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探析
2023-02-18侯东丽朱羽菲穆闯录
侯东丽,朱羽菲,穆闯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要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乡村亟需具有“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情怀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农林高校研究生作为高等农业教育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推进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涉农高校应该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体现出新时代农林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所肩负的重任,也体现出农林高校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与高追求。农林高校应该正确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探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途径,提升研究生群体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情怀与担当,增强研究生群体科研能力,守好科研诚信的底线,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真正为乡村培育、输送具有“一懂两爱”家国情怀的三农人才。
一、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农林高校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中对口乡村的关键少数,肩负着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加强对农林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新时代要求与发展方向的应有之举。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深化于心,厚植三农情怀、坚守科研诚信的过程,就是在为农村培养合格的高质量三农人才,同时对于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长效发展也发挥重要作用。
(一)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环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优化研究生价值取向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研究生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化这一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应用,在形成家国情怀观念的同时,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作用发展具体科学的能力,促进研究生学思相济、知行合一,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建设。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水平,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诚信观念,遵守学术规范,形成高校良好作风、学风氛围。在农林高校这一特定场域下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农科特色,运用农史教育、耕读教育等形式,在教育中形成大历史观思路看待三农问题与历史现实,辨清农业发展的“大势”与“大是”[3],真正将家国情怀、知农爱农情怀深化于心,勇于承担强农兴农使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因此,加强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研究的创新之举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思想政治研究不断创新,思想教育理念不断发展。从“协同育人”到“三全育人”,从十大育人体系到“大思政”格局,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研究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世界观的指导性作用,反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思政研究也具有反作用。
农林高校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与资源优势,加强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将思政教育放在特定场域下的创新产物,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与特色化,是思政教育在农林高校的创新研究。依托农林高校办学特色大力开展的劳动教育、耕读教育则体现了思政研究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而进行的路径创新。这对于发挥农林高校特色,培养专业人才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思政研究的创新之举。
(三)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人口不断外流,乡村人口总量下降,性别、年龄比例失衡,三留守问题突出[4]。农村虽然实现了全面脱贫,但由于人才储备不足,防范风险能力较弱,长此以往,脱贫攻坚成果难以得到巩固。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好乡村人才振兴是必要前提,也是核心之义。
人才振兴必须在乡村锻造一支长期稳定发展的人才队伍,这不仅对于个人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对其扎根土地、服务三农的思想政治觉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农林高校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这一群体对于三农的内在认同,在生动的教育中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促进“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回流农业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人才与科技力量,有效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与智库支撑。
二、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难点探析
(一)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1.研究生群体由于在发展中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5]。2.受科研至上观念影响,多数研究生重视专业教育,在较高强度的科研学习中往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群体性活动开展较少,思想政治引领不到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较大缺位。与此同时,研究生受专业学理性的影响,对理论解释与实践指导的需求更强,这就更要求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搬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农林高校作为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担任着培养农林专业技术性人才的重任。农林高校以涉农涉林专业为重点带头,引导和带动其他专业为农村农业服务。农林业作为扎根土地的学科,具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因此,农林高校也有较为浓重的农业历史氛围,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与文化氛围。由于农林学科自身具备的实践性,对研究生而言,农林高校在开拓丰富的资源为专业发展、社会实践服务层面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林高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与耕读教育,通过实践教育助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开展。
在新农科建设发展以来,农林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新”,致力于打造德才兼备,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农人”,加强对于农林高校研究生的价值引领教育也是培养新型农科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农林高校开展一系列思政培养方案改革与优化,旨在提升研究生思想素养,做好情怀教育。此外,农林高校专业课程中的“三农”底蕴具有丰富的育人元素,能够对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特定的载体,也为五育并举发展提供农林高校方案。
(二)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难点探析
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与发展,关键出发点就是明确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优势,具体来说就是创造性发挥农林高校这一特定场域的优势,与研究生群体的特点交互影响发挥作用,从育人场域、育人过程、育人主体三个维度出发,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点线面立体完整的发展路径。但在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途径探索中,必须把握、解决好农林高校的既有特色如何与思政教育相耦合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行的两个难点。
解决好农林高校的既有特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耦合的难点,必须从根本上找准农林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将培育“一懂两爱”新型人才作为农林高校根本目标,将“知农爱农”“科研诚信”价值引领作为首要任务,将专业素养提升作为必要要求。在此引领下,对农林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探析,把握农林高校优势文化与历史内涵,深挖农林育人元素,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要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农林优势,将“知农爱农”系列教育融入现有育人体系。通过多种举措浸润三农文化,以课程增学识、以实践促思考、以氛围推情怀、以服务树观念,建立健全具有农林高校内涵特色的思想政治育人体制机制,形成农林高校学生“三全育人”大格局,最终实现“育人、育心、育德”。通过体系构建、创新举措、营造氛围等工作举措,在研究生层面真正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自觉主动开展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引导研究生在价值塑造优化过程中理清对于三农发展与国家兴盛的逻辑必然关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聚焦思考三农发展问题,开展科研研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下沉基层扎根农村,将自我价值融入社会发展、农村发展,以奋斗精神铸就青春底色。
把握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为的难点,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在科学、准确把握农林研究生的思想特性、群体特点规律的基础上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研究生导师负责的培养模式与不同的学科特色、复杂的群体构成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复杂性,因此必须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育人实践活动。在这一重要前提下,高校必须积极响应新时代下社会的需求与要求,以“三全育人”作为育人视角,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工作优势,整合多方育人力量,形成系统统筹的创新性研究生思政格局,大力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引领、情怀培育、能力培养,提升创新精神。在外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道路建设的同时,必须探寻激发研究生内在教育动力的道路,充分激发研究生群体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热情,真正在结合研究生发展特点与群体特质的基础上开展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非生搬硬套本科生教育体系。
三、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在新形势下,乡村建设亟待高素质农林人才,但涉农高校人才流失严重,普遍存在爱农学农不从农的价值取向与就业困境。农林高校存在的这一困境,从根本上来说是内外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3]。农林高校应该立足自身天然优势,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总抓手,从整体出发,充分利用涉农高校场域与研究生群体的交互影响作用,建构全面系统的研究生育人体系。如图1所示,通过营造校园氛围、整合育人力量、提升主体意识三条途径,形成“三全育人”合力,践行农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使命,培养一批“一懂两爱”的卓越农林人才。
(一)营造校园氛围,强化价值引领
当前,学生群体三农情怀相对薄弱,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必须通过校园氛围的营造,不断强化价值引领,不断凸显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性导向,有效引导学生坚定信念,重塑价值,培植情怀。
高校要深度挖掘校园中所蕴含的三农元素、诚信元素,将其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党团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6],将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深化研究生群体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动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党团引领作用,开展多形式的红色育人活动;充分发挥网络力量,依托微信、易班等新媒体平台与新技术手段,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创新发展。多角度、全方位良好校园氛围构建,加强价值引领,形成教育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同时,着力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地位的提升,在校园文化中浸润科研诚信,树立学术规范,重塑研究生知农爱农的价值取向与情怀培植。
(二)整合育人力量,提升育人效能
当前,农林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迅速,育人渠道拓宽,育人力量多元化,显著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可能性。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开展扎实的理论教育,更应扎根于田野实践。农林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统筹校内校外多部门育人力量,深度开展联动式教育,提升育人效能。
在校内,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导师—科研团队三大育人力量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在划清各育人主体职责界限的基础上,找到工作关键点,同心合力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推动科研与育人同步,在导学导研的基础上导人[7],引导研究生加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应用,将爱农情怀内化于心,坚守科研诚信。
在校外,通过多方育人资源整合,不断拓宽研究生培养渠道,以开展校企联合、设立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基地、试验田实验等形式,深化政用产学研融合,加强三农人才的社会责任感与专业基础知识。引导研究生知行合一,在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过程中真正把学农知农的知识情感外化为强农兴农的实际行动,最终实现协同育人新局面。
(三)提升主体意识,优化自我教育
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契合研究生群体思想特性开展,由于研究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且研究生群体难以长期集中性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因此,加强研究生思政教育就必须发挥研究生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学习的主体意识,促进研究生自我教育。
激发研究生自我教育内生动力,发挥其应然主体作用,高校从“引导—激励惩戒—优化”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与完善研究生自我教育体制机制。首先,对研究生群体积极引导,发现、培养研究生中的“关键少数”,一方面,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8],加强研究生骨干综合素养,做好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加强对于扎根乡村干实事,立足科研讲诚信的典型模范进行宣传,以优促进,在宣传中进行价值引领,实现自我教育。其次,充分利用奖惩机制加强对于研究生群体的激励教育,促进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的提升,对于违反规章制度行为,加强惩戒,树立反面典型,发挥思政教育的负强化作用。对现有思政教育的经验、平台进行总结优化,为研究生群体搭建良好的自我教育平台,最终充分提升研究生自我教育的效能,从主体出发,增强个体综合素养。
“学必以德为本”。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满足培养高质量三农人才的需要。农林高校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发挥独特优势,更加应该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做好价值导向,涵育三农情怀,为乡村振兴铸造一批明理明德有情怀的三农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