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创教育与声乐教学融合现状分析研究
2023-02-16王东隽
王东隽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 100000)
一、研究背景
高校作为培养艺术类人才的摇篮,在人才培养的机制上整体上属于分工细化,专人专岗的设计,这种设计确实为适应过去几十年中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改革进入深水区,声乐专业教育也面临着供给侧的结构性升级。但如何升级,从高校的哪一层人群入手,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随着新消费与新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渠道与需求逐渐升起并替代了原有的传统渠道与传统需求。例如近年来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以及更新的社交软件如Soul、语玩等APP上,出现了许多具有商业价值、实现流量变现的社群。还有去年兴起的元宇宙概念下以NFT(非同质化代币)为代表的加密艺术,让大学生可以一定程度抛开物理世界的束缚实现自主创业与自由就业。这些新兴的平台、社群不仅对传统艺术行业产生了颠覆式影响,更为艺术专业学生开辟了新的创业赛道与就业机会。
未来的声乐专业教育,所要面临的问题既是个体崛起的时代当中,高校内部的供给侧结构性升级以及需求侧的结构性升级,更是连接方式快速迭代更替的多样化挑战,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市场变化共舞的今天,在上一代的传统渠道向新兴渠道中不断迭代的连接方式中,高校教育改革需要从整体框架上设计出具有自我进化同时还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培养体系,以需求为导向反向①培养和输送艺术类人才。
基于此,本课题将对此展开研究,通过辨析声乐专业和双创教育的内涵,反思目前声乐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深挖双创教育与声乐专业教学结合的重点难点,并尝试以未来10年为节点理清与重构声乐教学的具体策略。
二、文献回顾
自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提出后,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各高校积极的配合下,除了大学生主导的创新创业活动外,专业教师也参与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活动中。但“创业人才储备不足,创业成功率有待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难,投融资渠道需拓宽”及“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双方意愿不均衡”[1]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创新创业与专业结合不密切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以“双创教育”为视角的相关教育改革研究在国内已有初步积累,但从整体上看,双创教育与各专业的结合仍然不足。
孙作东、徐郭广及王辉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肃然中国在双创教育与声乐教学融合方面的现状确实备受关注,但是高校音乐教育依然面临问题,包括资源不均衡、教学方法更新不及时,以及与实际产业需求的脱节[2]。这些论述为本课题在研究初期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方向。
王娜(2021)在《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的改革策略》一文中指出,视觉创达专业教学,未能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结合且实践教学不足,同时教师自身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如果将视觉传达设计融入“双创教育”对于本专业的教学的重构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许涛等人在《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新工科”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一文中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新工科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发展模式与路径。该研究包含了对当前教育体系的评估、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工科领域的应用,以及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的建议。在综述中,他们回顾了相关文献,突显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虽然所分析的文献学科所属不同,但是该文所指出的问题同样对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卫民博士基于KCI18所高校的案例,分析了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从跨学科创业教学模式方面,首先其选择了18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对这18所高校的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着重地对跨学科师资培育等方面做了系统性总结。该文为国内高校在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的策略上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整体上来讲,如赵莹[3]、高萍萍[4]等学者也提出了当前音乐专业教师在双创教育方面自身存在的不足,如参与性不强的问题,即除学生自身应参与到专业及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活动中外,教师本身也应该具备一定实操经验。部分学者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与双创教育整体上理论联系实践不紧密的问题也做了相关分析,如周邦春、石瑾等学者分析其原因在于“社会和学校的重视不足,说多做少”,同时“家长的就业观念陈旧,认知度不高”,此外“创业课程体系设置零乱,指导措施不力”[5]等一系列问题,江月的一组研究数据值得关注“研究显示,对创业非常感兴趣的音乐专业学生占22.20%。在音乐专业学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方面,了解较少的学生占比为40.10%。至于音乐专业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的途径,8.00%的人通常会求助于书籍和网络。音乐专业的学生希望在创业培养方面得到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在创业方面,有意按兴趣创业的音乐专业学生占比40.8%。四个主因子的特征值方差分别为19.49%、12.96%、10.75%和8.39%,贡献率为51.58%。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愿望、创业素质与创业教育实践是创业教育研究的四个方面。”[6]
国外学者中也在创新创业与高校专业结合方面提出了相关总结:
如:杜威尔-库厄提尔(Duval-Couetel)提出了是跨学科研究的增加,学者们越来越关注跨学科研究,探讨不同专业如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这有助于深化理解专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推动更全面的教育改革[7]。
另外,在音乐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方面,Tamara W.Rumiantsev、Wilfried F.Admiraal、Roeland M.van der Rijst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指出“音乐学院领导对课程改革进程的观察和看法是教学专业人员继续保持自主地位,实行传统的教与学形式。在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和指导方针方面相当犹豫,这是因为他们致力于传统技法,而且非常尊重他们的教学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8]这种情况在许多中国的高等音乐院校中也并不少见,各校领导及教师往往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艺术技法的教学上,在课程的整体改革设计上并没有明显的改革变化和提升。Tamara W.Rumiantsev还在它的另一篇论文中针对合作技能在音乐实践中的培养做了相关细致的研究,文中指出“师范教育的学徒制传统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培养未来音乐专业人才的主要源泉。然而,歌唱家的专业实践几乎完全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例如与其他歌唱家、乐器演奏家、伴奏、管弦乐队、指挥家或舞台导演的合作。作者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调查了荷兰一所音乐学院的学生、校友和教师在两门声乐学院课程中合作学习的经历后发现:小组课程并没有明确地带来音乐实践所需的协作和专业技能。并明确表示了小组课程并不是以协作学习和合作为学习目标设计的。”[9]
三、声乐专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综合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论述,当前存在的问题可以主要概括为如下三点:一,中外教改问题既有差异性也有同构性,虽然上述部分文章对相应问题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整体收效甚微;二,无论国内外在教学改革中都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教学改革,但传统师徒制的音乐教学既是技术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阻碍教学改革的“护城河”;三,中国在需求侧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性,例如中国没有相对成熟的传统音乐经纪公司或经纪人,也缺乏相应的市场规范性,从而有必要根据中国需求侧的独有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目前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具体的专业来设置相应的创新创业领域的融合”[10],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程度和模式。在过去改革开放的40年里,依赖政府主导相关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确实培养了诸多优秀的声乐人才,但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及消费人群的出现,声乐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供给侧探索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和教师自下而上形成自我改革的机制。例如在师范专业声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当中,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领域细分;在音乐表演人才方面,将演唱型人才和表演型人才分别对待。帮助学生发挥个人长板优势,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更有必要指出的是,先行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形式趋同,在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呈现出高度的同质化,这既不有利于艺术人才的资源优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许多人力资源。而声乐教学的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从学生入学、就业、创新创业等方面帮助学生构建符合自身优势的音乐职业有效发展路径,让学生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创新,做到“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从声乐老师的角度看,创新创业与音乐专业的结合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表现为可以尝试创新的声乐教学方法,包括利用科技手段、在线教育等,提供更灵活、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音乐产业合作,促进学生参与实际项目,了解行业运作,培养适应现代音乐市场需求的能力、借助创业孵化平台,学生有机会将声乐才华结合创业思维,探索自己的艺术方向,并将其商业化等。
挑战则是要面临传统认知的冲突,音乐专业传统上更注重艺术创作和表演,而创新创业可能更侧重商业和市场。教师需要平衡传统艺术与商业创新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科交叉的难度,将声乐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需要师资的跨学科合作。老师可能需要与创业专业的教师合作,整合跨领域的知识。例如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将音乐发展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具体内容涵盖:
“-量身定做的一对一职业培训课程,内容涉及准备有效的申请表、传记和其他重要的专业和宣传材料。
-丰富的资源和目录,使学生能够找到需要了解的有关音乐职业的一切信息。
-专业回答学生最常见的问题而设计的情况说明书。
-设立关于自我管理、自营职业、金融和创业的指导教师。
-皇家音乐学院加速计划,每年支持6名毕业生进行新的创意项目、社会企业或商业想法;或协助初创项目提升。
-举办有关如何建立成功职业生涯的资源、讲座和研讨会。帮助学生找到伦敦及其周边地区的演出机会。
-为公众和能够授课的RCM学生牵线搭桥,提供私人教学服务”。[11]
但上述的这套体系是否能够以点带面地在中国高校中进行推广,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中国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关注专业知识,无论是个人实践和指导学生演出实践都欠缺实战经验。课程设计上双创教育不但与专业课联系不紧密,甚至权重极低,教学课堂跟不上改革步伐[12],虽然在部分学者的研究中对双创教育融入音乐专业的这一议题给出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但仍然缺乏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同时完全依赖政府及校方自上而下的强制改革,效果并不显著。以KPI指标考量的声乐教育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例的生长,一言以蔽之,中国现行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全盘照抄西方模式,也不能沿袭原有模式,而应在需求到校与专业融合的模式下,进行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案。
四、结论
未来声乐教学的改革首先需要从供需关系入手,基于双创教育的视角对声乐教育改革加以分析。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对未来教育改革的在实操方面加以尝试,以需求引领供给侧的结构调整,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自下而上的改革机制。除了在以市场为导向外,还需要关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在连接方式上发生的变化,需求引领与连接迭代的双重角度,为音乐专业教育改革提供切实的解决方案。
此外,随着近年“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频发,在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培养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具备“反脆弱”[13]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遭遇非连续性后与不确定性的时候,不但不会遭受重创还能在不确定性中获益。
注释:
①“反向”参见C to B反向营销,企业的新产品不是通过一级、二级批发商推向市场,而是在产品上市之初回避一、二级批发商,直接以消费者为中心开展市场营销。本文“反向”特质以需求侧为中心,进行人才培养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