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行业适切性研究
2023-02-18唐红涛
唐红涛,谢 婷
(湖南工商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5)
我国国际商务专业设立于2010年,截至目前,全国共有95所高校设有国际商务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境电商的发展亟需大量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但是目前跨境电商时代更替速度较快,国际环境新问题不断涌现,全球贸易摩擦升级,而我国国际商务硕士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现有体系下培养出的国际商务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行业。因此,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化视野与商务实践能力,不仅是当前阶段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需要,也是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合理需求。
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重新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系,探索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随着跨境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成为当前跨境交易过程中高质量人才的补给站。因此,以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行业适切性为目标,为跨境交易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当前,已有文献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进行初步探索。李孟一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的必要性和培养侧重点两个层面展开阐述[1]。在必要性层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培养侧重点层面,应根据行业需求,培养科学化、实践化人才,并且需要加强高校教学实践性。不同学者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培养能力层面展开,探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层面,阎海燕基于我国“走出去”战略,提出国际商务人才应增强国际化教学内容,强化国际商务人才跨文化交流,且以三星企业为例,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商务人才[2]。随着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规模扩大,我国形成三种学科范式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其中,包括语言学范式、经济学范式与管理学范式三种。进一步对语言学、经济学与管理学三种范式展开分析,三种范式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发现单一范式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当前国际商务行业需求,因此,需要对三种人才培养范式进行融合,形成交叉专业培养模式,以此满足市场与行业对国际商务人才胜任的要求[3]。在培养模式层面,宏结从市场需求导向,建立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与优化课程资源三个层面探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4]。在培养能力层面,大多学者均认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应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针对其目标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5-6]。其中,跨文化能力是国际商务专业硕士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随着“一带一路”畅议的推进,跨境交易的发展,我国亟须培养高水平的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商务人才[7]。王宇航从态度培养、知识积累、能力锻炼、素质养成、商务交际、人格达成六个方面提升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跨文化能力[8]。在学校整体层面,郑晶晶通过加强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视、加强国际商务的课程学科建设、提高国际商务人才的认证标准、企业加强商务人才的培养重视四个层面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跨文化能力[9]。
一、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缺乏实践知识
部分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教学内容与当代国际贸易行业适应性不足,缺乏社会实践知识。首先,国际商务授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国际商务硕士接受的专业实践知识与能力有所欠缺,同时这也是我国大部分院校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的短板。其次,由于国际商务硕士在方向上大多为跨国贸易,所以仅仅是经济学理论知识不足以支撑国际商务硕士顺利工作,因而对于国际商务硕士来说,商务英语与商务谈判等专业实践课程有所欠缺,这些专业实践课程的欠缺势必影响我国国际商务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国内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着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目标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部分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的侧重点则在于学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专业性和实践应用能力不够突出,不符合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需求。
(二)课程体系较为落后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日渐加快,我国国际贸易形式变化不断,从最初“一带一路”的建设,再到我国自贸区的设立,最后到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建立,均反映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进程。并且部分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课程内容较为落后,教材不能及时更新,跟不上瞬息万变的行业,针对当前国际经济变化,国际商务课程应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不断更新国际商务领域的内容与案例,让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了解国际商务领域的最新行业动态与方向,为培养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夯实基础,满足我国对国际商务高端人才的需求。
(三)培养模式尚未完善
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开设时间较短,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完整的专业培养模式,各大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虽各有特色,但仍有所欠缺。一方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方式主要为单一导师制,缺乏企业导师的指导,难以了解跨境贸易行业最新动态以及行业变换,因此,国际商务专业硕士难以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从事的是跨境贸易,双语教学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必不可少,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缺乏双语模式培养,难以适应行业的变化。
二、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目标
现如今我国关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主要集中在写作能力、跨文化交际和沟通能力、国际商务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等各方面能力上。而部分学校对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国际化、应用型、精英型人才,即了解世界各国主要语言和文化、政治,掌握国际商务前沿理论,具备国际贸易运营及管理能力,且拥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决策力。我国各大高校对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大同小异,均集中在培养国际视野与实践应用能力上[10-13]。
(一)培养开阔的国际化视野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外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需求增加,全国各大高校应注重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国际化视野。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有利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把握国际贸易经济走向,了解各国文化以及政治局势,有助于国际商务学生从业之后把握所从事的国际商务活动。因此,国际视野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核心培养能力,不仅需要大量专业课程培养体系,还需要商务英语、小语种以及他国文化与传统习俗课程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培养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应学习英语或其他小语种,更有利于国际交易的进行。其次,需要熟悉掌握各国文化与国际惯例,积极参与国际化会议与交流,拓展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全球化视野。最后,理解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形式,熟悉国际贸易环境,把握每一次国际贸易的进行[14]。
(二)培养丰富的商务实践技能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商务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丰富的商务实践能力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必不可少。培养商务实践能力,一方面,鼓励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参与国际商务案例分析、商业计划书等学科竞赛,且在培养课程中增加模拟跨境电商平台交易,如shopee、亚马逊平台商品上架、标价、吸引客户等商业模拟,让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在入职前了解各大跨境平台的交易。另一方面,要求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参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鼓励学生参与跨境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校企合作与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国际交易相关的海关、运输以及外汇管理等实践活动。
(三)培养跨文化能力
随着跨文化能力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跨文化能力是一种学习能力,面临不同文化差异,可以逐渐接受文化差异。第二,跨文化能力是一种包容能力,在接受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学习不同文化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能力必不可少。其中,跨文化能力能帮助跨境交易展开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跨文化交易,减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障碍,能有效推进不同国家商务活动的进行。
三、行业适切性教学体系
(一)国际化特色教学的应用
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需要进行国际化特色教学。国际化特色教学需要确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国际化课程体系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式。国际化人才是指能够通晓世界主要国家语言和文化,了解贸易国家之间政治、法律与文化差异,且具有国际商务视野和战略,能够掌握国际商务前沿知识理论与实践技能,且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把握机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本,美国等高校提出要提升国际商务学生国际化程度,培育在全球舞台上优秀活跃的人才,使之成为国际商务领域的领导者[15-16]。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贸易合作不断加深,笔者针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借鉴日本与美国高校的经验,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期培养国际商务高端应用型人才。
首先,确定好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国际化人才列入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大纲,我国各大高校应构建以高校为核心,政府、行业、企业协同的培养体系,并结合高校所在省份的跨国政策以及跨境经济情况,与各大知名跨国企业,相关行业,以及政府共同制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大纲。
其次,设置国际化课程体系,为我国各大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设置符合我国跨境交易与跨境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地方跨境交易设置不同国家的政治、法律以及文化等知识融入到国际商务课程体系中,且提供不同语种的语言选修课供国际商务学生选择。此外,将国际商务课程设置双语教学,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教学,并将邀请国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纳为国际商务必修课程。
最后,开创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式。开创国际化教学方式,一方面,不仅需要积极引进国外学者以及海归博士进行国际化教学,还需要培养国内学者出国访学深造,深造之后再回国传授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教学经验,运用商务模拟、全英文教学、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法,增强师生互动关系,锻炼学生在商务实践中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市场洞察力和决策力。
(二)实践型特色教学的应用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应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中应强调实践型特色教学。实践型特色教学需要提升实践课程比例、执行双导师制、利用校企联盟展开教学活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首先,提高实践课程比例,且学位论文选题应源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开展专业实践的具体领域和具体活动,使得研究生选定专业实践领域就是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范围。另外,不仅要在论文层面增加实践领域,还需要开设专题课程,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实习机会,或者联系国内知名跨境企业,为学生提供1个月以上的专业实习机会。
其次,严格执行双导师制,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组建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国际商务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校外实践导师队伍,让每一位国际商务学生都能选择自己的校外实践导师。同时,校外导师应定期开设国际商务专题讲座,分享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引导学生工作及学习的方向。
最后,应该积极组织校企联盟,利用现有条件与平台,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学科教师的国际商务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参与导师重大横向项目,发挥项目牵引作用,为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提供导师团队基本保证。此外,利用校企合作建立国际商务实验室,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学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积极营造一个活跃生动的教学环境。
(三)跨文化教学的应用
国际交易的展开亟需提升国际商务人才跨文化能力,减少不同国家文化差异,找到文化价值认可。其一,在课堂中加入各国文化知识,让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更为直观地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偏好,增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意识。其中,在课堂知识中不仅可以通过建立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库,丰富学生的跨国文化知识,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教学,增加学生获取跨国文化途径,增加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对于跨国商务文化知识的敏感性。
其二,积极创造跨国文化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跨境交易的商务能力,提高自身素养,并结合不同地区的留学生进行模拟,模拟不同国家真实商务交易情景,进而提升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跨文化能力。
其三,建设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在思维方式、文化环境、价值观念、自然环境、语境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灌输跨文化理念,通过谈判分析,从认知、感情和行为层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国际商务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困境,以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丰富的商务实践技能与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为目标。为适应当前国际商务行业适切性人才,高校应打造国际化特色教学、实践化特色教学与跨文化教学,形成行业适切性教学体系,培养国际商务高端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