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供求均衡的问题论域、困境归因与政策保障

2023-02-18强,范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产业链体育

焦 强,范 尧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1]。 立足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国家政策支持与引导下,体育产业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在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但其迈向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困阻、机遇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鉴于此,本文基于全产业链视角,从供求均衡着手,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体育产业供求均衡中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价值链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保障,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1 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供求均衡的理论阐释

1.1 全产业链

产业链中的“链”意味着“链接”,是产业链概念的核心。 对产业链的一个通俗解释是从自然资源到消费品之间的层次,但这种一对一的对应观念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产业链概念的内涵。 有学者指出,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4 个维度[2],其内在规律是从供需链内部的需求链和技术链的对接开始,引发企业链的有效对接并形成一定的空间布局,最终实现价值创造。 由于产业链内不同地区和形式的企业链的实现价值不同,直接导致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空间布局、供需流动具有特色与差异,这些差异会促使企业链之间不断竞争并推动产业链的演变,直到在“四维对接”机制作用下,产业链内部实现均衡并达到稳定状态时,产业链才得以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流通着具有交换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元素。

就体育产业而言,以前讲的流通主要是商品买卖的流通。 数字经济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在全球流通中的配置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蕴含在商品中的知识、智能、数据、信息和技术等无形要素禀赋激增,使更多的非物质载体与物质载体共同构成流通的新空间。 2020年9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的现代流通体系,赋予了流通体系新的内涵。 因此,本文从全产业链的视角,结合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4 个维度,审视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供求均衡问题,为我国体育产业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1.2 体育产业供求均衡

从理论层面看,体育产业供需关系相关研究主要涉及马克思均衡理论[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4]、西方经济学理论[5]、国家治理理论[6]、政社合作理论[7]等,其中马克思均衡理论应用较为广泛。 在马克思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任何问题的分析都应广泛运用经济均衡的发展思路。 但马克思明确表明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之间的均衡只是一种偶然发生的情况,市场经济运转的常态必然会造成供需失衡,有且只有相对均衡的状态。 在马克思均衡理论中,市场供需理论一直处于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凯恩斯需求理论、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大不相同,具体表现为:1)其更深层次地分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二者实现市场供需均衡的具体情况;2)其综合考量市场供需关系背后包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等影响因素,并据此剖析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经济问题的根源;3)其以市场供需均衡分析作为重要基础,通过对具体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探讨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发展。

就体育产业而言,体育产业的供需矛盾在不同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调整过程中。 当前,大众体育需求愈发多元化、高端化、个性化,体育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因此运用马克思均衡理论作用于体育产业发展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坚持从供需两端发力,不断优化体育产业供需矛盾,满足大众实际体育需求,实现体育产业供需动态均衡,对于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2 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供求均衡的问题论域

2.1 供需链:市场多元主体缺位,公平竞争仍存短板

供需链的供需耦合是体育产业全产业链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强调实现体育产业发展效率均衡和健康稳定[8]。 一般而言,体育产业链经由生产者到消费者,即由供给端与需求端各环节的连接组成,其供需链条主要包括生产—采购—销售—消费等主要内容。 此外,无论是生产者之间,还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体育产业的供需关系都必须建立在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前提下。 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体育产业市场供需关系不稳、多元主体缺位问题仍旧突出,公平竞争存在诸多短板。 以各运动项目赛事筹办为例,目前我国体育赛事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各地各级政府部门、体育协会为主导,相关企业联合筹办或赞助赛事活动;二是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和体育协会联合筹办或由企业单独筹办。其中,以政府部门和体育协会筹办的体育赛事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和市场主体缺位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在筹办许多群众性体育赛事时,大多是由地方体育局、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联合推进,仅有少数体育企业参与其中,且赛事规模普遍较小,赛事影响力较弱。 各级各地经由相关政府部门所主导的体育产业链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市场供需关系,限制了体育产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阻碍了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

2.2 企业链:分工合作缺乏深度,风险规避能力较弱

企业链是体育产业全产业链的核心载体和具体表征,强调实现体育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价值创造与增值。 当前,大力推进体育产业链现代化既需要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也需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加以支撑;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大力发展,通过协调联动作用形成体育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大多局限于大型体育企业集团内部,国有、民营以及中小微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往往缺乏深度。 许多中小微企业未能有效参与体育产业链的整合,该类企业在商业运营模式、市场化服务方式、自身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并不成熟,且大多缺乏信用背书与隐性担保,生存环境并不乐观[9],规避风险的能力一般。 例如: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所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政策主要倾向于大力培育适度规模化的体育经营主体,追求集约式发展模式,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大量中小微体育企业并不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条件,导致产生无序竞争行为和大量市场退出者,促使整个产业链陷入生存危机,不利于体育市场主体的培育与发展。

2.3 空间链:区域发展不均衡,全球竞争能力不足

空间链是体育产业全产业链在不同区域间的空间布局形态,强调实现区域体育产业规划布局的集聚和扩散协调。 就国内而言,体育产业链所涉及的行业众多,产业链结构较为复杂,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水平差距较大(表1)。 整体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规模较大,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从国家战略层面加以审视,东部地区体育产业大力发展离不开京津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扶持等因素的影响,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普遍不足,体育企业和社会投资倾斜程度较低,这就导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差距可能越来越大。 立足国际,我国体育产业全球竞争力不强,体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足。 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链现代化势必需要具备较强的全球产业链创新培育能力和治理能力,但囿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起步较晚,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成长期,在体育产品研发设计、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这也是目前我国体育制造业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的最大困阻。

表1 2020年东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总规模及其占全省GDP 比重Table 1 Total size and proportion of sports industry in GDP of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n 2020

2.4 价值链:产业经济附加值低,产品同质化严重

价值链是体育产业全产业链中各原料部门延伸至终端产品或服务的载体,强调实现体育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有序分工。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链主要呈现U 型分布,即微笑曲线[10]。 一般来说,产品的组装以及简单的零部件生产属于体育产业的低端环节,具有低附加值和高替代性的特征;而位于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服务环节的附加价值远远高于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制造,以数据、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为主的研发设计和直面消费者需求的营销服务是提升体育产业整体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抓手。 审视我国现状,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例,受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影响,河北、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等地区冰雪装备制造产业链得到初步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冰雪运动装备仅处于低端生产加工环节,高端产品制造水平较低;绝大多数冰雪运动装备只存在价格优势,在产品质量、使用寿命、产品性能等方面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此外,从需求端来看,我国体育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消费者的实际体育需求并未直接作用于体育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等环节,极大忽视了下游消费者对体育产业链上游和中游的信息反馈作用。

3 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供求均衡问题的困境归因

3.1 政府部门过度干预,行政垄断现象凸显

当前体育产业市场中存在的市场多元主体缺位、公平竞争存在短板和市场运行质效偏低等阻滞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部门过度干预、行政垄断现象仍旧突出。

1)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存在着干预体育市场正常竞争的行为。 具体来说,相关政府部门较为倾向于为体制内的体育协会和国有企业提供特殊关照和专门保障,在项目竞标、赛事筹办等方面并不会优先考虑体制外的市场主体,存在一定局限性[11]。 政府部门对体制内单位给予较大的投资扶持和补贴支持是对供需关系市场化的极大干预和无序替代,有违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体育市场的公平性并造成了体育市场的低效率竞争,不利于民营体育企业的培育和成长。

2)“强政府、弱市场”的传统管理体制依然存在。 许多优质的体育赛事资源被行业协会垄断,较多由体制内单位经营的体育场馆资源并未完全推行市场化。 整体而言,当前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在权责关系方面边界较为模糊,破坏了由市场供需关系所引致的体育产业系统中企业的非线性竞争和沟通合作,进而导致体育产业链结构低效松散,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2]。

3.2 主体利益冲突较大,缺乏有效的信任机制

当前体育产业市场存在企业分工合作缺乏深度、风险规避能力较弱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体育市场主体间利益冲突较大且缺乏有效的信任机制。

1)体育市场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矛盾较大。 目前,大量体育企业的市场定位趋于一致,同质化建设现象较为突出,竞争较为激烈,难以真正实现资源的互利共享。 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例,具备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体育企业迫切希望通过打造自主品牌来提高长期经济效益,以便扩大发展规模形成市场竞争优势,而中小微体育企业更关注短期的经济收益和资源利用最大化。 其具体表现为龙头体育企业通常具备雄厚的运营资本,极力打造并推广国产运动品牌,挖掘核心技术,整体开发水平和全年运营收益良好;而中小微体育企业主要依赖传统的要素资源投入,且为获得大量客户群体而降低价格,无视市场原则,这就导致二者矛盾加剧,促使整个产业链陷入生存危机,不利于体育市场主体的培育与发展。

2)体育市场缺乏行之有效的信任机制。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集聚区大多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体育产业政策统筹推进和规划布局下形成,处于体育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大多缺乏长期的合作基础和对行业标准的共识,许多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加之体育产业链本身就涉及多个不同业态,其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服务标准以及安全标准等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不可预见性较高,进而较难对体育产业链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制定行之有效的规避措施。

3.3 区域发展联动不紧密,跨区域虚拟空间集聚冲击大

当前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尚未形成有效的组织、市场和机制多维协同,地区合作优势并未成功发挥作用,且全球产业链逐步形成跨区域的虚拟空间集聚,这必然对我国体育产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1)地区间体育产业发展仍然受制于联动不紧密的困扰。 以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为例,其具备区位连通性、文化相容性和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优势,完全可以依据自身较为丰富的冰雪资源分布特征建立特色体育文化旅游带。 然而,当前东北三省的体育产业,特别是冰雪产业的发展大多停留在倡议和政策联合发布等层面,落地落实不到位,冰雪产业联盟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建立。 此外,东北三省也并未真正成立冰雪产业联合办事机构,在培育体育市场方面合力不足,在产业资源整合方面缺少总体规划布局和协调联动机制。

2)跨区域的虚拟空间集聚带来的冲击较大。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文化、信息等无形要素将成为体育产业链上重要的功能单元,而这些无形要素资源也将沿着全球空间链持续扩散和不断溢出。 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积极采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缺乏产业链高端创意和原创IP 等高附加值环节,并且一旦数字技术破除空间、距离隔阂,体育产业较为发达国家的创新成果将迅速涌入国内市场,在全球最大的初级市场获得研发创新带来的高附加值增长。 这将使我国体育产业受到冲击,导致国内一些体育企业陷入生存危机,不利于体育产业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3.4 研发创新环节薄弱,数字化转型程度较低

步入新发展阶段,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但由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自主研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导致产业经济附加值低、产品同质化严重。

1)自主创新研发环节较为薄弱。 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经济附加值低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机构和专业人才,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生产技术一直依赖于模仿和复制国外先进的中高端体育技术研发成果。 例如:阿迪达斯每年的研发投入为5% ~10%,而安踏常年研发投入仅保持在2%左右。 低水平的研发占比使得即便在当下国货崛起的大环境下,国产体育品牌仍很难通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撼动耐克、阿迪达斯在高端市场的地位,更不利于吸引优质的国外资源和企业大力投资,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由内而外推动国内经济循环扩散成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国际循环。

2)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消费者常被视作被动接受者,其与体育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等环节长期处于脱钩状态,并未形成有效互动。 随着互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企业开始开发线上消费渠道,“互联网+体育”已然成为体育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其通过精准定位大众体育需求,促使企业向高端化、时尚化、定制化和服务化研发创新和转型升级。 然而这些数字化服务平台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较小且系统并不稳定,用户体验不佳,商业变现能力不足,对体育产业链上游和中游的需求反馈作用十分有限,阻碍了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精准匹配,不利于体育产业实现供求均衡。具体而言,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在数字化应用层面仅仅局限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健身指导、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销售等活动,而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体育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仍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和自主创新动力,难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层次化、高端化体育消费需求[13]。

4 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供求均衡的政策保障

4.1 加大对体育行政部门的权力约束,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有效的市场竞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有助于体育产业经济效益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体育市场体系并不健全,政府相关部门的干预行为依然较多,且存在行政性垄断行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发挥。 因此,要不断强化和完善体育市场竞争机制,以有效规避行政垄断现象[14]。

1)加大对体育行政部门的权力约束。 体育行政部门应减少对国有体育企业和相关下属企业的资金扶持和保护力度,提高政府部门行政透明度,减少赛事、项目等行政审批,降低体育市场准入门槛,消除市场隐性壁垒,制定公平公正的体育市场负面清单制度,促进企业在体育市场中享有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 同时,也要尽可能减少直接干预各类体育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通过营造良好的体育市场营商环境,实现体育产业政策的有效引导和扶持,促进体育产业政策与体育市场竞争政策的有效协调。

2)运用法律手段有效预防行业垄断现象,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一方面,体育市场要充分利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作用,利用法律条款对体育企业经营垄断行为进行有效规制和约束。 另一方面,要结合体育市场领域具体实际情况融会贯通,针对体育市场存在的多头管理、垄断行为和垄断纠纷等问题进一步细化和解决,在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及相关法律文件的同时,完善适配于体育市场的相关法律规制,以维护公平公正有序的体育市场竞争,提高体育产业市场竞争活力,促进体育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4.2 落实落细财税政策帮扶机制,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监管体系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行之有效的财政政策供给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监管体系对于加速推进体育产业经济复苏、促进体育企业平稳复工复产具有重要驱动作用[15]。

1)落实体育产业财税政策帮扶机制,加大中小型体育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深度参与体育产业链整合。 在经济低速增长时期,市场挤出效应愈加明显,占据市场较少份额的中小型体育企业囿于资金短缺问题面临较大生存危机。 因此,新发展格局下,持续加大对中小型体育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通过采取免征与减征优惠、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和小型微利企业优惠等手段,可以极大促进体育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创新发展,并对体育企业的投资和融资等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提升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效率,带动体育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针对体育市场主体间利益冲突较大、缺乏有效的信任机制等问题,亟须建立一套竞争有序的市场监管体系。 首先,要加快体育产业不同行业市场标准化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充分借助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体育市场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信息追踪反馈等,帮助其他市场主体正确认识体育市场治理标准和规制。 其次,要大力采取刚性约束手段和柔性治理措施,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筛选出一批可获得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以收紧体育市场黑名单进入标准[16],对体育市场主体起到惩戒作用;并通过引导、鼓励和劝解等柔性手段促进体育市场主体规范经营行为,以纾解大量中小微体育企业市场运营经验不足等难题。

4.3 消除区域协调联动壁垒,积极融入体育产业全球化发展

制定体育产业政策要精准识别地区发展的切实需要、实际问题和未来走势,要积极促进体育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融入体育产业全球化发展。

1)因地制宜制定适配于不同区域的针对性发展政策,进一步强化区域间体育产业发展的交流与合作,消除区域协调联动壁垒,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首先,各级各地政府在顶层设计环节要主动对接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区域间体育产业规划对接、战略协同和市场统一等,以促进区域内体育产业资源要素共享、制度对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良性互动。 其次,通过鼓励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制定适配本地区的体育消费促进专项计划,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培养居民终身运动观念,建设数字化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体育政策、赛事活动、场馆预约、健身指导等措施,增强居民体育消费黏性,扩大体育消费整体规模。 最后,要充分发挥城市体育消费核心市场带动作用,以辐射周边区域体育消费市场,促进体育消费。

2)积极融入体育产业全球化发展进程,鼓励体育企业大胆“引进来”“走出去”。 一方面,应通过主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联合国内大型体育品牌企业,大力引进国外先进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模式、高端体育赛事和高水平职业运动员等,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积累经验和学习成长,培养体育企业战略思维和自主创新发展意识,从而优化和丰富国内体育市场资源配置,提升体育产业经济增加值,带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体育企业应秉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逐渐向高端产业、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加大体育产品研发设计和创新,充分吸纳中高端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制造出具备中国特色的科技含量高、质量高、性能高、便民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提升体育产业全球竞争力[17]。

4.4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体育用品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2021年10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体育产业数字化战略,充分发挥体育数据的创新驱动作用和基础资源优势。 可见,加速推动体育产业供给侧数字化转型升级,破解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1)树立数字化发展思维,推动体育用品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将数据要素融入体育产业发展中,有助于推动体育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愈加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和信息化。 目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值在体育产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依然较高,大力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加速其摆脱长期处于代加工和代生产的“低端锁定”困境,并且能够增强体育市场主体在体育产品研发和设计等环节的自主创新意识,加速体育产品技术更迭,逐步向中高端产品制造领域迈进。

2)充分利用数字化体育信息服务平台,挖掘体育零售新场景,驱动体育消费新形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实现供需双侧主体精准对接,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质量。 我国体育零售行业目前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李宁、安踏、苏宁等企业正致力于打造线上体育零售新场景,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和短视频推销等方式,准确定位目标群体的体育消费属性,促进体育企业优化生产配置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同时,应充分利用数字化体育信息服务平台,为体育消费者专门设立用户评论、信誉等级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信息反馈和互动合作,有效纾解体育产品和服务信息不对称难题;并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平台商家的总资产、相关产品等进行数据收集和定位,帮助消费者规避虚假交易信息和交易对象,增进大众体育消费体验。 此外,应不断推进“体育+”和“ +体育”的横向拓展,推动体育产业与教育、旅游、养老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为体育产业发展提质扩容。

5 结语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体育产业必须紧紧抓牢国家战略转型机遇期,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靶点,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体育产业全产业链的核心在于综合考虑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4 个维度的关联形态,通过各个维度链条的相互嵌入与划分,打造竞争优势,以逐步达成体育产业供求均衡、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产业实力提升的目标。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实现体育产业供求均衡的目标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阶段性发展特点,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多变,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走势及其目标要求可能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迫切需要体育产业顺势而为、因势而动,持续探索与深入挖掘。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产业链体育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产业链春之奏鸣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