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2023-02-18肖春霞
肖春霞
一、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为了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环境,会计核算工作变得十分复杂,会计管理人员需要承担的工作压力较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包括技术类风险、财政类风险、管理类风险等多种形式。行政事业单位想要预防资产流失,保证内部会计管理质量,需要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本文探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的重要意义,结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问题,提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通过风险识别与预防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会计人员工作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的意义
(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性质与企业存在明显差异,会计工作内容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管理,对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等各项资金的收入与支出进行精准核算。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的发展战略,对当前财政资金情况进行合理评估,确保资金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只有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才能够抵御外界风险,确保各项数据信息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1]。
(二)制定科学的发展决策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呈现出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的发展优势,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简化会计人员的核算流程。会计工作人员在行政事业单位决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有效预测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各类风险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措施,只有保证各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才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完成新时期的工作任务和发展需求。工作人员需要创新工作理念,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严格履行各项职责任务,财务部门具有监督管理职权,可以单独设立财务监督管理组织。但各部门之间需要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系,增强对部门之间工作业务的了解,确保各部门能够积极配合会计部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保证相关数据核算的准确性。融合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与财务工作,转变传统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思想,业财融合背景下保证业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充分利用财务数据作为指导,实现对各类风险问题的控制与评价。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能力,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绩效考核机制,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化工作发展需求,积极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业财融合。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挖掘海量数据价值,精准化完成数据分析,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出政府会计准则的约束作用。
(三)保障工作人员职权合法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履行各类管理职责,提高政府公信力,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管控制度落实,为依法履行发展职责奠定有力基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控能力,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充分发挥出各项管理权利中的监督约束性作用,只有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风险防控水平,才能够有效转变工作人员的业务流程,赋予会计管理人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权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2]。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费的来源渠道大多为国家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资金管理意识,在使用阶段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甚至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设置专业的财务综合管理岗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流通存在盲目性。即使行政事业单位已经设置了专职会计人员,但会计人才的选拔缺乏相应规范,负责会计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十分欠缺,无法保证各项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隐患,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综合管理机制得不到有效落实,各项业务开展形式过于单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岗位设置不合理,存在一人多职的现象,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业务开展存在定期财务核算不到位,会计核算工作缺乏有效指导与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扰乱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营决策的制定,损害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益[3]。
(二)财务信息数据不准确
社会发展改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流程,会计业务执行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会计风险的不断增长将会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发展。当前,会计人员的履职能力不强,各项会计业务活动缺乏有效监管,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推行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无法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内部会计控制管理规范中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各项规章制度未进行有效落实,现有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流程过于复杂,资金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各类发票和报账单得不到及时审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不严谨,容易引发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缺乏有效认知,会计信息不准确,财务数据失真,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徇私舞弊问题发生[4]。
(三)缺少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各类风险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作为约束,现行的会计管理方案与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不符,风险排查工作不到位,难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中缺乏风险防范相关指标,仍然沿用传统的会计工作管理模式,导致会计管理面临严重的风险隐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出纳、会计管理、会计监督等众多工作业务由同一人兼任,工作人员精力有限,对各项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了解不足,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甚至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将财务印章交由会计人员保管,容易引发银行账户出借、经济合同签订、国有资产调控等风险问题的发生。
(四)内部监管力度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控工作需要结合单位的发展实际,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但在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发展过程中,各部门风险防控与监督管理意识不足,存在会计人员身兼多职的现象,财务会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负责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缺乏风险防范措施作为约束,导致财务会计信息准确性不足,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监督管理机制流于形式[5]。
(五)会计人才专业素养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综合性管理团队,内部会计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较低,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岗位规划不合理,预算编制与经费管理等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财务管理与会计业务管理混为一谈,各项会计风险防范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乏财务轮岗制度的辅助性作用,内部管控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一些新入职的会计工作人员未接受专业的会计管理职业能力培训,缺少风险问题应对处理经验,会计人才的专业素养不高,将会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风险控制质量。
(六)财务报表质量参差不齐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些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导致报表质量参差不齐。一是报表编制时缺乏统一的会计准则和政策依据,不同单位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使得报表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报表编制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编制水平参差,直接影响报表质量。三是缺乏报表内部审核机制,编制过程中的错误难以发现和调整,最终导致报表质量无法有效控制。财务报表质量参差不齐,会降低报表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不利于单位自身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因此,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质量,是当前一个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七)缺乏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普遍缺乏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也是导致风险防范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建立系统的风险评估模型,缺乏对各种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二是没有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缺乏针对重大决策、重要业务等关键环节的风险评估工作。三是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潜在财务风险缺乏预警监测,风险难以防范。
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增强对风险问题的重视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干部需要提高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在制定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的过程中,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发展阶段会计风险防范举措发挥出的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定期培训提高内部管理人员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自上而下的综合防控管理机制,负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工作人才,需要逐渐认识到会计业务开展面临的潜在风险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出优秀的会计风险管理人才,通过统一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思想觉悟,要求会计管理人才自主进行风险分析,制定出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相契合的内部控制机制。培养员工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将会计风险防范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将风险防范纳入会计人才绩效考核标准中,增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实践价值。
(二)构建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采取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通过信息处理了解行政事业单位在一段时间内的实际发展情况,有利于公众全方位地了解事业单位实际发展成效,通过会计信息披露为监管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提供有效途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和管理干部需要提高对会计风险防范的重视,加大对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力度,会计信息化是未来会计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建立会计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实现对海量会计信息的综合整理与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掌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通过数据对比、数据分析等方式,建立会计风险分析模型,及时预估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会计风险,提高风险防控质量。不断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建立最为先进的软件防火墙,有效抵御黑客攻击带来的安全隐患,保证各项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科学的会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会计分析查询风险点,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向会计管理人员发出风险预警,根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情况制定风险防控指标,自动化生成会计报表,由工作人员科学地审核报表数据准确性。
(三)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会计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风险防控水平,完善现有的会计管理制度,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性作用,严格规范会计管理人才的业务行为和工作流程,要求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有效杜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弄虚作假问题的发生。当出现风险问题时,第一时间制定科学的处理措施,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全面贯彻国家出台的各项法律规定,结合单位发展实际,制定科学的会计风险防控保障机制。要求各部门工作人员严格履行风险防控职责,有针对性地按照相关指标选择科学的风险防控手段,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业务开展的规范性。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整合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海量财务数据,建立风险分析模型。结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问题的发展规律,对可能面临的风险隐患作出合理预判,实现对企业风险信息的动态化监管,确保各项风险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处理。
(四)加强事业单位风险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会计风险防范机制,要求各部门工作人员需要时刻警惕风险问题的发生,将风险防控作为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内容,增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严格按照职位分离的岗位分配制度安排监督管理人员。在与各部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单位存在的风险问题,外部监管需要充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作为支撑,想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监督管理质量,需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与外部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适用的内外部监督管理政策,要求外部管理机构在履行政策要求的同时,合法获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有关信息,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的会计活动进行综合评价,降低风险问题的发生概率。
(五)优化会计人才职业素养
为了满足新时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需求,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落实,需要创新工作理念,对财务会计管理人员进行统一职业技能培训,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负责会计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积极寻求业务创新,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的高质量开展,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决策制定提供建设性意见。会计管理人员要具备优秀的业务思维,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技术进行风险预测,及时发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经营流程和操作执行等环节面临的风险隐患,保障各部门业务开展的整体质量。增强会计人员网络安全意识,在网络操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安全知识技能,精准地进行数据识别,有效排查网络体系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确保各项财务数据的准确性。行政事业单位定期开展会计人才综合业务能力考核,督促会计管理人员努力提升个人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优秀的人才管理团队,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质量的提升奠定有力基础。
(六)建立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覆盖各类风险的评估模型,在评估方法上,可以采用国际通行的风险矩阵法、风险映射法、敏感性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也可以采用专家评审、情景模拟等定性方法,实现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再通过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和评级,明确高中低风险并进行量化,以便进行动态监测。对于重要业务环节和重大决策项目,要单独制定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工作流程和风险指标体系,保证其风险得到充分评估。此外,要选择财务指标、运营指标等关键指标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确定不同类型风险事件的预警阈值和信号,一旦监测数据异常,能够快速发出预警。应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实时、动态的风险监测和预警信息平台,实现风险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监测和预警的效率。
(七)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报表质量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制度,统一各单位的会计政策和报表准则,严格规范记账凭证管理、账务处理、成本核算、会计档案保管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充分发挥会计制度的规范作用。其次,对报表编制人员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岗前培训使其掌握报表编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在工作中继续进行业务知识和制度变化的培训,不断提升其编制财务报表的能力。同时,要建立标准化的报表编制流程,步骤明确、环节具体,编制方法规范,使整个报表编制过程科学化、规范化。要设立报表质量考核指标,如编制周期、编制错误率等,并实行矩阵管理,对各环节质量实施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聘请第三方进行报表审计,提高质量监督力度。此外,应主动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不断完善披露内容,让报表更有价值。要积极应用信息系统,实现报表编制数据的在线采集、传输和处理,使报表生成更加快速准确。建立报表质量奖惩机制,用严格的考核和激励措施增强编制人员的责任感。
五、结语
会计人员工作中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通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打造一个稳定、理想的发展空间,制定科学的发展决策,保障工作人员职权使用的合法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财务信息数据不准确、缺少健全的内控机制、内部监管力度不足、会计人才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制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风险问题的重视、构建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内控管理机制、加强财政监督、提高会计人才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