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而后行”我国戏曲艺术思政元素分类与问题*

2023-02-16

大众文艺 2023年22期
关键词:戏曲思政传统

周 莹 解 莹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戏曲艺术在实现专业修养和艺术传承价值的同时,也要思考直接和间接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彰显艺术的民族和历史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艺术人才的思想,满足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需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助力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加大民族审美教育力度,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国民审美素养。

一、戏曲艺术类资源的思政价值

思政教育涉及的元素范围很广,因为有美观感人、趣味活泼、互动参与、综合多样、直观易感等特点,艺术资源乃至戏曲资源都是思政教育的良好材料。戏曲艺术作为诸艺术门类中的综合性、动态、传统艺术,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是思政教育的优良载体。

戏曲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它能够提供更为全面的艺术内容,我国戏曲艺术的诞生是在不断吸取各色艺术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为成熟的表演形式,除此之外,它还采用传统文学为题材,以生活或传说人物为角色,借用传统建筑、绘画、服饰等辅助舞台表演,是我国各门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故而京剧艺术有“国粹”之称。在戏曲艺术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随着演出和生存地域的变迁,戏曲艺术灵活地吸取当地的方言、地方艺术,活泼地反映不同地区的审美特点和文化习俗,形成了几百种的戏曲流派,使得戏曲艺术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表演手段、表演风格和表演内容,这个被概括为地域性的特点使得它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更鲜活、亲切的内容,更好地以地方文化背景促使思政教育对象进入情感共鸣。

戏曲艺术综合性特点也使得在它的发展历史中,总是能适时而变,随时反映时代特点,如新中国成立后的“样板戏”“青春版”牡丹亭和京歌以及各类小戏曲、戏曲小品、戏曲电影等多类跨艺术门类、媒体形式的戏曲交叉融合艺术作品,戏曲出现了涉及多领域的创新,分别在表演内容、舞美样式、表现方式等方面采用了新时代才有的元素,戏曲在广泛吸纳新内容,以开放、积极的态度和时代接轨、适应新时代的审美,可以灵活地根据思政教育的需要,改编创造新的内容来丰富思政教育材料。

戏曲艺术作为时间性动态艺术的性质,决定了它有别于静态艺术,能提供给欣赏者以更多体验、互动、共情的可能。无论身处实体剧场还是空中剧场,受教育者即使在时空上不与演出同步,随着欣赏过程的展开,表演的脚步也在引领他的情绪和注意力,制造了其与戏曲在情感上的同步。作为行动的艺术,当受众得以加入戏曲表演空间,或是与角色互动,或是体验演员角色,或是参与戏曲设计,戏曲艺术给他们带来深刻的体验感和主创意识,这些亲身收获的具体感受,避免了他人评论、再描述等其他意识影响和抽象加工,增强教育对象的认同感和印象,这种方式也使得接受者收获了意外的趣味性。当把戏曲艺术元素提取出来与其他手段结合后,戏曲思政的内容也会表现为游戏、竞赛、展览等多种样式,大大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增加了吸引力。使用了戏曲艺术元素的思政教育可以交错运用静态与动态的内容,避免说教和枯燥感。

戏曲艺术还有一个传统文化内容优势,它是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的,由各类民族艺术和中华文化滋养而成,从音乐唱腔、形体韵味到视觉美学和文学魅力都充分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戏曲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精妙的表演元素和让人惊讶的艺术影响,可以与学校教育的课本内容结合,与其他课程专业内容结合,与讲座、展览、游戏、虚拟技术结合等,以适合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在使得受教育者了解更多民族历史和熟悉文化传统的同时,生动鲜明地展示了民族自信的实例,是增强爱国情感、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豪感的利器,是增进民族文化自强的基石。

二、我国戏曲艺术思政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对戏曲艺术思政元素的提取和运用,是当下研究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进程和问题梳理,对于大步展开戏曲艺术思政作用分析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一)戏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耦合性逻辑研究。现有研究认为戏曲文化中所包蕴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理论上是有共通性支撑的,包括二者在文化、价值观上的一致基础,以传统文化为当代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是有历史基础的,我国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教化特点正是课程思政需要的,戏曲中的民族情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以文化学为研究视角,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艺术教育的现代文明建设进行论述,说明了艺术教育中的传统文化部分是中华文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如学者周星、刘丽珺、郭云飞撰写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中重思艺术教育学科的文化传承使命》中认为艺术学科教育的文化建设使命要求艺术教育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艺术教育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时代书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价值体现。[1]

(二)从实证的应用角度,对戏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与问题研究。简单概括之下主要有三种态度:“借戏点题”,以思政教育为主体,从思政工作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角度进行应用,来贴合思政教育的诉求,如戏曲鉴赏课程、思政课中的戏曲部分、其他专题活动中的戏曲元素等,对各种戏曲元素的拆分、重组使用,注重戏曲的“使用价值”“使用方法”;“以戏为题”,以戏曲艺术为主体,从戏曲剧种和非遗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融入思政教育的问题,以某一戏曲剧种或非遗文化的整体为出发点,注重其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全面性,更关注问题的解决;“戏即是题”,以戏曲专业课程为主体,研究戏曲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问题,把思政内容有机融合进专业课堂里,以尊重戏曲专业教育质量为前提,以戏曲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提升戏曲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教育,开发传统戏曲专业教育中被忽视的戏曲文化部分或未注意到的时代价值部分。我国现在对戏曲思政的应用研究中发现,在应用的思路上,以探究传统文化和思政教学课程的融合路径为主,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所不足,很少有学者对戏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展开分析,实践课堂的空间开发和机制建设研究有待拓展:

1.在教育主体上存在教师的戏曲思政素养问题,分为思政教学能力和思政教育认识两个方面,包括对于戏曲思政的重视态度、戏曲思政知识含量、戏曲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教师的创新思政开发能力问题,包括教育技术手段能力、思政创新开发能力、线上教学能力,来实现提升课堂效果,提升学生参与度、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思考开发教学手段的实践体验式教学、视听考核方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

2.戏曲思政目的与思政教育目的贴合问题。戏曲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设计简单化、公式化。戏曲思政教育因硬性灌输而导致的吸收不良。戏曲教化功能的实现方式不是单方面强加的,而是借用戏曲艺术生动有趣的内容实现寓教于乐,让观众享受、愉悦的同时,在戏曲情境中自发感悟,以此来避免戏曲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两层皮” 的问题。戏曲思政元素跨门类重组的设计思维创新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戏曲文化的现代社会化问题。

3.在戏曲思政的领域,用数字技术赋能戏曲思政发展的新能量,跟随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体现建设数字化、虚拟化教育的时代特色,这个数字时代化的价值理念还没有引起普遍关注和足够重视。

(三)戏曲文化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意义研究角度。研究认为戏曲文化中主要由四部分文化构成:传统文化、革命精神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每部分文化的教育意义存在一定的区别,总体而言会在情感教育作用、民族意识、道德观、民族审美和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方面产生教育功用,比如,毋伟在硕士论文中明确总结了戏曲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②引导学生构建健康、健全的家庭伦理意识结构;③形成社会正能量,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④增强民族自信心;⑤促进民族团结。”[2]即使是在戏曲专业教育中,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艺术传承,同时也肩负着传统文化的承递和戏曲人才新时代意识培育的作用。

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中,有公共艺术教育领域、非遗传播、戏曲艺术传播、戏曲文创、戏曲跨界创新等角度,但是以高等教育为主体角度展开的研究不够,对高校应当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将戏曲艺术融入思政教学内容之中,以及戏曲艺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有何作用的还需仔细分析,在现有研究中没有对戏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问题做出完整全面的解答。

(四)戏曲思政元素的挖掘建设。戏曲思政元素最显而易见和容易理解的是视觉元素,比如脸谱化妆、服饰头面、道具布置等造型方面的元素,比较生动活泼的是表演内容,包括唱腔、音乐和舞蹈式的身段动作,这些都是显性的视听元素,隐性的抽象元素不易掌握。对此的研究和使用还需要扩展,以避免戏曲元素应用中的重欣赏、轻文化,多实践、少思考的问题。戏曲思政元素常借用的元素体系依据了这些既成研究内容,出现了多种归纳分类:抽象与具象、造型与非造型等,还有按照学科分类和艺术门类特性而进行的分类。

根据“元素”一词在辞海里面包含有要素的意思,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可称之为要素。对于各个艺术门类而言,存在不同的艺术文化元素,它们表征了这些艺术门类的特有内容和规定性,也是我们全面并准确了解不同艺术文化的基本元素。戏曲艺术的元素也是指构成戏曲本体的各种要素,包括编剧、结构、舞台表现、角色表演、角色创作、音乐、人物造型和观演关系以及审美接受。在朱文相主编的《中国戏曲学概论》中,分别从编剧、结构、舞台表现、角色表演、角色创作、音乐、人物造型和观演关系以及审美接受上对戏曲元素进行了逐一阐释,戏曲元素的范围得以清晰和丰富,正在逐渐趋向健全。现有对戏曲思政元素的分析可以根据研究者所在的领域,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的分类依据产生了戏曲思政元素的不同类别交叉共存的局面,分别涉及了文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出现了多种分类标准。按照有形与无形,把戏曲文化分为抽象元素与具象元素,戏曲中的具象文化元素包括角色扮相的妆面、服饰、砌末(具有写意作用的道具和布景)、乐器、人物动态等直接有形的存在。在具象元素中又可以按照感官获取途径粗略分为戏曲视觉元素、戏曲听觉元素。[3]按照学科的分类法,把戏曲元素划分为戏曲美术元素、戏曲音乐元素、戏曲表演元素、戏曲叙事元素。有的按照艺术特质分类,把戏曲元素分为妆面、脸谱、服饰、道具、动作、戏曲题材、戏曲语言、戏曲音乐这几种。[4]按照语言系统论的方法,“戏曲艺术语言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语言系统,它是语言的使用规则,戏曲的语言系统即是‘戏曲程式’;二是言语,它是叙述者依据语言系统和个人意志创造的言说结果,戏曲的言语就是‘戏曲本文’。戏曲义位是‘戏曲程式单元’,即属于戏曲语言系统;戏曲片段、戏曲故事属于‘戏曲文本’,是戏曲的言语;戏曲气质来源于戏曲程式和戏曲本文,它是戏曲语言的特质;戏曲业者即是戏曲语言的创造主体,也是戏曲语言的传播载体”。[5]总体上形成了多角度、多层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态势,但是缺少统领和普遍公认,还需要对分类方法进行系统化建设,形成更科学、逻辑更严密的戏曲思政元素体系认识,建设戏曲思政资源库,以辅助戏曲艺术思政教育作用的积极发挥。

在戏曲思政元素研究上的诸多模糊之处迫使我们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为什么戏曲思政的元素如此复杂,它涉及的诸多因素分类中总是掺杂着传统文化、民族审美等共同认知,戏曲教育的特殊性也有部分原因来自传统社会生活、习俗和思想,戏曲思政元素的特殊作用中包括了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形象意义、亲切的民族情感、熟悉的地域认同等,这些因素都可以“文化”来统领,更狭义的限定是中华传统文化。当我们从文化元素的角度去观察戏曲思政元素,对其的定位和分类认识就更清晰。我们所接触到的所有的艺术元素、戏曲艺术元素、戏曲思政元素都是文化元素的一部分,因为这些元素汇聚的河流最后组成了文化的海洋,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戏曲艺术元素,这是一个抽象的宏大视角,这个概念才能保证囊括了所有的戏曲思政元素而无遗漏,我们希望在这个宏观概念下能够解释所有的错综复杂的戏曲思政元素分类问题。所以文化之下的文化元素分类必然具有复杂性,这也帮助我们理解了戏曲元素的分类中抽象与具象分类的合理性。因为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书写文化体现了艺术自身价值的需要。艺术创作的素材来自社会文化,无论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动态展开的还是静态呈现的艺术,艺术的创造总是不会跨过一个范围,来自生活的记忆和对记忆库进行加工之后的想象。

对艺术的解读离不开先在的文化认知。我国的文化传承中弱化了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之后,缺少传统文化底蕴,浮夸、不尊重传统文化和美丑不辨甚或以丑为趣的社会风气,这是导致戏曲艺术缺乏观众市场,戏曲作品缺乏欣赏和交流者的一个重要原因,戏曲艺术不得不让出社会欣赏对象领域中主流艺术的宝座。这样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需求,这是从戏曲艺术普及到戏曲专业教育再到戏曲公共艺术都视为责任并在努力解决的问题,是艺术服务社会的价值所在,这个问题同时也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事业中的一部分,“坚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活动之导向,建立文化自信、戏曲自信的教育氛围,加大优秀戏曲文化的传承力度,通过形式创新、技术创新,实现对戏曲文化现代化的保护,从而更有力地向全世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夯实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基础。”认清戏曲自身的各元素属性,充分发挥其作用,书写现时代戏曲艺术的文化价值,这是戏曲艺术传承中毋庸置疑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戏曲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