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链整合视角下我国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3-02-18王世强高鸿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体医产业化产业链

刘 晴,王世强,罗 亮,黄 晶,高鸿辉

(1.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2.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3.体质健康和运动健身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株洲 412000;4.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5.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10)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慢性病患者已超过3 亿人,其中老年人患慢性病率超过50%[1]。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和居高不下的慢性病高发态势,国家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

件积极推动体医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2]。从当前实践来看,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存在服务质量不高、融合效果不佳和技术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3],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与之相匹配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上下游链条来支撑服务的高质量供给。 当前国内对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研究主要围绕概念[4-5]、健康促进效果[6-7]、服务模式[8-9]和推进策略[10-12]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事业属性和社会效益,但对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属性的论述稍显匮乏。 基于此,本研究以产业链整合理论为指导,从产业价值链、技术链、产品链、信息链和服务链5 个维度剖析我国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提出我国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策略,旨在提升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供给效率,推动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

1 我国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理论框架

1.1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内涵

1.1.1 概念界定 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增长为目标形成的全产业链、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13]40。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依托市场主体和第三部门,以满足公众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需求为目标,打造涵盖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体系。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旨在以市场的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上下游产品的供给,充分发挥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体医融合兼具事业和产业两种属性。 一是体医融合是一种提高健康水平和维持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是政府履行为广大民众提供具有社会公共性、非排他性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二是当高精尖技术、高质量服务应用到体医融合上,并且形成与消费者现实需求相对应的健康促进服务产业链条时,将加快要素流动,创造、培育并扩散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释放其庞大的经济效应。其次,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推进。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服务供给完全依靠市场定价,无法充分发挥其正外部性,不利于产品与服务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因此,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升供给效率的同时仍需要发挥政府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产业规划和市场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保证产业市场与政府公益二者之间的平衡。 再次,产业化发展并不等同于服务供给完全的市场化和商业化。 产业化强调产业本身的生产性、规模性、运营性和职业化,市场化则要求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和监管,二者具有本质性差别。 因此,产业化发展方式不是要改变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福利性和公益性,而是要求以完善的产业体系、高效的生产效率和丰富的产品供给扩大其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受益群体的覆盖面,实现更高层次的公益性,进而提高社会公众所能享受到的福利水平[13]41。

1.1.2 内容构成 产业链是产业中各部门或企业之间根据该产业活动的时空布局和某种逻辑关系形成的链式关系形态,其主要结构是垂直的上中下游链式形态[14]。 从整体来看,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多、辐射范围广等特点,是一个融合度高、关联性极强的产业体系(图1)。国家统计局2019年健康产业统计分类指出,健康产业涵盖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事务、健康环境管理与科研技术服务等13 个大类,其中“健康促进服务”“医疗仪器设备、器械制造和健康用品”“器材与智能设备制造”等8 个大类与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高度相关。

产业链上游是整个产业链的开端,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行业壁垒和易垄断等特点。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产业链上游涵盖硬件供应和技术支撑两个部分,主要是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基础设备功能的实现提供软件保障[15]。 产业链中游是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具有融合性、开放性和高竞争等特点,易受产业上游原材料和下游消费需求的影响,但也具有行业壁垒低、产业链影响力大等特质。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的中游环节包括终端制造环节、软件开发环节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业务范围涉及第二、第三产业;中游产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是在上游环节的元件工业和技术支撑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和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需要,为下游服务供给设计并开发终端产品和提供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推动智能化、个性化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实施。 产业链下游是整个产业链的末端,是面向消费者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集成体,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强烈的品牌效应。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的下游主要包括产品销售和服务供给两个大类。

图1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链构成Figure 1 Composi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service industry chain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1.2 我国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的逻辑

1.2.1 理论逻辑: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准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手段 依据公共物品理论,体育与医疗作为准公共产品,二者结合也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较强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特征[16]。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单一供给容易带来需求反映不准确、公共物品过度消费、交易成本昂贵和效率难以测量等问题[17]35。 因此,为提升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供给效率,不能单一地将供给主体限定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还应该将市场和营利组织纳入到产业服务供给之中,形成涵盖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以实现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高质量供给的目标。

1.2.2 实践逻辑:产业化发展是应对庞大市场需求和复合产业链条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已超过3 亿,总体上呈现出基数不断增大、医疗支出不断提升和服务需求大等特点,直接导致我国80% 的医药卫生费用用于慢性病的防治[7]779。对个体而言,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效益愈发凸显,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体育锻炼对疾病预防、术后康复和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对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多、辐射范围广等特点决定了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必须要上中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才能提升产业链质量。 因此,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和较长的产业链条,唯有通过产业化发展的方式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供给效率。

1.2.3 产业逻辑:产业化发展是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以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健康风险管理服务和长期护理服务为主要领域的大健康产业是世界各国的“朝阳产业”。 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大健康产业产值占GDP 总量的8.8%,高达3.5 万亿美元,其中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7 万亿美元[18]。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30年我国公共健康产业规模将突破16 万亿元。 这表明涉及体育、卫生、康复和养老等产业,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链条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对于推动体育与医疗产业供需两侧同步实现规模性扩张,以及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将成为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 我国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产业链整合理论认为,根据产业链内涵及产业链上各相关产业组织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将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链细分为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信息链、服务链5 个维度[19](表1)。 这5 个维度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产业链的协调机制,调控产业链的形成与运行。

表1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链类型和界定Table 1 Types and defini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service industry chain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2.1 产业价值链不明晰,发展动力机制不健全

在产业发展前期,市场需求尚未充分转化为消费性,这导致产业发展出现盈利模式不明晰、产业价值模糊和产业缺乏统筹等问题[20]。 就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而言,当前产业壁垒依旧突出,产业价值链不明晰的问题仍然存在。 首先,行政壁垒依然明显,提升了市场的准入门槛。 一是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相关产业运营资格受卫健委、民政和公安消防部门等多重管辖,如运营机构涉及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得到卫健委的准入。 二是行业内部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报考也存在较多的限制,阻碍了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如当前仍有多数省份不允许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报考康复治疗师。 其次,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了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背景下,缺乏可供实际操作的体医融合产业化发展和管理的细则。 体育与卫生部门不仅缺少针对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机构发展的土地出让、金融支持、医保覆盖和税收减免等直接优惠政策,而且在政府购买、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间接性培育手段上也少有涉及,降低了市场主体进入的意愿。 再次,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投融资渠道有待拓展。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属于新兴产业,产业筹资机制尚未建立。数据显示,近两年市场上约40 家运动康复企业仅有11 家拿到融资,总融资金额仅为8 亿元人民币[21]。

2.2 产业技术链融合效果不佳,研发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链融合是指体育与医疗在生产方式上共享相似技术或者新技术、新材料等高新科技向体医融合扩散,引发体育与医疗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两者相互促进交融,最终加速体医融合产业新技术的应用与形成。 从当前实践来看,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技术链面临融合效果不佳、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首先体现在产业技术融合的初级化。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涉及体育与医疗两大领域,二者在技术层面的融合还停留在“体育+医疗”的初级阶段,医疗相关技术与体育产业的技术融合相当有限,体育运动与医学技术的结合也存在不足。江苏、福建等地区聚焦健康制造与特色健康服务业,在运动健身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研发和健康食品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但融合效果依旧不明显,缺少在技术融合层面的突破。 其次是上游企业研发投入不够、科技创新效益不明显。 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运动康复器械制造上游企业在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投入不够,产业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短板,这使得行业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和高质量的元器件仍依靠国外进口。 近年来已有部分企业开始涉及医疗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筋膜枪等运动康复设备等细分领域,但由于传感器、马达等高质量元器件的限制,国产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产品质量和功能仍然不被国内经销商和消费者认可。 技术链的短板阻碍了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高端产品供给和创新,也影响了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效果。

2.3 产业产品链规范尚未形成,产品结构单一

产品规范和标准会带动企业规模化发展,打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产品链是衡量产业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17]37。 但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相应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的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产品结构也趋于单一。 首先,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

行业尚无可遵循的统一标准体系。 我国市场上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产品和服务的功能设计、适宜人群和技术含量等指标尚未标准化,无论是硬件设施的质量检测还是运动康复服务提供的流程规范都缺少统一标准,这使得整个产业上下游企业陷入无序性发展状态。 其次,产品结构单一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一是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 目前的产业终端如体育综合体、运动康复中心和运动处方门诊等服务供给对象都局限在术后复健、运动康复和慢性病干预等方面,缺少结合我国老年人、孕妇和青少年的现实需求而研发设计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个性化产品。 二是很多产品依然是在效仿国外,盲目夸大产品效应。 当前主流产品在产品设计上以仿造国外同类产品为主,功能也仅仅局限于运动康复和功能监测等方面,产品和服务在诊断、治疗、护理、养生等方面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潜。 三是缺乏高端产品服务。 受产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我国在产业中上游的产品都以低端为主,与国外同类产品在产品质量和功能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也使得大量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消费外流,如高端运动康复设备大量依靠进口,高精度仪器设备几乎被国外公司垄断等。

2.4 产业信息链不畅通,数据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供给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加以支撑,患者身体健康状况、体医融合项目的使用效果等信息决定了患者能否更为方便快捷地享有体医融合服务并促进体医融合服务质量的改进。从当前来看,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信息孤岛”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产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和个体信息3 个方面。 首先,受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的影响,一些部门出于安全性考虑,将部门数据进行封闭化处理,不愿意公开数据或者与其他部门共享,这使得我国卫生系统和体育系统的全科医生、体育场地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医疗设备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等基础数据缺乏有效的整合,降低了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 其次,生产信息平台缺乏,导致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上下游信息传导不畅。 由于缺乏信息共享平台,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上下游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资源整合难,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规模效益的实现困难重重。 再次,患者对服务存在疑问,不愿共享个体信息。 目前,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所需的个人健康数据与体育锻炼情况等数据信息涉及隐私,在国内诈骗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数据共享后会给个人带来财产等方面的风险,因此其不愿意将信息进行共享,这也是信息资源整合难、共享难的重要原因[12]65。

2.5 产业服务链要素资源极度匮乏,无法满足产业大规模扩张要求

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资金来源等生产要素是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制约我国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最终供给质量的关键。 当前,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在生产要素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人力资源极度缺乏。现阶段体医融合实践暴露出复合型应用人才短缺问题。 与此同时,运动康复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医学、轻体育等问题,直接导致专业人才实践技能薄弱,无法满足当前体医融合的服务需求。 其次,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需求。 当前,无论是以公益为导向、体育部门主导的社区模式和以卫生部门主导的医院模式,还是以营利为导向的运动康复中心都面临容量有限、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 体育设施与医疗卫生设施分布极其不均衡,且存在“社区缺医”“医院缺体”并存的局面,难以满足当前公众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需求。最后,经济要素匮乏阻碍产业扩张。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终端项目前期投资巨大,无论是综合性的健康综合体,还是单一性的运动康复诊所,在项目前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场地租赁、场馆建设、设备购置、专业人士招募等。 没有大量资本的进入,单凭日均客流量的收入,运动康复中心很难积累原始资本以实现规模扩张的目标。

3 我国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路径

3.1 以价值提升为方向,激发产业发展动力

产业链整合理论认为政府对产业的影响是持续的,产业发展初期需要政府扶持和引导,产业发展中后期需要政府起到市场监管和产业布局的作用。 因此,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尚未显现时,应完善和落实对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发展全方位的支持政策,帮助市场明晰产业价值。 首先,推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相应的配套措施。 具体由卫健委、民政局与国家体育总局牵头调研并拟定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完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的政策体系与发展规划。 其次,降低产业准入条件,增强产业市场活力。 通过加大财政补贴、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工具和政府购买服务、公办民营等方式,有效降低市场主体进入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 再次,延伸产业价值链,拓展产业价值创造空间。 以体医融合支柱产业为依托,向养老、旅游、建筑等相关产业不同价值创造环节延伸,形成纵横交错的链网以获得规模效益,实现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价值链的增值效应。 最后,推动价值链的横向整合,提升产业价值。 通过完善投融资制度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鼓励市场创建一批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国际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领头羊”企业,提高行业产品/服务的价值及盈利能力。

3.2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技术链协同演进

产业链整合理论要求产业发展要逐步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首先,要重视知识链的突破,通过知识链的扩散与外溢效应实现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的增长。 利用技术、生产、产品及管理创新等知识外溢方式,促进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内的知识再造和升级。 其次,加大研发领域的经费投入,打造上中下游企业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由产业链龙头企业或关键环节主导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横向同类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化产业技术链企业分工与协作,提高产业发展技术的创新能力,以达到产业链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发展目标。 在具体路径上,可以引导医疗卫生科研院所、体育科研机构和健康相关企业成立体医融合重点实验室,在运动处方库构建、检测设备制造和康复器械设计等关键环节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技术创新[22]。 再次,推动体育与医疗在技术层面的融合。 在硬件上尝试功能的多样化和科技化,在软件上实现体育与医疗体验的融合,进一步为终端的供给提供高质量产品。 在具体操作上,体育用品制造、医疗器械生产和互联网企业等加大沟通频率,提升合作力度。 在对市场需求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企业、行业、消费者协同联动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技术链。

3.3 以产业融合为重点,提高产品链供给质量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涉及第二、第三产业,其产品链既包含硬件设施的产品,也包括运动康复的具体服务。 首先,构建体医融合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 应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牵头,通过制定产品、服务标准体系,推动产业市场有序发展。 在产品供应方面,相关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的产品标准体系,对产品的耐用性、功能性和适用性作出规范。 在服务供给方面,行业协会应对运动康复中心和运动处方门诊等服务机构的人员配备、场地设施、应急要求等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定,对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机构的服务流程、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作出具体的规范。其次,要优化产业核算体系。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属于健康产业的范畴,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和评价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发展的现状,应在健康产业中单独增加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大类,进一步细化产业服务内容、形式和业态。 再次,要积极将5G、云技术、高频毫米波和生理参数检测技术等产业链上游发展迅速的共性技术应用到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的产品中[23],以实现产业上游革新与突破。 最后,针对特殊人群打造个性化产品。 将关注点由运动损伤复健的年轻受众向老年人、女性、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拓展,把握“银发经济”“她经济”,探索更个性化、专业化和高质量的健康促进服务产品和产业形态。

3.4 以高效流通为目标,构建全景产业信息链

用户需求的快速更迭与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复杂性对产业信息的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能为产业上游、中游的生产和下游服务的供给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撑。 在消费者信息方面,应由政府牵头建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大数据管理平台,加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国民体质测定、健康体检以及体医公共服务等外部数据源的对接,实现患者信息服务平台的高层级化和跨区域化,提高就诊、运动处方承接、干预效果评估的服务效率[24]。 首先,在产业生产信息流通上搭建体医融合服务产业信息平台。 由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行业协会牵头建立公益、权威、开放、共享的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系统收集上下游产业链的生产信息(软件、硬件、产能、质量等)和产业需求信息(服务、产品等),并组织构建专业的产业数据信息研究智库,对供应现状、技术趋势、生产规模和产业需求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开展中长期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市场供需状况调研,及时发布相关产业发展成果,以合理引导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市场行为。 其次,要借助现代移动互联网平台,对用户需求和服务评价进行定期收集,实现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在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信息对接,逐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

3.5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打造成熟产业服务链

面对产业服务链要素短缺的现实困境,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打造成熟的产业服务链。 首先,进一步夯实人力、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基础。 一是要通过加强运动防护师、运动营养师和运动医学等跨学科人才培养力度并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建立多学科跨专业服务团队。二是要对已有体医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配置效果最大化。 如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与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免费错时开放等。 其次,提供差异化服务形式,扩大受众群体。 一是通过“政府+行业+智库”的协同方式完善运动处方库,为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 二是积极发展“互联网+体医”,完善服务体验。 以改善就医体验为中心倡导各类运动处方门诊和运动康复医院开展互联网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在网络端完成问诊、候诊、运动处方开设和支付等智能化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 再次,打破制度壁垒,将康复、保健等消费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实现体医在支付层面的融合,通过减少消费支出提升消费者消费动力[25]。

4 结语

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丰富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供给,还可以拓展产业发展新业态、新空间和新模式。 为保证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福利性、公益性,需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提升产业价值链价值、推动技术链协同演进、提高产品链供给质量、构建全景产业信息链和打造成熟产业服务链等方式,共同推动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体医产业化产业链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产业链春之奏鸣
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