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推行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的实践与展望
2023-02-18刘希艳王全红李小凤沙品洁
刘希艳 王全红 李小凤 沙品洁
(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北京 100026)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5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1]。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生产的“接二连三”,产业链条的各环节既有先后次序(如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又有并列关系(如研发、生产、服务),各环节紧密关联、协同发展。应对如此复杂且庞大的系统,通过传统的标准化手段,依靠单个、分散、孤立制定标准的方式很难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高质量发展。
解决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方面的问题需要用现代标准化的科学方法论,综合标准化的思路和方法与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定位不谋而合。早在2016年,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农业“全程”标准化理念,采用综合标准化的思路去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难题,探索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农业全程标准化发展模式。截至2021年底,已建成“北京市全程标准化示范基地”79家,引领全市1 000余家标准化基地全程标准化生产,全市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在“十三五”期间提升了20余个百分点。本文梳理了“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推行农业“全程”标准化方面的探索做法与经验,分析了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的形势,并就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农业“全程”标准化探索
实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国际通行做法,也是高品质农产品生产的重要实现路径。构建并推广应用农业“全程”标准化管控模式对于指导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践行农业“全程”标准化理念,采用综合标准化的思路,一方面以首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另一方面针对本地优势品类农产品,创建“全程标准化示范基地”,引领北京市农业标准化发展方向。
(一)缺标补标,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标准引导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推动着农业转型升级和全产业链发展。“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搭建了包含农业基础通用标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渔业、农业设施设备、农业生态、试验检测、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农业及其他等共10个类别下设44个分支的首都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并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5年时间,制修订农业标准81项,复审已实施农业标准243项,并对61项农业标准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为填补首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标准空白,北京市在“十三五”期间提出了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控制类标准的制定计划,调研梳理了全市1 000余家标准化基地、200余家种养户,收集了1.4万余条基地生产及质量安全相关信息,分析了种植、畜牧、水产3个行业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从“全程标准化管控”角度出发,确定了3个行业共计65个产前、产中、产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要素以及142个控制点,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和改进措施。至今,已完成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畜禽屠宰、淡水鱼养殖等4项地方标准的制定,首都种植、畜牧、水产3个行业的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实现了有标可依,为发展首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试点建设,提升全程标准化生产水平为充分贯彻落实农业“全程”标准化理念,“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为契机,以“产品”为主线,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从构建管理模式、集成生产技术和开展宣传培训3个方面切入,开展全程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1.构建管理模式,制定标准综合体。管理模式构建主要是采用综合标准化的工作理念,对农产品生产供应全程中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和要素进行分析与规范,形成符合生产实际、便于企业应用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综合体。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采用综合标准化的工作方法构建了蔬菜、草莓、西甜瓜、鸡蛋、生鲜牛乳、鲟鱼、草鲤鱼7个品类农产品的标准综合体,并通过示范基地建设等途径,指导示范基地制定高质量企业标准161项,实现了各行业基地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标可依,标准覆盖率近100%。各品类标准综合体的建立和实施案例在前期笔者及团队撰写发表的《北京市蔬菜全程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实践》《蛋鸡健康养殖标准综合体的构建与应用》《综合标准化在构建鲟鱼质量安全标准综合体中的应用》等成果中均有详细介绍。
2.集成生产技术,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标准的实施离不开配套的基础设施及先进的生产技术,配套技术集成应用是确保标准综合体有效实施的基础。集成生产技术方面,从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的重点环节切入,重点集成与北京市农业生产目标紧密结合、实现全程标准化必需的生产技术。“十三五”期间,北京市针对种植、畜牧、水产3个行业,完善和集成了关键技术8项,支撑了农业全程标准化管理目标实现。其中,针对种植全程标准化管理需求,重点集成并完善了温室环境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生产、绿色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等4项技术;针对畜牧全程标准化管理需求,重点集成并完善了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置等2项技术;针对水产全程标准化管理需求,重点集成并完善了池塘水质管理、鱼病防控等2项技术。
3.开展宣传培训,推动标准落地。标准综合体中每项标准的宣贯落地是保障整个标准综合体有效运行的关键。北京市实施农业全程标准化,一方面以示范基地为核心,指导基地宣标贯标,按照农业生产全过程将各项标准的实施落实到人,落实到岗,强化培训,提升管理和生产人员的贯标能力;另一方面,以示范基地为窗口,搭建了以“专家现场讲标准+全程标准化生产观摩+农标酷公众号+农业标准化技术大讲堂”组成的全市宣标贯标培训平台,促进了全程管控理念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累计培训京郊农业生产者、管理者15 000余人次,宣标贯标成效显著,为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的形势需求
(一)国家层面“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5年,也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5年。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而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实现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为贯彻落实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农业农村部于2021年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提出到2025年,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农业全产业链价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并指出以玉米、高油酸油菜、香菇、茭白、葡萄、樱桃、生猪、肉牛、牦牛、乳制品、鲫鱼等品种为重点,试点构建30个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综合体,制修订相关标准200项,遴选命名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300个,按标生产培训5万人次,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基本形成全产业链标准化协同推进机制[2]。
(二)北京市层面为落实国家层面关于实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的相关要求和指示,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大城市小农业” “大京郊小城区”市情农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于2021年制定了《北京市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育一批质量过得硬、品牌叫得响、带动能力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精品。2022年,北京市在落实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首都农业特色,统一建设标准,组织制定了《2022年北京市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方案与验收规范》,并通过《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和推荐的通知》的形式下发各区,指导全市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建设,明确提出从全市优级标准化基地中遴选市场开拓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基地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查缺补漏,填平补齐”,全面提升基地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生产水平。
三、对北京市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的展望及建议
在推行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方面,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一直走在前列。从2016年提出并实施“全程”标准化理念至今,北京市积累了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构建、试点建设、技术集成推广等方面的大量经验,形成了具有首都农业特色的“北京模式”。建议后期立足前阶段的发展基础,发挥本地优势,重点从综合标准化目标确定、标准综合体建立、组织实施、评价改进等方面做好规划,全面推进北京市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再上新台阶。
(一)综合标准化目标确定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标准化对象的选择首先是要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选择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打造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黑龙江省东宁市,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将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打造成了“中国黑木耳第一县”[3];专注种好“一棵菜”的山东省寿光市,围绕蔬菜产业全要素、全产业链不断创新探索,成为“中国蔬菜之乡”[4]。就北京市而言,应该结合市情农情,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成本高、产业种类不全、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等问题,发挥首都的农业科技及人才优势、信息化数字化优势、文化底蕴丰厚优势、消费群体优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以“种业之都”为发展定位,以优势产业(种业)、特色品类(如平谷大桃、昌平草莓等)为主,带动全市农业生产在全产业链建设方面走出一条彰显首都特色的农业标准化之路,全面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2.高效生态,绿色安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标准化还应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目标,推进农业高效绿色安全发展。近年来,农业生产中对生态效益的考量越发突出。对北京市而言,绿色竞争力优势明显,北京市“菜篮子”“三品”认证率连续多年稳定在80%以上。“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推广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绿色生产技术,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打造几条具有首都特色的绿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带),确保全市至2025年实现绿色有机产品总量翻一番的目标。
3.优质优价,发展品牌。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问题是限制农业高端发展的重要原因。相对于其他省市而言,北京人口众多,消费群体量大多元、层次鲜明,具备走农业高端之路的基础条件。因此充分利用北京的消费及农业品牌基础,打造一批全国乃至国际引领性品牌是未来努力的方向。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构建过程中,应突出品牌方面的研究和政策扶持。一是在农业品牌国际化营销、农业品牌国际形象树立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弘扬中国农耕文化,推动首都农业品牌走向世界,推动农业国际合作。二是讲好品牌故事。北京历史文化悠久,从文化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品牌及产品背后的故事,提升首都农业品牌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二)标准综合体建立标准综合体建立方面,根据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要素之间的关系,建议采用混合式的标准综合体结构建立农业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混合式标准综合体结构由若干模块组成,从整体上看是并列式结构,但各个模块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存在内在联系,运用模块化手段既可以分解、简化和处理问题,各分模块又可以自由组合,满足个性化需求。确定好综合标准化的对象及目标后,将综合标准化对象的全产业链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充分分析其在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与目标相关的要素,并对其进行规范,编制标准或标准综合体子系统,最终形成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的全部内容(见图1)。
图1 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框架
(三)组织实施从综合标准化对象及目标确定到综合标准体的建立仅是综合标准化的前期工作,而标准综合体能否贯彻实施和不断改进则事关综合标准化目标能否实现。标准综合体的实施就是依标生产的过程,实施前应做好实施硬件准备、人员分工、标准宣贯、人员培训等准备工作,实施过程中做好记录检查、信息反馈,保证标准综合体稳定运行。北京市在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方面,除依靠试点带动外,应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参与到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的建立和实施中,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规范化管理水平,激发内生动力,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挖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业带动、增收带动、品牌带动潜力,使其能够带动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实现,提升产业标准化生产整体水平。
(四)评价改进做好评价改进工作是保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国内尚无权威、统一的综合标准化评价标准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应充分利用好本地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本着全面、科学、可操作、动态等原则,做好评价规范的制定,保证各项考核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是做好标准综合体的评价。建议从综合标准化的目标出发,从标准综合体的适用性、技术内容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各项标准之间的协调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二是做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效果的评价,建议从基础设施、人员队伍、经费支撑、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行业领域影响力、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综合评价。通过两方面的评价精准分析北京市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构建及示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不断提升首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