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2023-02-18胡桂仙赖爱萍毛聪妍林燕清钱永忠
胡桂仙 赖爱萍 毛聪妍 林燕清 刘 岩 钱永忠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杭州 310021;2.衢江区农业农村局,浙江衢州 324000;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1]。农业标准化能够快速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也是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2]。农业标准化生产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产出放心农产品的关键。推进农业标准化,切实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纳入按标生产、依标监管的轨道,才能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3]。
茭白是禾本科菰属植物菰(ZizaniacaducifloraHand Mazz)被菰黑粉菌寄生后,其地上营养茎膨大形成的变态肉质茎[4]。茭白是我国第二大特色水生蔬菜,其营养丰富,富含17种氨基酸,其本身及副产物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5~6],能够调节人类免疫以实现对过敏相关疾病的预防[7],对人类急性酒精中毒也具有潜在的改善作用[8]。近几年,我国茭白种植面积增长迅速,但在产业发展方向上需要解决农药残留量超标、违规使用保鲜剂等“保底线”的问题,同时更需要“追高线”,即在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标准化对于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实施茭白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是生产绿色优质茭白的有力保障。本文围绕我国茭白全产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深入分析我国茭白的产业发展及标准体系现状,初步构建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框架,提出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茭白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茭白产业发展及标准体系现状
(一)茭白产业发展现状茭白是我国特色水生蔬菜,主要集中栽培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在国外仅有东南亚地区有零星栽培[9~11]。全国茭白常年栽培面积约7.33万hm2,其中浙江省约为3万hm2,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1%左右,年产值约30亿元,产品不仅销往上海、北京、山东等多个省市,还出口到日本、意大利等国家[12]。近年来,各地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展了不同种植模式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推动了茭白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茭白的种植模式已呈现多样化,不仅包含高山单季茭、单季茭收两茬、双季茭、大棚设施茭白等传统种植模式,同时衍生出茭白-丝瓜、茭白-甲鱼、茭白-鸭等新型种养结合模式。
随着消费热点的变化,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已从“量”(产能供给)转移到“质”(质量安全),再到“质”“量”并举追求高质量综合发展上[13]。虽然我国茭白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及产业调整升级等挑战。当前,我国茭白生产主体的标准化意识仍然较为薄弱,因此强化全程质量控制,构建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提高主体的按标生产能力,才能为茭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茭白标准体系现状
1.茭白国际标准制定现状。据查询,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地区和组织在茭白的感官、营养品质等方面均未制定相应的标准,因此仅对部分国家、地区和组织在茭白上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其中,CAC对根茎类蔬菜中吡唑醚菌酯、吡虫啉等22项农药有限量要求,欧盟对茎类蔬菜中阿维菌素、矮壮素等501项农药残留限量有要求,日本“食品中残留农药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中对其他蔬菜的321项农药残留限量有要求,此外英国对茎类蔬菜、韩国对块根蔬菜中的农药残留也有限定。我国制定的GB 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对茭白中94种农药也作了相应的残留限量规定。
通过对茭白产业用药情况调查,发现茭白生产上常用的农药有29种。本文梳理总结了CAC[14]、欧盟[15]、日本[16]和我国[17]在茭白常用29种农药上的限量值,具体数据见表1。通过各国标准的限量比对可知,已经制定限量的农药品种与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品种具有一定的偏差。在茭白常用农药上,日本、欧盟、CAC和我国分别制定了20、13、4、9项农药残留限量,相对而言,日本和欧盟制定的限量值覆盖更为全面。
表1 不同国家、地区和组织制定的茭白常用农药残留限量值比较 (mg/kg)
2.国内茭白标准制定现状。目前,共检索到国内茭白相关现行有效标准120项,其中国家标准18项、农业行业标准35项、商业及进出口行业标准4项、地方标准49项(涉及浙江、安徽、江苏、湖北、湖南、辽宁、贵州、上海、江西、宁夏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团体标准14项(涉及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丽水市生态农业协会、常德市农学会、云南省标准化协会5个团体)。标准内容涵盖产地环境、种质种苗、农业投入品、生产技术、植物保护、等级规格、贮运保鲜、流通规范、产品标准及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从标准体系上看,现行标准基本能够涵盖茭白全产业链,标准类型以地方标准为主,标准内容以生产技术为主(占标准总数的1/3),在加工、流通、销售等方面的标准很少,呈现全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标准制定情况不均衡的现象,因此仍需不断完善标准体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3.国内标准适用性和时效性分析。从我国茭白相关标准制定的年限上对标准的适用性和时效性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我国5年内制定的标准数量占42.5%,距今5~10年制定的标准占20.8%,制定年限在10年以上的标准占36.7%。在国际上,一项技术标准一般3~5年应当修订1次,若按此标准,则我国57.5%的茭白标准需要进行修订,故应尽快修订标龄较长的标准,以适应茭白产业的快速发展。
表2 我国茭白相关标准制定年限统计 (项)
4.国内茭白登记用药情况。据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网站的农药登记数据[18],截至2022年10月,在茭白上取得登记的共有72个农药产品,其中2个产品为混剂,包含有效成分13种(见表3)。在登记的13种有效成分中,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吡蚜酮、井冈霉素和噻呋酰胺6种农药尚未在茭白上制定限量值,应加强这6种药物的残留限量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限量值,提高生产用药规范性。
表3 我国批准登记的茭白用农药产品清单
二、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构建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引领、贯通全程、协调优化”的原则。坚持以推动茭白生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茭白质量安全、提升茭白营养品质为导向,以茭白产品为主线,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使标准体系结构合理、分类明确、层次清晰、便于使用。
(二)标准体系框架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是涉及茭白产业发展的多领域、多行业、多环节的综合性标准体系,包括科研、生产、流通等领域,涵盖种植业、加工业、商贸流通业等行业,涉及育种、栽培、采收等环节[19]。实现茭白品质提升、质量安全保障,需要全产业链的统一化和标准化。笔者通过对茭白产业及标准的调研分析,初步提出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框架(见图1)。
图1 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框架
(三)标准体系内容
1.基础标准。基础标准是标准体系的基石,是制定其他相关标准的依据,也是开展茭白全产业链标准化工作的支撑和保障,为茭白全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标准制定提供一种共同遵守的通用技术依据。基础标准包括通用基础标准和茭白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主要为标准规范相关标准,茭白基础标准包括术语、分类等基础技术类标准(见表4)。目前,我国已制定GB/T 1.1-2020、GB/T 13016-2018等标准编制及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标准,但尚未制定茭白基础相关的标准。构建茭白标准体系,首先需对标准体系中的茭白相关术语和分类有个统一的认识,目前茶叶、肉与肉制品、食用菌等产品已制定相应的术语标准,因此有必要对茭白产业相关的术语和分类形成统一的标准,加强茭白基础标准的制定。
表4 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基础标准
2.产地环境。产地环境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环境要求和基地建设两部分内容(见表5)。环境要求主要是生产基地的水质、土壤、空气及评价标准,现行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均为针对种植业大类的环境要求,其中绿色食品及无公害产品对产地环境有各自的要求。目前,我国已制定银耳、人参、马铃薯等农产品的基地建设规范标准,但尚无针对茭白基地建设的相关标准。生产基地的功能区划分、安全设施、管理体系等是实施茭白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且因茭白是水生蔬菜,所以基地建设中的排灌系统设计对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表5 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产地环境标准
3.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标准体系是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重中之重,其第2层级包括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和采收分级3部分(见表6)。现有标准中,生产技术下第3层级育苗技术、植物保护、栽培技术、套种套养已分别制定了3、7、20、12项标准,在标准类别上以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为主,各主产区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相应的生产规程,形成多种套种套养模式。农业投入品是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质,包括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农膜、农机等。目前,产业上已研发出删苗机、茭墩清理机等小型机械化设备,机械化是茭白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目前的产业瓶颈,解决机械化设施设备问题将有力地推动标准化生产的实施。采收分级包括采收、等级规格两个层级。目前茭白的等级规格已有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但标准制定的时间已达12年,亟需进行标准制修订,以适应产业的发展。茭白的品种不同,茭白的大小规格及质量指标均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宜根据茭白的品种及地域特点制定相应的等级规格标准,以满足产业需求。
表6 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生产过程标准
续表6
4.产品及处理。产品及处理标准体系包括产品处理、产品标准、质量管理3个部分(见表7)。产品处理包括包装标识、贮藏保鲜及副产物利用3个方面。包装标识主要是针对茭白的包装材料、包装技术、标识等方面进行规范,其是农产品品牌打造的主要手段[20]。随着我国包装技术的不断改造升级,预制菜、精品菜等消费热点的出现,对农产品包装标识的要求也逐渐提高,NY/T 1655-2008《蔬菜包装标识通用准则》等标龄过长的标准宜进行修订。茭白副产物的有效利用不仅能减轻环境负担,还能增加经济效益,虽然在产业中已有茭白秸秆果园浮面覆盖、青叶饲料化及菌菇基质化等多方面利用,但均未形成相应的标准。
表7 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产品及处理标准
产品标准主要包括初级产品及加工产品标准。初级产品标准主要指未经加工的新鲜茭白产品标准,目前仅有2个行业标准和3个地方标准,加工产品也仅有4个相关标准。在我国茭白仍以鲜食为主,初加工及深加工茭白产品发展缓慢,后续随着茭白营养价值的不断开发和挖掘,相应的茭白加工标准也将不断完善。
质量管理包括抽样检测、质量控制和追溯体系3个方面。抽样检测主要是茭白产品的抽样及其中农药、添加剂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在茭白的常规农药检测上,我国的标准已比较全面,但在茭白的营养品质,尤其是特有品质(如木质素等)的检测方法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并形成标准。质量控制是终端茭白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目前已制定团体标准T/ZNZ 106-2022《茭白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下一步亟需转化为农业行业标准,满足产业需求。追溯体系有助于发现产业安全漏洞、减少安全风险,GB/T 29373-2012《农产品追溯要求 果蔬》中已作出相应的规定。
5.贸易流通。贸易流通是茭白产品从生产基地到消费者的最后一步。茭白产品的流通规范和品牌管理是茭白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保障。流通规范主要是茭白的贮藏运输,现已制定茭白贮藏运输相关标准(见表8)。品牌管理包括产品销售规范及品牌经营,目前茭白的品牌管理相关标准为标准体系的短板。我国农产品一直以来以粗放型、批量销售的消费方式为主,品牌文化、品牌建设等方面相对薄弱。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应加强优质茭白产品的品牌培育,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表8 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贸易流通标准
三、茭白产业标准化发展建议
(一)加强技术研究,完善标准体系 通过对茭白现有标准体系的梳理分析,发现在体系中仍有多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标准的制修订应建立在前期深厚的专业技术、检测技术等研究基础之上[21],因此应加强茭白全产业链标准的前期研究,尤其是开展茭白的基地建设、机械化生产、功能成分检测、加工产品研发及品牌建设管理等薄弱环节的技术研究,拓宽发展思路,解决产业瓶颈,加快产业发展进程。应依托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等技术单位对NY/T 1834-2010《茭白等级规格》等标龄过长的标准进行复审修订,提高标准科学性和适用性。开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查漏补缺,补齐体系短板,完善体系不足,为茭白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二)培育新型农业人才,提高农业标准化意识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是动态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发展不断更新迭代[22]。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依托新型标准化农业人才建设,标准体系的实施以主体的标准化意识为基础,因此应打造农业标准化培训平台,提升农业农村标准化人员队伍的业务素养和专业技能。加快培育并发展具备专业技术、标准化知识的农业农村标准化推广人员队伍,深入茭白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培训活动。目前,茭白的生产主体以中老年为主,因此应促进标准材料的简明化应用,使生产者看得懂、学得会、记得牢、用得上,提高主体标准化生产意识。
(三)健全协调机制,推动标准化生产茭白全产业链的构建与实施需多方协作,共同推动,应加强生产、科研、监管等机构的工作衔接,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农业标准化的实现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进一步推动机械化生产,其有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应健全标准制定、实施、监督协调机制,使标准相关利益主体在茭白全产业链上紧密配合,加快茭白产业的产能融合,共同推动茭白标准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