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读课后习题,优化作业设计

2023-02-16赖丽珍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语文要素作业

赖丽珍

【摘   要】统编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助学系统。教师应基于教材,认真研读课后习题,着眼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实用性、操作性强的作业。具体而言,可从“紧扣语文要素,增强梯度衔接”“关联教学目标,合理增补优化”“理出教学主线,强化有机融合”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后习题;作业;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助学系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基于教材,认真研讀课后习题,着眼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实用性、操作性强的作业。

一、紧扣语文要素,增强梯度衔接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语文要素。课后习题的编排融合了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正确解读课后习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每课的教学重难点,找准能力训练着力点,从而设计出具有递进性、衔接性的课时作业。

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紧扣语文要素,教材编排了相应的课后习题。其中,《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群体描写和个体描写,感受点面结合的好处;《开国大典》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了解描写场面时要有条理性,要关注细节,要突出气氛。可以发现,这两课的课后习题在编排上是有梯度的,相互衔接。因此,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观照单元语文要素的整体布局,注意作业之间的关联。以《狼牙山五壮士》与《开国大典》为例,作业内容如下。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1.一个群体往往有共性的东西。文中五位壮士有着共同的目标________   ,有着共同的性格特点________       。我是从________   这个句子看出来的。

2.一个群体同样需要个性的描写。文中通过班长马宝玉的________   、________   描写,让我感受到马宝玉________   的精神。

这道题是依据《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后第三题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分辨课文中的群体描写和个体描写,巩固对“点面结合”这一描写方法的认识,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以下是一位记者拍摄阅兵式的方案。请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成拍摄方案。

[镜头安排 拍摄对象 拍摄内容 特写镜头(点) 海军排 步兵师 方阵行进 炮兵师 战车师 战车展示 骑兵师 人民空军 全景镜头(面) 所有部队 ]

我发现,记者在拍摄阅兵式的时候,是根据________         的顺序拍摄的,运用________  的方法,既从整体上体现了受阅部队整齐威武的情景,又从不同角度突出了各个方阵的风采。

通过《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描写场面时要注意点面结合。这道题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结合《开国大典》课后第二题,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用不同的拍摄对象和拍摄镜头帮助学生理解描写场面时要注意细节变化。

综上所述,对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整体思考,可以增强不同课时作业内容之间的衔接性、递进性,避免重复练习。

二、关联教学目标,合理增补优化

统编低年级教材没有明确指出语文要素,每篇课文可以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多,往往让很多教师不知如何取舍。课后习题是课时教学目标的承载形式,是编者为教师选择目标提供的抓手。研读课后习题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方向,从而优化课堂练习,做到精讲精练。

(一)强化“联系”意识,适当增补延伸

教师在备课时,要强化“联系”意识,对于仅靠课后习题不能落实的教学目标,可根据学情和课文内容,适当增补课时作业。

如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课后习题中没有对应的练习。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比较抽象。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支架,增补相关作业。

◇想一想,填一填:葡萄是怎么制作成颜色鲜、味道甜的葡萄干的?

本题通过图式化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以说一说的方式深化理解。此项作业建议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二)读懂训练指向,注重迁移运用

课后习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对学生能力训练的要求更为细化、明确。正确解读课后习题的训练指向,了解编者意图,对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如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课后第二题指导学生仿照例句,用“无论……还是……”的句式说说雾来时的景色。句子中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作业的功能,通过分层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关联词。

◇根据图式,说一说雾来时的景色。

1.仿照例句,结合课文说说雾来时的景色。

雾把大海藏起来了,海水、船只、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雾把________ 藏起来了,________ 都看不见了。

2.用上“无论……还是……”,结合课文说一说雾来时的景色。

雾把大海藏起来了,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雾把________ 藏起来了,无论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 ,都看不见了。

3.雾还会来到哪里呢?用上“无论……还是……”说一说雾来时的景色。

雾把________ 藏起来了,无论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 ,都看不见了。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感受表达的魅力。课文中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式适合积累,也适合迁移模仿。基于此,以上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使学生对递进关系的句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规范的语言表达奠定了基础。

三、理出教学主线,强化有机融合

课堂教学应基于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检测的一致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时会孤立地看待学习内容,设计散点式作业,既影响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也不利于学生从作业中体会知识间的关联。那么,如何让作业与教学融为一体,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将作业镶嵌于教学环节中

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课后习题,确定教学主线。其次,教师要从促进知识关联的角度整体设计作业,使其与教学主线建立联系,融为一体。

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围绕语文要素,教材编排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议论文,安排了三道逻辑关系密切的课后习题:先让学生明白课题就是本课的中心观点,进而通过梳理文本的内部结构,使学生懂得课文是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最后进行写法迁移。

通过对课后习题的研读,可以理出本课的教学主线:了解事例内部结构和编排顺序,发现事例和观点之间的印证关系—根据观点选择、判断材料—练写议论文提纲。围绕教学主线,从作业融合教学的角度,可设计以下作业。

◇盘点“事例”,发现共性。

1.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2.仔细观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我发现,这三個事例都是先写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找到真理。课文用三个事例证明了________。

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对于作者列举的三个事例,学生并不难理解,但是事例和观点之间的印证关系,学生不易领会。教师通过上述作业,帮助学生发现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微”“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通过练习,学生发现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结构上形成了一致,也就是产生了印证关系。教师通过作业融合教学,及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判断事例,明确写法。

1.选择事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原文中有一个事例被编者替换了。你认为以下哪些事例也可以替换文中的事例?在(    )里打上“√”。

(1)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

(2)美国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现象中发现了地球自转现象。(    )

(3)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

(4)瓦特针对水蒸气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不断探究,改良了蒸汽机。(    )

2.讨论:你还能举出其他事例来证明本文观点吗?

为了帮助学生发现“事例”与“观点”之间紧密的关系,教师罗列了许多事例让学生进行甄别。学生通过判断、选择,发现牛顿、谢皮罗教授、瓦特的事例都能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都可以替换文中的事例。这道习题巩固了学生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发现议论文的表达特点,发现事例是紧紧围绕观点进行论述的,为后面迁移写法做好铺垫。

◇迁移写法,试写提纲。

仿照课文,选择一个观点,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方法,完成议论文的提纲。

①有志者事竟成   ②玩也能玩出名堂   ③失败乃成功之母

学生学习了“用具体事例表达观点”的表达方法,还需要进行运用,才能真正掌握。本题以思维导图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二)从“单项作业”走向“统整作业”

一般而言,在完成单项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受到的语文知识能力训练比较单一。为此,可以将若干个相关的练习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设计统整作业,改变传统的、低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关键句(人物言行)感知人物形象”。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画找体现人物言行的关键句,然后逐句讲解分析,课堂教学容易碎片化。那么,如何发挥作业的功能,整体设计教学呢?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寻找切入点。不难发现,课后第一题指向对主要内容的概括,第二题和第三题指向借助关键句感知人物形象。三者如何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呢?进一步分析发现,草船借箭的计划都体现在描写诸葛亮言行的句子中。学生在解读其周密安排时,不仅把握了草船借箭的经过,还感受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人物特点。

由此,可确定本课的教学主线:还原“草船借箭”军事部署—解读“草船借箭”军事部署—论证“草船借箭”军事部署可行性。围绕教学主线,教师设计了以下课时作业,将其融入课堂教学。

1.还原“草船借箭”军事部署。

认真阅读课文第3~9自然段,在方框内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草船借箭”军事部署。

2.解读“草船借箭”军事部署。

思考: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计划为什么要如此部署?请在括号内写出理由。

3.论证“草船借箭”军事部署的可行性。

有人算过这笔账,在技术上“草船借箭”根本不可能成功:当时大雾漫天,江面距离不会很近,曹军士兵射箭命中率肯定不高,会有很多箭掉落水中,二十条船不一定能载满十万支箭。如果诸葛亮的船载满十万支箭,必会沉船。夜间作战,最好的选择是火箭,曹军如果采用火箭,那么诸葛亮的草船早就化为灰烬了。因此,“草船借箭”不可行。你赞同他的说法吗?

第一项作业整合了课后第一题与第二题。学生通过信息的提取和统整,聚焦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句子,从中了解了“草船借箭”军事部署的内容,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知。

第二项作业整合了课后第二题和第三题。学生通过解释和论证,再次聚焦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明白了“草船借箭”的具体安排,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对鲁肃、曹操的性格特点也有了新的认识。

第三项作业通过话题辩论,引发学生展开思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阅读《三国演义》相关故事,运用学习古典名著的多种方法,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解释和判断,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过程,教学板块完整,作业与教学有机融合,而且学生对“草船借箭”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过程,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综上所述,一线教师只有充分了解统编教材课后习题的特点与价值,才能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充分发挥其功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的载体,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语文要素作业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作业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