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下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研究

2023-02-18笪可宁郭宝荣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体医主体老年人

笪可宁,郭宝荣

(1.沈阳体育学院 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2.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有2.6 亿,占总人口数量的18.7%,比2010年提高了5.44 个百分点[1]。 这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口抚养比例提升,社会养老压力不断增加,老年人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提升老年人关爱服务,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老年人关爱服务的支持政策,以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保障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约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约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2]。 社区成为养老服务的一种载体,而社区体育在老年人疾病预防、慢性治疗与康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寻求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体育支持已成为老年人积极健康养老的重要举措之一。

从实践来看,随着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对老年体育事业投入的增加,老年人参与社区体育的健身场地日渐增多、关爱服务内容日益完善,同时基层各类老年群体的健身康乐家园、活动中心不断涌现。然而,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体育支持依然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逻辑,供需两端不平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3]。 一方面体现在供需匹配上:体育支持明显落后于日益增长的老年体育服务需求,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存在错位。 一些区域的社区提供的体育服务与老年人体育需求不匹配:我国近六成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农村老年人场地设施资源总体需求量大,然而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仅占全国的31.4%[4]。 另一方面体现在服务结果上: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往往集中在社区家政服务等基础服务项目,尤其是老年人获取个性化、科学化健身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归根结底,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不足势必会制约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提升,影响老有所养社会目标实现,甚至事关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持续推进。 因此,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积极探究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作用机理和现实困境,寻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下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纾解方略,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亟待应答的议题。

1 体育支持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1.1 社会支持理论

20 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这一概念出现在精神病学领域的文献之中。 理论界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展开多角度研究[5]300,随后社会支持作为专业术语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健康学等领域。 目前,社会支持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美国老年学家阿奇利(Atchley)[6]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满足自身生理、心理与社会需要的家庭、朋友与社会机构的总和。 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7]则着重关注社会互动对社会支持的重要意义,指出个体基于互动构建关系网络和获得资源,进而获得自身发展。 美国学者科布(Cobb)[5]302认为,社会支持是某种信息的提供,这种信息使得个体获得被尊重、被重视以及在团体中的归属感。 我国理论界主要是围绕着弱势群体的帮助或者救助展开研究,认为社会支持是他人对个体的帮助行为。 胡雪瑾[8]指出,社会支持研究的角度本身就是把个人置于社会关系之中,通过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为个体提供某种帮助与支持,提升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 陈成文[9]则将社会支持解释为一定的社会网络通过物质与精神手段无偿帮助社会弱者的选择性行为。 郑杭生[10]认为社会支持是国家机构、个人或是社会组织等在内的社会形态对生活困难者提供救助或帮助。 综上而言,笔者认为社会支持是国家机构、个人或社会组织等在内的社会多元主体为弱者提供物质、精神等方面帮助的行为总和。

基于理论界对社会支持概念的系统解释不断丰富,社会支持理论持续发展,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支持系统涵盖社会支持的主体、内容和客体3 个部分。社会支持的主体即社会支持的供给者,包含多种性质的社会主体:一方面是政府、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正式支持的主体,这部分主体通过国家政策或者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方式提升某种群体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家庭、朋友、志愿者、邻里等非正式支持的主体,该部分主体是指个人或者群体从情感、血缘关系、婚姻及其他社会关系等层面提供支持。 社会支持的内容即为提供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帮助。社会支持的客体即为社会支持的对象或者接受者,一般是需要社会支持解决某些困难的弱势群体。

1.2 体育支持的内涵

体育支持的出现是体育自身发展以及与社会学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 2005年,英国的塞恩斯伯里少年儿童体育支持计划(Sainsbury’s Active Kids)就是企业与政府、学校、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致力于少年儿童体育发展的典范[11]。 丹豫晋等[12]论证了家庭体育支持与青少年体质的正向关系。 王占坤[13]从制度、经济、社会文化、残疾人人力资源和特殊教育5 个方面论述了浙江省残疾人体育支持系统。 从目前学者对体育支持的理解和表述可知,体育支持是体育发展与社会现实密切关联的结果,亦是维系社会健康、创新社会文化的重要方面。 由于社会学本身就是体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源泉,体育学和社会学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影响存在着近乎一致的视域,两者彼此吸纳、融合和互惠发展。 尤其是在健康中国建设和全民健身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作为社会互动不可或缺的手段,必然成为体育学与社会学交集的共同场景,进而促进这两个学科持续融合,而体育支持恰恰是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

当人们对体育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引入社会支持概念后,必然会遵循社会支持普适性的价值理念,探索体育支持与社会支持的共通之处,把体育功能与社会作用纳入体育和社会支持的融合视域,形成了体育支持特有的视角与方法。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体育支持是一个具有多样功能的社会支持子系统,是一种调适人身心健康、促进人社会化的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利用体育手段和体育资源对弱势群体给予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是如何发挥体育的社会功效为弱势群体提供个体社会适应,帮助其维系和调试某种社会关系。 体育支持的功效主要在于对健康促进的支持和具备的休闲、娱乐功能。

与其他社会支持不同的是,体育支持因其独特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社会支持方式。 从体育学视角来看,体育支持目的在于满足个体和群体基于体育资源的健身、娱乐、休闲和社会关系需求;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体育支持旨在调试个体与群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改善社会功能。 虽然体育支持与社会支持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社会支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备普适性特征。 因此社会支持涵盖健身、休闲等方面的支持,需要借助体育资源与方法,必然与体育形成融合。而体育支持是借助体育资源给予弱势群体健身、娱乐、休闲等社会行为的支持,是社会支持研究范畴的具体层面。

2 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作用机理

2.1 体育支持赋能社区老年人身心关爱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世界约27%的糖尿病、约21% ~25%的乳腺癌和结肠癌等慢性疾病的发生与身体运动不足有关,长期缺乏身体运动导致全球每年约320 万人丧命,已成为诱发死亡的第4 个原因[14]。 同样,身体运动不足所引发的慢性疾病成为阻止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实践和理论都证明科学的身体运动不仅能够降低肥胖症、骨质疏松症、心血管异常等多种慢性病的发病率,还对慢性病治疗和康复、降低病死率等作用显著。 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证实,身体运动与慢性病呈现线性关联[15]。 对于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运动相比用药而言,具有显著的经济性与便捷性优势。 伴随老年人寿命的延长,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退化,长期与慢性病为伴已经成为社区老年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体育健身作为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慢性病防治与康复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理应在社会关爱服务中发挥功能优势。 2022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在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中充分考虑老年人健身需求,加强配套运动场所和设施的规划建设。 体育支持在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中的价值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与支持。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大会报告催人奋进、鼓舞人心,同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未来在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将日趋完善。 不可否认,我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所面临的挑战相比发达国家更为严峻。 面对这一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等将更加重视老年人身心健康维护,协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体育支持赋能社区老年人身心关爱,由传统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并重”;社区关爱服务也逐渐由传统的以医疗服务为主转向体医融合服务模式,充分考量体育支持机制与功能,对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进行赋能,以创新社区关爱服务高质量发展。

2.2 体育支持赋能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

改革开放已40 余年,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给老年人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变化,众多老年人从鸡犬相闻的村落、职工集体宿舍搬到了邻里陌生的高楼大厦,虽然物质和环境条件不断改善,但老年人精神生活和心灵沟通不容乐观,甚至老年人群体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压抑感和孤独感。 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四世同堂或者三世同堂的家庭结构正在逐渐瓦解,小家庭成为社区的基本单位,空巢老人成为普遍现象;面对生活中晚辈长期不在身边,老年人不免会萌生孤独感与失落感。再者,由于老年人从工作状态转向退休生活,社会角色骤然转换,人际交往圈发生变化,难免会让长期习惯组织生活的老年人产生“组织失落感”。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与情感落差,将会影响老年人的社会适应。

体育支持社会关爱服务中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参与,从体育健身的个人成效来看,运动所产生的多巴胺等有益的内分泌物质能够促进老年人产生良性情绪,以消解孤单感、失落感等,促进生活质量提升。 从社会互动成效来看,体育活动拓展了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使其交际平台得以丰富,而且社会互动的增加释放了老年人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促进了老年人对新的社会环境的适应。 同时,老年人以地缘和兴趣等形成的社会关系在体育活动中得以重构,共同语言和行为方式构建了心理寄托,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家庭缺位和角色转换带来的心理失落。当然,体育支持社区关爱服务的体育活动多以传统体育项目、群体活动形式呈现,体现了娱乐性、集体性、亲民性,有利于老年人参与互动与交流,容易在活动中产生愉悦情绪和情感释放,进而促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体育支持赋能社区老年人社会价值

世界卫生组织在积极老龄化理论中指出,老年人首先是健康,这是老年人的基本目标和生活基础;其次是保障,这是老年人持续维持健康、继续发挥余热的前提;最后是参与,这是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 健康、保障、参与共同构成了积极老龄化的三位一体模式[16]13。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老有所养是满足老年人生理层面的需求,老有所乐是满足老年人情感与归属的需求,而老有所为是满足老年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即“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老年人人生阅历丰富,在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身体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能够继续发挥余热和能量。 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健康资本是社会人力资本的关键构成,健康资本的重要构成要素是运动健康促进。 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进行健康促进投资,并贯穿于全生命周期,这一投资收益时间长,投资回报率高。

老年人继续参与体育活动既是对个体健康的持续投资,亦是投资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 必要的体育支持是持续维持老年人工作能力、发挥余热的有力保障。 通过体育支持对社区关爱服务赋能,积极干预老年人身心健康,在继续保障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同时,可持续维系其生产能力和社会财富创造能力,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老年人作为社区志愿者或指导者能够为社区体育支持提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因自身职业角色转变而带来的心理落差。 在一些发达国家,老年人提供社区体育支持服务的现象非常普遍。 例如:美国社区的多功能老年中心(Senior Centers)是60 岁以上老年人聚会和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一部分人老年人担任志愿者为其他人提供健身指导服务[16]13。 再如:荷兰为了促进受教育水平不高的老年人参与体育,组织有经验的老年人作为培训者在健身领域开展运动技能培训活动,在激发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热情的同时,促进了老年人志愿者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17]。

3 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现实困境

遵循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作用机理,从理论回到现实,发现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实践中依然存在着社区关爱服务羸弱、多元主体协同不足、体医融合服务缺失、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等现实困境。

3.1 社区关爱服务羸弱

社区关爱服务是体育支持的载体,为体育支持赋能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社区关爱服务水平提升,能够促进体育支持赋能的释放。 但是,社区长期受到官本位的影响,习惯于找上级部门解决问题,自我服务意识淡薄,甚至形成“等靠要”的思维惯性,造成社区自我管理与服务意识不强[18]。 社区工作人员多以公职化身份自居,其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呈现机关化和行政化,使得社区关爱服务整体上显现出浓厚的行政化色彩[19]。 而老年人所需要的居家服务、优抚救济、精神慰藉、安全秩序、体育健身、医疗救助等关爱服务缺乏灵活供给。 社区组织成为政府部门在社区的延伸,必然造成多样化的关爱服务缺位和政府管理越位,体育支持也随之被弱化。尽管社区行政化确保了国家对基础社会形态的管控,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和自我服务空间。 过度的社区行政化会引发社区自治与服务质量不高,非政府主体社会单元的自我发展参与动能不足,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发展缓慢,老年人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服务认同感和支持率不高。 这些都制约了社区关爱服务效率、效果和能力的提升。

3.2 多元主体协同不足

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存在职能重叠、业务交叉等现象,统一协同机制不够健全、社区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20]。 一方面,尽管体育、民政、财政、老龄委、街道办、社区等多元主体都对体育支持社区关爱服务承担责任,但尚未形成独立的主体统筹此项工作。 社区关爱服务的多元主体缺少联席会议制度,无法统筹协同体育支持社区关爱服务的政策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等工作。 体育、民政等多元主体管理的复杂性,导致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协同机制不够顺畅,相关政策执行受到制约。 另一方面,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健身服务,政府、市场、社会等主体之间的互补协同必不可少,需要各自主体发挥资源优势,以形成资源聚集的合力效应。 然而,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相互协作的机制尚未健全,主体职能界定仍然不够清晰,职责划分不够明确[21]。 主要表现为政府主体投入不容乐观、市场服务能力脆弱、老年体育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社会志愿服务参与度偏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成效。

3.3 体医融合服务缺失

在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中,体医融合服务是老年人维系健康或缓解疾病的重要保障。 然而,社区对体医融合理念的认识普遍不足,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采取相对单一的治理方式,体育非医疗干预并未发挥应有功效[22]。 由于基层政府、街道办、社区卫生服务与体育服务等部门权责不清晰,导致社区体医融合服务缺乏长效融合机制,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效率。 在人才方面,我国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偏低,缺乏相应医学知识与技能,在为老年人提供健身关爱服务中存在医务监督困难和运动安全风险,无法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健身需求。在平台方面,社区体医融合服务平台较为滞后,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老年人健身信息与医疗信息整合不足,老年人健康信息共享不够充分,社区医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能对老年人的健康数据信息实时跟踪,从而无法采取个性化、精准化的干预措施。 在社会力量方面,由于社区体医融合服务主要由政府采取行政化手段主导或提供支持,无形中忽略了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给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压力[23]。

3.4 政策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法规是由多项纵横交错、且与社会环境互相影响的多个老年人体育政策法规形成的政策网络,它们既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 虽然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法规建设成绩斐然,但是尚未匹配现实需求[24]。 我国老年人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不足,国家层面关于老年人政策法规建设缺失,且滞后于体育支持赋能社区关爱服务的需要。 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中,有关老年人体育支持的相关表述多存在于其他政策文本中,如2021年11月1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及2021年12月30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 但专门性的政策法规中,仅有2015年9月30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2022年4月13日发布的《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通知》等。 除此之外,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政策供给、支持措施和保障政策等也存在缺失现象,尤其是政策监控与评估机制不够健全,配套实施细则滞后,对影响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行为惩罚无具体规定。

4 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纾解方略

基于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中的现实困境分析,从优化社区服务、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格局、共建体医融合服务平台、健全政策法规体系等方面,提出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纾解方略(图1)。

图1 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示意图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sports support empowering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4.1 优化社区服务,奠定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基础

作为体育支持社区关爱服务的载体,社区奠定了老年人关爱服务的地位和基础。 促进社区服务优化,需要从3 个方面入手。

4.1.1 明晰政府职能及职权 明晰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职能,并做好职权限定。 一方面要坚持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另一方面要激发社区的公益性,有限介入政府管辖范围内的社区服务工作。 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应呈现为倡导、鼓励、政策支持、监督评价、经验总结与推广,运用相对宏观的方法聚合社区服务资源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4.1.2 提升社区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通过政府宏观指导,借助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系统地培训在岗的社区服务人员和社区管理人员,以此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一方面,加强人事制度改革,振兴社会工作人事体系,激发社区工作者的爱岗敬业精神,引导社区服务人才建设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缓解社区复合型人才不足的问题。 通过政策引领和待遇提升,吸纳优秀人才到社区服务中。

4.1.3 加大社区服务的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在加强公共服务建设中,应把社区服务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支持。 具体来说,应重点支持和改善社区组织的工作环境、老年人体育活动服务设施以及社区服务共享网络等。 区分社区服务公益性与经营性的不同特征,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公益性投入,另一方面要拓展经济来源渠道,通过推广示范项目或减税、补息的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社会服务之中。 要探索有利于体育健身等服务融入社区建设的具体举措,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多元形式参与社区关爱服务项目投资,倡导和宣传企业、个体和社会团体的捐赠行为,不断优化社区服务质量。

4.2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格局,形成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合力

发达国家在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中,基本构建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体育支持格局[25]。 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学校、社区、协会机构、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医生、志愿者等,各个主体在体育支持中发挥自身的资源和功能优势,做到协同互补。 例如:日本为了推动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通过社区体育活动积极应对老龄化,政府主体担负起制定相应法律法规、经费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关键任务,鼓励经营机构、民间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协同参与老年人社区爱心服务[26]。 因此,我国的体育支持赋能社区关爱服务建设,应在政府宏观主导下,体育系统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还要充分考量其他部门的主体责任,如财政、卫生、城建、税务等部门理应承担的相应职责。

4.2.1 健全多元主体常态化沟通、联动机制 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在府际间的联席沟通、协调和治理能力,把体育资源和健康管理资源汇入社区关爱服务之中。

4.2.2 明确多元主体的角色边界和业务对接 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角色边界和业务对接方法,既要避免业务重合,又要消除真空地带,避免业务对接不畅。 将公益性与商业性体育支持互补,引领多元主体积极投入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之中,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科学化的体医融合服务。4.2.3 构建社区志愿者互助共同体 充分利用老年人的空闲时间,发挥其社会经验优势,尤其是鼓励有健身指导技能的老年人参与到体育支持赋能之中,壮大“以老为老”的爱心服务组织体系,促进老年群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能动发展。

4.3 共建体医融合服务平台,提升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水平

在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中,共建体医融合服务平台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共识。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和推广体医融合的服务理念,在社区服务中构建体医融合服务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服务效果,我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可借鉴其先进经验。

4.3.1 倡导和推广体医融合服务理念 在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中,要进一步倡导和推广体医融合服务理念,提高体育和医疗主体的合作意愿。 一方面,鼓励和引导社区体育机构和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合作,构建老年人健康信息共享机制,把老年人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等和体育干预活动统一到一体化服务平台上;另一方面,积极向老年人宣传体医融合理念,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到体育非医疗干预之中,以自身行动共享体育防病、治病之功效,尽可能促进疾病关口前移、可控、延年益寿。

4.3.2 统筹职能部门合作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协同合力作用,例如:统筹保险体系部门、医疗部门和社区体育组织或营利性俱乐部深度合作,规范老年人健康保险资源和健康管理资源深度融合的服务流程,积极探索将体育参与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畴的制度改革,切实把体医融合落实到保险制度之中。4.3.3 加大社区体医融合人才培养 在社区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中,应该在医学院校开设体育非医疗干预课程,提升学生运动干预慢性病的指导技能,倡导和推广将运动处方作为一种健康诊疗手段运用于老年人诊疗之中,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医生在提供日常医疗保健服务时,能够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支持。 体育院校应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体医融合科学健身模式的指导技能和健身指导方法,强化健身过程中的医务监督,保障体医融合服务有序运行。

4.4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保障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落实

促进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离不开政策法规体系的保障。 应从经费投入健身指导、活动开展、场地设施供给、体育服务标准等方面制定政策法规给予保障;同时,鉴于多元主体的体育支持,需要完善的制度设计来规范各个主体的关系及其协同行为。

4.4.1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针对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中主体间联动弱化、社会参与缺失、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理应拓宽社会参与政策法规制定的渠道,构建政府主体主导,社会组织、老年群体、基层社区等共同参与的政策法规制定的多元协商制度,明确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总体战略和顶层设计,形成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具体规划,细化实施方案。

4.4.2 提升政策法规执行力 制定和落实是政策法规的生命线,通过权力分配、责任归属和负面清单,明确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权利、责任与义务,规范问责机制,严肃责任追究,确保多元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落到实处。 同时,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社区、家庭与老年人共同组成的监督机构,基于第三方对老年人体育服务制度执行进行监督,切实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与成效。

4.4.3 健全内在运行机制 遵循参与、合作、协调的治理逻辑,理顺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关系。 在参与方面,以共同目标聚合多元主体力量,通过问题导向、效果评价、目标达成度等,提高集体行为的协同性与有效性。 在合作方面,通过分权、委托或者授权的方式,以沟通和协商的方法,达成多元主体间合作。 在协同方面,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减少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纠纷或摩擦,强化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和联动,促进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效率与效果的提升。

5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21 世纪我国主导型人口趋势,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满足老年人追求高质量健康生活的需求。“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战术储备的关键窗口期,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满足老年人更加多元、更高品质服务需求的发展目标和措施。无论是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现实需求,还是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困境纾解,都需要理论与实践深入研判,以实现体育支持赋能老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体医主体老年人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