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设置对大学生锻炼拖延的影响

2023-02-18静,王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个体设置实验组

李 静,王 赫

(1.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东北石油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拖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 拖延会干扰行为计划的执行度和持续性,易导致计划推迟、目标落空,严重者甚至会阻碍其职业生涯发展[1];同时,拖延也会给个体带来抑郁、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影响身心健康[2]。 拖延及其干预问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锻炼领域内,人们普遍认同体育锻炼的价值,并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意愿,但在锻炼实践中却往往知行脱节,要么知而不行[3],要么拖沓磨蹭[4],锻炼行为习惯缺失比较严重。 以大学生群体为例,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学生加强锻炼,却难以改变学生在锻炼中的磨蹭、拖拉、推迟等问题,严重者甚至在体育课结束后就不再进行体育锻炼。 锻炼拖延问题乃至由此导致的锻炼中断或退出已经成为大学生锻炼坚持与习惯养成的主要障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尝试从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以及社会生态学等多个理论角度[5-6]进行解释。 整体而言,这些研究对行为意向的预测解释较好,对行为本身的预测解释较弱,其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干预价值相对有限。 近期,研究者开始从拖延视角对锻炼行为进行探讨。 如卢琳等[7]研究发现,学生的特质拖延、自我效能与锻炼活动量呈显著性负相关;朱秀清[8]认为,学生的拖延倾向越严重,锻炼行为的失范性就越明显,一旦失去外部条件的吸引力,学生就可能放弃锻炼;Rutchick 等[9]通过考察时间人格对锻炼行为的影响发现,增强个体的未来自我连续性可以增强积极情绪体验,减少锻炼拖延行为发生。 虽然有关锻炼拖延的研究较少,且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却为锻炼干预实践带来了良好的启示,意味着不仅可以通过时间动机管理进行干预,还可以通过加强外部条件等支持性因素来干预锻炼拖延。

目标设置方法发展比较成熟,已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和教育学习领域的实践中。 目标设置的核心要素,如目标明确度、目标难度、反馈以及满意度等,正是基于时间动机取向干预拖延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如目标明确度可以反映出对任务的价值认知,目标难度可以影响任务的过程效用体验,及时反馈可以降低时间折扣影响,满意感与目标成功关系稳定[10]。 依此来看,采用目标设置干预锻炼拖延具有可行性。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采用目标设置进行干预的体育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教学和训练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但较少涉及锻炼领域。 基于此,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大学生锻炼拖延状况的基础上,探讨目标设置对大学生锻炼拖延的影响,以期为锻炼实践指导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拖延与计划行为理论

早期研究认为,拖延是个体在执行任务时推迟或延期的一种行为倾向,具有稳定的人格特征。 研究主要关注如尽责性、自尊、冲动性、害怕失败以及时间人格等个性特质相关因素对拖延的影响,发现尽责性和自尊与拖延呈负相关,冲动性和害怕失败与拖延呈正相关,未来时间定向与拖延呈负相关;但也发现具有拖延倾向的个体并不会在任何情境下都发生拖延,拖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11]。 随着研究的深入,拖延更倾向于被视为一种由认知、情感和行为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学界普遍认同Steel[12]提出的概念,即拖延是尽管预见到该行为会带来不利后果,仍有意延迟开始或延后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 从概念中可以提炼出拖延行为的主要特征:1)拖延者清楚行为结果是不利的,仍有意采取自愿行为;2)延迟开始或延后完成的是已经计划好要做的事情。

拖延行为表现为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之间出现偏差。 行为意向是个体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动机因素,反映个体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是行为决定的直接因素。 影响行为意向的主要变量有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者皆与行为意向呈正相关,行为意向可以显著预测拖延行为。 林琳等[13]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研究发现,按期完成任务的主观规范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强,学业拖延行为就越少。Gollwitzer 等[14]对90 余项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行为意向越明确就越能激励个体尽快行动,有利于排除过程干扰,降低拖延。 拖延行为所表现出的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偏差实质上是回避目标导向行为,而目标设置能增强个体对任务目标的努力与坚持,恰恰是目标行为有效管理的法宝[15]。 一方面,目标有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提升意向水平,有利于个体朝着目标方向努力并及时修正方向,远离与目标无关的行动。 另一方面,目标明确可以提升个体对任务的价值认知,提高目标承诺。 高水平的目标承诺有利于增强尽责性,减少冲动,对降低拖延倾向有积极影响[16]。

1.2 目标设置对拖延的影响

研究发现,个体没有完成计划目标并不是因为缺少动机,行为意向还不足以减少或阻碍拖延行为,甚至很多拖延者都有强烈的行为意向,只是没有付诸行动或在行动中出现偏差[17]。 这说明行为意向对行为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因此采用目标设置方法干预拖延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拖延的主要影响因素除个性相关因素外,还包括任务相关因素和状态性因素。 任务相关因素包括任务价值、任务难度、任务延迟、厌恶与自我效能感等。 如果任务价值不大,自主性动机就不会较强,就有可能出现拖延;如果任务难度过大就容易发生拖延;个体感到距离任务目标越远就越容易出现拖延[18];令人厌恶的任务会出现较多的拖延[19];自我效能感高,很少会拖延。 状态性因素包括情绪、诱惑和应对策略等。 积极情绪能减少拖延,负性情绪能增加拖延;执行任务时面临的诱惑越多越容易拖延;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来减少拖延。 事实上,在不缺少动机的条件下,不管拖延的影响因素如何变化,拖延者具有什么人格特质,影响的都是个体对“按计划做”和“拖延”双重动机斗争的选择[20]。 这种斗争可以简化为任务过程效用和任务结果效用之间的斗争,在取得结果效用之前必须先体验过程效用。 如果过程效用体验是令人愉快的、满意的,就不容易出现拖延;如果结果效用也是正向的,则更不容易发生拖延。 因此,采用目标设置干预拖延需要兼顾这两个方面。

目标设置的基本方法是将长期目标划分成阶段性的短期目标。 这样做可以降低任务难度、提高行为绩效、增加正向的结果效用体验,增强积极的过程效用体验。 目标设置强调目标承诺、反馈、自我效能感以及满意感等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与拖延影响因素所包含的主要内容高度契合,这些因素之间的良性互动甚至可以形成高绩效循环。 因此,目标设置是干预拖延的有效方法之一。 杨鑫蔚[21]通过实验研究考察了个体目标过程中目标背离行为变化特点与目标设置的干预影响发现:1)个体的目标背离行为在前期较低,随着过程进展逐渐升高,在中期达到最高后开始下降,到后期再度变得较低,呈现倒U型变化。 受个性特质和任务情境不同的影响,这一变化可以表现出“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特征。2)通过将长期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可以显著降低目标背离倾向,减少目标背离行为,有助于更快实现长期目标。 虽然这一结果是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但在实际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亦十分多见。 例如:某些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前期不着急,后期抓紧写;某些女性节食减肥,前期严格控制饮食,后期控制不住。 这些拖延行为都可以通过目标设置方法进行干预。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1)将锻炼的长期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对降低大学生锻炼拖延倾向水平有显著影响;2)将锻炼的长期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对减少大学生锻炼拖延行为和提高锻炼绩效有显著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2.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大连海事大学各体育俱乐部的一年级新生,获得有效数据942 份,有效率92.08%。 其中男生697 人,女生245 人。

2.1.2 测量工具 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锻炼拖延量表》。 参考一般拖延量表,结合锻炼情境进行编制。 初步拟定18 个题目,与5 名体育学专家和5 名心理学专家深入讨论后,由专家筛选,把80%的专家认为重要的题目选出来进行文字加工,确定15 个题目形成初稿。 经预测、信效度检验后形成正式量表。 正式量表为单因素结构,共13 道题,采用Likert 5 点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表明个体锻炼拖延倾向水平越高。

2.1.3 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对300 名大学生(男161 人,女139 人)进行预测,因素分析前先检验量表的KMO 值为0.85,且Bartlett 球形检测结果达到显著水平(P<0.001)。 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因素负荷值小于0.3 的题目,剩余13 题可解释的总变异量为63.59%。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χ2/df=2.33,CFI=0.90,GFI=0.91,AGFI=0.87,RMSEA=0.05。 检验结果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内部一致性信度可以接受。

2.2 实验法

2.2.1 实验目的 检验目标设置对大学生锻炼拖延的影响。

2.2.2 实验对象 对刚加入校健身俱乐部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取中度拖延以上、以锻炼减肥为主要目的的学生为实验对象,符合条件的有45 人(男43 人,女2 人)。 自愿参加实验的有40 人,均为男性,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 人,两组学生锻炼拖延倾向得分无显著差异。

2.2.3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自变量是目标设置方法(分别是设置锻炼的长期目标和将长期目标划分为4 个阶段的短期目标)。 因变量是锻炼拖延倾向水平、锻炼拖延行为发生次数和锻炼绩效。

考虑到实验时间、实验条件以及实验对象拟通过锻炼减肥的理想目标等情况,由4 名有10年以上健身教学和锻炼减肥指导经验的教师(教授1 人,副教授3 人)与实验组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决定将12周锻炼的长期目标设定为减掉体重4 kg。 对照组只设置锻炼的长期目标,即12 周减掉体重4 kg。 实验组则将长期目标划分为4 个阶段的短期目标,每3周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锻炼目标设定为减掉体重1 kg。

拖延理论认为没有按计划时间完成计划即视为拖延发生,具体界定较难统一。 参考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考虑到学生学习生活特点和健身场馆开放情况,决定以周为时间单位,要求每周锻炼3次、每次不少于45 min,没有按时完成周锻炼计划规定的练习次数和时间,即视为锻炼拖延行为发生。

2.2.4 实验控制 实验前就锻炼减肥的原理、方法以及运动负荷、强度安排和安全事项等内容对学生进行3 次培训,以确保锻炼安全和正式实验能顺利进行。 正式实验12 周。 鉴于主要考察不同目标设置方法对大学生锻炼拖延的影响,故仅对两组学生进行目标设置干预和锻炼次数与时间要求,锻炼具体时间与内容安排由学生自主决定。 实验期间学生均不参加其他运动锻炼,且保持日常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 两组学生都不知晓实验目的。 每隔3 周对实验组学生进行1 次体重测量,并直接反馈结果。

实验地点为校健身馆。 利用门禁管理系统调出每名学生进出健身场馆具体时间和次数的后台记录数据,统计锻炼次数和时间,计算拖延行为发生次数。 进行体重测量,考察锻炼绩效,即是否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锻炼减肥的长期目标。 实验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考察锻炼拖延倾向水平。

2.3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 软件录入问卷调查和实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锻炼拖延倾向基本状况

由表1 可知,大学生锻炼拖延倾向得分65.23 ±9.72,参考钟俊等[22]的评价方法,将拖延程度分为不拖延(≤39 分)、轻度拖延(40 ~60 分)、中度拖延(61 ~80 分)和重度拖延(≥81 分)。 结果显示,大学生锻炼不拖延的仅占19.32%,有锻炼拖延倾向的多达80.68%,中度拖延以上的多达53.72%,其中重度拖延的占13.59%,说明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锻炼拖延倾向,且拖延程度比较严重。

3.2 锻炼拖延倾向得分比较

由表2 可知,实验前,两组学生在锻炼拖延倾向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组间比较,实验组锻炼拖延倾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 实验前后组内比较,对照组实验后的锻炼拖延倾向得分有所下降,但与实验前比较差异不显著;实验组实验后的锻炼拖延倾向得分显著低于实验前得分(P<0.001),下降明显,说明与仅设置长期目标比较,将长期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可以显著降低锻炼拖延倾向水平。

表2 锻炼拖延倾向得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exercise procrastination tendency scores

3.3 锻炼拖延行为发生情况与锻炼绩效比较

由表3 可知,在整个实验期间,实验组实际完成锻炼计划的总次数多于对照组,锻炼拖延行为发生的总次数少于对照组。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锻炼拖延行为发生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0),说明将锻炼的长期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可以显著减少锻炼拖延行为发生。

表3 锻炼拖延行为的卡方检验Table 3 Chi-square test for exercise procrastination

表4 锻炼绩效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exercise performance

由表4 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锻炼目标均为减掉4 kg 体重。 从锻炼绩效看,实验组减掉体重(4.66 ±0.55)kg,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对照组减掉体重(2.83 ±1.04)kg,没有完成预定目标。 实验组锻炼绩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4.1 大学生锻炼拖延倾向基本状况分析

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锻炼拖延倾向,且拖延程度比较严重,与王一民[2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这一情况应引起重视,锻炼拖延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改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24],大学阶段的体育健康功能也很难实现[25]。

调查对象全部为刚加入体育俱乐部的学生。 这些学生渴望在大学阶段进行锻炼,以弥补中学阶段繁重的学习压力所带来的体育锻炼缺失的遗憾,其锻炼参与的动机水平更高,依此推测应该表现出较低水平的锻炼拖延倾向,然而锻炼拖延倾向水平却较高,可能与以下两点原因有关:一是个体行为倾向与行为习惯的影响。 拖延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懒散、拖拉等习惯会降低行为责任感,对行为过程的执行度和持续性有消极影响。 张文娟等[26]研究发现,一般拖延倾向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具有显著负性影响。 二是外界干扰因素影响。 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娱乐生活的不断丰富,对一些诸如过度沉迷于手机游戏等诱惑性娱乐、享受的追求,不仅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还会严重影响其学业发展。 杨管等[27]调查发现,手机依赖与体育锻炼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大学生手机依赖越严重,锻炼活动就越少。 就抵制不良行为和诱惑性因素干扰而言,自我控制能力十分重要。 提示应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尽量减少诱惑性因素干扰,促进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4.2 目标设置对大学生锻炼拖延倾向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将锻炼的长期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可以显著降低锻炼拖延倾向水平,研究结果支持研究假设。 锻炼拖延倾向是个体在锻炼情境下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与个性特质因素密切相关。 采用目标设置方法进行干预的关键在于目标设置过程的参与度如何和目标难度适中与否[28]。 目标设置参与度强调目标执行者不应该是工具性目标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成为目标设置的主动参与者。 参与目标设置的具体过程可以提升对任务的价值认知,提高承诺,减少冲动,并愿意对目标过程负责,有利于降低拖延倾向水平[29]。 根据上述观点解释,实验组学生全程参与了目标设置过程,且积极性很高,共同决定目标设置结果,充分考虑实验组学生的建议,而对照组学生只是被简单告知,并不参与具体过程。 因此,实验组学生对任务价值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更强的承诺,并更愿意对目标过程负责。

目标难度适中与否依赖于个体和目标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中两组学生的锻炼绩效目标一致,均为通过12 周锻炼减掉4 kg 体重。 4 名教师根据多年健身教学和锻炼减肥指导经验,认为目标难度中等偏下,学生只要稍加努力和坚持即可达到。 实验组将锻炼的长期目标划分为每3 周减掉1kg 的4 个阶段性的短期目标,这有利于降低任务价值的时间折扣影响,学生能及早体验到短期目标达成的结果效用,增强了成功体验,克服了害怕失败的心理,利于降低锻炼拖延倾向水平。

4.3 目标设置对大学生锻炼拖延行为与锻炼绩效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将锻炼的长期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可以有效减少拖延行为发生和显著提高锻炼绩效水平,研究结果支持研究假设。 锻炼拖延行为是个体在体育锻炼中不能有效执行或推迟执行锻炼计划的消极行为。 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解释,个体的锻炼拖延倾向水平越低,锻炼意愿就越积极,就越会把强烈的情感带入锻炼行为变化的各个阶段,促进行为变化向高级阶段发展。 从实验过程看,虽然12 周减掉4 kg 体重的目标难度不大,但对照组只设置了锻炼的长期目标,较长的时间距离会强化任务价值的时间折扣影响,也难免面临较多的诱惑性因素干扰,如果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就必然会发生拖延行为。 而实验组将锻炼的长期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短期目标,降低了时间折扣影响,加之目标难度不大,且每个阶段的锻炼效果都会得到及时反馈,会对自我效能、目标承诺以及积极情绪体验产生良性影响,有利于个体采取趋向型的应对策略,促进锻炼绩效水平提升[30]。 锻炼绩效方面,实验组减掉体重(4.66 ±0.55)kg,完成了预定目标;对照组减掉体重(2.83 ±1.04)kg,没有完成预定目标。 实验组锻炼绩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划分为阶段性的短期目标会促使学生努力向最近发展区前进,增强了执行力,自然就减少了拖延行为。 拖延行为的减少会促进绩效水平的提高,而高水平的绩效又会增加满意度,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承诺,使之愿意接受新的挑战,有利于形成目标过程的高绩效循环。 从实验组各个阶段的减肥绩效看,第1 阶段为(1.22 ±1.02)kg,第2 阶段为(1.15 ±0.68)kg,第3 阶段为(1.03 ±0.56)kg,第4 阶段为(1.19 ±0.88)kg,每个阶段都完成了计划目标,实验组可能形成了目标过程的高绩效循环,进而对锻炼行为和锻炼绩效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5 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的锻炼拖延问题比较严重,将锻炼的长期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可以显著降低大学生的锻炼拖延倾向水平和减少锻炼拖延行为发生,对提高锻炼绩效水平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虽然验证了目标设置在锻炼干预实践中的适用性,对锻炼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实际锻炼中存在着如个体本来计划周一、周二、周三进行锻炼,却拖延到周四、周五、周六锻炼的情况,按本研究设置的标准却未被纳入统计,从某种意义上低估了个体的锻炼拖延行为,因此不排除不同界定标准会产生不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 其次,调查对象仅来源于同一所高校,锻炼项目单一,使研究略显单薄,今后可以在各类人群、各个项目锻炼中进一步探索,以检验其实践应用的广泛性。 最后,研究没有对拖延影响因素和目标设置各个要素进行测量评价,无法证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和对拖延的具体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个体设置实验组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