煤炭资源的使用,降低煤炭产能,从而导致煤炭投资也呈下降趋势。英国与加拿大在2017 年宣布成立弃用煤炭发电联盟,该联盟的目的在于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逐步取代煤炭能源的使用。除此之外,全球各国的商业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分别对煤电项目提高融资利率,减少甚至不提供金融资金支持,反而金融在清洁能源领域加大投入,降低投融资成本,增加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促使能源消费结构由煤炭能源为主逐渐向新能源为主转化。

(二)持续发展绿色低碳金融市场,推动绿色低碳金融立法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在2021 年首次发行绿色债券,这将进一步推动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全球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在2021 年达到了1 万亿欧元,在发行总债券中的比例逐年增加,拓宽了绿色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各国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绿色低碳金融的法律法规,以立法形式规范和引导绿色金融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立法对绿色低碳金融发展的导向作用。例如,欧盟委员会出台《可持续发展融资行动计划》《欧洲绿色新政》等相关政策,并且提出了一个“无重大损害原则”,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美国出台了《新能源法案》《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等相关法律政策,创新和研发卫星监测“碳循环”技术,健全完善绿色金融领域的财政政策设计,积极探索绿色财政政策与绿色金融政策相结合的机制,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大对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领域的金融资金投入。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出台了许多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优惠政策,降低电动汽车的价格与充电成本,积极鼓励人们使用新能源汽车,提升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有效需求。日本提出的《关于促进新能源利用措施法》《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等》等各项法律法规,开创了推动绿色低碳金融立法的先河。

对此,将中国在2015 年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与中国近年来发布的《新绿色支持项目目录》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已经开始借鉴欧盟出台的“无重大损害原则”,将旧版目录中的一些高碳项目进行删除。尽管如此,我国金融机构现行的一些绿色信贷标准及目录中,依然还是存在一些高碳项目,比如《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信贷统计标准》。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三)制定低碳标准,加强信息披露

制定低碳标准是金融机构助力碳中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金融机构依照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公布的绿色标准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统计与核算,建立碳排放清单,分析碳排放数据,制定碳减排措施。此外,国际金融机构正在加强金融监管,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这有利于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披露内容主要为与气候、棕色资产相关的信息披露,如碳排放与绿色资产等。披露方式为金融机构可以在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ESG 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财务报告中披露相关信息。

(四)推动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相融合

根据国际经验,国际上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都在为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而提出将金融科技融入绿色金融发展之中。例如,欧洲将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到企业碳中和与个人碳中和的服务之中,提高绿色金融市场效率和信息透明度。美国将金融科技运用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IT 基础架构碳排放以及可持续决策领域中,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的相关建议

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作为社会经济的命脉,应主动承担起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责任,这就需要我国金融机构应立即采取行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实践经验和优秀成果,助力中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但是,由于我国金融机构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在绿色金融发展等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实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所以在绿色金融如何助力碳中和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一)重视市场作用,在绿色金融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

在绿色金融供需错配明显的状况下,需要政府和市场双管齐下。一是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合理调配绿色金融的需求与供给,加强对绿色金融的监管和创新,保障绿色金融合理运转。二是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改善投融资结构,扩大绿色产业的比重,在绿色产业领域投入更多资金,坚持绿色金融服务于绿色产业的发展。

(二)以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随着我国推进碳中和目标的进程,绿色低碳投资规模会越来越大,资金需求会越来越多。因此,金融机构应尽快落实绿色金融发展路线图,健全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发展路线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碳中和目标纳入重大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制定绿色产业和相关项目投融资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和落实具体措施;二是建立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之间的联系,挖掘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潜能,拓展绿色融资渠道,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资金支持;三是围绕碳中和目标,制定绿色金融标准,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在绿色低碳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绿色低碳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与研发。

(三)规划碳中和目标的实施路线图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展,要积极落实碳中和行动方案,规划碳中和目标的实施路线图。规划实施路线图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相互支持、相互协调,树立绿色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早日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比如,在能源行业中,必须立即暂停新的煤电和高碳项目,大力开发新能源,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在绿色建筑领域,必须早日落实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和近零排放建筑标准,促进零碳建筑的发展。在工业领域,大力发展低碳、零碳技术,积极学习与借鉴国际上在这方面的优秀成果,鼓励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四)以碳中和为目标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和研发绿色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除了发行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主要金融产品外,还要普及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在碳金融工具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创新和开发碳金融新工具,如碳期权、碳期货、碳结构性产品、碳基金等衍生金融产品,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

(五)以碳中和为中心加强金融机构对气候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

首先,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压力测试,积极评估环境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对相关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水平。其次,金融机构要加大宣传气候与环境风险,倡导树立风险意识,拉动绿色投资。最后,金融机构需要提升气候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开发气候投融资信贷工具,提高公众对气候风险的关注度,进一步拉动绿色投资。

(六)推进环境信息披露并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以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要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确。一是监管部门应尽快构建环境信息披露框架,积极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推动行业部门的碳排放信息披露透明化、规范化与法制化。二是职能部门可以通过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整理气候与环境数据,不断完善企业环境表现、碳排放、碳交易数据库,为气候与环境量化分析提供信息渠道和降低信息成本。

六、结语

当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国企业立即采取行动,通过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等方式,加快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更应该主动承担起实现自身碳中和目标的责任,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着助推器作用,率先实现自身碳中和。此外,我国金融机构还应该加大在绿色金融、金融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通过直接和间接融资工具,带动社会其他行业节能减排、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早日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

猜你喜欢

助力金融机构金融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助力成功七件事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